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_第1页
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_第2页
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_第3页
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_第4页
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油水井增产增注技术 油田开发生产情况概述 油藏类型多样: 油藏的几何形态及边界(块状,层状,透镜体,小断块) 流体性质(天然气、凝析气、挥发性、高凝油、稠油、常规原油) 渗流特征(孔隙性,裂缝及孔隙性) 油田开发过程复杂 勘探与钻井 完井与试油 生产与修井 增产与增注 给注水、采油带来困难,为提高原油采收率,必须开展增产增注技术研究与应用! 油水井增产增注措施是通过消除井筒附近的伤害或在地层中建立高导流能力的结构来提高油井的生产能力 。 水力压裂和酸化是常规增产措施 。 近几年来 , 高能气体压裂 、 爆炸压裂 、 酸化压裂 、 干法压裂 、 高渗透层压裂 、 水平井压裂 、 层内爆炸压裂等在油田逐渐开始试验和应用 。 一些物理法增产措施也开始应用于油水井的增产增注 , 如:声波 、 高压水射流 、 电法 、 微生物等 。 增产措施的方法随着油田的开发 , 一些新的问题的出现 , 还会有新的技术措施不断涌现出来 。 上述各项技术目的都是提高生产指数 , 以增加产量或降低注入压力 。 油水井增产增注措施的基本原理 水力压裂 :利用地面高压泵组,将高粘液体以大大超过地层吸收能力的排量注入井中,在井底憋起高压,当压力大于井壁附近的地应力和地层岩石抗张强度时,在井底附近地层产生裂缝。继续注入带有支撑剂的携砂液,裂缝向前延伸并填以支撑剂,关井后裂缝闭合在支撑剂上,从而在井底附近地层内形成具有一定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填砂裂缝,使井达到增产增注目的工艺措施。 压裂增产增注原理 :降低了井底附近地层中流体的渗流阻力;改变流体的渗流状态 。 使原来的径向流动改变为油层与裂缝近似性的单向流动和裂缝与井筒间的单向流动 , 消除了径向节流损失 , 大大降低了能量消耗 。 一、 水力压裂理论与技术 对 均质未压裂地层 ,其模式为径向流,不同的等压线为大小不同的以井底为圆心的同心圆。 油井压裂后 ,其流动模式发生改变,出现三个阶段: 地层深部流体以拟径向或椭圆径向方式流入近裂缝地带; 近裂缝地带的流体沿着垂直裂缝面的方向线性流入裂缝; 流体沿裂缝直线流入井底。 合并,最后形成双线性流动模式。 裂缝导流能力: 裂缝宽度与填砂裂缝裂缝渗透率的乘积 流体效率: 停泵时缝中剩余流体体积与注入总体积的比值。 压裂增产机理 研究方法 : 电模拟 未污染井压裂增产机理研究: 为油井无裂缝和有裂缝两种情况 U = 1 伏 U U 电位分布曲线图 特征 : (1)等位线间隔较大,表示压降坡度小; (2)间隔均匀,表示压力呈线性递减; (3)流线趋于平行,表示流动趋于单向流。 增加裂缝宽度,或者增大裂缝渗透率 ,电位椭圆线则发生如下变化: (1)电位椭圆变得十分扁平; (2)电位线间隔变大,表示压降减小; (3)间隔更加均匀,表示压力呈线性降低; (4)流线更接近平行线,表示流动接近单向流。 有裂缝油井的流型图 )/l n ()(2 l n (污染井 1. 造缝机理 图 1 压裂过程井底压力变化曲线 造缝条件及裂缝的形态 、 方位等与井底附近地层的地应力及其分布 、 岩石的力学性质 、 压裂液的渗滤性质及注入方式有密切关系 。 在致密地层内 , 当井底压力达到破裂压力后 ,地层发生破裂 , 然后在较低的延伸压力下 , 裂缝向前延伸 。 对高渗或微裂缝发育地层 , 压裂过程中无明显的破裂显示 , 破裂压力与延伸压力相近 。 地应力及其分布 (1)地应力 地应力:作用在单元体上的垂向应力来自上覆层的岩石重量 , 它的大小可以根据密度测井资料计算: 由于油气层中有一定的孔隙压力 (即油藏压力或流体压力 ), 故有效垂向应力可表示为: Z 岩石处于弹性状态 , 垂向主应力与水平应力的关系: 实际上岩石不一定都处于弹性状态 , 根据研究最大 、 最小水平主应力与垂向应力的关系为: 11 12 13 0321 11212111212121m i a 1 说明最小周向应力发生在 而最大周向应力却在 随着的增加 , 周向应力迅速降低 。 222 3180,0m i n 。 327 0,90m a x 。(2)井壁上的应力 1)井筒对地应力及其分布的影响 在无限大平板上钻了圆孔之后,将使板内原是均匀的应力重新分布,造成圆孔附近的应力集中 。 当 , 时, 说明圆孔壁上各点的周向应力相等,且与 值无关。 当 , 时, 图 2 无限大平板中钻一圆孔的应力分布 2)井眼内压所引起的井壁应力 压裂过程中 , 向井筒内注入高压液体 , 使井内压力很快升高 。 井筒内压必然产生井壁上的周向应力 。 根据 弹性力学中的拉梅公式 (拉应力取负号 ): 当 、 及 r= 井壁上的周向应力为: 2222222223)压裂液径向渗入地层所造成的井壁应力 由于注入的高压液体在地层破裂前,渗入井筒周围地层中,形成了另外一个应力区,它的作用是增大了井壁周围岩石中的应力。增加值为: 4)井壁上的最小总周向应力 在地层破裂前 , 井壁上的最小总周向应力应为地应力 、 井筒内压及液体渗滤所引起的周向应力之和 , 即: 121 1 12132 造缝条件 (1)形成垂直裂缝 当井壁上存在的周向应力达到井壁岩石的水平方向的抗拉强度时 , 岩石将在垂直于水平应力的方向上产生脆性破裂 , 即 在与周向应力相垂直的方向上 产生垂直裂缝 。 造缝条件为: 当多孔介质中存在有孔隙压力 (油藏压力 )的情况 , 有效应力为: 当产生裂缝时 , 井筒内注入流体的压力即为地层的破裂压力 , 所以: 由于最小总周向应力发生在 、 的对称点上 , 垂直裂缝也产生与井筒相对应的两个点上(、 )。 理论上 垂直裂缝是以井轴为对称的 ,实际上 由于地层非均质性和局部应力场的影响 ,产生的裂缝往往是不对称的 。 12123 P(2)形成水平裂缝 假设由于液体滤失也增大垂向应力 , 增加量和水平方向的情况一样 , 那么垂向的总应力为: 有效垂向应力为: 将有效应力及代入得到: 形成水平缝的条件是: 1 21 1211 (3)破裂压力梯度 (破裂梯度 ) 破裂梯度 : 地层破裂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 。 理论上讲 , 破裂梯度值为裂缝破裂时的有效破裂压力与压裂层的中部深度的比值 。 实际上各油田的破裂梯度值都是根据大量压裂施工资料统计出来的 ,破裂梯度值一般在下列范围: (15 18) (22 25) 用破裂梯度的大小估计裂缝的形态 :一般认为 小于 1518时形成垂直裂缝,大于 23时则是水平裂缝。因此深地层出现的多为垂直裂缝,浅地层出现水平裂缝的几率多。 2. 压裂液 (1)压裂液的作用 前置液 :破裂地层并造成一定几何尺寸裂缝 。 在温度较高的地层里 , 它还可起一定的降温作用 。 前置液一般用未交联的溶胶 。 携砂液 :将支撑剂带入裂缝中并将支撑剂填在裂缝内预定位置上 。 也有造缝及冷却地层的作用 。 携砂液由于需要携带比重很高的支撑剂 , 必须使用交联的压裂液 。 顶替液 :中间顶替液用来将携砂液送到预定位置 , 并有预防砂卡的作用;注完携砂液后要用顶替液将井筒中全部携砂液替入裂缝中 , 以提高携砂液效率和防止井筒沉砂 。 (2)压裂液的性能要求 前置液及携砂液 , 都应具备一定的造缝能力并使裂缝壁面及填砂裂缝有足够的导流能力 。 滤失少 悬砂能力强 摩阻低 稳定性 配伍性 低残渣 易返排 货源广 、 便于配制 、 价钱便宜 压裂液类型 (1)水基压裂液: 水溶胀性聚合物经交链剂交链后形成的冻胶 。 成胶剂:植物胶 、 纤维素衍生物 、 合成聚合物 。 交链剂:硼酸盐 , 钛 、 锆等 。 破胶剂:过硫酸胺 、 高锰酸钾和酶等 。 (2)油基压裂液: 对水敏性地层 , 多用稠化油 , 基液为原油 、汽油 、 柴油 、 煤油或凝析油 , 稠化剂为脂肪酸皂 。 (3)泡沫压裂液: 基液多用淡水 、 盐水 、 聚合物水溶液;气相为二氧化碳 、 氮气 、 天然气;发泡剂用非离子型活性剂 。多用于低压低渗油气层改造 压裂液滤失性 压裂液滤失到地层受三种机理控制:压裂液的粘度 , 油藏岩石和流体的压缩性及压裂液的造壁性 。 (1)受压裂液粘度控制的滤失系数 当压裂液粘度大大超过油藏流体的粘度时 , 压裂液的滤失速度主要取决于压裂液的粘度 。 滤失系数为: 滤失速度为: 2/ (2)受储层岩石和流体压缩性控制的滤失系数 当压裂液粘度接近于油藏流体粘度时 , 控制压裂液滤失的是储层岩石和流体的压缩性 。 (3)具有造壁性压裂液滤失系数 添加有防滤失剂的压裂液的滤失速度将受造壁性控制 。 滤失速度: 则滤失速度: 实验压差与实际施工过程不一致时 , 应进行修正 2/ 05.0 0 2/1 静滤失仪示意图 ,m i 3 4图 5 静滤失曲线 图6 动滤失仪示意图 图 7 动、静滤失曲线比较图 (4)综合滤失系数 实际压裂过程中 , 压裂液的滤失同时受三种机理控制 , 综合滤失系数如下: C 由滤失带压力差控制的 , C 是由压缩带压力差控制的 , C 由滤饼内外压力差控制的 , 根据分压降公式可以得到综合滤失系数的另一表达式: 111 22222 42)摩阻计算 压裂液从泵出口经地面管线 井筒 射孔孔眼进入裂缝 ,在每个流动通道内都会因为摩阻而产生压力损失 , 压力损失愈大 , 造缝的有效压力就愈小 。 一般情况下 ,由于地面管线比较短 , 其摩阻可忽略 。 1)油管内摩阻 2)射孔孔眼摩阻 3)裂缝内摩阻压力降 3. 支撑剂 水力压裂的目标是在油气层内形成足够长度的高导流能力填砂裂缝 。 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是在油层条件下 , 填砂裂缝渗透率与裂缝宽度的乘积 , 常用 导流能力也称为导流率 。 支撑剂的要求 (1)粒径均匀,密度小 (2)强度大,破碎率小 (3)园球度高 (4)杂质含量少 (5)来源广,价廉 支撑剂的类型 按其力学性质分为两大类: 脆性支撑剂: 如石英砂 、 玻璃球等 特点 :硬度大 , 变形小 , 在高闭合压力下易破碎; 韧性支撑剂 :如核桃壳 、 铝球等 特点 :变形大 , 承压面积大 , 高闭合压力下不易破碎 。 目前矿场上常用的支撑剂有两种:一是天然砂和陶粒;二是人造支撑剂 ( 陶粒 ) 。 压裂中曾使用过核桃壳 、 铝球 、 玻璃珠等支撑剂 , 由于强度 、货源和价格等方便的原因 , 现多已淘汰 。 (1)天然砂 天然砂广泛使用于浅层或中深层的压裂 。 天然砂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粗晶石英 , 没有晶体解理 , 石英砂的最高使用应力为 (2)人造支撑剂 (陶粒 ) 陶粒的矿物成份是氧化铝 、 硅酸盐和铁 钛氧化物;强度很高 , 因此它能适用深井高闭合压力的油气层压裂 陶粒的密度高 , 给压裂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 对压裂液性能要求高 。 (3)树脂包层支撑剂 优点: 树脂薄膜包裹起来的砂粒 , 增加了砂粒间的接触面积 , 提高了抵抗闭合压力的能力; 树脂薄膜可将压碎的粉砂包裹起来 , 减少了微粒间的运移与堵塞孔道的机会 , 从而改善了填砂裂缝导流能力 。 树脂包层砂总的体积密度较低 , 便于悬浮 , 降低了对携砂液的要求 。 树脂包层支撑剂具有可变形的特点 , 使其接触面积有所增加 , 可防止支撑剂在软地层的嵌入 。 支撑剂在裂缝内的分布 支撑剂在裂缝内的分布状况 , 决定了压裂后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和增产效果 。 (1)全悬浮型支撑剂分布 高粘压裂液:是指压裂液粘度足以把支撑剂完全悬浮起来 ,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支撑剂的沉降 , 停泵后支撑剂充满整个裂缝内 , 因而携砂液到达的位置就是支撑裂缝的位置 。 这种压裂液称为全悬浮压裂液 。 裂缝内砂浓度与地面砂比的关系 裂缝内的砂浓度 (裂缝内砂比 ):是指单位体积裂缝内所含支撑剂的质量 。 裂缝闭合后的砂浓度 (铺砂浓度 ):指单位面积裂缝上所铺的支撑剂质量 。 地面砂比有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单位体积混砂液中所含的支撑剂质量;支撑剂体积与压裂液体积之比 。 在 )的剩余体积(地面单元体积液在缝中滤失体积滤失 21时间滤失面积滤失速度滤失体积 滤失体积百分数则为: 经滤失后的缝内砂浓度为: 由公式看出:要求缝内保持一定的砂浓度 (相当于一定的导流能力 )时,地面砂浓度随着注入单元体积而变化。 以注入单元体积数 n,则 从缝的前端向井底进行计算时 , 用 (替指数 S: 221%滤失 1100(0 210 由于滤失速度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 把滤失时间取平均值 , 则为: 停泵时缝内液体体积为: 在忽略裂缝内流动阻力的情况下 , 可以认为裂缝内的 因而要求砂浓度呈线性增加 。 2/210 2/21 全悬浮型支撑剂分布特点 适合于低渗透率地层 :不需要很高的填砂裂缝导流能力就能有很好的增产效果 。 支撑面积大 :能最大限度地将压开的面积全部支撑起来 。 (2)沉降型支撑剂分布 由于剪切和温度等降解作用 , 压裂液在裂缝内的携砂性能并不能达到全悬浮 , 在裂缝延伸过程中 , 部分支撑剂随携砂液一起向缝端运动 , 另一部分则可能沉降下来 。 支撑剂沉降速度 、 砂堤堆起高度等都与裂缝参数 (长 、宽 、 高 )有关 。 1)支撑剂在缝高度上的分布 携带支撑剂的液体进入裂缝后 , 固体颗粒主要受到水平方向液体携带力 、 垂直向下重力以及向上浮力的作用 , 当颗粒相对于携带液有沉降运动时 , 还会受到粘滞阻力作用 。 液体的流速逐渐达到使颗粒处于悬浮状态的能力 ,此时颗粒停止沉降 , 这种状态称为 平衡状态 。 平衡时的流速称为 平衡流速 , 即携带颗粒最小流速 。在此流速下 , 颗粒沉积与卷起处于 动平衡状态 图 10 颗粒在缝高上的浓度分布 平衡状态下,垂直裂缝剖面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区域 :沉降下来的砂堤,砂堤的高度为平衡高度; 区域 :在砂堤面上的颗粒滚流区; 区域 :悬浮区,虽然颗粒都处于悬浮状态,但不是均匀的,存在浓度梯度; 区域 :无砂区 在平衡状态下增加地面排量,则 、 与 区均将变薄, 区则变厚;如果流速足够大, 区可能完全消失。进一步增加排量,缝内的浓度梯度剖面消失,成为均质悬浮流。 用低粘压裂液携带支撑剂时,平衡流速和砂堤的堆起速度是很重要的。 2)平衡流速 平衡流速定义式为: 砂堤的平衡高度: 汤姆斯解法:利用颗粒自由沉降速度与阻力速度的比值 ,先得到阻力速度 , 再利用此阻力速度求出平衡流速 。 定义式: 牛顿液体: 00 非牛顿液体: 阻力速度与平衡流速的关系可用下二式表示: (层流 ) (紊流 ) 5 011 0 0 000 我国矿场上常以砂比 (小数或百分数 )表示加砂浓度 ,砂比是砂堆体积与压裂液体积之比 , 此时砂液混合物的密度将是: 垂直缝是以井轴为对称的两条相等的缝 , 则进入单翼缝中的流量 , 应为地面总排量的一半 。 11126501000)砂堤的堆起速度 砂堤的堆起速度与缝中的实际流速和平衡流速的速度差有关 。 当缝中流速达到平衡流速时 ,砂堤停止增高 , 处于平衡状态 , 因此: 即砂比 S。 Q 4)平衡时间 假设砂堤达到平衡高度的 95 , 就认为已经达到平衡高度 , 此时函数 : 所以: 支撑剂的选择 支撑剂的选择 主要是指选择其类型和粒径 , 选择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裂缝导流能力 。 研究表明: 对低渗地层 , 水力压裂应以增加裂缝长度为主 , 但为了有效利用裂缝也需要有足够的导流能力;对中高渗地层 , 水力压裂应以增加裂缝导流能力为主 。 图11 石英砂与陶粒的导流能力对比图 影响支撑剂选择的因素有: 支撑剂的强度 一般地 , 对浅地层且闭合压力不大时使用石英砂; 对于深层且闭合压力较大时多使用陶粒; 对中等深度的地层一般用石英砂 , 尾随部分陶粒 。 粒径及其分布 大粒径支撑剂在低闭合压力下可得到高渗透的填砂裂缝 , 对疏松或可能出砂的地层 , 要根据地层出砂的粒径分布中值确定支撑剂粒径 , 以防止地层砂进入裂缝堵塞孔道 。 支撑剂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到:在低闭合压力下,陶粒和石英砂支撑裂缝的导流能力相近,在高闭合压力下,陶粒要比石英砂所支撑裂缝的导流能力大一个数量级;同时也可以看到铺砂浓度愈大,导流能力也愈大。 其它因素 支撑剂的嵌入:颗粒在高闭合压力下嵌入到岩石中 ,由于增加了抗压面积 , 有可能提高它的抵抗闭合压力的能力 , 但由于嵌入而使裂缝变窄 , 从而降低了导流能力 。 支撑剂的质量 、 密度以及颗粒园球度等也都会影响裂缝的导流能力 。 4. 压裂设计 压裂设计的任务 : 根据地层条件和设备能力优选出经济可行的增产方案 。 压裂设计的基础 : 包括油藏压力 、 渗透性 、 水敏性 、 油藏流体物性以及岩石抗张强度等 。 压裂设计的方法 : 根据油层特性和设备能力 , 以获取最大产量或经济效益为目标 , 在优选裂缝几何参数基础上 , 设计合适的加砂方案 。 压裂设计方案的内容包括 : 裂缝几何参数优选及设计; 压裂液类型和配方的选择 ; 支撑剂选择及加砂方案设计;压裂效果预测和经济分析等 。 对区块整体压裂设计还应包括采收率和开采动态分析等内容 。 影响压裂井增产幅度的因素 油层特性:压裂层的渗透率 、 孔隙度 、 流体物性 、油层能量 、 含油丰度和泄油面积等; 裂缝参数:填砂裂缝的长 、 宽 、 高和导流能力 。 麦克奎尔与西克拉 用电模型作出了垂直裂缝条件下增产倍数与裂缝几何尺寸和导流能力的关系曲线 。 该曲线的假设条件 : 拟稳定流动; 定产或定压生产; 正方形泄油面积; 外边界封闭; 可压缩流体; 裂缝穿过整个产层 。 图 12 麦克奎西克拉垂直裂缝增产倍数曲线 无因次导流能力 增产倍数 缝长与油井半径之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 :裂缝导流能力愈高 , 则增产倍数也愈高 , 造缝愈长 , 倍数也愈高 。 从增长倍数曲线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在低渗油藏中 , 增加裂缝长度比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对增产更有利 。 而对高渗地层正好相反 ,应以增加导流能力为主 。 对一定的裂缝长度 , 存在一个最佳的裂缝导流能力 。 裂缝几何参数计算模型 目前矿场上使用的设计模型有 二维 (拟三维 (真三维模型 。 二维模型假设裂缝 高度是常数 , 即流体仅沿缝长方向流动; 拟三维模型和真三维模型缝高沿缝长方向是变化的 , 不同的是前者裂缝内仍是一维流动 (缝长 ), 后者在缝长 、 缝高方向均有流动 (即存在压力降 )。 (1)卡特模型 ( 裂缝面积公式 ) 1957年 , 卡特在考虑了液体渗滤条件下 , 导出了裂缝面积公式 , 基本假设为: 裂缝是等宽的; 压裂液从缝壁面垂直而又线性地渗入地层; 缝壁上某点的滤失速度取决于此点暴露于液体中的时间; 缝壁上各点的速度函数是相同的; 裂缝内各点压力相等 , 等于井底延伸压力 。 水力压裂过程中 , 注入裂缝中的压裂液 , 一部分滤失于地层 , 一部分使裂缝的体积增加 , 即: 1)滤失量: 面积是时间函数: 所以: L 2 02(2)裂缝体积变化: 3)裂缝面积 用拉氏变换得到裂缝面积公式: 对于垂直裂缝 , 已知缝高 H, 假设裂缝是对称于井轴为的两条 , 则缝长为: 对于水平裂缝 , 裂缝半径 R(m)为: f 212422(2) 泊金 它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二维设计模型 , 其 基本假设 如下: 岩石是弹性 、 脆性材料 , 当作用于岩石上的张应力大于某个极限值后 , 岩石张开破裂; 缝高在整个缝长方向上不变 , 即在上 、 下层受阻;造缝段全部射孔 , 一开始就压开整个地层; 裂缝断面为椭园形 , 最大缝宽在裂缝中部; 缝内流体流动为层流; 缝端部压力等于垂直于裂缝壁面的总应力; 不考虑压裂液滤失于地层 。 图 13 对于偏心度为零的椭园管、牛顿液体条件下: 对非牛顿液液体 , 裂缝最大缝宽为: 裂缝的平均宽度 : 4/132431601 4/12m a 22112m a m a W 用解析方法求解裂缝几何参数时 , 常把 给定一个缝宽 , 通过迭代求解和 。 只能用数值方法求解 , 表达式为: 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 岩石剪切模量: 0421256 242x=0, W=x=L, W=0 t=0, x=0 12假设条件为: 地层均质 , 各向同性; 线弹性应力一应变; 裂缝内为层流 , 考虑滤失; 缝宽截面为矩形 , 侧向为椭园形 。 基本方程: 井底最大缝宽: 单翼缝长: 412m a x 601184 e r f 12832 m a a x (4)吉尔兹玛模型 吉尔兹玛等人基于牛顿液体推导了缝长和缝宽的计算式 ,流动方程采用了泊稷叶理论 , 岩石破裂方程是英格兰与格林提出的 。 吉尔兹玛采用了合理的边界条件 , 缝端部的闭合圆滑 , 并考虑了液体滤失 。 对于垂直裂缝 , 当岩石泊松比 吉尔兹玛方程为: 缝长: 缝口宽度: 岩石的剪模量: 1压裂效果预测 压裂效果预测有增产倍数和产量预测两种。 垂直缝的增产倍数一般可用麦克奎尔 西克拉增产倍数曲线确定; 水平缝可用解析公式计算,产量、压裂的有效期和累积增产量等的预测可用典型曲线拟合和数值模拟方法。 (1)增产倍数计算 增产倍数是压裂前后油气井采油指数的比值 , 它与油层和裂缝参数有关 。 对垂直缝压裂井 压裂后的增产倍数可用麦克奎尔西克拉增产倍数曲线确定。 对水平缝压裂井 增产倍数: 4 水平缝压裂前后油层中压力分布 (2) 1979年 并绘制了计算图版 , 可以预测压裂井的产量 。 基本假设: 油层流体微可压缩 , 且粘度为常数; 导流能力为常数; 不存在井筒存储和井筒附近的油层损害; 边界影响可忽略; 忽略气体紊流影响 。 图 15 无因次时间: 无因次产量倒数: (油 ) , (气 ) 无因次导流能力: 预测产量方法: 由地层参数和裂缝参数计算给定生产时间的无因次时间 , 由和查曲线确定 , 再由无因次产量倒数公式计算油或气井产量 。 x f 0 3 5 6 51 711 裂缝参数设计方法 预测不同裂缝长度和导流能力下的产量 优选裂缝参数 选择支撑剂类型 尾随东方陶粒体积和尾随比的确定 尾随段长度为: 其它设计参数:平均砂比 、 排量 , 最大砂比 、 生产压差 。 压裂液选择 2121 1 2 图 16 产量与缝长和无因次导流能力关系 力压裂设计步骤 (1)压裂设计解决的两大类问题 : 在给定地层压力 , 从增产倍数出发 , 在若干个压裂液 、啊及其不同组合的若干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从设备能力 ( 包括配液能力 ) 和现有条件出发 , 预测不同方案的增产能力 , 选择最佳方案 。 (2)水力压裂的一般步骤: 油层参数 ( h、 K、 压裂液参数 ( K、 n、 支撑剂参数 施工参数 ( 破裂压力梯度 、 泵排量等 ) (3)裂缝面积 、 缝长 、 缝宽设计 计算地面 、 地下破裂压力 、 裂缝闭合压力等; 确定不同裂缝单位面积上砂浓度在闭合压力下的导流能力; 麦克奎尔 并计算不同穿透比时的增产倍数; 确定填砂裂缝面积; 利用 根据优化目标筛选最佳裂缝几何参数 。 (4)液量和砂量的确定 综合滤失系数的计算; 利用卡特模型已知缝面积计算施工时间和液量; 砂量:铺砂浓度 裂缝面积 支撑剂分布状况:缝中沉降速度 、 沉降时间等 。 (5)压裂液注入及加砂程序 前置液 、 携砂液 、 顶替液的用量 , 多级注入程序等 。 (6)压裂效果预测 (7)压裂工艺的确定 : 施工设备 、 施工管柱等 设备: 储罐;泵车;混砂车;运砂车;管汇车;仪表车( 压裂指挥车 ) ;消防车 . 油井压裂增产应注意以下问题: ( 1)中低渗透层 压裂,效果比较明显。 ( 2)当裂缝渗透率高于地层渗透率 10000倍以上时,地层阻力会大大降低,增产倍数高。 ( 3)油井压裂效果与地层压力有近似直线关系。 在相同条件下地层压力越高,增产倍数越大,也就是说地层压力高,压裂效果好。 选井 低渗透砂岩油藏改造技术 一、概述 二、低渗透油藏开发面临形势及矛盾 三、水力压裂技术 四、区块整体压裂开发技术 五、压裂配套工艺技术 1、低渗透油藏 砂岩基质渗透率小于 10的油藏 2、分类标准 不同国家分类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标准: 前苏联 50 100 10 低渗透 美 国 10 10 好 10 10 低渗透 中 国 10 50 10 低渗透 1 10 10 特低渗 1 10 超低渗 ( 一 ) 低渗透油藏及分类 一、概述 0102030405060克拉玛依油田 彩南油田 火烧山油田 丘陵油田 鄯善油田 老君庙油田 高尚堡地区 枣园油田 马西深层 文留油田 牛庄油田 渤南油田 朝阳沟油田 榆树林油田 新民油田 新立油田 安塞油田 留西油田油田名称孔隙度(%)渗透率(透率孔隙度低渗透油田孔隙度、渗透率分布图3、 孔隙度 渗透率统计 ( 国内 ) 滤失速度 m i 造缝 (与传统压裂相同 )和缝拓宽、充填 (端部脱砂 ) 端部脱砂技术中的缝宽扩张 ( 2)难点 控制、检测 ( 3)与常规压裂不同点 滤失 其一是因为高渗层是典型软地层并且弹性模数值低;其二是因为流体体积相对较小而滤失量很高 (高渗透性可压缩油藏流体和非造壁性压裂液 )。 充填 缝内砂浆前缘提前到达裂缝边缘,从而限制缝长和缝高的进一步增长,促使缝宽增大。 2处理方法设计和实施 ( 1) 作业程序 ) 射开产层; 2) 下入砾石充填筛管防砂装置; 3) 用酸浸泡清洗孔眼; 4) 测试并解释处理前诊断数据; 5) 在诊断 、 检查设计变量基础上设计端部脱砂泵送方案; 6) 充填结束或作业管中留下足以形成环空充填体积后 , 进行端部脱砂处理; 7) 降低泵速到 1 2桶 /分 , 打开环空阀循环并充填 、 候凝; 8) 当油压达到安全上限后停泵; 9) 准备投产 。 ( 2)注意问题 射孔:孔数 测试:基础 机械设备:高支撑剂浓度 大功率设备 ( 3)理论 ( 4)压裂工艺及设计 造缝到出现顶端脱砂阶段(低砂比携砂液);裂缝膨胀变宽及支撑剂大量充填阶段(高砂比携砂液) 端部脱砂压裂过程可分为 两个阶段 :造缝到出现端部脱砂的常规压裂;裂缝膨胀变宽及支撑剂大量充填阶段 。 对第一阶段采用常规压裂的拟三维或全三维压裂模型进行设计 ,对第二阶段则以第一阶段结束时的参数为为初始参数 , 通过物质平衡或其它方法进行压裂设计 。 端部脱砂压裂施工的 成功率 取决于压裂设计的合理性 。其中压裂液的滤失系数最为关键 , 因此应准确的取值 , 一般可通过小型压裂来确定 。 ( 5) 端部脱砂压裂适用范围 端部脱砂压裂技术主要 适用 于中 、 高渗油气藏和不稳定松软地层的油井解堵 、 防砂 。 可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 该技术已作为一种新的 完井方法 , 与其它方法配合成功地进行各类油气藏的完井 。 在一些胶结较差的油气层 , 应用端部脱砂压裂与砾石充填 、 筛管等方法配合完井 , 可以有效地防砂 。 三、酸 化 前 言 ( 1)增产增注原理 :解堵;提高油层渗透率 ( 2)优点 :规模小,经济投入小 ( 3)缺点: 与压裂比提高产能的潜力有限; 易造成新的伤害 酸化原理 :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 、 裂缝内堵塞物的溶蚀作用 , 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 。 酸化分类 : 按照工艺可分为酸洗 、 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 。 酸洗 : 将少量酸液注入井筒内 , 清 除井筒孔眼中酸溶性颗粒和钻屑及结垢等 , 并疏通射孔孔眼; 基质酸化 : 在低于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 , 靠酸液溶蚀作用提高井筒附近较大范围内油层的渗透性; 酸压 : 在高于破裂压力下将酸注入地层 , 在地层形成裂缝 ,通过酸对裂缝壁面不均匀溶蚀形成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 常用酸液种类及性能 碳酸盐岩油气层的酸化主要用盐酸 , 有时也用甲酸 、 醋酸 、 多组分酸和氨基磺酸等酸液 。 为了延缓酸的反应速度 , 也采用油酸乳化液 、稠化盐酸液 、 泡沫盐酸液等 。 砂岩 油气层 的酸化主要用土酸 。 (1)盐酸 盐酸处理的主要优点: 属于强酸 , 与许多金属 、 金属氧化物 、 盐类和碱类都能发生化学反应; 由于盐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力强 , 反应生成的氯化钙 、氯化镁盐类能全部溶解于残酸水 , 不会产生化学沉淀; 反应生成的 部分呈小气泡状态分布于残酸中 , 对酸化效果影响较小; 酸压时对裂缝壁面的不均匀溶蚀程度高; 成本较低 。 酸岩反应速度相对变慢 , 有效作用范围增大; 单位体积盐酸可产生较多的 , 利于废酸的排出; 单位体积盐酸可产生较多氯化钙 、 氯化镁 , 提高了废酸的粘度 , 控制了酸岩反应速度 , 并有利于悬浮 、 携带固体颗粒从地层中排出; 受到地层水稀释的影响较小 。 盐酸处理的主要缺点: 与石灰岩反应速度快 , 特别是高温深井 , 由于地层温度高 , 盐酸与地层作用太快 , 因而处理不到地层深部; 盐酸会使金属坑蚀成许多麻点斑痕 , 腐蚀严重 。 对 盐酸处理易引起钢材的氢脆断裂 。 2)甲酸和乙酸 甲酸和乙酸都是有机弱酸 , 反应速度比同浓度的盐酸要慢几倍到十几倍 。 甲酸或乙酸与碳酸盐作用生成的盐类 , 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 一般甲酸液的浓度不超过 10 ;乙酸液的浓度不超过 15 。 甲酸比乙酸的溶蚀能力强 , 售价便宜 。 适用于 盐酸液的缓速和缓蚀问题无法解决的高温深井碳酸盐岩层。 (3)多组分酸 多组分酸是一种或几种有机酸与盐酸的混合物 。 多组分酸有缓速作用 。 酸岩反应速度依据氢离子浓度而定 。 多组分酸中的氢离子数主要由盐酸的氢离子数决定 。 根据同离子效应 , 极大地降低了有机酸的电离程度 , 当盐酸活性耗完后 , 有机酸才离解起溶蚀作用 。 所以 , 盐酸在井壁附近起溶蚀作用 , 有机酸在地层较远处起溶蚀作用 , 混合酸液的反应时间近似等于盐酸和有机酸反应时间之和 , 因此可以得到较大的有效酸化处理 范围 。 (4)乳化酸 乳化酸即为油包酸型乳状液 , 其外相为原油 , 或在原油中混合柴油 、 煤油 、 汽油等石油馏分 , 或为 柴油 、 煤油等轻馏分 。 其内相一般为 15 31浓度的盐酸 , 或有机酸 、 土酸等 。 油酸乳化液的粘度较高 , 用油酸乳化液压裂时 ,能形成较宽的裂缝 , 减少了裂缝的面容比 , 有利于延缓酸岩的反应速度 。 油酸乳化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摩阻较大 , 使施工注入排量受到限制 。 (5)稠化酸 稠化酸是指在盐酸中加入增稠剂 , 使酸液粘度增加 。 特点: 降低了氢离子向岩石壁面的传递速度 , 起到了缓速的作用 。 高粘度的稠化酸与低粘度的盐酸溶液相比 , 酸压时还具有能压成宽裂缝 、 滤失量小 、 摩阻低 、 悬浮固体微粒的性能好等特性 。 稠化酸在地层温度条件下 , 经过一定时间 , 即自动破胶 , 便于返排 。 目前 使用的增稠剂在地层温度较高时 , 会很快在酸液中降解 , 从而使稠化酸变稀 。 (6)泡沫酸 泡沫酸 是用少量泡沫剂将气体 (一般用氮气 )分散于酸液中所制成 。 特点: 在酸压中滤失量低 , 相对增加了酸液的溶蚀能力; 排液能力大 , 减了对油气层的损害; 粘度高 , 在排液中可携带出对导流能力有害的微粒; 有降低粘土不利影响方面的作用 。 (7)土酸 土酸: 10 15 浓度盐酸和 3 8 浓度的氢氟酸与添加剂所组成的混合酸液 。 土酸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