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教案_第1页
《环境监测》教案_第2页
《环境监测》教案_第3页
《环境监测》教案_第4页
《环境监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案薄课程名 : 环境监测及实验教学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环境工程系主讲教师: 凤颀 职称: 助教 课程性质 : 必修 总学时:32 总学分:2授课班级:2003 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课程授课学期:2005-2006第二学期所用教材及编者:环境监测(第二版)奚旦立 主编主要参考书及编者: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国家环保局主编 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2、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掌握环境监测目的、分类、特点、技术及主要环境标准4、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以及环境监测在环境分析评价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环境监测定义2、环境监测分类3、环境优先监测及优先监测污染物4、环境标准的定义,重点讲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控制标准5、环境标准的分类6、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本节要求:通过介绍环境监测的目的,认识环境监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环境监测的多种分类方法以及各种分类的依据,重点介绍按环境监测目的进行的分类;通过对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特点的了解,树立对本课程的正确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一、环境监测的目的二、环境监测的分类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本节要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了解环境监测的特点;掌握优先监测原则和优先监测污染物;一、环境监测的发展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三、监测技术概述四、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第三节 环境标准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学习环境标准的定义,掌握我国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方法,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了解各环境要素的标准。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一、 分类“三级六类”标准体系二、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三、水质标准四、大气标准五、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七、噪声标准八、辐射标准九、其他标准十、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十一、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参考国外标准、从公式估算、直接做毒理试验等。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2、了解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3、掌握水质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原则4、熟练掌握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源等各种各类水体的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特别是三断面法的原理和方法及各类水样采集5、掌握地表水、废水、底质等水样的采集和采样器使用及水流量测量,掌握水样的运输和保存原理与方法6、掌握水样的预处理方法7、熟练掌握水体各项物理指标:水温、颜色、味道、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的检验方法原理、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8、熟练掌握水体中主要的有害金属:汞、镉、铬、铅、砷重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9、熟练掌握水体的酸碱度、pH 值、溶解氧、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和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要点、方法适用范围等基本内容10、熟练掌握水体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挥发酚类、矿物油11、了解底质样品的制备与分解,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原理和操作要点12、了解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教学重点1、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订2、地表水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3、水样的保存方法4、水样物理性质的检验:颜色、臭阈值、浊度和透明度5、含汞水样预处理、冷原子吸收法、冷原子荧光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汞6、含铬水样预处理、六价铬的测定原理、总铬的测定原理7、酸度和碱度的定义及测定计算8、溶解氧:水样的采集、保存、测定原理、结果表达9、含氮化合物水样保存、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的测定原理10、水样中硫化物的采样及测定11、COD:测定水样 CODMn和 CODCr的采样、保存、测定方法原理、结果计算与表达、操作注意事项12、BOD:BOD 5的测定原理及计算13、总有机碳(TOC)的测定原理14、挥发酚:水样预处理、测定原理、结果计算15、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第一节 水体污染与监测本节主要内容:概括介绍我国和世界水资源现状,水体和水体污染的基本概念,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项目及确定的依据、优先监测物、必测项目与选测项目,介绍水质监测分析方法。一、水质污染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三、水质污染监测项目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五、污染物形态分析六、水域功能区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本节主要内容:介绍水质监测任务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原则,按照不同水体分类的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原则,要求熟练掌握地表水、地下水、水污染源等各种各类水体的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特别是三断面法的原理和方法及各类水样采集是本节的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一、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面宽 垂线数 说明 50m 一条(中泓) 1. 垂线布设应避开污染带,要测污染带应另加垂50m100m 二条(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100m 三条(左、中、右)线。 2. 确能证明该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3. 凡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必须按本表设置垂线。 水深 采样点数 说明 5m 上层一点 5m10m 上、下层两点 10m上、中、下三层三点 1.上层指水面下 0.5m 处,水深不到 0.5m 时,在水深 1/2 处。 2.下层指河底以上 0.5m 处。 3.中层指 1/2 水深处。 4.封冻时在冰下 0.5m 处采样,水深不到 0.5m 处时,在水深 1/2 处采样。 5.凡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必须按本表设置采样点。 水深 分层情况 采样点数 说明 5m 一点(水面下 0.5m 处) 5m10m 不分层 二点(水面下 0.5m,水底上 0.5 m) 5m10m 分层 三点(水面下 0.5m,1/2 斜温层,水底上 0.5m 处)。 1. 分层是指湖水温度分层状况。 2.水深不足 1m,在 1/2 水深处设置测点 3.有充分数据证实垂线水质均匀时,可酌情减少测点。 10m除水面下 0.5m,水底上 0.5m 处外,按每一斜温分层 1/2 处设置。二、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污染源名称: 行业类型:联系地址: 主要产品:(1)总用水量(m3/a): 新鲜水量(m3/a): 回用水量(m3/a): 其中:生产用水(m3/a): 生活用水(m3/a): 水平衡图(另附图) (2)主要原辅材料: 生产工艺: 排污情况:(3)厂区平面布置图及排水管网布置图(另附图)(4)废水处理设施情况设计处理量(m3/a): 实际处理量(m 3/a): 年运行小时数(h/a): 废水处理基本工艺方框图(另附图)废水性质: 排放规律: 排放去向:废水处理设施处理效果污染因子原始废水(mg/L) 处理后出水(mg/L) 去除率 (%) 备注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本节要求:掌握地表水、废水、底质等水样的采集和采样器使用及水流量测量方法原理;掌握水样的运输和保存原理与方法;要求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地表水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水样的类型;水样的冷藏或冷冻法和加入化学试剂的保存方法。在实际采样测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在这里做总体性的概述。为了真实地反映水体的质量,水质监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样的采集和保存,采集的样品要代表水体的质量,采样前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以确定采样断面、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频率等因素。在实际采样测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这里做总体性的概述。一、水样的类型二、地表水样的采集项目 采样容器 保存剂及用量 保存期采样量(ml)容器洗涤浊度* G.P. 12h 250 色度* G.P. 12h 250 pH* G.P. 12h 250 电导* G.P. 12h 250 悬浮物* G.P. 14d 500 碱度* G.P. 12h 500 酸度* G.P. 30d 500 COD G. 加 H2SO4,pH2 2d 500 高锰酸盐指数* G. 2d 500 DO* 溶解氧瓶加入硫酸锰,碱性 KI,叠氮化钠溶液,现场固定24h 250 BOD5* 溶解氧瓶 12h 250 TOC G. 加 H2SO4,pH2 7d 250 F* P 14d 250 Cl* G.P. 30d 250 Br* G.P. 14h 250 I G.P. NaOH,pH=12 14h 250 SO4 2* G.P. 30d 250 PO43 G.P. NaOH,H2SO4 调 pH=7,CHCl30.5% 7d 250 总磷 G.P. HCl,H2SO4,pH2 24h 250 氨氮 G.P. H2SO4,pH2 24h 250 NO2-N* G.P. 24h 250 NO3 -N* G.P. 24h 250 总氮 G.P. H2SO4,pH2 7d 250 硫化物 G.P.1L 水样加 NaOH 至 pH9,加入 5%抗坏血酸 5ml ,饱和 EDTA3ml,滴加饱和 Zn(AC)2 至胶体产生,常温避光24h 250 总氰 G.P. NaOH, pH9 12h 250 Be G.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B 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Na 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Mg G.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K 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Ca G.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Cr(VI) G.P. NaOH,pH=89 14d 250 Mn G.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Fe G.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Ni G.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Cu 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Zn 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As G.P.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DDTC 法,HCl 2ml14d 250 Se G.P. HCl,1L 水样中加浓 HCl 2ml 14d 250 Ag G.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2ml 14d 250 Cd G.P. HNO3,1L 水样中加浓 HNO310ml 14d 250 Sb G.P. HCl,0.2%(氢化物法) 14d 250 Hg G.P. HCl 1% 如水样为中性,1L 水样中加浓 HCl 14d 250 10mlPb G.P.HNO3,1%如水样为中性,1L 水样中加浓HNO310ml 14d 250 油类 G 加入 HCl 至 pH2 7d 250 农药类* G 加入抗坏血酸 0.010.02g 除去残余氯 24h 1000 除草剂类* G (同上) 24h 1000 邻苯二甲酸酯类* G (同上) 24h 1000 挥发性有机物* G用 1+10HCl 调至 pH=2 ,加入 0.010.02 抗坏血酸除去残余氯12h 1000 甲醛* G 加入 0.20.5g/L 硫代硫酸钠除去残余氯 24h 250 酚类* G用 H3PO4 调至 pH=2 ,用 0.010.02g 抗坏血酸除去残余氯24h 1000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G.P. 24h 250 微生物* G加入硫代硫酸钠至 0.20.5g/L 除去残余物,4保存12h 250 生物* G.P. 不能现场测定时用甲醛固定 12h 250 编号 河流(湖库)名称 采样月日 断面名称 断面号 垂线号 点位号 采样位置水深(m) 气温() 气压(KPa) 风向 气象参数风速(m/ s) 相对湿度(%) 流速( m/ s) 流量( m 3/ s) 水温() pH 溶解氧( mg/ L) 透明度( c m) 电导率( u S/ c m) 现场测定记录 感官指标描述 备注 样品编号 采样河流(湖、库) 采样断面及采样点 采样时间(月、日) 添加剂种类 数量 分析项目 备注监测项目名称 分析方法名称 使用仪器名称及型号 最低检出限三、地下水样的采集监测井编号 监测井名称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采样时间 采样方法 采样深度(m) 气温() 天气状况 断面名称 水位(m) 水量(m3/s) 水温() 色 嗅和味 浑浊度 肉眼可见物 pH 现场测定记录电导率( u S/ c m) 样品性状 样品瓶数量 固定剂加入情况 备注 四、废水样品的采集序号企业名称行业名称采样口采样口位置车间或出厂口采样口流量(m3/s)采样时间月日颜色 嗅 备注样品编号 企业名称 行业名称 采样口名称采样时间(月、日)备注监测项目名称 分析方法名称 使用仪器名称及型号 最低检出限五、底质样品的采集六、排污总量监测七、应急监测八、水样的运输和保存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本节要求:理解水样的预处理在水质测定中的作用和意义;掌握水样的预处理方法,结合实际掌握水样的消解、水样的富集与分离(挥发和蒸发浓缩、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共沉淀和吸附等);水样的过滤与澄清的方法、作用、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一、水样的消解二、富集和分离第五节 物理指标的检验本节要求:熟练掌握水体各项物理指标:水温、颜色、味道、残渣、电导率、浊度、透明度、矿化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的检验方法原理、适用情况和注意事项。一、水温二、臭和味(水样采集后,最好在 6h 内完成检验)等级 强度 说明0 无 无任何气味1 极微弱 一般难以察觉,嗅觉敏感者可以察觉2 微弱 一般人刚能察觉3 明显 已能明显察觉4 强 有显著的臭味5 很强 有强烈的恶臭或异味三、色度四、浊度:五、透明度:指水样的澄清程度六、残渣七、电导率:八、矿化度九、氧化还原电位第六节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本节要求: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熟练掌握水体中主要的有害金属:汞、镉、铬、铅、砷重金属的主要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容量法;可过滤态金属、不可过滤态金属和金属总量的含义。由于金属以不同形态存在时其毒性大小不同,所以可以分别测定可过滤金属、不可过滤金属和金属总量。可过滤态:指能通过孔径 0.45m 滤膜的部分;不可过滤态:指不能通过孔径 0.45m 滤膜的部分;金属总量是不经过滤的水样经消解后测得的金属含量,应是可过滤金属与不可过滤的金属之和。一、铝二、汞(Hg) (Hg、Cd、Cr、As、Pb)“五毒”三、镉(Cd )四、铅五、铜六、锌七、铬八、砷九、其他金属化合物第七节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本节要求:是本章重点内容。熟练掌握水体的酸碱度、pH 值、溶解氧、氰化物、氟化物、含氮化合物、硫化物等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方法原理、操作要点、方法适用范围等基本内容;结合实践制定测定方案,解决非金属无机物测定中的问题。一、酸度和碱度(2-5 ,暗处,最好现场测定)滴定结果 氢氧化物(OH -) 碳酸盐(CO 32-) 酸式碳酸盐(HCO 3-)P=T(M=0) P 0 0P (PM) 2P-T 2(T-P) 0P= (P=M) 0 2P 0P (PM) 0 2P T-2PP=0()M=T 0 0 T二、PH 值(PH=-lgH +)三、溶解氧(DO) 采样现场加 MnSO4-KI 固定,冷暗处,几小时之内测定。四、氰化物五、氟化物 ( 聚乙烯容器)六、含氮化合物七、硫化物八、磷(总磷、溶解性磷酸盐和溶解性总磷)第八节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本节要求:了解水体中有机化合物的影响,例如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化学毒性、对溶解氧等水质指标的影响等;重点学习有机污染物的两类测定方式:对某种、某类有机物如挥发酚类、矿物油的直接测定以及通过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对水体中有机物的间接测定。要求熟练掌握这部分重点内容。一、化学需氧量(COD)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三、生化需氧量(BOD)四、总需氧量(TOD)五、 总有机碳(TOC)六、挥发酚七、石油类八、苯系物、挥发性卤代烃、氯苯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第九节 底质监测本节要求:了解底质监测的意义、采样方法;了解底质样品的制备与分解,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原理和操作要点。底质是矿物、岩石、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母质等随水流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一般不包括工厂废水沉积物及废水处理厂污泥。底质是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底质样品送交实验室后,应尽快处理和分析,如放置时间较长,应放于-20-40的冷冻柜中保存。在处理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沾污和污染物损失。一、制备1、脱水底质中含有大量水分,必须用适当的方法除去,不可直接在日光下曝晒或高温烘干。自然风干:待测组分稳定的样品,在阴凉、通风处风干;离心分离:待测组分易挥发或易发生变化的样品;真空冷冻干燥:各种类型样品,特别是测定对光、热、空气不稳定组分的样品:;无水硫酸钠脱水:测定油类等有机污染物的样品;2、筛分3、底质样品含水量的测定与监测结果的表示从风干后的底质样品称出 5.0030.00g 样品 23 份,于已恒重的称量瓶或铝盒中,放入 1052 烘箱中烘 4h 后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 0.5h 后称重。重复烘干 0.5h,干燥至恒重。按下式计算含水量。二、分解1、全量分解法硝酸氢氟酸高氯酸王水氢氟酸高氯酸高压釜酸分解法微波酸分解法2、浸溶法(1)硝酸分解法该方法能溶解出由于水解和悬浮物吸附而沉淀的大部分重金属,适用于了解底质受污染的状况。(2)盐酸分解法(3)水浸取法三、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四、污染物质的测定一般测定总汞、有机汞、铜、铅、锌、镉、镍、铬、砷化物、硫化物、有机氯农药、有机质等。第十节 活性污泥性质测定本节要求:了解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测定方法,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一、活性污泥的性质1、活性污泥:在曝气条件下,好气微生物在曝气池分解有机物,随后,经过处理的废水进入沉淀池,其中细菌体吸附尚未分解的固体有机物或絮状绒粒沉淀下来,这就是活性污泥。2、组成细菌:单细胞生物,如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菌胶团:细菌以及其分泌的胶质物质组成的细小颗粒,是活性污泥的主体,污泥的吸附性能、氧化分解能力以及污泥凝聚沉降等性能均与菌胶团有关;原生动物:纤毛虫、鞭毛虫、肉足虫、吸管虫;酵菌、霉菌:脱酚、脱氧作用;藻类:能利用光能将水、CO 2和无机盐类制造成有机营养物质,放出 O2。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1、污泥沉降比(SV 30):将混匀的曝气池活性污泥迅速倒进 1000ml 量筒中至满刻度,静置 30min,则沉降污泥与所取混合液之体积比为污泥沉降比(%),也称污泥沉降体积(SV 30)mL/L; 2、污泥浓度:1 升曝气池污泥混合液所含干污泥的重量称为污泥浓度,g/L 或 mg/L,该指标也称为悬浮物浓度(MLSS);3、污泥体积指数(SVI):简称污泥指数(SI),指曝气池混合液经 30min 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mL);在曝气池出口采集 1 升试样,并于 1000ml 量筒内沉降 30min,用百分比或毫升数表示污泥所占体积,另取 1 升试样(或充分混合上述试样),测定悬浮固体,并用重量百分比或 mg/l 表示。污泥指数反映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沉降性能。污泥指数过低,说明泥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指数过高,说明污泥将要膨胀,或已膨胀,污泥不易沉降,影响对污水的处理效果。对于一般城市水,在正常情况下,污泥指数控制在50150 为宜。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空气与空气组成、空气监测方案的设计2、 掌握空气监测的布点、采样方法、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体积换算3、 掌握颗粒物(TSP、IP 及降尘)的采样方法和测定方法4、 掌握标准气的静态和动态配制方法5、 掌握空气试样浓缩采样法的原理、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6、 掌握空气颗粒物的采样方法和粒度测定的仪器原理和工作流程及适用范围7、 掌握分子状污染物的测定,特别是 SO2、NO x、CO、总氧化剂(O 3)、总烃及非甲烷烃的化学性质、污染源、测定方法、测定原理、流程、仪器操作要点、方法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等教学重点1、 空气污染监测常用的术语2、 空气监测方案的制订3、 监测网点的优化布点原则、要求和方法要点、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原则与要求4、 大气试样的浓缩采样法的原理、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5、 SO 2、NO x、CO、臭氧、颗粒物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6、 固定污染源的采样方法7、 固定污染源压力的测定、流速的计算、流量的计算、含水量的测定与计算8、 标准气体的配制与浓度的计算方法9、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第一节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基本教学任务学习和讨论大气污染的一些基本知识。讲课内容包括: 大气,空气和大气污染的含义 大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 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点 大气监测的目的和作用 大气监测中常用的定义和术语基本原理进入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原理大气中二次污染物产生过程和化学原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存在形式和迁移转化和时空分布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环境监测的数据有效性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课后练习结合;紧密围绕大气和废气环境监测的基本知识展开学习和讨论对学生的课内外要求1. 对重点内容作好笔记2. 掌握大气和废气监测中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其相应的内在含义。3. 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了解现行的大气环境标准。课外练习及思考题1. 大气污染物以哪些形式存在?2. 大气中污染物分布的特点?第二节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基本教学任务学习和讨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制定。讲课内容包括: 监测的目的 现场资料的收集 监测项目的确定 监测网点的布设(布点的基本原则,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布点的具体方法) 采样的时间和频率基本原理优先监测原则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大气环境监测布点的基本原则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网点的布设,采样的时间和频率教学难点:1. 监测项目的确定3. 拟定的监测方案必须保证监测结果的代表性,连续性,可比性的控制措施。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课后练习结合;紧密围绕大气和废气环境监测方案的基本知识和相关规定展开学习和讨论。对学生的课内外要求1.对重点内容作好笔记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并基本能制定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案课外练习及思考题1.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择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布点方法,确定环境监测的点位,监测指标。2.说明采样时间 频率对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结果有何影响?第三节 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基本教学任务学习和讨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讲课内容包括: 直接采样法:(适用范围和采样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注意事项) 富集采样法 专用采样设备:大气采样器,颗粒采样器(总悬浮颗粒采样器,飘尘采样器)基本原理惯性原理;相似相溶原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富集采样,专用采样设备基本原理教学难点:溶液吸收法吸收液的选择,测试指标和采样吸收管的组合匹配;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课后练习结合;紧密围绕大气和废气环境监测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展开学习和讨论。自学内容:1.滤料阻留法,低温冷凝法,自然集聚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点;2.采样仪器的基本构成和各部分的 主要作用对学生的课内外要求1. 对重点内容作好笔记2. 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能根据环境监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设备。课外练习及思考题1. 和溶液吸收法相比,固体阻留法有何特点?2. 怎样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物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