随文练笔,让笔尖的智慧,增添课堂的精彩_第1页
随文练笔,让笔尖的智慧,增添课堂的精彩_第2页
随文练笔,让笔尖的智慧,增添课堂的精彩_第3页
随文练笔,让笔尖的智慧,增添课堂的精彩_第4页
随文练笔,让笔尖的智慧,增添课堂的精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随文练笔:让笔尖的智慧,增添课堂的精彩【摘 要】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抓住契机, 进行有效的课堂 练笔,把文本的理解感悟与语言的灵活运用有机结合,可以使 课 堂焕发异样的光彩。教 师 在教学中要用敏锐的目光找寻读写的完美结合点。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讲述如何落实 随文练笔:通过补白,激活人物形象、拓展故事情节、还原文本情境,来丰富文本内涵;通过触摸文字温度、利用移情体验、捕捉认知冲突,升华对文本的感悟;通过简单套用、多元重 组 、灵活迁移等方式,提高 对语言文字的驾奴能力,加强对习作技巧的内化,使 阅读教学与课堂 练笔彼此交融,实现两者的双赢。【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练笔;丰富内涵;升华感悟;拓展创新“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崔峦老师的这句话,提醒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写的融合。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抓住契机,进行有效的课堂练笔,把文本的理解感悟与语言的灵活运用有机结合,可以使课堂焕发异样的光彩。随文练笔,有助于学生将各自充满活力的解读与感悟,自笔尖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实现言语的感知与内化,并汇集成生命的源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填补文本的空白、抒发自己真切的感受、运用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随文练笔,积淀言语知识,内化习作技巧,给课堂增添精彩。读写“携手前行” ,可以不断稳步而有序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填补空白,丰富内涵写文章如同作画,经常留有空白。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延伸的空间,给读者搭建了二度创造的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留白,引导学生进行空白的填补,把作者没有具体刻画的人物形象,没有完整记叙的故事情节,没有直白描述的情境,补写出来,对文本进行充满个性与生命的“诠释” ,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到文本的思想内涵,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1变单薄为丰满,激活人物形象教材中一些写人的课文,作者用大量笔墨进行描绘,人物形象鲜活,而有的文章,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体现人物特点的句子并不是很多。为了学生对人物有更深的认识,对其性格特征有更准确的把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文中人物活化成具体鲜明的形象,使原本单薄的人物变得丰满,促进学生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文本。尊严这篇课文,作者一开始只用了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两个词来刻画“哈默”,其它一概不提。为了让学生在接下来的 阅读中更能体会年轻人 坚持用劳动换取食物, 绝不无功受绿的高贵品质,教师可以这样 开展教学: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绘这个年轻人的外貌的,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笔在书中画一画。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小学语文论文2边读边做记号,随后反馈。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停顿了一下)。那个落魄的年轻人,现在就站在了我们的面前,你们还看到了怎样的他?拿起笔, 马上写下来。从学生的练笔结果来看,他们能聚焦文中的“脸色苍白” 、 “骨瘦如柴”这两个词,身临其境般看到了哈默“单薄的衣着” 、 “疲惫的神情” ,体会到了他内心那“一定要用劳动来换取食物,决不无功受禄,把尊严放在第一位”的可贵想法。这样的阅读交流,给了学生一个观察人物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平台,给了学生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时空。通过练笔的形式,使学生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变得立体、丰满,并且带上了学生各自的烙印,使语文课充满了语文味。2变缺省为完整,拓展故事情节文本中的有些故事情节,就如影片中的很多镜头,在制片时被剪辑掉了。 “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 ”文本中缺省的故事情节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拓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练笔,将故事的情节补充完整,共同把握文本的思考点,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领悟,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构建。中彩那天这篇课文,讲述到父 亲打电话给库伯,决定把不属于自己的奖品,还给库伯时, “我”是强烈反对的,后文虽 没有直白交代“ 我”的态度,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 “我”是赞同父亲的做法,而且为之自豪的。在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练笔的引爆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打完电话之后,父亲是怎 样和我倾心交谈, 让我改变 了原先的态度?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缺省的情节补写出来,融自己的情感于文字中。学生所写出的片段生动感人,充满人文内涵。通过练笔,学生更深刻体会到诚实与守信的重要性与可贵性。阅读教学中,利用课堂练笔拓展故事情节,灵活地把握课文的整体,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又走出文本,而且可以使学生消除对练笔的畏惧心理,达到课标中提出的“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目标。3. 变抽象为具体,还原文本情境阅读教学推崇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般真实的情境中,与作者、文本进行平等对话。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化,对描述的情境进行合理还原,化虚为实,有助于学生将文本的内涵开掘到新的深度,对中心思想的把握达到新的境界。古诗秋思, “洛阳城里 见秋风”这一句意思比较浅显,却 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立足诗 言,情景写 话,体悟诗境。师:秋风本身看不见,也许在是一个清冷的早晨,也许是在一个昏暗的傍晚,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指生答)师:诗人伫立在瑟瑟秋风里,除了看 见眼前的景, 还会看见 什么?教师通过诗人眼前的具象,带着学生看见他记忆中的情境,用生动的言语营造相应的氛围,深入人物内心,充分发挥情感效应。一学生这样写道:“一阵风刮过,夹带着片片枯黄的落叶。诗人又看到了家乡 那熟悉的红柑树、白藕花,看到了亲人们团聚在一起,把酒言欢, 热闹非凡” 从学生完成的小练笔可以看出,他们进入了诗人所处的情境,体会到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思念、无奈与悲伤;他们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写成真切感人的片段。3这正是体现了阅读教学与课堂练笔的完美融合。 二、喷发情感,升华感悟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里面的课文大多故事生动具体,传递的情感非常真切感人。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时,适时设计课堂练笔,让学生把阅读感受和情感,凝结成文字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还能使学生的感悟得到升华。1. 触摸文字温度,搭建交融桥梁每一篇好的文章,其文字当中,必定浸透着作者的情感,蕴藏着特殊的温度。教师带领学生在潜心会文时,要善于聚焦文本的感动点,尤其是人物刻画这一类的文章,比如狼牙山五壮士、 丰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些课文。虽然这类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所描述的事件,离学生已经比较遥远,但是在多次深入地解读那些力透纸背的文字的基础上,适时进行练笔,学生同样可以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文本融合在一起。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 细细品读五壮士“ 满腔怒火地打”、 “斩钉截铁地走”、 “英勇顽强地砸”、 “壮烈豪迈地跳”之后,教 师可以顺势帮助学生搭建情感交融的桥梁。师: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只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缩影。在那八年的不屈抗争中, 还有数不尽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演 绎着可歌可泣的故事。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指一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 )师:今天,我们走进历史,跟随作者回到了国难当头的峥嵘岁 月,近距离感受了英雄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请赶紧 写下来。学生在深入细致阅读的基础上,在内心激情澎湃的前提下,写出发自肺腑的感言,可以使五位壮士以及更多类似的英雄人物形象在他们的脑海中更加饱满,还可以使他们对本文的主题思想认识得更加深刻,思想教育也就随之“潜入夜” ,进行“无声润物”了,效果远胜于指一两位学生进行空谈课文的思想内容。2. 利用移情体验,引发共鸣效应作者在文本中所描述的事件,学生未必会有相同的经历,但是,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融入作品,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主角,活在故事的世界里,参与事件的发生。教师则可利用这样的心境互换,进行“移情体验”式的练笔。跑进家来的松鼠这篇课文让读者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我们”一家人对它的宽容与喜爱之情。学习到第十六自然段 时,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 验。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我们心爱的东西或者亲密的 动物伙伴突然失踪,甚至是永远离开了,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指几名学生答)师:文中的那一家人怎么也找不到松鼠。此时,你就是他 们 当中的一个,你的内心一定不平静。现在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学生通过自身类似的生活经历以及经验感触,设身体会到那一家人“空落落”的心里面,又是装满了多少担忧与不舍。以己及人,从而更好地从“一家人哪儿也找不到它” 、“空落落”等词句,体会到全家人对松鼠的深厚感情。类似跑进家来的松鼠这样情感丰富的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细腻的心思。如果教师能抓住时机,创设自由对话的平台,诱发学生情感的产生,更能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效应。43. 捕捉认知冲突,迸发智慧火花课堂中的认知冲突,是非常有价值的阅读教学突破点,因为那是学生最真实的思想暴露。每当冲突产生时,学生的心灵会震撼,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果教师能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合理利用认知冲突,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生命活力。乌塔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 14 岁的德国女孩, 经过三年的准 备,独自一个人游历欧洲。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经过整体感知,比较轻松地归纳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的安全教育中,教师与家长都会千叮咛万嘱咐:不要一个人出远门,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搭讪,不要太多的“不要” ,和文中乌塔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内心的认知开始斗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乌塔的观点和行为,你赞同吗?”学生内心思潮起伏,观点与理由挤压在心里,急待 倾吐。此时,马上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观点与理由,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欣然提笔。经过练笔的反馈与交流,学生逐渐形成共识: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乌塔那种自立的意识、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而并非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的行为。一次认知的冲突,就是一个飞跃的平台。教师敏感地抓住契机,让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汇集后喷涌而出,给课文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助推力。三、拓展创新,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该凭借文本的资源,要重视习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拓展创新,从简单套用、多元重组,上升到灵活迁移,做知识与技巧的主人。1套用精彩典型,轻松模仿文本现行教材的文本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陈述、设问、感叹等句式,总分(分总) 、并列、承接等构段方式,非常精彩典型,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套用。比如运用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更加准确传神。教师帮助学生积累并移植这些句型,能协助他们规范语言,提高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比如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 语言欢快活泼,非常切合学生的心理。在学 习第十七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将这段文字以 诗歌的形式出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读着读着,学生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们被文字的表现力打动了,深深地沉浸在这份童年的无拘无束的快乐之中。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套用这种格式,运用拟人手法写写园子里的其它景物。如果教师细心观察一下,5就会发现,连平时一听“作文”二字就头疼皱眉的学生,也不会感到苦恼了。以下是两位平时习作水平较差的学生写的片段:草动了 云飘走了 就像伸懒腰似的 就像外出旅游去了似的蝴蝶飞了 蚂蚁走了就像在舞蹈似的 就像赶去开会似的蟋蟀叫了 蚂蚱逃了就像在唱歌似的 就像捉迷藏似的通过阅读教学环节的的多重朗读,文本的语言就深深地植入到学生的语言库存当中,因此在套用这种诗歌一般的格式时,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游刃有余,根本不再需要教师进行呆板乏味的讲解,连平时写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也会感到非常轻松与快乐。这样的模仿,可以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到形式走个来回,在以后遇到类似的写话时便能左右逢源。2. 变换叙述角度,多元重组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活化课文的内容,利用文本的言语素材,变换叙述的角度,进行改写。这样的言语重新组合、加工改造、创新表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他们对文本的感知与领悟,使课文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变化叙述的角度,有很多方式,比如可以将文本改成课本剧,将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也可以通过变换人称进行文本的重组。学习了晏子使楚,可以指导 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有机会再演一演,力求在文本语言生动重组的基础上,品出 别样的味道,感受 语言艺术的魅力。再如教学鲸一课,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后,教师可安排一个改写练习: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做自我介绍。 这种形式的文本重组,可以激发学生动笔的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变换叙述角度进行改写,必须建立在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要采用与文本不一样的表达形式,就需要学生对其表达形式进行细致揣摩。从练笔后的反馈可知,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不是简单地将文本内容进行机械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种变换叙述角度的练笔,不但有助于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练笔中巩固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 迁移写作技巧,灵活新创文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灵活运用,学生仅仅学会写作的简单套用与多元重组,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文本,立足教材,帮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习得写作的知识,提高写作的技能。迁移运用的方法与技巧,应该根据不同的文本而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老舍的母鸡,采用了先抑后 扬的手法,从原先的 厌恶 到后来的崇敬,赞扬母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母爱。教 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来赞扬某人某物。再如怀念母亲中的几则日记,是 阅读与写作指导的结合点。通过前两则日记的教学,学生明白6了什么叫“触景生情” ,还了解到这“景”不一定是自然的景,还可以是“人”或“事”。在这样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第三 则日记的“ 景”,再拓展到让学生运用此手法,写写自己的某种心情,进行“ 触景生情”这一写作技巧的迁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