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班主任教育的心得)_第1页
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班主任教育的心得)_第2页
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班主任教育的心得)_第3页
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班主任教育的心得)_第4页
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班主任教育的心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孩子(班主任教 育心得) 最近再读三国演义 ,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印 象特别深刻。诸葛亮的大半生是在军营度过的。他 在临敌决战时更表现出超人的才智。他用兵遣将总 是因人而异。对心高气傲的关羽,诸葛亮给他戴高 帽子;对莽撞的张飞,诸葛亮经常用激将法;而对 忠诚细心的赵云,诸葛亮总是用好言勉励。同样的, 诸葛亮与敌人斗智时也因人而异。对器量狭小的周 瑜,诸葛亮就设法气他,气死人还要声泪俱下地前 去吊丧;对多疑的曹操,诸葛亮就疑兵扰之;对深 知诸葛亮为人、小心谨慎的司马懿,诸葛亮就大胆 地冒险取胜。 由三国演义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今天的 中国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遭到群众越来 越多、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 调查表明:在 31 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 50%的 仅有 4 个;满意度最高的也没有达到 60%。群众最 集中的意见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地域、 城乡、校际之间差别还在扩大。传统的“应试教育“ 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 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的存在。学 校分三六九等,学生也分三六九等。分数就是硬道 理。我们有不少的学校、不少的老师眼里只有会考 试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都 集中在一个班(就是平常说的好班) ,学校安排最 好的老师,最好的设施,给以最好的政策倾斜,至 于其他学生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不出事就行了。 由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的关 注明显不足,造就了不少的问题学生,也就是很多 老师眼中的差生。 “教而有类”引发出不少的问题,很值得我们 的关注。下面我们来看看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一些比 较突出的问题。 青少年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对远大理 想的追求。不少学校采用分好班、差班,还要不断 地进行调整,对于由好班调到差班的学生,不少是 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而委靡不振,自暴自弃。 “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 求,就是很失败。 ”“平时,我与周围的人,浑浑噩 噩过日子。学习不怎么努力,也没有想过为社会国 家做什么贡献。想到的、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那点 心事。 ”(摘自一学生日记) 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如今生活、学 习、工作条件日益改善,尤其是城镇青少年很少遇 到以前那样的困难、挫折,因此,吃苦耐劳、艰苦 朴素的意识逐步弱化,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逐渐下降, 稍稍碰到一点儿困难和挫折,便茫然失措、承受不 了。有的因此消沉、怨愤甚至绝望,从而走向极端, 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伤害。据深圳晚报报 道,深圳福田一社区有一 12 岁的小男孩子因为父 亲辅导时心不在焉,他父亲打了两个耳光,一怒之 下,小男孩从家里三楼窗户纵身跳下,幸及抢救及 时才没造成生命危险;福田某一中学进行仪容仪表 检查,对一学生的存在问题进行批评教育,该学生 竟从三楼纵身跳下而身亡多年来,应试教育的 影响在校园根深蒂固,使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和 心理压力。挨老师批评,受父母责骂,一次考试不 理想,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导致学生 自杀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青少年强调个性、独立,常常有点“自我中心 主义” 。现在的青少年许多是独生子女,学习条件 很好,生活比较优越。有不少这样的学生,凡事都 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 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 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 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 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 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 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我们不少的老师可能都有这 样的经历,某学生在课堂上一再违反纪律,对他进 行批评教育,这可不得了了,他好象受到了莫大的 委屈,你与他结下了莫大冤仇似的。这种人强烈希 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 社会精神垃圾和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 身心健康。宣扬犯罪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 刊、图片、录相、光盘等推向市场,善于模仿、缺 少辨析能力的未成年人会被这样的文化产品刺激心 灵,误读社会,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 厅、电脑网吧、迪吧等,也是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 的温床。看下面的案例:XX 年 5 月 20 日早上 6 点 多钟,年仅 15 岁的在校学生颜某想趁父亲熟睡之 机偷钱去网吧玩。因害怕父亲醒来打他,遂用铁锤 将父亲砸死,拿了 143 元钱到网吧上网。 整个社会的教育功利主义导致教育被严重异化, “学历社会”的现状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从 小学到大学,凡是在教育上短时间看不到实打实的 “效果”的,都被搁置一边不去理会即使是对 人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也照样 可以忽略不计或做表面文章以应付上级检查,如此 等等。因此青少年逐渐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 想。有一项在中美学生之间的调查,在权力、金钱、 法律、智慧中进行选择。中国的学生基本都选权力、 金钱,而美国的学生却大都选法律、智慧。有些青 少年在生活中逐步淡化道德修养,逐步淡化文明礼 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形成了消极 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 婚恋观,严重影响着未成年思想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 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明天。以上种 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要我们都重 视起来,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学生,这些问题是可以 解决好的。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奥托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的时候,父母为他 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 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 分拘泥,这样的人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 第二个学期,在老师的建议下,瓦拉赫改学了 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关心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 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 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上的不可 造就之才。 ”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认为他 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 备做好化学试验的应有品质,建议他学化学。于是, 瓦拉赫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在同学中遥遥领 先 后来,瓦拉赫终于成为了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 者。 这个案例是教育教学中有教无类的最好见证。 奥托瓦拉赫的成功,可说是一个关于帮助 “差生”发展其富有个性的一个成功案例。奥 托瓦拉赫因在弱项上求发展,成了不可造就之才, 又因化学老师帮他找到发展的最佳点,才有了成功。 他的成功很好地阐明 “有教无类” 、 “施教有类” 的辩证思想。此案例中奥托瓦拉赫的成长,给当 今的教育引出了很多的反思: 一是从案例中能让人明确如何对所谓的“差生” 进行培养。有的学生读书不行,可是动手能力就很 不错,运动场上是一员猛将。学生的智力结构往往 是多维的和开放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有更有明确的 培养目标为发掘学生的特长而教。瓦拉赫做事 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试验的应有品质,时代呼 唤千千万万这样的化学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 生的成功的支点,完成教育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 让每一个孩子都取得成功。 二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有教无类。萝卜白菜, 各有所爱,基础教育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一定会有 一部分学生对此有特殊的喜爱,每个学科的教师都 可培养出一些专才,特别是注重对这一部分学生优 势的发现,专门培养,并通过教学去实现。不要总 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同学,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这样的教育会使教育的成功率更大。 三是转变教育观念,心中要装有全体学生,不 要眼睛只盯住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要关注成绩不优 秀却有其他特长的学生。不单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 考试,也要培养学生的其他技能,特别是要善于发 掘学生的特长,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 有教无类,为了一切的孩子。多去关注我们的 问题学生,多关注问题学生的问题。有教无类,培 育出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来,新的爱迪生、新的 邱吉尔、新的毕加索、新的爱因斯坦 最近再读三国演义 ,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印 象特别深刻。诸葛亮的大半生是在军营度过的。他 在临敌决战时更表现出超人的才智。他用兵遣将总 是因人而异。对心高气傲的关羽,诸葛亮给他戴高 帽子;对莽撞的张飞,诸葛亮经常用激将法;而对 忠诚细心的赵云,诸葛亮总是用好言勉励。同样的, 诸葛亮与敌人斗智时也因人而异。对器量狭小的周 瑜,诸葛亮就设法气他,气死人还要声泪俱下地前 去吊丧;对多疑的曹操,诸葛亮就疑兵扰之;对深 知诸葛亮为人、小心谨慎的司马懿,诸葛亮就大胆 地冒险取胜。 由三国演义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今天的 中国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遭到群众越来 越多、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 调查表明:在 31 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 50%的 仅有 4 个;满意度最高的也没有达到 60%。群众最 集中的意见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地域、 城乡、校际之间差别还在扩大。传统的“应试教育“ 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 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的存在。学 校分三六九等,学生也分三六九等。分数就是硬道 理。我们有不少的学校、不少的老师眼里只有会考 试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都 集中在一个班(就是平常说的好班) ,学校安排最 好的老师,最好的设施,给以最好的政策倾斜,至 于其他学生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不出事就行了。 由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的关 注明显不足,造就了不少的问题学生,也就是很多 老师眼中的差生。 “教而有类”引发出不少的问题,很值得我们 的关注。下面我们来看看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一些比 较突出的问题。 青少年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对远大理 想的追求。不少学校采用分好班、差班,还要不断 地进行调整,对于由好班调到差班的学生,不少是 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而委靡不振,自暴自弃。 “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 求,就是很失败。 ”“平时,我与周围的人,浑浑噩 噩过日子。学习不怎么努力,也没有想过为社会国 家做什么贡献。想到的、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那点 心事。 ”(摘自一学生日记) 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如今生活、学 习、工作条件日益改善,尤其是城镇青少年很少遇 到以前那样的困难、挫折,因此,吃苦耐劳、艰苦 朴素的意识逐步弱化,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逐渐下降, 稍稍碰到一点儿困难和挫折,便茫然失措、承受不 了。有的因此消沉、怨愤甚至绝望,从而走向极端, 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伤害。据深圳晚报报 道,深圳福田一社区有一 12 岁的小男孩子因为父 亲辅导时心不在焉,他父亲打了两个耳光,一怒之 下,小男孩从家里三楼窗户纵身跳下,幸及抢救及 时才没造成生命危险;福田某一中学进行仪容仪表 检查,对一学生的存在问题进行批评教育,该学生 竟从三楼纵身跳下而身亡多年来,应试教育的 影响在校园根深蒂固,使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和 心理压力。挨老师批评,受父母责骂,一次考试不 理想,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导致学生 自杀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青少年强调个性、独立,常常有点“自我中心 主义” 。现在的青少年许多是独生子女,学习条件 很好,生活比较优越。有不少这样的学生,凡事都 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 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 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 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 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 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 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我们不少的老师可能都有这 样的经历,某学生在课堂上一再违反纪律,对他进 行批评教育,这可不得了了,他好象受到了莫大的 委屈,你与他结下了莫大冤仇似的。这种人强烈希 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 社会精神垃圾和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 身心健康。宣扬犯罪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 刊、图片、录相、光盘等推向市场,善于模仿、缺 少辨析能力的未成年人会被这样的文化产品刺激心 灵,误读社会,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 厅、电脑网吧、迪吧等,也是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 的温床。看下面的案例:XX 年 5 月 20 日早上 6 点 多钟,年仅 15 岁的在校学生颜某想趁父亲熟睡之 机偷钱去网吧玩。因害怕父亲醒来打他,遂用铁锤 将父亲砸死,拿了 143 元钱到网吧上网。 整个社会的教育功利主义导致教育被严重异化, “学历社会”的现状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从 小学到大学,凡是在教育上短时间看不到实打实的 “效果”的,都被搁置一边不去理会即使是对 人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也照样 可以忽略不计或做表面文章以应付上级检查,如此 等等。因此青少年逐渐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 想。有一项在中美学生之间的调查,在权力、金钱、 法律、智慧中进行选择。中国的学生基本都选权力、 金钱,而美国的学生却大都选法律、智慧。有些青 少年在生活中逐步淡化道德修养,逐步淡化文明礼 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形成了消极 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 婚恋观,严重影响着未成年思想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 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明天。以上种 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要我们都重 视起来,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学生,这些问题是可以 解决好的。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奥托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的时候,父母为他 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 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 分拘泥,这样的人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 第二个学期,在老师的建议下,瓦拉赫改学了 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关心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 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 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上的不可 造就之才。 ”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认为他 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 备做好化学试验的应有品质,建议他学化学。于是, 瓦拉赫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在同学中遥遥领 先 后来,瓦拉赫终于成为了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 者。 这个案例是教育教学中有教无类的最好见证。 奥托瓦拉赫的成功,可说是一个关于帮助 “差生”发展其富有个性的一个成功案例。奥 托瓦拉赫因在弱项上求发展,成了不可造就之才, 又因化学老师帮他找到发展的最佳点,才有了成功。 他的成功很好地阐明 “有教无类” 、 “施教有类” 的辩证思想。此案例中奥托瓦拉赫的成长,给当 今的教育引出了很多的反思: 一是从案例中能让人明确如何对所谓的“差生” 进行培养。有的学生读书不行,可是动手能力就很 不错,运动场上是一员猛将。学生的智力结构往往 是多维的和开放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有更有明确的 培养目标为发掘学生的特长而教。瓦拉赫做事 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试验的应有品质,时代呼 唤千千万万这样的化学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 生的成功的支点,完成教育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 让每一个孩子都取得成功。 二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有教无类。萝卜白菜, 各有所爱,基础教育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一定会有 一部分学生对此有特殊的喜爱,每个学科的教师都 可培养出一些专才,特别是注重对这一部分学生优 势的发现,专门培养,并通过教学去实现。不要总 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同学,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这样的教育会使教育的成功率更大。 三是转变教育观念,心中要装有全体学生,不 要眼睛只盯住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要关注成绩不优 秀却有其他特长的学生。不单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 考试,也要培养学生的其他技能,特别是要善于发 掘学生的特长,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 有教无类,为了一切的孩子。多去关注我们的 问题学生,多关注问题学生的问题。有教无类,培 育出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来,新的爱迪生、新的 邱吉尔、新的毕加索、新的爱因斯坦 最近再读三国演义 ,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印 象特别深刻。诸葛亮的大半生是在军营度过的。他 在临敌决战时更表现出超人的才智。他用兵遣将总 是因人而异。对心高气傲的关羽,诸葛亮给他戴高 帽子;对莽撞的张飞,诸葛亮经常用激将法;而对 忠诚细心的赵云,诸葛亮总是用好言勉励。同样的, 诸葛亮与敌人斗智时也因人而异。对器量狭小的周 瑜,诸葛亮就设法气他,气死人还要声泪俱下地前 去吊丧;对多疑的曹操,诸葛亮就疑兵扰之;对深 知诸葛亮为人、小心谨慎的司马懿,诸葛亮就大胆 地冒险取胜。 由三国演义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今天的 中国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遭到群众越来 越多、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 调查表明:在 31 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 50%的 仅有 4 个;满意度最高的也没有达到 60%。群众最 集中的意见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地域、 城乡、校际之间差别还在扩大。传统的“应试教育“ 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 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的存在。学 校分三六九等,学生也分三六九等。分数就是硬道 理。我们有不少的学校、不少的老师眼里只有会考 试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都 集中在一个班(就是平常说的好班) ,学校安排最 好的老师,最好的设施,给以最好的政策倾斜,至 于其他学生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不出事就行了。 由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的关 注明显不足,造就了不少的问题学生,也就是很多 老师眼中的差生。 “教而有类”引发出不少的问题,很值得我们 的关注。下面我们来看看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一些比 较突出的问题。 青少年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对远大理 想的追求。不少学校采用分好班、差班,还要不断 地进行调整,对于由好班调到差班的学生,不少是 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而委靡不振,自暴自弃。 “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 求,就是很失败。 ”“平时,我与周围的人,浑浑噩 噩过日子。学习不怎么努力,也没有想过为社会国 家做什么贡献。想到的、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那点 心事。 ”(摘自一学生日记) 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如今生活、学 习、工作条件日益改善,尤其是城镇青少年很少遇 到以前那样的困难、挫折,因此,吃苦耐劳、艰苦 朴素的意识逐步弱化,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逐渐下降, 稍稍碰到一点儿困难和挫折,便茫然失措、承受不 了。有的因此消沉、怨愤甚至绝望,从而走向极端, 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伤害。据深圳晚报报 道,深圳福田一社区有一 12 岁的小男孩子因为父 亲辅导时心不在焉,他父亲打了两个耳光,一怒之 下,小男孩从家里三楼窗户纵身跳下,幸及抢救及 时才没造成生命危险;福田某一中学进行仪容仪表 检查,对一学生的存在问题进行批评教育,该学生 竟从三楼纵身跳下而身亡多年来,应试教育的 影响在校园根深蒂固,使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和 心理压力。挨老师批评,受父母责骂,一次考试不 理想,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导致学生 自杀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青少年强调个性、独立,常常有点“自我中心 主义” 。现在的青少年许多是独生子女,学习条件 很好,生活比较优越。有不少这样的学生,凡事都 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 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 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 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 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 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 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我们不少的老师可能都有这 样的经历,某学生在课堂上一再违反纪律,对他进 行批评教育,这可不得了了,他好象受到了莫大的 委屈,你与他结下了莫大冤仇似的。这种人强烈希 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 社会精神垃圾和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 身心健康。宣扬犯罪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 刊、图片、录相、光盘等推向市场,善于模仿、缺 少辨析能力的未成年人会被这样的文化产品刺激心 灵,误读社会,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 厅、电脑网吧、迪吧等,也是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 的温床。看下面的案例:XX 年 5 月 20 日早上 6 点 多钟,年仅 15 岁的在校学生颜某想趁父亲熟睡之 机偷钱去网吧玩。因害怕父亲醒来打他,遂用铁锤 将父亲砸死,拿了 143 元钱到网吧上网。 整个社会的教育功利主义导致教育被严重异化, “学历社会”的现状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从 小学到大学,凡是在教育上短时间看不到实打实的 “效果”的,都被搁置一边不去理会即使是对 人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也照样 可以忽略不计或做表面文章以应付上级检查,如此 等等。因此青少年逐渐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 想。有一项在中美学生之间的调查,在权力、金钱、 法律、智慧中进行选择。中国的学生基本都选权力、 金钱,而美国的学生却大都选法律、智慧。有些青 少年在生活中逐步淡化道德修养,逐步淡化文明礼 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形成了消极 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 婚恋观,严重影响着未成年思想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 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明天。以上种 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要我们都重 视起来,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学生,这些问题是可以 解决好的。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奥托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的时候,父母为他 选择的是一条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