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玉米灰斑病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玉米灰斑病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玉米灰斑病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玉米灰斑病问题的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米灰斑病问题调研报告根据我国玉米灰斑病发生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受华中农业大学、州农科院玉米专家的邀请,于 年 8月 23 日至 8 月 28 日及今年的 8 月下旬对州的 等我省二高山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灰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令人十分震惊和担忧:一、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二高山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迅速蔓延的趋势。在州,我们调查了大田,参观了中国玉米体系建设首席专家张世煌教授在鹤峰燕子、市三岔布置的两个灰斑病观测点,从中了解到:从我省市场上流通或审定的品种中抽取 60 个品种进行灰斑病的鉴定观测,绝大多数品种不抗灰斑病,相当多的品种高感灰斑病,仅有少数几个品种对灰斑病表现一定的抗病性和耐病性。在农户种植的大田中,部分品种大面积发病达到大幅度减产的 7 级,有的品种大面积发病达到毁灭性的最高病级 9 级。在州农科院引种试验地看到,绝大部分品种尤其是相当部分北方品种均不抗灰斑。在 XX 县海拔 1100 米的二高山,灰斑病已经入境,大田调查中发现个别品种已经发展到 5-7 级;在宜昌县海拔 900 米的下堡坪,灰斑病比年更为普遍,个别品种发病已达 9 级;在十堰和 XX 县的二高山地区,灰斑病已经普遍存在,个别品种发病已达 9 级。在五峰长乐坪的调查情况不容乐观:从玉米试验地观察,灰斑病在 年的个别试验品种上开始发现,最近两年呈急剧上升趋势,病级指数从年的 1级发展到 xx 年 的 9 级;对在我县种子管理局登记备案的 38 个品种进行灰斑病调查,现已发现有 19个品种不抗灰斑病,有几个品种属高感灰斑病。在我县主推的品种“三北 2 号”已在多个观察点发现不抗灰斑(同时有青枯病发生) 。由以上调查可以得出结论: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二高山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迅速蔓延的趋势。二、灰斑病的病症及发生规律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症状表现为: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褐色长条斑,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病斑大小为3 毫米30 毫米,到中后期多数病斑结合后叶片变黄枯死。病班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始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而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华北及辽宁省,该病于 7 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在西 XX区,该病于 7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 月中旬到 9 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期。三、玉米灰斑病的扩展途径以及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后果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玉米育种专家刘永忠通过翻译国外文献了解到:玉米灰斑病起源于美国西部山区,在 70 年代初仅零星分布,没有引起重视,被当做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病害,随着病原菌的逐步积累增加,通过气流传播,到 80 年代开始大面积扩散,终于导致美国一家大型种子公司长期推广的主打品种爆发性发生,损失惨重。已有的研究认为玉米灰斑病属于气传性病害,同时不排除通过玉米种子入侵。90 年代初,在我国东北开始发现玉米灰斑病,继而在云南罗平也有发生。现已成为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云南罗平已经成为灰斑病的高发区。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研究,玉米灰斑病目前在我国主要呈现南方和北方两大生理小种,流行趋势为北方小种从东华北向黄淮海扩散蔓延,南方小种则从云南向湖南、湖北等西南地区迅速传播。更大的担心在于南北两个生理小种汇合产生新的致病性更强的生理小种。有关专家认为玉米灰斑病正在成为中国玉米的“sas” 。因此认为:由于玉米灰斑病在以前一定时期内非我国南方主要玉米病害,在品种审定和引种推广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而一旦今后有感病或高感品种进入西南市场,就有可能导致玉米灰斑病在玉米主产地的大面积爆发性发生。这对种子生产和经营者来说,可能重蹈美国某家公司的覆辙,对于政府及管理部门来说,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社会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发生。必须引起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植保部门、种子管理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四、玉米灰斑病的防治策略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应该作为我们应对玉米灰斑病的防治策略。1、选择抗病的品种。从治本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内种质资源相对匮乏,育种材料来源相近,育种模式比较单一,虽然市场上流通的品种多,但大部分品种同质性严重,因而造成我国目前缺乏高水平的抗病品种。因此在品种选育上,应更加注重种质创新和抗病育种。要让农民真正有抗病的良种可选,这是防治的根本和基础所在。2、加强品种审定和监管力度和科普宣传。对于已经审定和上市的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应进一步进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避免感病品种流入市场加重病害的发生。加强科普宣传力度,要让广大农户能够辨识病害,了解病害发生的严重性。3、通过农业栽培耕作管理措施减少病原菌发生的可能性。1)使用包衣种子。2)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3)对于已经发生病害的地块,秸秆已经没有饲用价值,不要随意堆放或将秸秆直接还田,应高温腐熟或将病残体集中销毁。4)合理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5)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6)深沟高畦,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病害发生环境。4、药剂防治。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喷雾防治,710 天后再施1 次药。根据我国玉米灰斑病发生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受华中农业大学、州农科院玉米专家的邀请,于 年 8月 23 日至 8 月 28 日及今年的 8 月下旬对州的 等我省二高山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灰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令人十分震惊和担忧:一、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二高山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迅速蔓延的趋势。在州,我们调查了大田,参观了中国玉米体系建设首席专家张世煌教授在鹤峰燕子、市三岔布置的两个灰斑病观测点,从中了解到:从我省市场上流通或审定的品种中抽取 60 个品种进行灰斑病的鉴定观测,绝大多数品种不抗灰斑病,相当多的品种高感灰斑病,仅有少数几个品种对灰斑病表现一定的抗病性和耐病性。在农户种植的大田中,部分品种大面积发病达到大幅度减产的 7 级,有的品种大面积发病达到毁灭性的最高病级 9 级。在州农科院引种试验地看到,绝大部分品种尤其是相当部分北方品种均不抗灰斑。在 XX 县海拔 1100 米的二高山,灰斑病已经入境,大田调查中发现个别品种已经发展到 5-7 级;在宜昌县海拔 900 米的下堡坪,灰斑病比年更为普遍,个别品种发病已达 9 级;在十堰和 XX 县的二高山地区,灰斑病已经普遍存在,个别品种发病已达 9 级。在五峰长乐坪的调查情况不容乐观:从玉米试验地观察,灰斑病在 年的个别试验品种上开始发现,最近两年呈急剧上升趋势,病级指数从年的 1级发展到 xx 年 的 9 级;对在我县种子管理局登记备案的 38 个品种进行灰斑病调查,现已发现有 19个品种不抗灰斑病,有几个品种属高感灰斑病。在我县主推的品种“三北 2 号”已在多个观察点发现不抗灰斑(同时有青枯病发生) 。由以上调查可以得出结论: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二高山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迅速蔓延的趋势。二、灰斑病的病症及发生规律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症状表现为: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褐色长条斑,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病斑大小为3 毫米30 毫米,到中后期多数病斑结合后叶片变黄枯死。病班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始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而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华北及辽宁省,该病于 7 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在西 XX区,该病于 7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 月中旬到 9 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期。三、玉米灰斑病的扩展途径以及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后果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玉米育种专家刘永忠通过翻译国外文献了解到:玉米灰斑病起源于美国西部山区,在 70 年代初仅零星分布,没有引起重视,被当做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病害,随着病原菌的逐步积累增加,通过气流传播,到 80 年代开始大面积扩散,终于导致美国一家大型种子公司长期推广的主打品种爆发性发生,损失惨重。已有的研究认为玉米灰斑病属于气传性病害,同时不排除通过玉米种子入侵。90 年代初,在我国东北开始发现玉米灰斑病,继而在云南罗平也有发生。现已成为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云南罗平已经成为灰斑病的高发区。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研究,玉米灰斑病目前在我国主要呈现南方和北方两大生理小种,流行趋势为北方小种从东华北向黄淮海扩散蔓延,南方小种则从云南向湖南、湖北等西南地区迅速传播。更大的担心在于南北两个生理小种汇合产生新的致病性更强的生理小种。有关专家认为玉米灰斑病正在成为中国玉米的“sas” 。因此认为:由于玉米灰斑病在以前一定时期内非我国南方主要玉米病害,在品种审定和引种推广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而一旦今后有感病或高感品种进入西南市场,就有可能导致玉米灰斑病在玉米主产地的大面积爆发性发生。这对种子生产和经营者来说,可能重蹈美国某家公司的覆辙,对于政府及管理部门来说,可能导致不可预料的社会问题和突发性事件发生。必须引起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植保部门、种子管理部门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四、玉米灰斑病的防治策略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应该作为我们应对玉米灰斑病的防治策略。1、选择抗病的品种。从治本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内种质资源相对匮乏,育种材料来源相近,育种模式比较单一,虽然市场上流通的品种多,但大部分品种同质性严重,因而造成我国目前缺乏高水平的抗病品种。因此在品种选育上,应更加注重种质创新和抗病育种。要让农民真正有抗病的良种可选,这是防治的根本和基础所在。2、加强品种审定和监管力度和科普宣传。对于已经审定和上市的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应进一步进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避免感病品种流入市场加重病害的发生。加强科普宣传力度,要让广大农户能够辨识病害,了解病害发生的严重性。3、通过农业栽培耕作管理措施减少病原菌发生的可能性。1)使用包衣种子。2)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3)对于已经发生病害的地块,秸秆已经没有饲用价值,不要随意堆放或将秸秆直接还田,应高温腐熟或将病残体集中销毁。4)合理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积累。5)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6)深沟高畦,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病害发生环境。4、药剂防治。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喷雾防治,710 天后再施1 次药。根据我国玉米灰斑病发生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受华中农业大学、州农科院玉米专家的邀请,于 年 8月 23 日至 8 月 28 日及今年的 8 月下旬对州的 等我省二高山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灰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情况令人十分震惊和担忧:一、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二高山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迅速蔓延的趋势。在州,我们调查了大田,参观了中国玉米体系建设首席专家张世煌教授在鹤峰燕子、市三岔布置的两个灰斑病观测点,从中了解到:从我省市场上流通或审定的品种中抽取 60 个品种进行灰斑病的鉴定观测,绝大多数品种不抗灰斑病,相当多的品种高感灰斑病,仅有少数几个品种对灰斑病表现一定的抗病性和耐病性。在农户种植的大田中,部分品种大面积发病达到大幅度减产的 7 级,有的品种大面积发病达到毁灭性的最高病级 9 级。在州农科院引种试验地看到,绝大部分品种尤其是相当部分北方品种均不抗灰斑。在 XX 县海拔 1100 米的二高山,灰斑病已经入境,大田调查中发现个别品种已经发展到 5-7 级;在宜昌县海拔 900 米的下堡坪,灰斑病比年更为普遍,个别品种发病已达 9 级;在十堰和 XX 县的二高山地区,灰斑病已经普遍存在,个别品种发病已达 9 级。在五峰长乐坪的调查情况不容乐观:从玉米试验地观察,灰斑病在 年的个别试验品种上开始发现,最近两年呈急剧上升趋势,病级指数从年的 1级发展到 xx 年 的 9 级;对在我县种子管理局登记备案的 38 个品种进行灰斑病调查,现已发现有 19个品种不抗灰斑病,有几个品种属高感灰斑病。在我县主推的品种“三北 2 号”已在多个观察点发现不抗灰斑(同时有青枯病发生) 。由以上调查可以得出结论: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二高山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且有愈演愈烈、迅速蔓延的趋势。二、灰斑病的病症及发生规律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and danie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症状表现为: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株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浅褐色条纹或不规则的灰色至褐色长条斑,这些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病斑中间灰色,边缘有褐色线。病斑大小为3 毫米30 毫米,到中后期多数病斑结合后叶片变黄枯死。病班后期在叶片两面(尤其在背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重病地块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百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始浸染源。该病较适宜在温暖湿润和雾日较多的地区发生。而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华北及辽宁省,该病于 7 月上中旬开始发病,8 月中旬到 9 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在西 XX区,该病于 7 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 月中旬到 9 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期。三、玉米灰斑病的扩展途径以及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后果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玉米育种专家刘永忠通过翻译国外文献了解到:玉米灰斑病起源于美国西部山区,在 70 年代初仅零星分布,没有引起重视,被当做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病害,随着病原菌的逐步积累增加,通过气流传播,到 80 年代开始大面积扩散,终于导致美国一家大型种子公司长期推广的主打品种爆发性发生,损失惨重。已有的研究认为玉米灰斑病属于气传性病害,同时不排除通过玉米种子入侵。90 年代初,在我国东北开始发现玉米灰斑病,继而在云南罗平也有发生。现已成为我国北方玉米产区近年来新发生的一种为害性很大的病害。云南罗平已经成为灰斑病的高发区。根据有关专家的调查研究,玉米灰斑病目前在我国主要呈现南方和北方两大生理小种,流行趋势为北方小种从东华北向黄淮海扩散蔓延,南方小种则从云南向湖南、湖北等西南地区迅速传播。更大的担心在于南北两个生理小种汇合产生新的致病性更强的生理小种。有关专家认为玉米灰斑病正在成为中国玉米的“sas” 。因此认为:由于玉米灰斑病在以前一定时期内非我国南方主要玉米病害,在品种审定和引种推广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