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血液ppt课件_第1页
运动生理学血液ppt课件_第2页
运动生理学血液ppt课件_第3页
运动生理学血液ppt课件_第4页
运动生理学血液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目的要求 : 掌握血液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1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2 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由血细胞 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 占全血 40%-50% 血细胞 白细胞 血液 血小板。 血浆 占全血 50%-60% 血量:占体重的 78%或 7080ml/Kg体重 上层 :血浆 (淡黄色 ),约占全血中 的 50%-60%, 下层 :红细胞 (暗红色 )。 中层:血小板和白细胞(一薄层的 白色物质)。 3 (一)血浆 水 血浆组成 血浆蛋白 少量溶质 无机盐 非蛋白有机物 1 水和电解质 水 占血浆的 9092% 溶剂(可实现物质交换) 作用 维持体温 运输等 电解质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 维持晶体渗透压 作用 维持酸碱度 维持组织的兴奋性 阳离子是 Na+ 阴离子是 Cl- 4 2 血浆蛋白 是指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 白蛋白 ( A) 血浆蛋白组成 球蛋白 ( G) 正常 A/G = 1.52.5 纤维蛋白原 由于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部分球蛋白是由肝脏 合成,如果肝脏有病变可见 A/G下降。 纤维胶体渗透压 缓冲内环境 PH 作用 载体功能 免疫功能 凝血和纤溶作用 3 非蛋白有机物和其他有机物 尿素 非蛋白氮 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 尿酸 肌酐等 5 其他有机物 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 乳酸及脂类等 血脂 血浆中的脂类物质,通常与血浆蛋白结合形 成脂蛋白。 HDL能促进胆固醇分解,抑制细胞对 LDL摄取; LDL能侵犯蚀血管内膜而沉积形成脂斑 -动脉硬化 。 4 运动后血浆的变化 血浆水分减少 由于出汗等使血细胞等相对浓 度 粘度 HDL 而 LDL,预防冠心病等作用 乳糜微粒 CM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低密度脂蛋白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6 (二) 血 细 胞 7 1、红细胞 红细胞的形态 正常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形状圆而扁,边缘 较厚 (约 2微米 ),中央薄 (约 1微米 ),直径约 6-9微米。 8 数量:成年男子 450-550万个 /立方毫米 平均为 500万个 成年女子 380-460万个 /立方毫米 平均为 420万个。 寿命:平均为 120天。 作用: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缓冲血液的酸碱 度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 分比,健康成年男子 40%50%,女子 37%48%。 9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 要成分,其缩写为 Hb,是一种 结合蛋白质。 每一血红蛋白分子由一分 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 素组成,珠蛋白约占 96%,血 红素占 4%, 血红蛋白功能 运输 O2和 CO2的作用 缓冲血液酸碱度的作用 10 我国健康成年男子血红蛋白含量,每 100毫升血 液中为 12-16克,平均 14克;成年女子血红蛋白含量 为 11-l5克,平均约 13克。 对 象 例数 血红蛋白数值(克 % ) 研究者及时间 男 女 中国人 2889 14.35 12.75 易见龙等综合( 1959) 日本人 935 14.1 12 Sell(1956) 加拿大 奥运会队 员 187 14.7 12.9 Glement等 荷兰奥运会 队 员 179 15.5 14.4 Dewijn等 我国运动员 ( 11项) 580 13.83 14.44 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 1974 ) 我国成年运动 员( 42项) 1130 14.45 12.91 秦孝梅等 (1984) 我国青少年运 动员( 42项) 383 14.01 13.11 秦孝梅等 (1984) 北京体院学生 111 14.76 13.01 宋成忠等 (1978) 11 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 2、白细胞 12 白细胞的形态 白细胞无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根据形态 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的细胞浆含有颗粒,根据颗粒染色的不 同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 无颗粒白细胞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 总数 :4.0 10.010 9/L(4000 10000/mm3) 中性粒细胞占 50 70 淋巴细胞占 20 30 分类 : 单核细胞占 2 8 嗜酸性粒细胞占 0 7 嗜碱性粒细胞占 0 1 13 变异 :在不同生理情况下波动范围较大,如:一天 之内,下午较早晨多; 新生儿最高 ,出生后 3天 3月 1010 9/L; 进食、疼痛、运动、情绪激动、月经期、妊娠、 分娩 WBC数 。 功能 参与机体的保护及防御反应。 3、血小板 血小板形态 无核、不规则、最小 数值 :正常成人为 100 30010 9/L(10 30万 /mm3)。 变异 :可有 6% 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14 促进止血 功能 加速凝血 维持血管完整 功能由其生理特性完成 粘着 :血管内皮损伤 暴露出胶原纤维 血小 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 吸附凝血因子 促凝血酶原 激活物的形成 松软血栓。 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 :释放血小板因子 促纤维蛋白形成 网 络血细胞 扩大血栓。 收缩 :在 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 ,使血凝块 回缩 坚实血栓。 吸附 15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 )颜色和比重 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血含氧少,呈暗 红色;皮肤毛细血管的血液近似鲜红色。血浆和血清 因含胆红质,故呈淡黄色。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约为 1.050-1.060之间,主要取 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二 )粘滞性 约为蒸馏水的 4-5倍,血浆约为蒸馏水的 1.6-2.4 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16 3分类: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 NaCl) (主要为白蛋白 ) 压力 大 (300mmol/L或 770KPa) 小 (1.3mmol/L或 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保持 RBC正常形态和功 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 能 容量 (三 )血浆渗透压 1 渗透压 :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2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 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17 (四 )血浆 pH 正常人血浆的 pH值约为 7.357.45,平均值为 7.4。 人体生命活动所能耐受的最大 pH值变化范围为 6.97.8。 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 NaHCO3/H2CO3;(保持 20: 1) 蛋白质钠盐 /蛋白质; Na2HPO4/NaH2PO4 。 红细胞中的主要缓冲对有: KHCO3/H2CO3;血红蛋白钾盐 /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钾盐 /氧合血红蛋白; K2HPO4/KH2PO4。 18 第二节血液的功能 一 血液的运输作用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可运输气体、激素、代 谢产物、热量等。 运输形式 : 物理溶解 :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 : 量小 ,起桥梁作用 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化学结合 :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 特征 : 量大 ,主要运输形式。 19 (一) 2的运输 1、氧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物理溶解: (1.5%) 化学结合 : (98.5%) 氧合与氧离 Hb能与 CO(一氧化碳 )结合成 HbCO,剥夺摄氧能 力。当空气中 CO达 0.1%时,就会与 O2竞争 Hb,造成低 O2血症。 2、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 1) Hb的氧容量:血氧饱和度达 100%时,每升血液中 Hb 与 O2结合的最大量 (约 1920m1) 20 3、氧解离曲线 1)概念 : 反映 PO2与 Hb结合 O2量关系或 PO2与氧饱和度关系 的曲线。 氧离曲线反映了 Hb 与 O2的结合量是随 PO2 的高低而变化,这条 曲线呈 “S”。 2) Hb的氧含量:每升血液中 Hb实际与 O2结合的量 3) Hb的氧饱和度: Hb的氧含量所占 Hb的氧容量的百分比 21 2)氧离曲线的特点 上段: PO2在 60-lOOmmHg时, 曲线形式平坦,即使 PO2从 1OOmmHg降至 8OmmHg时,血 氧饱和度仅从 98%降至 96% 。 高原 (2.0KM的低气 压 ),PO2 明显 ,而 Hb结合 O2 量变化不大; 轻度呼衰病人肺泡气 PO2 明显 ,而 Hb结合 O2量 变化不大。 对高原适应或有轻度呼吸 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 。 有利人体的肺换气。 22 中段: PO2在 6O40mmHg时,曲线逐 渐变陡,意味着 PO2下降,使血氧 饱和度明显下降,释放 O2给组织 利用。 氧利用率:每升血液经组织时,释 放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比 安静时:氧利用率为 (20-15)/20100%=25% 剧烈活动时:肌肉的氧利用率可达 (13/20)100%=65% 下段: PO240l5mmHg时,曲线更陡 直,此时 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 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 O2保证组织换气。 对人体的组织换气大为有利。 23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 PCO2 、 pH 、体温 、 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 2,3- DPG(2,3-二磷酸甘油酸 ) , 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 释放出更多的 O2。 2) CO2 、 pH值 、体温 和 2,3-DPG的 ,使 Hb对 O2的 亲和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 ,从而使血液结合更多的 O2 。 24 (二) CO2 的运输 物理溶解 ( 5%) 化学溶解 ( 95%) 碳酸氢盐形式 (占 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 (占 7%) 25 (一 )体液 体液 :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 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约占体重的 60%-70%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部,是构成细胞质的基本部 分,约占体重 30%-40%。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部的液体,约占体重 15%20% 。 二、血液的调节作用 26 (二 )内环境 内环境 :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体内细胞 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27 (三)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1、当酸进入血液: 2、当碱性物质 (主要来自食物 )进入血浆与弱酸发生作 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 每 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意义:碱贮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它能 反映身体在运动时的缓冲能力,从而了解体内的代谢情 况。有人测定运动员的碱贮备量比未受过训练的人高 10%。经常锻炼的人可使血液的缓冲能力提高,碳酸酐 酶的活性增强。 28 三、血液的防御与保护作用 1 吞噬作用 血液有防御和净化作用,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 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 胞防御。 2 免疫功能 血浆中含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 总称为抗体。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 (总称 为抗原 ),从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血液中含有 多种免疫细胞,如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K细胞等 3 止血、凝血功能 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机体损伤出血 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发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 体具有保护作用。 29 第三节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一、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 (一)运动对血浆的影响 储备血量动员为循环血量; 水分和无机盐减少, NPN、乳酸等增加。 (二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RBC数量因运动而发生变化,与运动种类、运动强 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运动时 RBC增多可能是由于血液重新分布和血液的 浓缩有关; 长期系统训练,安静时 RBC并不比一般人高,甚至 低于正常,可能运动员血浆增加量多 RBC增加量。 30 (三)运动对白细胞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