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的材料_第1页
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的材料_第2页
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的材料_第3页
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的材料_第4页
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的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老师教育教学交流材料 数学,一开始就被大家冠以“枯燥、严密、抽 象”的形象。数学学习给学生留下更多的体验是: 枯燥、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谈论到数学,人们关 注的就是学业成绩如何,学到多少知识,看中的仍 然是考试卷上的 100 分。数学究竟应该给孩子的童 年和明天留下什么?学习是一种生活,我们究竟该 怎样做才能让儿童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呢?今 天我从祁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数学 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体验、一种享受,数学 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 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 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解决 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过程中, 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让学 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体验数学的快乐生 活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 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 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 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 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 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 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 “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 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 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 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 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 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 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 1 吨的概念,最后再 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 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 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 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 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 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 趣,数学真有用。 2.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 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 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 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 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 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 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例如,在感 受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教师出示了电梯的载重量 1t,盖住了可承载的人数,让学生猜猜应该是多少 人?学生的回答是:“二十几” 、 “20”、 “25”、 “30”、 “27”,教师面对出现偏离预设的生成,没 有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而是静下心 来,倾听孩子的深入思考,这时第六个学生站起来 说:“应该是 13 人,刚才他们说的是小孩,应该 是大人。 ”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问 “那小朋友应该是 33 人,那我们是不是该写小朋 友 33 人?”这时学生想象着 33 个小朋友进电梯的 情景,突然有同学醒悟:不行,虽然 33 人的重量 没超过 1 吨,但是 33 人电梯里面是装不进去的。 这时教师再请 33 人站起来,问道:“如果把这 33 人装进电梯里,情况会怎样?”学生看着这么多同 学,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梯里面为什么不写小朋友 33 人了。教师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 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熟悉的地方显出 新的风景,创造出了精彩的瞬间。让课堂教学在动 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 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 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 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 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 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 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 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 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 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 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 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 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 学生一袋大米重 25 千克,请学生算一算 40 袋大米 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 1 吨=1000 千克,随后的 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 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 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 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 头脑中正确建立 1 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 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 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 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中,通过学生的 “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 吨的大小 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 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吨的认识必须 建立在对“1 吨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 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0 袋 每袋 25 千克的大米重 1 吨;每个同学平均体重 30 千克,33 个共重 1 吨;每头奶牛重 500 千克,2 头 奶牛重 1 吨;每桶油重 200 千克,5 桶油重 1 吨等, 共 10 组,有了这么多素材积累,学生在头脑里建 构了丰富、科学的 1 吨表象,为后面几吨物体的重 量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开放的活动,丰富表象 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 索、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估计、交流、想象等活 动,经历 1 吨大小建立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安排 了 3 个层次的活动。通过搬一袋重 25 千克大米, 体验 25 千克的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 生有感而发:“太重了” “特别重,实在搬不动” 、 “我觉得有点象运动会里的举重”丰富而又真 实的感受,接着老师追问:刚才一袋大米重 25 千 克,得要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 1 吨?进而推出要 40 袋,教师再问:如果把这 40 袋大米转到一个大 袋子里,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根据刚才搬 25 千克大米时的感受,想象着可能会有的感觉, 自由地谈论着:“重死了,根本搬不动” 、 “压扁了” “还没搬起来,浑身的力气都没了” 、 “我浑身都散 架了”.,通过搬一搬、说一说、想一想等体验活动, 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 1 吨的大米 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了。利用想象和推理,进 一步感受 1 吨的重量。老师让学生猜猜在坐的同学 的体重有没有 1 吨?多少个同学的体重接近 1 吨? 最后让 33 个同学起立,让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 33 个同学的体重,这大约就是 1 吨的重量。利 用常见的物品,想象 1 吨的重量。老师首先出示一 组图片: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 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又出示图片: 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 这样的物品重 1 吨?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在头脑中积极 建构的过程。这里通过四个开放的活动,学生用自 己的身体去经历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进一步深化了对吨的认识。 3、变式练习,深化表象 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 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 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这也是我们不可 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三个层次的变式练 习达到了这一目的。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先由学 生说说你在生活的什么地方见到过写着几吨几吨的 呢?再由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这一重量单位的实 际运用。由 1 吨转向对几吨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 吨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看似简单,却是对知 识的一个很好的整合,在让学生回忆已经认识了哪 几个重量单位之后,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它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出示的物体重量进行 合理的估计,需要学生对所学重量单位有清晰的认 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修改数学日记。日记 一般是语文里的内容,而这里呈现的却是数学日记,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让学生感到有 些“新奇”.日记的内容设计也让学生忍俊不禁, 在会心的笑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克、千克、和吨” 的认识 数学,一开始就被大家冠以“枯燥、严密、抽 象”的形象。数学学习给学生留下更多的体验是: 枯燥、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谈论到数学,人们关 注的就是学业成绩如何,学到多少知识,看中的仍 然是考试卷上的 100 分。数学究竟应该给孩子的童 年和明天留下什么?学习是一种生活,我们究竟该 怎样做才能让儿童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呢?今 天我从祁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数学 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体验、一种享受,数学 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 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 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解决 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过程中, 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让学 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体验数学的快乐生 活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 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 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 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 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 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 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 “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 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 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 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 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 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 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 1 吨的概念,最后再 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 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 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 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 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 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 趣,数学真有用。 2.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 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 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 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 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 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 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例如,在感 受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教师出示了电梯的载重量 1t,盖住了可承载的人数,让学生猜猜应该是多少 人?学生的回答是:“二十几” 、 “20”、 “25”、 “30”、 “27”,教师面对出现偏离预设的生成,没 有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而是静下心 来,倾听孩子的深入思考,这时第六个学生站起来 说:“应该是 13 人,刚才他们说的是小孩,应该 是大人。 ”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问 “那小朋友应该是 33 人,那我们是不是该写小朋 友 33 人?”这时学生想象着 33 个小朋友进电梯的 情景,突然有同学醒悟:不行,虽然 33 人的重量 没超过 1 吨,但是 33 人电梯里面是装不进去的。 这时教师再请 33 人站起来,问道:“如果把这 33 人装进电梯里,情况会怎样?”学生看着这么多同 学,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梯里面为什么不写小朋友 33 人了。教师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 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熟悉的地方显出 新的风景,创造出了精彩的瞬间。让课堂教学在动 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 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 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 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 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 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 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 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 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 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 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 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 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 学生一袋大米重 25 千克,请学生算一算 40 袋大米 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 1 吨=1000 千克,随后的 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 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 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 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 头脑中正确建立 1 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 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 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 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中,通过学生的 “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 吨的大小 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 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吨的认识必须 建立在对“1 吨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 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0 袋 每袋 25 千克的大米重 1 吨;每个同学平均体重 30 千克,33 个共重 1 吨;每头奶牛重 500 千克,2 头 奶牛重 1 吨;每桶油重 200 千克,5 桶油重 1 吨等, 共 10 组,有了这么多素材积累,学生在头脑里建 构了丰富、科学的 1 吨表象,为后面几吨物体的重 量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开放的活动,丰富表象 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 索、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估计、交流、想象等活 动,经历 1 吨大小建立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安排 了 3 个层次的活动。通过搬一袋重 25 千克大米, 体验 25 千克的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 生有感而发:“太重了” “特别重,实在搬不动” 、 “我觉得有点象运动会里的举重”丰富而又真 实的感受,接着老师追问:刚才一袋大米重 25 千 克,得要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 1 吨?进而推出要 40 袋,教师再问:如果把这 40 袋大米转到一个大 袋子里,你可能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根据刚才搬 25 千克大米时的感受,想象着可能会有的感觉, 自由地谈论着:“重死了,根本搬不动” 、 “压扁了” “还没搬起来,浑身的力气都没了” 、 “我浑身都散 架了”.,通过搬一搬、说一说、想一想等体验活动, 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 1 吨的大米 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了。利用想象和推理,进 一步感受 1 吨的重量。老师让学生猜猜在坐的同学 的体重有没有 1 吨?多少个同学的体重接近 1 吨? 最后让 33 个同学起立,让大家看一看、想象一下 33 个同学的体重,这大约就是 1 吨的重量。利 用常见的物品,想象 1 吨的重量。老师首先出示一 组图片: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 交流汇报。然后教师又出示图片: 由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多少个 这样的物品重 1 吨?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主动在头脑中积极 建构的过程。这里通过四个开放的活动,学生用自 己的身体去经历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进一步深化了对吨的认识。 3、变式练习,深化表象 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 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 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分化,这也是我们不可 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三个层次的变式练 习达到了这一目的。吨在生活中的应用。先由学 生说说你在生活的什么地方见到过写着几吨几吨的 呢?再由教师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 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这一重量单位的实 际运用。由 1 吨转向对几吨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 吨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看似简单,却是对知 识的一个很好的整合,在让学生回忆已经认识了哪 几个重量单位之后,再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 它需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所出示的物体重量进行 合理的估计,需要学生对所学重量单位有清晰的认 识,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修改数学日记。日记 一般是语文里的内容,而这里呈现的却是数学日记,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记录生活,让学生感到有 些“新奇”.日记的内容设计也让学生忍俊不禁, 在会心的笑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克、千克、和吨” 的认识 数学,一开始就被大家冠以“枯燥、严密、抽 象”的形象。数学学习给学生留下更多的体验是: 枯燥、苦涩和知识的深奥谈论到数学,人们关 注的就是学业成绩如何,学到多少知识,看中的仍 然是考试卷上的 100 分。数学究竟应该给孩子的童 年和明天留下什么?学习是一种生活,我们究竟该 怎样做才能让儿童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呢?今 天我从祁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数学 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体验、一种享受,数学 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 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 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解决 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过程中, 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让学 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体验数学的快乐生 活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的学习资源-让教学涂上生活的本色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 实的执行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学 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 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 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 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 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挖掘身边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数学,是学生 “自己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 与灵性。教师充分挖掘了学生熟悉的物品作为学习 的资源,例如:出示“恐龙、鲸鱼、轮船、直升飞 机”等大宗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用原来的千克作单 位太小了,必须要用一个大的计量单位来表示,那 就是“吨”;再出示“鸡蛋、奶牛、纯净水、绵羊” 等小宗物品的重量,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 自己的估算或计算,深刻理解 1 吨的概念,最后再 出示一组吨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马路的承载量、 起重机的额定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等,把数学活 动和生活应用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教者在尊重和理 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改造。从学 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求最佳切入口,让学生对数学产 生了亲近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 趣,数学真有用。 2.运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 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 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地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 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 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 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教师要从关注预设 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例如,在感 受吨在生活中的运用时,教师出示了电梯的载重量 1t,盖住了可承载的人数,让学生猜猜应该是多少 人?学生的回答是:“二十几” 、 “20”、 “25”、 “30”、 “27”,教师面对出现偏离预设的生成,没 有强行把学生的思维拖回预设的轨道,而是静下心 来,倾听孩子的深入思考,这时第六个学生站起来 说:“应该是 13 人,刚才他们说的是小孩,应该 是大人。 ”教师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世界,故意反问 “那小朋友应该是 33 人,那我们是不是该写小朋 友 33 人?”这时学生想象着 33 个小朋友进电梯的 情景,突然有同学醒悟:不行,虽然 33 人的重量 没超过 1 吨,但是 33 人电梯里面是装不进去的。 这时教师再请 33 人站起来,问道:“如果把这 33 人装进电梯里,情况会怎样?”学生看着这么多同 学,一下子就明白了电梯里面为什么不写小朋友 33 人了。教师放慢脚步,与孩子同行,善于从儿 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熟悉的地方显出 新的风景,创造出了精彩的瞬间。让课堂教学在动 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 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 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亲 近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 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 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一描述,明确了小 学数学的内涵,即数学是一种过程。数学的学习, 应努力让学生亲历这一完整的过程。 然而,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 在着偏重于学生“眼看、心记、耳听”的现象,孤 立、机械地强化抽象概括,狭隘、生涩地解读方法 理论,忽视了小学生“操作中体验、体验中感悟、 感悟中建构”的认知规律,使数学逐渐变成一门被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以前在 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一般都只是简单地告诉 学生一袋大米重 25 千克,请学生算一算 40 袋大米 重多少千克,接着就得出 1 吨=1000 千克,随后的 任务就是做很多的巩固练习。从中显现出来的教学 方式为:单纯观察-机械记忆-克隆模仿,这 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 1 吨是个既重又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在 头脑中正确建立 1 吨的观念?本课可谓独具匠心。 教师让学生亲历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触摸 数学鲜活生动的生命脉息,使学生在亲身体验 中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中,通过学生的 “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活动,1 吨的大小 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中生成。 1、充分感知,建立表象 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 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吨的认识必须 建立在对“1 吨的大小”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 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40 袋 每袋 25 千克的大米重 1 吨;每个同学平均体重 30 千克,33 个共重 1 吨;每头奶牛重 500 千克,2 头 奶牛重 1 吨;每桶油重 200 千克,5 桶油重 1 吨等, 共 10 组,有了这么多素材积累,学生在头脑里建 构了丰富、科学的 1 吨表象,为后面几吨物体的重 量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2、开放的活动,丰富表象 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 索、交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估计、交流、想象等活 动,经历 1 吨大小建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