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_第1页
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_第2页
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_第3页
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_第4页
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姓名:许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风景园林指导教师:裘鸿菲201206东莞水濂山废弃釆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采石产业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规模不断扩 大。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采石业逐渐衰退,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废弃采 石场,带来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着我 国一些地区对于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改造的实践探索,如何挖掘场地特有的 景观资源,展示场地的历史痕迹,使废弃地恢复生机,成为一个值得研宄的课题。本文研究对象位于东莞水濂山西侧山麓,自九十年代末起被作为开采建筑石材 的场地,山体遭到了严重破坏,对生态环境及景观影响巨大。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 献资料的查阅与整合,明确了废弃采石场景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概念与意义,并 对国内外关于废弃采石场景观改造的经典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案例中提取可借 鉴的思想与设计手法,为方案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现场踏查, 对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的区位特点、基地自然与人文条件进行了分析,在进行整体景 观设想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长期与短期的生态修复规划。设计过程中,充分挖掘场 地特色,通过保留场地中部分石壁由于采掘留下的纹理,对开采面进行了区别的处 理,面对场地最具特点的地形,使用多种处理高差的手法,使之景观化并多样化。 同时充分提取场地现有的景观元素与文化元素,将之融入到场地的设计中,提出了 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方案。作为一种后工业景观特征并不明显的工业废弃地,采石场有着不同于一般废弃 地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的牛态修复与景观重建项目的具体分析, 尝试以充分利用场地原有景观元素为主要出发点的设计方法尽量减少对场地的改 变,以实现对原始场地的解读,为以后类似场地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 废 弃 采 石 场 生 态 修 复 景 观 重 建 场 地 特 色华中农业大学2012届专业学位 硕丄学位论文AbstractAccelerated as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the quarrying industries are increasing , as well as their scales, have been largely developed. However, with economic restructure adjusting regularly, the traditional quarrying gradually deteriorated,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abandoned quarries which gave rise to numerous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even social problems, which has gradually caught public attention. Due to the fact that some regions in China have made several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n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abandoned quarries, how to excavating the sites unique landscape resources, showing its history traces and making wasteland revitalize have become a subject worthy of study.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located in the west side of the Shuilian Mountain in Dongguan City, taken as the site of mining for building stone since the late 1990s. The mountain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bringing about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This paper defined 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the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and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of wasted quarrying area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lassic cases of the abandoned quarry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extracted significant ideas and design methods from the cases providing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rogram proposed. Meanwhi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of the Shuilian Mountain abandoned quarry through on-site investigation, then proposed long-term and short-term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planning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landscape envisaged.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cess, the research has fully excavated the site feature and distinctively analyzed the mining face from processing by retaining walls in ground part of texture. In order to make it diversity, the study faced the site most of the features of the terrain and used a variety of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entirely extracted the site of existing elements of landscape and culture, which w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site design, putting forward the Shuilian Mountain quarry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and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design.As an industrial waste land whos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features are not obvious, quarries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waste land. Through specific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宄analysisof the project that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landscape of waste quarry in Shuilian Mountain, this paper try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field of original landscape elements as the main starting point of design method for minimizing the change of venue, so as to realize the original site interpretation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d value for the similar venue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n the future.Keywords: wasted quarrying area;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landscape reconstruction; venue characteristicsin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宄1绪 论1.1研究背景1.1.1采石废弃地的产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世界各国的经济格局经历 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导,传统的重工业如煤炭业、 钢铁制造业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大量的工业废弃地产生。采 石场是自古以来人类持续采石活动对土地、山体进行剧烈改造而产生的工业场所, 见证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与掠夺。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传统采石业逐渐衰退, 处于城市中或城市边缘的采石场被大量废弃,产生了大量的采石废弃地。作为工业 废弃地的一种类型,废弃采石场是经过人为活动严重干扰后形成的一种极度退化的 生态系统(盛卉,2009),采石使得矿区大量树木被砍伐、草地退化,破坏了大面积 的植被和地貌景观甚至导致大量物种的消失,同时岩石的开采与破碎使得整个土壤 的层次和结构遭到破坏,会直接导致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出现。生态上的破坏导致废 弃采石场环境的荒凉也会间接或者直接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土地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亟需改善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废弃采石场对其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 恢复土地的活力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因此,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及景观改 造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1.1.2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现存问题水濂山位于东莞市南城街道(南城区),海拔高378.8 m,面积约400hm 2,旧称 彭峒山,方圆十里群山连绵、树木葱翠、飞瀑流泉。自明清以来,美好的景致就引 得许多名人雅士来此登临观赏,并留下了如“彭峒水帘好景致”的佳文诗句。据清 代的东莞县志等史料记载,山上原有建于宋代的西山寺、东山寺及东山书院, 半山处亦有观音庙、白衣庙、吕袓庙等庙观,香火曾盛极一时,明代东莞八景之一。自九十年代末期,水濂山就被多次用来开采石矿,山体多处遭到严重破坏(图 1-1、1-2)。随着关于采石场复垦的规定出台,水濂山的采石开山活动逐渐的得到禁 止,为修复破损山体,东莞南城区自2002年开始,停用了水濂山多处采石场并利用 原有的景观资源建设水濂山森林公园,修复了部分破损山体和林相,成为东莞市六 大森林公园之一,但是处在森林公园西面最大的采石场停用后一直未被修复,采石 形成的高达80m 的裸露岩壁以及 43 hm2的采石废弃地及废料堆砌地像一块巨大的伤华中农业大学2012届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疤,无论从生态或是景观上都给周围的居民以及愈来愈多的游客带来了不良影响。上个世纪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对包括废弃采石场在内的工业废弃地的改造 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李晓君, 2007)。我国在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改造研宄起步较晚,并且对废弃采石场的治理方面 主要以生态恢复为主,以至于废弃采石场的景观改造方面多为盲目复绿,经过改造 的场地被抹去了人类活动的痕迹,恢复了 “自然”的模样。朱建宁在采石场的记 忆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日照市银河公园的改造设计,通过将以充分尊重场地为原则 的设计与之前抹去场地痕迹的设计对比,以实例告诉我们,在进行采石废弃地改造 时充分挖掘场地特点的重要性,而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场地特点并利用其独特的景观 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方面的研宄与案例较少,因此在深层挖掘场地的场所精神 基础上,充分了解场地的特点,对废弃采石场进行景观重建研宄具有尤其重要的意 义。图 1-1水 濂 山 采 石 场 开 采 形 成 的 石 壁 图 1-2水 濂 山 采 石 场 挖 掘 形 成 的 湖 区本文的研究对象水濂山废弃采石场周边存在丰富的景观资源,并且各自形成了 定的特色。随着南城区的不断发展,以及南城街道公园景观带的建立设想,对废 弃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也愈来愈迫在眉睫,如何改善其生态环境的同时 利用废弃采石场己有的场地特点来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尊重原场地中人类活动留 下的痕迹,张扬场地个性,以区别于其他景观资源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2研究目的与意义人类开山采石的行为己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建筑物与工艺品都需要大量的石材, 然而取石造成的破坏却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逐渐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 慢慢推动了采石场植被恢复技术的发展。随着后工业景观的兴起,釆石废弃地的景 观设计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采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不仅可以改善恶劣 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节约土地资源,唤醒城市被遗 弃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城市和社会的发展。2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由于西方国家对于工业废弃地景观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比较早,城镇基础建设起 步较快,采石场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发生较早也较为严重,因此对采石场恢复的实 践与研宄也相应更为深入,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而我国目前在废弃采石场方面的 研究以生态恢复方面居多,本文旨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分析国内外成功案 例总结出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相关方法与理论,并针对东莞水濂山废 弃采石场的个案提出以场所精神为基础的景观重建方法,为采石废弃地类似的景观 规划设计提供可研究的案例。1.3国内外相关研究1.3.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西方国家对废弃采石场的景观恢复与重建活动早在19世纪后期便出现了。1867 年,人们将一座被废弃掉的石灰石采石场改造成为一个特色景观,成为造园史上的 经典案例,即巴黎比特.绍蒙(Buttes Chaumont)公园(图1-3) 。20 世纪40年代,美 国的艺术家哈维菲特(Harvey Fite)利用传统工具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把纽约州伍德 斯托克的一座废弃青石采掘场改造成了一件艺术品一一 Opus40 (图1-4), 景观特色 简约、抽象而富于次序,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从早期的改造活动中可以看到,设计 者们大多运用传统的美学思想来改造被破坏的环境,他们保留了场地中景观良好的 部分,并利用它们将破碎的风景重新组织起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传统工业的衰退、环保运动激情的高涨,工业废弃 地引起的问题日益得到重视。采石废弃地作为矿业型工业废弃地也随之引起学者的 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采石场己经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如造成 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城市景观、产生了环境污染等。随着环保运动的加强,景观改 造的过程中被逐渐融入了生态思想,对废弃采石场的景观改造也开始主要集中在生 态治理方面。1972年,对瑞士 Musital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以及1989年 法国Biville采石场生态和景观恢复,都是通过人工设计对废弃采石场进行生态与景 观修复的实践。3中中农业大学2012届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随着采石场这种特殊生境逐渐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 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关于采石场的生态恢复方面的理论研宄。1981年,Raynal和 Klemow就一个石灰石采石场上的一种木犀科植物进行了种群生态学研究;Bradshaw 和Coppin在采石场复垦 (Quarry Reclamation)中对采石场复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 了系统的阐述,说明采石场复垦的难点与重点是采石悬崖复垦。Davis通过对采石场 的基础研究编著了采石场生态学(The Ecology of Quarries)书,为采石场的生态 恢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美国景观设计师家汤姆林逊(David Tomlinson)曾经说过,二十世纪的景观始 于艺术。二十世纪各种艺术思潮的出现在思想和表现手法方面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 富的借鉴和灵感来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包括采石场在内的矿业型废弃地改 造中更多的融合了大地艺术的手法。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大地艺术以自然 因素作为创作的首要材料和关注的首要内容,极小的干预场地内的生态恢复,以艺 术的形式提高景观的价值,因此成为废弃地改造的有效手段之一(章超,2008)。 1983-1988年,艺术家米歇尔黑泽尔(Michael Heizer)利用8hm 2的废弃露天矿场设 计了 “肖像墓家雕塑”(Effigy Tumuli Sculpture)。1991年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以德国 科特布斯(Cottbus)附近的一个约4000km 2的巨大废弃矿坑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 大地艺术的作品(虞莳君,2007)。艺术家们用艺术的手法对矿业废弃地的改造做出 了新的尝试。4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宂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的日益成熟,设计师们不仅将采石废弃地改造为公园,也尝试着利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将这些失去活力的荒废地段改造为其他用途(彭娟,2010)。1995 年,伯纳德拉絮斯 (Bernard Lassus)将法国南部城郊的废弃采石场改造为一处公路休息站,并利用公路穿过的地段,把被人们遗忘的采石场改造成为可以移动的景观。希腊彭得利孔山的狄俄尼索斯采石场是建造帕提农神庙的大理石产地,可追溯到15世纪早期,以其悠久历史而著称,为了使游客能够安全的参观这片古采石场,19941997 年,建筑师阿斯帕西娅库祖皮(AspassiaKouzoupi)和景观雕塑师内拉戈兰达(NellaGolanda) 在这片废弃的采石场上设计了一座露天博物馆(图1-5)。设计师利用场地中留下的大理石设计一系列可以穿越旧采石场的步行小道,并保留了采石场中用来运送加工石头的滑道,将如同雕塑作品一般清晰展示了岩石纹理的遗留岩壁展示在游客面前,再现采石场开采工作的场景和岩石原貌,运用传统的工业技术创造了一个真正宏伟壮观的后工业化景观。1.3.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由于城市化进程比较西方国家较慢,我国关于工业废弃地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其有关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包括废弃采石场在内的矿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方面。在恢复生态学的概念被提出来后,赋予了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基础,也为采石场的生态修复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2003年,陈波和包志毅在国外采石场的生态和景观恢复中分析了三个国外采石场生态和景观恢复成功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为国内采石场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实施方案;2008年,宋柏敏在其博士论文北京西山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研究:自然恢复的过程、特征与机制以西山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研究为例,对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矿区的初步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2009年,王琼在其硕士论文华东地区采石场自然恢复特征及人工恢生态复研究图 1-5狄 俄 尼 索 斯 采 石 场5华中农业大学2012届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中以环境生态学位理论基础,选取华东地区部分分期采石场为样地,对废弃采石场 的自然生态恢复及人工生态恢复潜质进行了具体的研宄和分析。国内有关于废弃采 石场的景观改造方面也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定的理论体系,2006年,朱建宁在 采石场上的记忆日照市银河公园改建设计一文中,通过对银河公园改造前 后设计思想的分析,强调在废弃采石场改造的过程中尊重场地的重要性。2008年, 郭宏峰和李瑛在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中以浙江省乐清市东山公园 为例,论述了对待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方法和景观重建技术,通过风景园林设计 方法将其生态修复与景观的重建结合起来。同时,在废弃采石场改造实践方面,我们也不乏一些成功的例子,早在古代就 己经成功的改造活动。绍兴东湖原是一座青石山,隋代扩建绍兴城时曾在此处大规 模开采,形成了峭壁深潭的东湖雏形,经过长期改造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天然盆景”, 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河南焦作市的缝山公园,原为一个大的采石场,关停后从1999 年开始便开始了景观改造,公园定位科学,利用其特殊地形以环保为中心理念,在 生态修复的基础上赋予土地新的功能。1.4研究方法 1.4.1文献查阅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现有的关于工业废弃地更新设计的理论入手,深 入阅读采石废弃地的景观改造及生态修复等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文 献资料的理解、整理与归纳梳理出现有的采石废弃地改造方法,加以对比分析,提 炼出本文的研宄重点,为课题的完成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1.4.2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收集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的基础资料,了解基地的现场特征并 对周围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查,并对原采石场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采石场及周 边环境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为提出适合场地的设计方法做基础。1.4.3案例分析法在阅读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收集具有代表性的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重 建的案例进行研究、比较和分析,总结各个代表性案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适用 于本研宄的设计方法,用于指导实践。6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1.4.4归纳总结法通过对理论资料集实践案例的研究分析,以及对现场踏查了解,总结出适合东 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的设计方法,并归纳出结论,对废弃采石场的改造提供更丰富 的案例基础。1.5论文内容与框架1.5.1研究内容本文从废弃采石场的产生以及景观改造为切入点,以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为 基地,研宄其景观恢复和重建的具体方法。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宄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采石废弃 地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研宄进展。第二章相关概念的概述,阐述采石废弃地的定义以及论文中关于生态修复与景 观重建的理解,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同时分别列举国内外关于采石场改造较为经 典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研宄,进一步理解关于采石场改造的含义,从中获 得对本论文中实践案例值得借鉴的设计方法。第三章介绍论文中实践案例的区位、自然条件、文化遗存等内容,并对现场存 在的问题及景观优势进行分析总结,为设计做好铺垫。第四章详细阐述了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方法,包括了生态修 复规划与景观重建规划设计两个方面。在整体景观设想的前提下,根据场地不同的 特征,分别采取不同的生态修复手法,为废弃采石场的景观重建奠定好基础。同时, 从实践案例的总体设计、功能分区、游线组织、节点设计等方面,将关于采石场生 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的理论融入到实践中,通过方案来体现本文对于采石废弃地生态 修复与景观重建的理解。第五章将详细说明在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方案中重点处理的 部分,通过对场地景观元素的提取以及场地现有特点的处理在设计中体现出对场地 充分的尊重。第六章为结语,通过理论知识的梳理以及实践案例的研究,对论文的研究与实 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获得的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7华中农业大学2012届专业字位硕士学位论文1.5.2研究框架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文献查阅 归纳总结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 与景观重建的概念案例分析废弃采石场景 造方法的思考以场地特点为基础的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设计实地调查i1 1/场地自然条件分析 场地人文条件分析总体景观设想长期废弃采石场景观设计陕复04短期恢复d功 能 分 区 交 通 流 线竖 向 设 计 控 制 点 设 计植被规划结 论 与 展 望场地特色元素的提取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规划废弃采石场景观 改造研究现状理论基础项目实践8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2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概述2.1相关概念 2.1.1工业废弃地工业废弃地是指“曾经用于工业生产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用途,而现在己经废置 不用或己经改为其他用途的场地。主要包括工业原料采掘场地、工业原料制造场地、 工业或者商用仓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理场地及其设施”(王向 荣,2003),本文研究的对象采石废弃地属于工业原料采掘场。2.1.3矿业废弃地矿业废弃地是工业废弃地的一种类型,主要指因为采矿活动所破坏、占用或者 污染的,未经治理无法使用的土地。矿业废弃地根据其采集类型可分为两类:露天 开采和非露天开采。露天采集活动对开采面的破坏时根本性的,开采过程中对土地 表面的挖掘与剥离使原生生态系统受到了巨大的损害;非露天采集对生态系统的破 坏相对较小,但容易引起土地塌陷等问题。本文研究对象废弃采石场是属于矿业废 弃地的露天开采类。中国现有的矿山达23万多个,对矿产资源如此大规模的掠夺性开发,对环境和 土地的破坏是及其巨大的。2.1.4采石废弃地采石废弃地,是指采石场在完成或终止采石功能之后,采集区或废料堆积区生 态环境受到破坏,不经治理无法使用的土地。它属于矿业废弃地的露天开釆类,露 天类型对原场地的破坏非常严重,会导致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植被及景观破碎, 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近几十年,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石材的需求急剧增加,废弃采石场的数 量也呈激增之势,随之带来的各种生态及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以景 观的手法改造废弃采石场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2.1.5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由生态恢复细分而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变化和人们对生态 环境的重视,产生了生态恢复的科学和技术。1980年,由Cairns主编的受害生态9华中农业大学2012届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系统的恢复过程(The Recovery Process in Damaged Ecosystem) 书中,针对受害 的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的重要生态学理论与应用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1996 年,J.L .Meyer在美国第81届生态学会年会的大会报告中提到:“我们运用生态学知 识恢复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利用恢复实施来检验生态学假设,生态恢复是我们未来法则的一个组成部分。” Caims等(1991) 认为生态恢复就是一种管理与操作的 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将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至接近于干扰之前的自然状况, 使之拥有稳定的结构与功能。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都具有“恢复与发展”的内涵,但是在具体程度上有着一 定的区别。恢复强调将被破坏或者被干扰的生态系统尽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 生态修复则强调,将受干扰的土地恢复到具有生产力的状态,确保该土地的稳定状 态,并与周围环境的景观保持一致。在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中,涉及的相关概念 有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重 建(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等,目前学术上用得较多概念的是“生态恢复”和“生态 修复”。一般情况下欧美国家用“生态恢复”较多,而在我国以“生态修复”较多。2.2采石废弃地的特征采石废弃地作为矿业废弃地的一种具体类型,具有矿业废弃地的共性。开采挖 掘石料的活动进行之前,当地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景观具有完整性,一旦开始开 采,对山体和采集面产生破坏,其稳定性往往会被打乱超出自然系统的调节和适应 能力,生态系统将遭到根本性的破坏,景观也会破碎化,同时也会对周围的环境产 生一定影响。2.2.1景观特征相比开采之前均质的景观,人类的采石活动使得采石废弃地景观异质化,开采 区、废料堆砌区、塌陷地及开釆或运送设施等人为景观将原本稳定的景观格局打乱, 使其破碎化。同时采石场的开采方式属于露天开采,以剥离和挖掘土地为主,与其 他工业废弃相比言,工业设施与建筑物遗迹较少。由于简陋粗放的开釆模式,导致 开采后的场地千疮百孔,形成各种断壁突崖,大部分采石场地被开采后都会具有明 显的高差,对原有景观产生破坏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场地特色,如果能在景观 改造的过程中应地制宜,加以利用就可以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2.2.2生态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讲,采石场是人类为获得石料资源,对土地进行剧烈干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宂扰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盛卉,2009)。开山采石的过程中对山体及地面表层 的剥离使得大面积植被遭到根本性的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土壤养分的维持能力也会随之降低,同时也会引起水土流失、滑坡、河道堵塞等生 态环境问题。开采的过程中,爆破与破碎大石块的所产生的噪声以及粉尘也会导致 周边环境的污染;同时,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或者物理污染物会影响场地附近的 水源质量,造成水污染。2.23文化特征工业生产是人类通过汲取自然资源实现发展的途径,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改造 的力量。虽然采掘石料资源本身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略的破坏,也引起 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问题,但是这些痕迹同时也记录了人类工业化的进程,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载体,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点。2.3采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2.3.1采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采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是恢复生态学在采石废弃地上的具体应用,目前没有关 于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明确定义,但是在包括采石场在内的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 研究中,有学者将矿区的生态恢复定义为:借助人工的支持与诱导,对开采矿产资 源而导致的结构缺损、功能失调并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超前性的规划与调控。 “修复”与“恢复”的区别在于,经过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复原到和原 来一模一样的状态,而是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且结构和功能都与之前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研究内容的侧重点认为,采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是指在整体景观规划 的前提下,以人工方法为主,在生态学原则的指导下修复开山采石给场地带来的破 坏,从而改善场地的生态环境,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到稳定状态,拥有其必要的生态 功能;同时根据场地所蕴含的文化、地域、民族、历史的特征,将场地中被破坏的 景观,包括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整合,使之能够更好的保存场地中存在的原始的信 息,并融入周围的环境。采石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不仅涉及采石场所处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条件, 而且还需要生态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参与研究(王琼,2009)。 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的范围主要包括采石活动形成的石壁、采石迹地以及渣场。石壁是采石场中人们的釆石活动留下的痕迹,也是采石场最具特色的景观特征, 生态上来说是一类非常特殊的极端生境,一般高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坡度较为陡华中农业大学2012届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峭,岩面基本没有土壤覆盖,缺乏植物生长最基本的条件。因此,石壁的生态治理 工作是采石场生态恢复的重点和难点,各国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 的石壁生态恢复技术,如燕巢法、阶梯法等。采石场迹地与渣场地势一般较为平坦, 相对于石壁,迹地与渣场的生态修复要简单易行得多,多采用覆土法,并根据场地 的地形以及当地的气候等条件选择合适的耐贫瘠速生树种。2.3.2采石废弃地的景观重建“景观”一词最早是在希伯莱文本的圣经(the Book Psalms)中出现,被用 来对圣城耶鲁撒冷的总体美景进行描述。其最早的含义多具美学方面的意义,随着 各个学科的交叉发展,有关景观的定义也有了很多种不同的表述,主要来源于三个 方向的理解:(1) 美学中的景观:与“风景”同义或相近,一般指反映诸如草原、森林、山 脉、湖泊等地形地貌景色的图像,是人们的一种感性认知。(2) 地理学中的景观:一个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是地球表面的气候、土 壤等各种成分的综合体,接近于生态系统的含义。(3) 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由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组成的异 质性的地理单元,广义上则指不同尺度上的具有缀块性或者异质性的空间单元。尽管三方面的表述各有侧重点,但总的来说人们对景观的理解是来源于直观的 美学基础,发展到地理学上的综合观,然后理解成为生态上的异质斑块,根据研宄 目的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解释。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作为多种功能或者过程的 载体,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也是人类生活其中的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 空间与环境,可以作为一种符号记载人类的过去,并且表达未来希望和理想。本文 所阐述的景观是从人类对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的认知出发,指作为功能载体和审美 对象的一种物质形态。重建,一般是指利用被破坏的部分进行重新组建。景观生态学意义上的景观重 建是指在景观恢复的基础上对景观的单元空间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以形成新 的景观格局。由于论文中景观所指不仅包括生态学意义,更涵盖了自然与人文相结 合的人类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及精神空间,因此,景观重建不是单纯的保护,也 不是大规模拆除重建,而是是指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景观资源对场地 进行一种引导,使景观蕴含的地域特色和场所精神得以继承和延续。采石废弃地的景观重建则是在对废弃地进行修复的基础上,利用釆石场特有的 景观特征,将己经被遗弃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的场地进行资源整合,替换其部分功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宄能,用风景园林的手法对其进行改造,使场地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2.3.3小结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生态修 复是重建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在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信息得以保存的情 况下,才能为景观的重建提供根据。在面对生态环境己经被严重破坏甚至被人们所遗弃的采石废弃地时,通过生态 修复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景观资源,延续场地的历史,而针对人们对废弃场地 提出更多的功能需求时,适时的景观重建则是维持场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新的 条件下对废弃场地以及周边环境进行重新设计,可以赋予场地新的功能,使其重新 焕发出生机和活力。2.4采石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案例分析2.4.1国外案例分析2.4.1.1法国 Biville采石场生态和景观修复Biville采石场位于法国Clairefontaine峡谷顶部,近10年的开采活动使得场地 形成了呈直线型的接近450m长,20m深的采石坑,边坡与地面呈45角,且凹凸不 平十分贫瘠。1989年,采石场被关停后,Biville市当局委托法国景观规划师 Anne-Sylvie Bruel和Chri stophe Delmar,对该地区进行景观恢复设计工作。设计师 们通过对场地的踏查和了解,认为在生态恢复和景观重建的过程中不应该刻意掩饰 石料开采过程中遗留的痕迹而应当作为场地特征而保留,并且要确保重要位置的连 贯性以便生态系统在人工恢复的基础上能进行自然恢复(陈波,包志毅,2003)。图 2-丨 Biville采 石 场华中农业大学2012届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Brnel和Delmar在对采石场的改造过程中对场地的复杂性以及技术上的局限性 做了充分的考虑,为了修复陡峭且凹凸不平的边坡,避免滑坡和塌方,他们引入了 当地的许多种植物用来固定土壤,并根据场地每一个部分不同的自然特色采取不同 的种植方式:平坦的地区种植草和树篱;陡峭的斜坡被改作台阶状来缓冲较大的高 差,并在台阶上种植灌木,绿化石壁并遮挡开采面;在潮湿的谷底,也适当栽植灌 木(图2-1)。在部分场地呈带状种植成年树木,抵挡风的侵蚀,同时也能使场地更 好的进行生态恢复。为了方便游人从山谷顶部走到谷底,设计师将直线型的采石坑改建为阶梯,阶 梯的设计允许径流从高处直接流入排水沟,使得地表免受水的冲击。另外,为了控 制场地内由于复杂地形而造成的纵横不一的水流,设计师们计划了一系列设施来引 导水流,使其汇聚谷底,形成一个湖泊,而底部巨大的石壁则是该区域最具象征性 的景点。2.4.1.2喀桑(Crazannes)采石场公路段景观喀桑(Crazannes )采石场位于法国南部的桑特和罗什福尔之间,采石场处于废 墟状态无法估计它的大小,但是对采石场历史的研宄表明,喀桑采石场为人所知至 少可以回溯到高卢人的古罗马殖民化时期(图2-2、2-3)。图 2-2被 蕨 类 植 物 覆 盖 的 废 弃 采 石 场 图 2-3人 们 探 索 出 的 小 路1993年,法国南部高速公路协会(ASF)开始建设桑特与罗什福尔两地之间的 公路段,在对公路线线进行勘测与建设的过程中发现设计的公路线需要穿越废弃的 采石场(图2-4),这为整条公路的以及休息站的设计带来了一定挑战。法国艺术家 与景观设计师伯纳德拉絮斯(Bernard Lassus)被邀作为公路休息站的主设计师,在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对休息区进行选址时,他对公路线周围的采石场进行了踏查与分析,古老的采石场 拥有丰富的历史,为各地的教堂建设以及纪念碑等都提供过石材,设计师认为采石 场的历史有可能会唤醒附近城镇或者港口的历史,应该将这种历史展现出来而不是 填埋掉。因此,在公路休息站的设计中,拉絮斯并没有对废弃采石场做彻底性的改 变,而是对场地进行适当的梳理并运用他独特的景观叙述手法将游客从休息站引往 釆石形成的地下室中,用微型纪念碑的形式提醒游客这个采石场曾经拥有的历史。 同时,通过设置景观平台和充满蕨类植物的羊肠小道将人们带到被蕨类植物覆盖的 旧采石场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参观一部分具有很明显的集体工作的痕迹,利用游客 的景观感知与体验来诠释当地人类活动的历史见证。图 2-4公 路 段 穿 越 的 采 石 场 被 剥 离 的 现 状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意识到这条公路要穿过很久以前己被填平的采 石场废墟,在公路休息站己经设计完成之后,拉絮斯的任务己经从休息区的设想扩 展到了整个公路地区的景观美化。面对公路开始施工后公路两旁推土机留下的痕迹, 拉絮斯认为公路穿过后的采石场应被美化为感性特征,突出当地最醒目的自然特色, 在法国乡村沿着公路的垂直岩石是非常罕见的,公路沿线的垂直岩石应成为该地区 被强调的最独特特征。设计师通过与工程师之间的交流,在公路施工过程中通过不 断的预先“体验”公路与两旁的岩石之间的感知关系最终在1994年12月递交了穿 越喀桑采石场的公路景观美化方案。拉絮斯将人在快速运动状态下(100km/ h)的景 观感知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将景观中的视觉节奏感作为设计的重点,通过对岩层的 剥离与赋形,将视觉上的景观组合起来,创造了以场地文化与公路文化为基础的当 代景观,同时也是对西方文化的回应(图2-5)。而对于采石场的景观改造来说,穿 越岩石的景观对采石场与人文、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把握得极为 准确,从而创造出人所能参与和感知的景观。华中农业大学2012届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图 2-5穿 越 岩 石 的 景 观2.4.1.3国外案例分析总结表 2-1国 外 采 石 场 景 观 改 造 案 例 比 较 分 析法 国 Biville采 石 场 嘻 桑 ( Crazannes)采 石 场区 位 法 国 Clairefontaine峡 谷 顶 部 法 国 南 部 城 郊开 采 年 代 20世 纪 80年 代 古 罗 马 时 代改 建 年 代 1989年 1993年规 模 长 450m,深 20-40m 废 墟 状 态 , 无 法 估 计改 造 方 式 生 态 修 复 为 主 , 辅 以 景 观 设 施 布 置 , 形成修 复 部 分 采 石 场 景 观 并 引 游 客 进 入,休 闲 区 剥 离 岩 层 赋 形 岩 石设 计 特 点 台 阶 式 处 理 边 坡 并 利 用 工 业 废 料 创 造 景 以 场 地 文 化 体 验 以 及 运 动 状 态 下 的景观 , 引 雨 水 至 采 石 坑 , 形 成 湖 泊 观 感 知 为 设 计 重 点改 造 后 功 能 休 闲 区 公 路 休 息 站 及 公 路 景 观借 鉴 意 义 生 态 恢 复 与 景 观 处 理 相 结 合 重 视 采 石 废 弃 场 地 文 化 与 景 观 的 体验16东莞水濂山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宂2.4.2国内案例分析2.4.2.1绍兴东湖风景区汉代-清代绍兴东湖风景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著名游览胜地,东湖所在地原是一座青 石山,自汉代起,便有民工相继至此凿山采石。隋代时,越国公杨素为修越城更曾 在此大举开山取石,经历世代石工们的开凿,几乎搬走了半座青山,形成悬崖峭壁、 奇谭幽洞。开采至明代,逐渐形成了长过200m , 宽 约 80m, 深 至 20m的东湖雏形。 清末时,会稽名士陶浚宣见此地风景绮丽,便移居于此,更仿桃源意境营建园林, 拓宽水面,筑堤围湖,造桥添亭,别具匠心。此后又经数代的装点与改造,终使东 湖成拥有了 “稽山镜水之缩影”、“天下第一山水盆景”的美誉(图 2-6)。东湖是由采石场改造而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在造园时对采石形成的巨大石壁 并未做太大改变,而是利用采石形成的峭壁奇岩,突兀峥嵘(图2-7),融入中国古 典园林的自然山水式意境,使得整个东湖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旖旎风光。图 2-6绍 兴 东 湖 巨 大 石 壁 图 2-7绍 兴 东 湖 “仙 桃 洞 ”2A.2.2上海辰山西矿坑花园 2007-2010辰山位于上海松江佘山风景区内,历史上曾是上海的标志性景观“九峰三泖” 之一。自20世纪初,辰山被选作开采石料的场地,山体及周围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破 坏,半面山体被削去,形成一个弧形崖壁。北面崖壁长约320m,东面崖壁长约150 m, 最高点达72m,近山体的地面甚至形成了深四十余米的采石坑。开采活动被禁停后, 采石场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2005年,辰山所在地被选为新植物 园所在地,采石坑也因其所处重要位置而被纳入中心展示区,因此对采石坑的景观 恢复也成为一个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自2007年幵始,清华大学的朱育帆教授便着手矿坑花园的设计,设计构思来源华中农业大学2012届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于对场地“潜质”的分析:生态上,山体因经由五十年的恢复形成了一定的植被, 需进行生态恢复的局部难度不大;文化上,辰山作为上海独一无二的山地地貌,嘉 庆府志载辰山有“十景”也名重一时,又是久负盛名的九峰之一,见证了人类活动 的破坏,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功能上,场地作为植物园的一部分,定位为最吸引人 的植物园专类园,应有恰当的植物主题;景观上,场地的地形极富戏剧性,潭区景 观潜质值得深入挖掘。通过对场地各种需要以及场地本身特色的梳理,设计最终以 中国山水园为立意,深入挖掘场地潭区微缩中国山水的潜质,经过最小程度的扰动, 引入游览路径,结合中国传统的上升至精神高度的植物审美文化,以现代的、抽象 的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