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去世:在“听书”时代,评书是真正的艺术_第1页
单田芳去世:在“听书”时代,评书是真正的艺术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田芳去世:在“听书”时代,评书是真正的艺术单田芳赋予评书这个古老行当以新的生命。9月11日,一个悲伤的消息传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去世了,享年84岁。这是真正的悲伤,因为他曾经确凿无疑地给了我们很多快乐。对现在的90后、00后来说,单田芳可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是对60后、70后来说,单老就意味着成长的陪伴。我还记得小时候抱着收音机听隋唐演义的情景,每一次节目,大概只有45分钟,结束了就要等第二天。两天节目中间,是无尽的空虚。单田芳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我一边听他的评书,一边阅读隋唐演义。空闲的时候,我就向周围的小伙伴讲述隋唐演义中的故事,这成为我读书的起点。我的讲述,当然不能和单田芳相比,也和书本里的故事有出入,但是这种“自己讲述”本身就有无穷的魅力。单田芳的评书,也和隋唐演义不同。他懂得评述,是一种再创造。后来,我们有幸在电视上看到单老的表演,不但有大量拟声词,也有很多手势。他一个人,就可以演出千军万马,演出不同英雄好汉的性格。在电视里看到的他,和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到的他,是高度统一的。单老的评书给人很好的画面感。这得益于他小时候的训练,1949年之前,他就看过不少电影,也看过很多连环画,当然,他也听过很多旧式的评书,这些经验给他很好的启蒙。单田芳的父亲兄弟三人都是说书的,但是父亲认为说书是被人瞧不起的行当,希望他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干别的行当。这种“防范”,某种程度上变成更强烈的吸引,1954年,单田芳考进大学读工科,但是最终他还是成了一个“说书人”。这既是“命中注定”,也说明他对评书有真正的兴趣。最终他赋予了评书这个古老行当以新的生命。到了八十年代,几乎每个北方人都听过他的评书,电视还没普及的时代,他用声音给人们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单田芳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也是拜时代的匮乏所赐。那个时代,中国人普遍缺乏可以读的印刷品,在农村,甚至有大量文盲。但是,即便是一个文盲,也能听懂单老的评书,这就是声音艺术的魅力。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甚至在电通往乡村之前,农村人可以通过收音机和村里的大喇叭,来听一些新闻,在这样的时代,单田芳的评书就是最高级的大众艺术形式,只有少数广播剧可以与之媲美。电视时代的到来,让评书这种艺术走向衰落。过去,除了收音机上听单田芳、袁阔成的评书,也有一些草根评书人游走在乡野。电视普及之后,即便是单田芳的电视评书,也无法和电视剧相比,他的节目,吸引不了年轻的观众。如今,随着一些听书软件的流行,“声音读物”又开始受宠,人们可以一边做家务、坐地铁,一边“听书”。越来越多的书被制成了声音产品,评书似乎也有回光返照迹象,但是现在的“听书”,只是打发无聊时间而已,大多数“声音书”似乎是机器在读,有时候在车上听到死板的对白,简直毛骨悚然。究其原因,“听书”和“听评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声音书都是一些流水作业,是“无限复制”,而评书则是真正的艺术,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