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课件_第1页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课件_第2页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课件_第3页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课件_第4页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运动系统定位诊断 1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锥体系病变的定位诊断 锥体外系病变的定位诊断 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2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第一节 锥体系病变的 定位诊断 3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随意运动 运动皮层及锥体束 - - (上运动神经元 ) 锥体外系 - - - 下运动神经元 - 神经肌肉接头 肌肉 不随意运动 ( 脑神经核及脊髓前角细胞 ) 小脑系 - - - 一、运动系统组成 4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运动前区、旁中央小叶 等处及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 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周 围神经 皮质延髓束 脑神经运动核 大脑运动皮质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脊髓前角细胞 二、锥体传导路 5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6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1、中央前回:倒立的人字形(下肢、 上肢、口、面) 2、内囊区:内囊膝部为皮质延髓束, 内囊后肢前 2/3为皮质延髓束 3、大脑脚:中 3/5区为锥体束 4、颈髓:从内到外:头 下肢 三、锥体束纤维在中枢神经系中各部位的排列 7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8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四、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比较 中枢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 损害部位 皮质运动区及锥体束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 动核、周围神经 瘫痪范围 较广泛,常以肢体为主 较局限,以肌群为主 肌张力 增高,常呈折刀样 减低 肌萎缩 无或废用性萎缩 明显,早期就可出现 肌纤维颤动 无 可有 反射 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 无 电变性反应 无 有 9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五、锥体系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锥体束病变的定位诊断 1、皮质型:单肢瘫 2、皮质下型(放射冠):对侧不完全性偏瘫,可伴对侧 偏身 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 3、内囊型:对侧完全性偏瘫,可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对侧 同向性偏盲(三偏综合征) 4、脑干型: 半侧病变:病侧脑神经瘫痪,对侧中枢性偏瘫 双侧病变:病损区脑神经瘫痪,四肢中枢性瘫痪及病损以下感觉 障碍 5、脊髓型: 半侧病变( Brown-Sequard综合征): 病变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中 枢性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横贯性病变:病变以下感觉障碍、瘫痪(中枢性或周围性)及括 约肌功能障碍 10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定位诊断 1、前角细胞病变:节段性、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 肌萎缩、腱反射减低,可有肌纤维震颤,无感觉障碍。 2、前根病变:节段性、迟缓性瘫痪,可伴有根性疼痛 和感觉障碍,常有肌纤维震颤。 3、周围神经病变: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植物神经 功能障碍,与周围神经的支配区相一致。 11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第二节 锥体外系病变的 定位诊断 12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锥体外系:锥体束以外的所有运动纤维的通路的 总称。包括:锥体外皮质、有关核团、传导束。主要 功能是调节姿势、肌张力及肌肉运动的协调。 1、锥体外皮质:又称运动前区。除锥体皮质 (即 第四区 )外。凡能引起躯体运动的皮质均属锥体外皮 质,主要是第 6区。 2、基底神经节:纹状体苍白球系、红核、黑质 及丘脑下核,主要是纹状体苍白球系。 一、锥体外系的解剖生理 13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纹状体 苍白球系 豆状核 尾状核 苍白球 (旧纹状体 ): 对骨骼肌的肌紧张具有 抑制作用 壳核 新纹状体: 维持骨骼肌肉的紧张性,各肌 群之间的运动协调 14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纹状体 苍白球 黑质 丘脑底核 15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二、与锥体外系活动有关的径路 1、锥体外系与大脑皮质的联系 (1)皮质与纹状体纤维: 皮质尾状核 (2)皮质桥脑小脑束:额桥束、颞桥束、 顶桥束、枕桥束 桥脑核小脑 (3)皮质丘脑束:皮质丘脑 (4)皮质黑质束 16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2、通过脊髓的主要锥体外系束 (1) 红核脊髓束 交叉 交叉 小脑齿状核 红核 脊髓前角细胞 (红核脊髓束 与同侧的小脑功能有关 ) 经小脑上脚 (2) 网状脊髓束 桥脑上部的网状结构 脊髓前角细胞 同侧 17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3)前庭脊髓束 前庭外侧核 脊髓前角细胞 (与姿势协调有关 )同侧 (4)四叠体脊髓束 (又称顶盖脊髓束 ) 视网膜、枕叶皮质 听神经 上丘 下丘 交叉 脊髓前角细胞 18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3、锥体外系的环路 (1)皮质 尾状核 苍白球 丘脑 皮质 (2)皮质 桥脑 齿状核 红核 丘脑 皮质 (3)皮质 黑质 苍白球 丘脑 皮质 19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三、 锥体外系的特点 1、其纤维下行途中不经过延髓锥体。 2、其作用不直接抵达下运动神经元,经 过一系列神经元转换。 3、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运动,而影响肌 肉活动的协调及准确性。 20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四、锥体外系病变的症状 (一 )肌张力改变:增高、减低、游走性增强或减低 1、肌张力增强运动减少综合征 (苍白球、黑质损害时 ) (1)肌张力: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 (2)运动:减少或少动症 (3)姿势与表情:呈屈曲状态,面具脸,情感易激动 (4)步态:慌张步态 (5)言语:声音低哑,单调,构音困难 (6)震颤 : 呈静止性震颤,多发生于手、足及头部。震颤 频率为 6 10次 /秒 ,随意运动时减弱或消失,睡眠中消失 ,情绪激动时加重。 21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2、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 (尾状核、壳核损害时 ) (1)舞蹈症 (chorea): 为头面部及肢体迅速的、粗大的、 无目的的、不规律的、不自主运动。常伴肌张力低,腱 反射弱,随意运动时加重,反之减轻,睡眠消失。多见 于风湿性舞蹈病、遗传性舞蹈病和妊娠舞蹈病。 (2)手足徐动症 (athetosis): 多见于肢体远端,为缓慢 的手指与足趾的屈伸与分散的运动,蚯蚓样运动,见于 尾状核病变。 (3)扭转痉挛 (torsion spasm): 肢体或躯干以肢体长 轴为中心的徐缓的扭屈转动,其特点为躯干肌、颈项及 四肢肌 (近端为主 )呈有力的收缩,产生各种扭曲状态, 本症可单独出现或合并手足徐动症。 22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4)肌阵挛 (clonus): 为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的突然而 迅速的阵挛收缩,间隙性发作,不产生肢体运动,见 于症状对侧的延髓橄榄核与中脑红核病变,以及症状 同侧的小脑齿状核病变。 (5)半身跳跃或一次投掷运动 (ballismus): 呈大幅度 的跳跃样运动,限于肢体的一侧,以躯干及肢体近端 为主,见于丘脑底核病变。 (6)痉挛性斜颈 (spasmodic torticollis): 由于颈 部肌肉的阵挛性或强直性收缩造成的一种头部旋转性 姿势。 (二 )不随意运动出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震颤 、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等,一般睡眠时停止,情绪 激动时增强。 23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五、基底节病变的部位与产生的运动障碍 1、锥体外系及前庭小脑对肌肉运动的生理机能 额叶皮层:抑制对侧肢体的肌张力 顶叶皮层:增强对侧肢体的肌张力 苍白球与纹状体:抑制肌张力 顶盖网状结构:易化和抑制肌张力 红核:抑制肌张力,特别是抑制抗重力肌 (伸肌 ) 黑质:抑制加重力肌 (屈肌 ) 前庭:外侧核增加抗重力肌的肌张力 内侧核抑制抗重力肌的肌张力 小脑:调节肌张力 24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病变的部位 被壳 尾状核 苍白球内侧 苍白球外侧 黑质 丘脑底核 红核、红核齿状核束 红核、红核脊髓束 运动障碍 舞蹈病、震颤麻痹、手足徐动 运动倒错 无动症、肌强直 表情运动消失 运动消失、肌强直 扭转、投掷症 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意向性震颤 运动消失、伸性强直 2、锥体外系症状与病变部位 25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六、锥体外系与锥体束损害的鉴别诊断 表现 肌张力增高的特征 肌张力增高的分布 不随意运动 瘫痪 腱反射 病理征 锥体束 痉挛性 (折刀样 ) 上肢为屈肌, 下肢为伸肌 无 有 亢进 阳性 锥体外系 僵硬性 (齿轮样或 铅管样 ) 四肢、躯干的全部 肌肉 有 无或轻度 正常或轻度亢进 阴性 26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帕金森帕金森 病病 黑质 及其传导通路变性 尾状核及壳核多巴胺缺乏及胆碱 能递质相对过剩 特征 震颤 强直 运动减少 27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Huntington病病 尾状核 常染色体显性 遗传病 发病 年龄 30-50 岁 特征 严重 的舞蹈症 广泛 的皮层变性及痴呆 28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偏侧偏侧 舞蹈症舞蹈症 病变 常累及丘脑下核 在 病变对侧肢体的突然、不自 主、急促的运动 29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偏侧偏侧 投掷运动投掷运动 30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第三节 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31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小脑 蚓部 上蚓 下蚓 稳定身体重心,维持平衡 半球 皮质: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颗粒层 调节肢体共济运动 髓质:齿状核、栓状核、球核、顶核 小脑脚 结合臂:上脚 脑桥臂:中脚 绳状体:下脚 一、小脑的解剖生理 1、小脑的组成: 32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2、小脑的纤维联系: 联络纤维:同侧半球各部分间 连合纤维:两侧小脑半球间 投射纤维:经小脑脚传入或传出 3、小脑的功能: 反射性的维持肌张力、姿势的平衡和运动的共 济与协调 33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4、功能定位 ( 1)古小脑(绒球小结叶):维持身体平衡 (通过前庭神经核) ( 2)旧小脑(蚓部的锥体、悬雍垂和前叶的顶 部):调节肌张力,抑制肌紧张(通过脊髓) ( 3)新小脑(小脑半球):加强肌紧张,协调 随意运动(通过大脑半球) 34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二、小脑病变的症状 (一)特点: 功能障碍表现在损害的同侧,运动时发生和加重 蚓部损害:躯体平衡障碍 半球损害:肢体共济失调 急性病损症状较慢性病损显著 (二)常见的小脑病变临床表现 1、小脑性步态(蹒跚步态) 2、协调运动障碍:闭目难立征 3、共济运动失调: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 4、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 5、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弱、反击试验 (+) 6、言语障碍:暴发式语言 35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三、运动失调的鉴别诊断 分类 病变部位 眩晕 眼震 言语障碍 深感觉障碍 腱反射 钟摆样反射 闭目难立征 伴随症状 感觉性 末梢神经、神经根、 后索、丘脑、顶叶 无 无 无 有 减弱或消失 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