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分析及提高措施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三、提高地面效率的方法 二、抽油机井生产系统设计与分析 一、系统效率分析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分析及提高措施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三、提高地面效率的方法 二、抽油机井生产系统设计与分析 一、系统效率分析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分析及提高措施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一、系统效率分析 从地面供入系统提供的能量扣除系统中的各种损失,就是系统给井筒流体的有效能量,其与系统输入的能量之比即为抽油机井的 系统效率 。 常规有杆泵采油 抽 油 机 抽 油 泵 抽 油 杆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目前,全世界所有的机械采油井中常规游梁式抽油机井占 85% 抽油机井的耗电量高达约占油田总耗电量的 3035左右 资料表明,我国有杆抽油系统效率不足 20%。我国在用抽油机近 5 104台,若每口抽油机井实用功率按 105 104台抽油机一年耗电近 将有杆抽油系统效率提高到30%,每年可节电近 以节省大量能源还可以缓解油田用电紧张状况。 目前,全世界有近百万口抽油机井,其耗电量非常可观,因此对有杆抽油系统效率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一、系统效率分析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技术装备水平。 高水平和好性能的技术装备是提高抽油机井生产系统效率的重要基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抽油机井系统效率低的问题,就应采用较先进的、节能型的技术装备。 抽油机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水平。 它是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技术依托。在一定的油井条件和设备条件下,优化设计生产系统的工作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抽油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油井的生产效率。 管理水平。 高的管理水平是提高抽油机井生产系统效率的必要条件。及时准确地分析油井及其设备的工作状况、调整工作制度等,都会影响抽油机井的系统效率。 影响系统效率的主要因素 一、系统效率分析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有杆抽油系统: 包括原动机、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井下管柱和井口装置以及油层供液系统。 抽油机的输入功率( : 拖动抽油机的电动机的输入功率为抽油机的输入功率。 抽油机的光杆功率( : 提升液体和克服各种阻力所消耗的功率为抽油机的光杆功率。 抽油机系统的有效功率( : 将井下液体提升到地面所需要的功率叫有效功率,也叫水力功率 定义与系统效率分解 一、系统效率分析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有杆抽油系统效率 抽油机有效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为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 , 即: 抽油机工作过程中负荷是不断变化的 , 因而其瞬时输入功率 、 光杆功率 、 输出功率等也是不断变化的 , 相应的各种瞬时效率也是不断变化的 。 为了便于研究 , 这里有杆抽油系统及各部分的效率主要是指抽油机每工作一个周期的平均效率 , 所采用的各种功率值 , 也是每一周期内的平均功率 。 %100入水抽油机输入功率抽油机有效功率一、系统效率分析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效率分解 抽油机系统的效率分为两部分 , 即地面效率和井下效率 。 以光杆悬绳器为界 , 悬绳器以上的机械传动效率和电机运行效率的乘积为 地面效率 ;悬绳器以下到抽油泵为 井下效率 , 即: 式中 地 地面效率; 井 井下效率 。 井地入光光水入水 统效率分析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入光地面 地面效率: 电动机效率 皮带和减速箱效率 四连杆机构效率 盘根盒效率 抽油杆效率 抽油泵效率 管柱效率 光水井下 井下效率: 入水井下地面抽油 抽油效率: 一、系统效率分析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三、提高地面效率的方法 二、抽油机井生产系统设计与分析 一、系统效率分析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分析及提高措施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油井流入动态曲线( 表示产量与井底流压关系的曲线,简称 油井流入动态: 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 它反映了油藏向井的供油能力,反映油藏压力、油层物性、流体物性、完井质量等对油层渗流规律的影响,是采油工程与油藏工程的衔接点。通过油井流入动态研究为油藏工程提供检验资料;为采油工程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检查钻井、固井、完井和各项工艺措施等技术水平的优劣。 油井流入动态 二、抽油机井生产系统设计与分析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油井流入动态研究主要有三种途径: 基于 建立不同类型油藏和井底条件的渗流模型。 利用单井流入动态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油井流入动态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井筒多相流理论: 研究各种举升方式油井生产规律基本理论 研究特点: 流动复杂性、无严格数学解 研究途径: 基本流动方程 实验资料相关因次分析 近似关系 井筒多相流理论与计算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石油工业中的多相流技术研究始于 1950年左右 70年代,石油工业开始采用已在其它工业领域中使用的 一些物理机理来预测多相流的流型 80年代初,计算机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多相流的发展 80年代中期应用了核密度计、超声波、电容传感器、激光多普勒仪和高速摄影机等设备对多相流机理进行研究 目前,双流体瞬态模拟方法和精确描述物理现象的稳态机理模型是多相管流研究的主要方法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多相流问题未得到解析解 复杂管道中的流动研究较少 水平井段变质量流动研究较少 缺乏专用研究仪器 缺乏向下流动的综合机理模型 多相流理论的研究现存的问题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筒气液两相流动的特性 (1)气液两相流动与单相液流的比较 比较项目 单相液流 气液两相流 能量来源 井底流压 井底流压 气体膨胀能 能量损失 重力损失 摩擦损失 重力损失 摩擦损失 动能损失 流动型态 基本不变 流型变化 能量关系 简单 复杂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流动型态(流动结构、流型):流动过程中油、气的分布状态。 (2)气液混合物在垂直管中的流动结构变化 影响流型的因素 各相介质的体积比例 介质的流速 各相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密度、粘度界面张力等 ) 流道的几何形状 壁面特性 管道的安装方式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量从断面流出的流体能的能量在断面和之间耗失体额外所做的功在断面和之间对流筒气液两相流能量平衡方程 两个流动断面间的能量平衡关系: 222, m g ,m g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适合于各种管流的通用压力梯度方程: 加速度摩擦举高 )()()( 则: 令: 2)()(s 2摩擦加速度举高2s i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说明: a. 计算压力分布过程中,温度和压力是相关的; b. 流体物性参数计算至关重要,但目前方法精度差; c. 不同的多相流计算方法差别较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有必要根据油井的实际情况筛选精度相对高的方法。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根据所研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多相流计算模型,而且常常需将前面介绍的多种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以各取其长,获得尽可能精确的计算结果。 筒气液两相流动的计算方法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关式、 系式、 关式、 不同方法有其适用条件和精度,可根据具体油田实际选用。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在进行气液两相流动的有关计算中,常需要确定工作条件下原油、天然气、水及其混合物的物性参数。客观地讲,确定这些物性参数最根本、最精确的方法是实验测定。然而,实际生产设计和计算中所遇到的原油、天然气及水的组成、工作温度和工作压力等的范围都非常广泛,完全依赖实验方法测定各种工况条件下的油、气、水及其混合物的物性参数是很困难的。另外,过去曾一度建立和使用的许多物性参数图版,也都难以适应目前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的要求。 因此,为了便于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气液两相流动的计算,建立原油、天然气、水及其混合物物性参数计算的相关公式是非常必要的。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体物性参数计算方法 (1)原油密度 (2)原油的 (3)油水混合液体的密度 (4)原油体积系数 (5)溶解气油比 (6)液体粘度 (7)油、天然气的表面张力 (8)水、天然气的表面张力 (9)油、水混合物和天然气的表面张力 (10)天然气的粘度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节点系统分析法: 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把整个油井生产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研究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个系统工作的影响,为系统优化运行及参数调控提供依据。 节点划分依据: 不同的流动规律相关式 井生产节点系统分析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1)油气层子系统 (2)井筒子系统 (3)地面集输子系统 (4)采油设备子系统 稳定工作条件:协调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节点系统分析对象:整个油井生产系统 节点系统分析实质:协调理论在采油应用方面的发展 协调条件 质量守恒 能量 (压力 )守恒 热量守恒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求解点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求解点: 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 05101520250 10 20 30 40 50 60 70产 量压力节点流入曲线 节点流出曲线 协调点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功能节点: 存在压差的节点。 压力不连续的节点。 一般地,功能节点位置上装有 起特殊作用的设备 ,如油嘴、抽油泵等。油井生产系统中,当存在功能节点时,一般以功能节点为求解点。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油机井生产系统节点的设置 1 2 3 4 5 6 分离器 7 求解点的选择: 下泵处。 求解点: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 分离器 节点 7 电机输入 节点 6 井口 节点 5 泵排出口 节点 4 泵吸入口 节点 3 井底 节点 2 油层 节点 1 采油工程系 有杆泵采油典型特点: 地面能量通过抽油杆、抽油泵传递给井下流体。 (1) 常规有杆泵采油:抽油机悬点的往复运动通过抽油杆传递给井下柱塞泵。 (2) 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井口驱动头的旋转运动通过抽油杆传递给井下螺杆泵。 有杆泵采油分类: 油机井生产系统设计与分析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油装置 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其它附件。 新型抽油机:为了节能和加大冲程。 异相型游梁式抽油机 异形游梁式抽油机 双驴头游梁式抽油机 链条式抽油机 宽 带传动抽油机 液压抽油机 节能 加大冲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超高强度抽油杆 玻璃钢抽油杆 空心抽油杆 电热抽油杆 连续抽油杆 柔性抽油杆:如钢丝绳抽油杆 特种抽油杆 抽稠泵 防砂卡泵 适合高气液比的抽油泵 特种抽油泵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油机悬点运动规律及载荷分析 简谐运动时悬点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 悬点加速度在上、下冲程中大小和方向是变化的 。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1)静载荷 抽油杆柱载荷; 液柱载荷; 沉没压力对悬点载荷的影响; 井口回压对悬点载荷的影响 ( 2)动载荷 惯性载荷; 振动载荷; 摩擦载荷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油机平衡、扭矩、功率、效率的计算 平衡计算:平衡半径和平衡块重量。 扭矩计算:曲柄轴扭矩曲线 功率计算: 电动机功率、 光杆功率、水力功率。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效计算与分析 影响泵效的因素 (3) 漏失影响 (1) 抽油杆柱和油管柱的弹性伸缩 SS p入(2) 气体和充不满的影响 活液(4) 体积系数的影响 1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100)1( 100 S SS p %10011 效: 冲程损失影响: 气体的影响: 原油体积变化的影响 : 漏失的影响 : 所以: %100)1()1)1( 1008640021122D e 1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等强度设计方法 不等强度设计方法 套管 抽油泵 油管 . . 0000规有杆抽油系统设计 (1) 抽油杆柱设计方法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2)有杆抽油井生产系统设计 有杆抽油系统组成: (1) 油层 (2) 井筒 (4) 地面出油管线 (3) 采油设备 (机、杆、泵等 ) 筒多相流规律 运动学和动 力学规律 地面多相流规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有杆抽油系统设计内容: (4) 工况指标预测。 (1) 油井流入动态计算; (2) 采油设备 (机、杆、泵等 )选择; (3) 抽汲参数 (冲程、冲次、泵径和下泵深度等 )确定; 有杆抽油系统设计目标: 经济、有效地举升原油。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1) 油井和油层数据; (2) 流体物性参数; (3) 油井生产数据。 有杆抽油系统设计依据: 有杆抽油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有杆抽油系统设计基础数据: 油藏供液能力 节点系统分析方法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有杆抽油井生产系统设计思路: TP、) (3) 温度场计算 (2) iq ) (5) 计算 ) tP ) 抽油杆柱设计 (8) 泵效分析 (9) 产量迭代计算 (10) 工况指标计算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抽油机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技术 ( 1)设计原则 以油藏供液能力为依据,以各子系统协调为基础,采用节点系统分析方法,以经济效益和生产系统效率为目标,使抽油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2)设计与分析内容 对目前正常生产的抽油机井进行工况分析,以了解油层的生产能力、设备的工作状况,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对目前正常生产的,且工况分析认为只需进行地面生产参数调节、不动管杆柱的抽油机井进行地面生产参数对举升效率或经济效益的敏感性分析,并以高效为目标,制定参数调节方案,预测参数调节后的生产指标和设备工况指标。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对新井或措施井(所谓的动管杆柱的油井),通过优化设计,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和采油设备配置(如抽油机、泵型、泵径、冲程、冲次、下泵深度、抽油杆柱组合、扶正器安装位置、加重杆长度、规格等),预测相应抽汲参数下的工况指标(如载荷、应力、扭矩、功率、效率、产量、泵效及其组成分析等)。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3)优化设计思路 利用数值模拟(仿真)的思路,对油井生产设备和技术可行的各种生产配置的可能性进行全面计算分析,使得优化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具有敏感性分析作用。 四点条件: 油井流入动态 抽油设备 抽汲参数 优化目标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开 始基础数据准备油井产能 ( I P R 曲线)计算抽油设备使用范围及规格的确定i =0设计方案的落实 ( n 个方案)i = i +1井筒中流体压力、温度及物性分布计算抽油杆柱设计抽油泵泵效组成分析抽油工况指标预测i = 束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重杆的设计计算 抽油杆柱设计中为了避免抽油杆下部出现受压弯曲而产生弯曲应力导致抽油杆下部断脱,应考虑使用加重杆。造成抽油杆下部受压的载荷主要包括: (1) 惯性载荷:抽油杆柱下冲程的上半冲程存在有向下的加速度,产生向上的惯性力,使得杆柱的某些部位可能受动载作用引起受压。由于惯性载荷对产生的抽油杆受压分析、计算比较复杂,且一般影响很小,可以忽略; (2) 抽油杆柱所受的摩擦阻力; (3) 抽油杆下端面所受的液体压强产生的上托力; (4) 柱塞与衬套间的摩擦力; (5) 采出流体通过游动阀孔所产生的阻力。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为了保证抽油杆在中位点以下的弹性稳定一般有两种方法: 一是使用加重杆,以避免抽油杆受压为目的,使得加重杆在井液中的重量等于抽油杆柱下部的压载荷; 二是使用抽油杆扶正器,防止抽油杆弯曲。 使用加重杆的目的主要是克服上述五种力对抽油杆所产生的压力,避免抽油杆受压弯曲,即使得中位点位于加重杆的顶部,而最下一级抽油杆在整个抽油过程中均受拉应力作用。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fp+ 12加重杆的长度: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正器间距的设计方法 抽油杆柱上安装扶正器以避免杆管偏磨。扶正器间距设计影响扶正器使用效果。 为了分析和研究的方便,作如下的假设: (1)抽油杆为均质细长杆; (2)扶正器与抽油杆的连接处视为铰支; (3)抽油杆柱变形发生在垂直平面内; (4)不考虑转动对弯曲变形的影响。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m a 扶正器间距计算模型: 扶正器间距计算原理: 抽油杆弯曲变形能与外力所作的功相等。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杆抽油系统工况分析 (1) 了解油层生产能力及工作状况,分析是否已发挥了油层潜力,分析、判断油层不正常工作的原因; (2) 了解设备能力及工作状况,分析设备是否适应油层生产能力,了解设备潜力,分析判断设备不正常的原因; (3) 分析检查措施效果。 分析目的: 油层与抽油设备协调,油井高效生产。 分析手段: 液面、功图测试与分析, 根据生产资料计算分析。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油机井工况诊断技术 计算抽油杆柱断面上的应力分布和示功图; 估算泵口压力; 判断油井潜能; 计算活塞冲程和泵效; 检验泵及油管锚的机械状况; 计算和绘制扭矩曲线,并进行平衡和功率的计算与分析。 抽油井计算机诊断的内容: 光杆示功图 数学模型 计算机 井下示功图 抽油设备工况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1)诊断技术的理论基础 抽油泵动力仪抽油杆信号发送器 信号接收器 井下动态信号的传导线 应力波 设备工况 信号记录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22222s i s(2)( 应力波在抽油杆柱中传播过程可用带阻尼的波动方程描述: 用以截尾傅立叶级数表示的悬点动负荷函数 D(T)及光杆位移函数 U(T)作为边界条件: s i s(2)(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抽油杆柱系统的阻尼力:粘滞阻尼力、非粘滞阻尼力。 粘滞阻尼力 : (1) 杆、接箍与液体之间的粘滞摩擦力; 非粘滞阻尼力 : (1) 杆、接箍与油管之间的非粘滞性摩擦力; 阻尼系数确定 (2) 泵阀的流体压力损失等。 (2) 光杆与盘根之间的摩擦力; (3) 泵柱塞与泵筒之间的摩擦损失等。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2)诊断技术的应用 衡及功率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3)诊断技术的发展状况 a. 1966年) b. R. & 1981年 ) 主要特点: 考虑了抽油杆的惯性,而忽略了液柱的惯性; 目前计算机诊断技术的理论基础。 主要特点:同时 考虑了抽油杆和液柱的惯性。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d. 示功图识别技术的发展 c. 余国安等三维振动预测模型 (1989年 ) 主要特点:同时 考虑了杆、液、管的惯性与振动。 人工智能 (术。使用模式识别技术、专家系统及神经网络技术来判断泵的工作状况。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油 井 数 据 库抽 油 杆 数 据 库 抽 油 泵 数 据 库抽 油 机 数 据 库修 改浏 览添 加删 除工 况 校 核不 动 杆 柱 设 计动 杆 柱 设 计 动 杆 柱 结 果 输 出校 核 结 果 输 出产 能 分 析电 机 数 据 库不 动 杆 柱 结 果 输 出示 功 图 处 理一、软件功能框图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二、软件特点 ( 1)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模块是利用数据库对抽油设备特性数据 、 油井结构数据 、油井生产资料等进行维护与管理 , 为软件运行提供必要的数据准备 , 包括记录的编辑 、 浏览 、 添加 、 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 操作方便 。 ( 2) 产能分析 产能分析模块可根据油井不同类型的测试资料 , 利用 建立反映油层工作特性的油井流入动态关系 ( , 它是油井工作状况分析和优化设计的基础 。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3) 系统选项 在进行油井工作状况分析和优化设计之前 , 可以通过系统选项模块 , 结合操作人员的经验 , 选择更适合油田现场和油井条件的设计计算方法 、 设备性能指标和抽汲参数的范围 。 通过一系列的选择 , 一方面可使得软件与具体油井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结合起来 , 使得设计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 另一方面由于介入了设计人员的经验优势 , 可剔除不可操作方案的设计 , 提高软件的运行速度 。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4) 油井工作状况分析 根据目前油井的生产资料和应用设备的数据以及测试资料 , 利用油井工况分析模块可对抽油机井的工作状况进行分析 , 包括检查当前杆柱的安全状况、 泵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计算 、 系统效率的分析以及抽油机井地面工况指标的校核 ( 如平衡计算 、 扭矩和功率的计算等 ) 。 同时 , 由于油井工作状况分析模块所采用的主要计算模型与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中所采用的模型相同 , 因此可通过对目前生产油井的工况校核结果与实测资料的对比 , 检验模型的准确性 。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5) 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 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模块具有油井不动杆柱和地面设备的抽汲参数的调整 、 措施井或新井的抽油设备的选择与抽汲参数的设计两大计算功能 ,更好地满足了现场要求 。 同时对技术上可行的各项方案提供计算结果 ,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优化设计的目标 ( 如产量 、 泵效 、 系统效率等 )选择合适的方案 , 也可在剔除不可实施方案后 , 对其它方案通过人工决策确定实施方案 。 ( 6) 结果输出 该模块可输出目前生产情况的分析报告、优化设计结果报告和重要的指标图表(如油井流入动态关系曲线、井筒能量协调曲线、抽油杆柱受力分布曲线和泵效组成分析图、速度曲线、扭矩曲线、瞬时效率曲线、加速度曲线等)。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一)井下举升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10 0光水举升 60m i nm a x 光三、抽汲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应用示例 8 64 0 0 水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二)示例井计算分析 ( 1)已知条件 示例井数据表 油井基础数据 油层温度 ( ) 74 井身轨迹 套管外径 ( 井身长 (m) 井斜( 度 ) 套管内径 ( 124 0 0 油管外径 ( 73 0 油管内径 ( 6 2 人工井底 (m) 油层压力 ( M P a )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示例井数据表 流体物性参数 饱和压力 ( 9 . 8 气相相对密度 ( 小数 ) 0 . 6 原油密度 (kg/ 1 0 0 3 . 7 原油粘温关系系数 a 无 地层水密度 (kg/ 1 0 0 0 原油粘温关系系数 b 无 油井生产数据 抽油机型号 C Y J Y 8 - 3 - 4 8 B 下泵深度 (m) 1 0 0 0 . 2 产量 (t/d) 3 0 . 3 动液面 (m) 6 3 2 冲程 (m) 2 . 4 冲次 ( 4 . 6 泵径 ( 56 井口油压 ( 0. 7 井口套压 ( 1 . 6 生产气油比 (m3/t) 18 质量含水率 (%) 8 尾管深度 (m) 1 3 3 7 . 2 抽油杆柱组合 ( 直径 长度 m) 2 2 5 0 0 . 2 + 1 9 500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指标 数据范围 抽油机型号 C Y J Y 8 - 3 - 4 8 B 冲程 (m) 1 . 8 、 2 . 7 、 冲次 ( 3 、 4 、 5 、 6 、 7 、 8 、 9 下泵深度 (m) 5 0 0 1 3 00 迭代间距 (m) 1 0 0 尾管长度 (m) 20 泵径 ( 38 、 44 、 56 、 70 、 83 ( 2)计算分析数据范围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3)油井产能分析 示例井流入动态曲线 024681012140 20 40 60 80产 液 量 ( t / d )井底流压(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4)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根据示例井的已知数据和所提供的设备(机、杆、泵)及设计分析数据范围。共有 1400个组合方案,其中 706个方案具有技术可行性。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在示例井依据所提供的设备和工作制度的技术可行的模拟方案中: 油井产液量的变化范围为 d, d 产油量的变化范围为 d, d 举升效率的变化范围为 泵效的变化范围为 无论是从产量,还是从举升效率考虑,均有必要以油井和油层的性质状态为基础,优化配置抽油设备及其工作,使得油井经济高效生产。 ( 4)油井生产系统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5)油井产液量与举升效率的关系 油井产液量与举升效率的关系 0 20 30 40 50 60产 液 量 ( t / d )举升效率(小数)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6)冲程、冲次与举升效率的关系 泵径为 44泵深度为 800m、 4 5 6 7 8 9 10冲次举升效率(小数)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6)冲程、冲次与举升效率的关系 泵径为 56泵深度为 1200m、冲程为 6 8 10冲次举升效率(小数)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7)泵径与产液量和举升效率的关系 泵径与产液量的关系曲线 010203040506030 40 50 60 70 80 90泵 径 ( m m )产液量(t/d)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7)泵径与产液量和举升效率的关系 泵径与举升效率的关系曲线 0 50 60 70 80 90泵 径 ( m m )举升效率(小数)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8)下泵深度与产液量和举升效率的关系 下泵深度与油井产液量关系曲线 0102030405060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下 泵 深 度 ( m )产液量(t/d)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下泵深度与产液量关系曲线0102030405060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1400 1500 1600 1700下泵深度( m )产液量(t/d)( 8)下泵深度与产液量和举升效率的关系 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8)下泵深度与产液量和举升效率的关系 下泵深度与油井举升效率的关系曲线 00 700 900 1100 1300 1500下 泵 深 度 ( m )举升效率(小数)应用示例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在我国,稠油和高凝油分布广、储量大。 稠油油藏开发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油层渗流阻力大,粘滞指进严重,水驱后残余油饱和度高; 井筒流体粘度高,造成严重摩擦阻力,影响采油设备工作; 地面管线中输送困难。 目前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油井举升效率以及解决稠油管输问题主要采取热力、化学和掺轻烃稀释等方法。 筒降粘举升工艺设计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改善井筒流体流动条件的举升工艺技术是指通过热力、化学、稀释等措施使得井筒中的流体保持低粘度,达到改善井筒流体的流动条件,缓解抽油设备的不适应性,提高稠油及高凝油的开发效果等目的的采油工艺技术。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原油粘度不很高或油层温度较高,所开采的原油能够流入井底,只需保持井筒流体有较低的粘度和良好的流动性,采用常规开采方式就能进行开采的油藏。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改善井筒流体流动条件的举升技术 化学降粘技术 热力降粘技术 掺轻烃降粘技术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定义: 通过向井筒流体中掺入化学药剂,从而使流体粘度降低的开采稠油及高凝油的技术。 作用机理: 在井筒流体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性表面活性剂溶液,使原油以微小油珠分散在活性水中形成水包油乳状液或水包油型粗分散体系, 同时活性剂溶液在油管壁和抽油杆柱表面形成一层活性水膜,起到乳化降粘和润湿降阻的作用。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1)乳化剂的选择条件 乳剂比较容易与原油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 , 具有好的流动性和一定的稳定性; 乳化剂用量少 , 经济合理; 油水采出后重力分离快 , 易于破乳脱水 。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 2)化学降粘工艺技术 空心抽油杆掺化学剂工艺管柱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3)主要设计参数 活性剂溶液的浓度、井下掺液器深度、化学剂掺入量、井口的掺入温度和压力。 活性剂溶液的浓度确定 要适当,过低不能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过高时乳状液粘度进一步下降幅度不大,采油成本提高,经济上不合算,而且有些化学药剂 (如烧碱、水玻璃等 ),在高浓度时易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反而会造成原油粘度的升高。温度对已形成的乳状液粘度影响不大,但它影响乳化效果。实验证明,随着温度的提高,乳化效果变好。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水液比(掺入量)的确定 水液比:活性水与产出液总量的比值,它直接影响乳状液的类型、粘度和油井产油量。 活性剂浓度和水液比的确定一般根据油井实际情况和实验结果而定。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井下掺液器深度确定 主要取决于井筒中的流体粘度分布及其对举升设备工作状况的影响程度,要综合考虑抽油杆柱的受力状况。 例如空心抽油杆掺化学剂工艺管柱,下入深度过大,井筒流体降粘段长,其与杆管的总摩擦阻力减少幅度大,但抽油杆重量增加;反之,下入深度过小,降粘后井筒流体与杆管的摩擦阻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减少,所以均不利于举升设备的工作。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井口注入压力的确定 化学剂掺入量必须满足降粘的最佳效果,可通过实验确定;同时掺入量还受到井口注入压力的制约,在一定掺入量的条件下,井口注入压力必须能保证化学剂掺入循环的顺利进行;相反在地面限定井口注入压力的情况下,为满足循环的压力平衡要求,掺入量的多少也受到限制。 泵下掺化学剂降粘工艺的注入压力会影响生产压差的建立;掺入量影响抽油泵有效举升地层产液。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井口注入温度的确定 相对于常规抽油机井采油工艺,掺化学剂降粘举升工艺井筒多了一个流体流动通道,存在油层采出液流动通道与掺化学剂通道间的传热问题,同时稠油具有粘度对温度敏感的特性,所以掺入化学剂对井筒流体的温度影响不容忽视。当掺入化学剂温度较低吸收油层采出流体的热量时,原油的粘度升高,特别是在掺化学剂初期,化学剂还没有与井筒流体混合乳化降粘形成循环之前 (启动状态 ),井筒流体的降温增粘可能导致油井生产困难,甚至不能正常生产,因此在工艺计算中要考虑掺入化学剂的温度影响,合理确定化学剂的井口掺入温度。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井口掺入温度40 60 80状况 启 动 正常循环 启 动 正常循环 启 动 正常循环载荷 0 . 4 8 3 . 7 5 . 2 7 1 . 4 2 0 . 4 8 1 . 8 6 . 9 6 9 . 3 2 3 . 1 7 5 . 2 1 5 . 4 6 8 . 6 245 2 0 . 8 8 5 . 4 1 . 5 66 2 7 . 2 8 1 . 7 6 . 9 6 4 . 7 2 8 . 7 7 5 . 5 1 4 . 8 6 4 . 1 2 9 . 57 8 1 . 2 8 9 . 6 - 3 . 4 6 3 . 6 3 0 . 2 8 1 . 2 7 . 3 6 2 . 7 3 1 . 3 7 5 . 6 1 4 . 5 6 2 . 2 3 1 . 81 0 4 1 . 6 9 4 . 0 - 1 0 . 3 6 2 . 1 32 8 0 . 4 8 . 4 6 1 . 5 3 2 . 7 7 5 . 2 1 5 . 1 6 1 . 1 3 3 . 21 3 0 2 9 5 . 4 - 1 1 . 1 5 9 . 7 3 3 . 5 7 8 . 7 1 0 . 1 5 8 . 3 3 3 . 9 7 4 . 9 1 5 . 9 5 8 . 0 3 4 . 3油套环空掺化学剂降粘工艺计算结果 油井不采用降粘工艺生产时,小载荷为 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井口掺入温度40 60 80状况 启 动 正常循环 启 动 正常循环 启 动 正常循环载荷 0 . 4 8 5 . 3 0 . 4 7 1 . 0 19 1 . 4 5 . 5 6 8 . 9 2 1 . 7 7 4 . 8 1 4 . 0 6 8 . 2 2 2 . 65 2 0 . 8 8 9 . 5 - 9 . 8 6 5 . 7 2 5 . 0 8 1 . 4 4 . 6 6 4 . 5 2 6 . 5 7 5 . 2 1 2 . 6 6 3 . 9 2 7 . 27 8 1 . 2 9 5 . 0 - 1 6 . 1 6 5 . 8 2 9 . 2 8 3 . 5 6 . 3 6 5 . 0 3 0 . 3 7 7 . 9 1 3 . 5 6 4 . 5 3 0 . 81 0 4 1 . 6 9 8 . 9 - 2 1 . 8 6 7 . 4 3 2 . 7 8 5 . 6 9 . 1 6 6 . 8 3 3 . 4 8 0 . 4 1 5 . 8 6 6 . 4 3 3 . 91 3 0 2 9 9 . 7 - 2 5 . 3 6 9 . 4 3 7 . 2 8 7 . 5 1 3 . 9 6 8 . 7 3 7 . 6 8 3 . 0 1 9 . 6 6 7 . 9 3 8 . 0空心抽油杆掺化学剂降粘工艺计算结果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目前采用的掺轻烃降粘技术在工艺上与化学降粘技术相似。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井筒热力降粘技术是利用高凝油、稠油的流动性对温度敏感这一特点,通过提高井筒流体的温度,使井筒流体粘度降低的工艺技术。 目前常用的井筒热力降粘技术根据其加热介质可分为两大类:即热流体循环加热降粘技术和电加热降粘技术。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热流体循环加热降粘技术应用地面泵组 , 将高于井筒生产流体温度的油或水等热流体 , 以一定的流量通过井下特殊管柱注入井筒中建立循环通道以伴热井筒生产流体 (开式循环时还有稀释降粘作用 ), 从而达到提高井筒生产流体的温度 、降低粘度 、 改善其流动性目的的工艺技术 。 ( 1)热流体循环加热降粘技术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开式热流体循环工艺管柱结构 反循环 正循环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闭式热流体循环工艺管柱结构 加热管同心安装 加热管同心安装 加热管平行安装 加封隔器 加封隔器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空心杆热流体循环工艺管柱结构 开式 闭式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热流体循环加热降粘技术的关键在于确定循环流体的量、循环深度、井口循环流体的温度和注入压力四个参数 这四个参数主要受油层采出流体的物性,如凝固点、粘度、含蜡量等的制约以及流体在循环通道中流动时与管壁、井筒及地层岩石换热的影响。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循环深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油层采出流体沿井筒的温度和粘度分布,循环深度确定后要求通过措施使得井筒中的流体具有足够低的粘度和较好的流动性,满足油井正常生产的要求。 热流体循环量和井口温度的合理确定,必须建立在原油的物性和流体与各部分换热过程研究的基础上,这两个参数是影响加热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热流体循环量往往会受到井口注入压力的限制,在一定循环量的条件下,井口注入压力必须能保证循环的顺利进行,相反在地面限定井口注入压力的情况下,循环量将受到制约。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热流体循环量与原油混合后的降粘。 因此要保证达到降粘效果,应根据油井的条件在优化井筒管柱结构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热流体循环的四个关键参数。 石油工程学院 采油工程系 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含水率(%)粘度(s)t=40t=50t=60t=70t=80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Cefadroxil-13C6-BL-S-578-sup-13-sup-C-sub-6-sub-生命科学试剂-MCE
-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合成基础(AE)》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晴川学院《理论与实践(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案例与论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25学年宿州市重点中学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南通港闸区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大连海洋大学《全科医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企业资金流动的审计策略分析
-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食品营养与安全自科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北京理工大附中分校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中考(传统文化)类满分作文10篇
- 标准检验指导书(SIP)-钣金
- 交易员心理培训课件
- 京东笔试题库及答案
- 城市公园绿化施工安全措施方案
- DB11 T 627-2009 好氧降解法治理生活垃圾非卫生填埋场监测技术规范
- 建筑工程赶工计划措施
- 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1919-1949)-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家大讲堂课件
- ICU发热与体温管理课件
-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