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说明书 编制 设计依据 设计 指导思想 1、 遵循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严格执行区域和局部“两个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 。 2、根据 “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 ”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要求,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建设 安全、高效、 环保的 矿井 。 3、 重视区域防突工作,应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4、 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安全可靠、方便实用 。 存在 主要问题 及建议 1、 矿井建设及生产过程中,条件具备时,应委托资质单位进行煤层瓦斯基 本参数的补充测定及突出危险性鉴定工作。 2、 设计首采 4 煤层,由于 4 号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采掘作业前应采取区域和局部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在确保抽采达标的情况下,做好首采煤层的回采工 2 作。 3、根据地勘报告,矿井各煤层瓦斯含量高,矿井在编制采掘计划时应考虑足够充分的预抽消突时间,提高瓦斯预抽率,确保区域消突达标,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 4、根据矿井初步设计,煤巷布置综掘工作面,采用底板瓦斯抽采巷穿层钻孔预抽顺槽条带区域煤层瓦斯的区域消突方法,在保证充分预抽消突的前提下还需做好区域消突效果检验, 经区域验证为无突出危险时,方可在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进行综掘作业。 5、 矿井配备了专门的防突机构和专职的防突人员,应加强防突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管理。 6、 矿井在今后的防突工作中,应不断摸索和研究突出指标在该矿的敏感性情况和临界值,进一步搞好矿井的防突工作 。 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3 一、矿井基本概况 井田概况 1、交通位置 某某井田位于某某城北东部,属某某乡管辖。井田东西长约 8北宽约 积 其中,一期矿区范围: 西 、东分别以 1、 探线为界 , 北 至探矿权边界,南 到 层和拐点、拐点与拐点的 连线为界, 东西长约 北宽 积 区内没有铁路及水路,交通以公路为主。贵毕高等级公路及 道经过井田南部,距离某某矿井约 15某至金沙公路( 南向北经过本矿井东侧,为本矿井场外道路连接提供了比较方便的条件。 井田交通位置见图 1 2、地形地貌 井田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系某某北高原过渡带,属高原岩溶丘陵地貌。地形地貌受区域性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总体上地势具“北西高、南东低”之特点。井田内最高点位于西部马鞍山东侧山顶,海拔 低 点为东南部大洞暗河入口处,海拔1165m,相对高差最大达 298m。区内一般高差在 100 200m 之间。 3、地面水系 井田内无较大常年性地表水体,仅有小溪沟分布,流量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暴涨暴落,旱季流量甚微。据对 4 条小溪观测资料,流量 s。 井田北部边界外缘的岩脚寨溪,流量相对较大,达 m3/s。 4、气象特征 井田位于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据某某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极端最高气 温 1958 年 7 月) , 极端 最低气温 1977 年 2 月),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4 降水量 1005.2 平均相对湿度为 82%。风向多为南风和偏南风。 由于 受区域性气候的 影响,春旱、倒春 寒 、 冰雹、夏旱、暴雨、秋绵雨、冬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出现。 5、电源条件 某某现有某某、林泉及某某 110电站三座。某某 110电站安装 0变压器各一台,三回 110源分别引自毕节市至林泉 110电站再至某某的 110电线路和某某 110电站以及 猫跳河六级水电站。林泉 110电站安装 10变压器两台, 110源是 T 接于毕节市至某某的 110路上。某某 110电站安装 40变压器一台,两回 110源分别引自金沙电厂和某某110电站。本矿井拟在工业场地建 35/10电所,一回 35源引自某某 110/35 /10电站,导线采用 度约 9一回 35源引自某某 110/35/10电站,导线采用 约 14 本地区电网系统结构 合理,某某矿井的供电电源可靠。 6、水源条件 井田内无较大常年性地表水体。根据某某某某煤矿新建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及其批复意见,采用 133 泉作为生活用水供水水源。 矿井的正常涌水量为 260m3/h,能满足矿井的生产用水水量要求,经矿井水处理站处理后可作为井下消防洒水、选煤厂生产补充用水、地面消防用水、浇洒道路及绿化用水等。 7、通信条件 某某已形成了由光缆或微波传输的通讯网,通讯系统均已实现程控化。通讯畅捷。本矿井通讯条件已经具备。 8、地震情况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某某境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震基本烈度为 6 度。 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5 地质特征 1、井田地层特征 井田内仅发育沉积岩,无岩浆岩分布。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上部、九级滩段、茅草铺组及第四系。下三叠统夜郎组玉龙山段下部、沙堡湾段、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及下统茅口组,均未出露。区内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二叠系( P) 下统( 茅口组( 为浅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产蜓、腕足类等动物化石,与上覆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组厚 50m(钻 孔 )。 上统( a、龙潭组( 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含煤岩系,主要由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少量细砂岩组成,中夹 7部为 煤 14中,全区可采煤层二层( 4、 9 号),局部可采煤层 3 层( 5、 8、 12 号)。灰岩和钙质泥岩中产腕足类、瓣鳃类、掘足类等动物化石,有 姆贝)、 准小钩形贝 )、 鼻贝 )、 贝 )等。 组厚 116均厚 据岩性、岩相及含煤性,可分为上、下二段:(图 1 下段( 龙潭组底界至标三顶界。为典型海陆交互相沉积,灰岩夹层较多( 4),由 5岩 煤层”小旋回组成,代表大约 6 次海平面“升 程。该段碎屑岩中,波状、透镜状、脉状等潮汐层理和砂泥岩互层层理较发育,含动物和植物化石,多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6 呈碎片状,属潮坪环境产物。其间的灰岩多含泥质,富含动物化石,属台地相或间湾沉积。底部为铝土质泥岩,含较多铁质,似属风化壳产物,厚 ,局部缺失(如309、 302 孔)。下段厚 54均厚 64m。 该段标志层有:标五、标四、标三。含煤性相对较差,含煤 7,其中,局部可采煤层 1 层( 12 号)。 上段( 标三顶界至龙潭组顶界。含煤 7,含全区可采煤层 2 层( 4、 9 号),局部可采煤层 2 层( 5、 8 号)。段厚 57均厚 64m。根据岩性、岩相及古生物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下部( 岩性较粗,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砂体厚 3厚者达 13m,各种交错层理发育,盛产植物化石或碎片,无灰岩和海相 夹层,为三角洲相沉积,可能属于黔北三角洲之一部分。其含煤性甚好,是全区可采煤层( 4、 9 号)的赋存部位,煤层稳定性较好。此外,局部可采煤层( 5、 8 号)亦发育在该部位。 上部( 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较下部变细,以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间夹灰岩 3,大约由 3 个“灰岩 煤层”小旋回组成,代表至少 3次海平面的“升 程。碎屑岩中,潮汐层理发育,亦属潮坪相沉积。灰岩及钙质泥岩中含腕足类等动物化石。上部含煤性差,只含薄煤层 2,一般不可采。 b、 长兴组( 为深灰色中厚层状含 燧石灰岩、灰岩,下部有时夹泥质灰岩及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偶含一层煤线;顶部为一层厚 二叠系与三叠系的分界标志。盛产腕足类等动物化石,有 海登贝)、 米克贝)、 准直形贝)、 准小钩形贝)等。206 孔 )02 孔 )m,平均 35m。 三叠系( T):下统( 夜郎组( 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7 为一套灰、灰紫、紫红色薄至中厚层状钙质泥 岩、泥质粉砂岩与石灰岩、泥质灰岩间互组成,具有明显的“三分性”。与下伏二叠系长兴组呈假整合接触。组厚416均厚 418m。根据岩性,自下而上分为三段: a、沙堡湾 段 (为灰色、灰绿色薄层状钙质泥岩,中下部夹泥质灰岩薄层。产瓣鳃类动物化石。段厚 7均厚 19m。 b、玉龙山段 ( 地表仅分布于北部黄沙槽、孔家坡一带和西部猫猫冲等地,只出露上部。据钻孔资料,段厚 233均厚 254m。可分为上、下亚段: 上亚段 (主要为灰、浅灰色中厚 。顶部为鲕粒灰岩,厚约27般 30下部时夹泥质灰岩。该亚段灰岩,质地较纯,岩溶裂隙发育。亚段厚约 112均 126m。 下亚段 (主要由灰色薄 岩、泥灰岩及钙质泥岩组成。顶部常有一层泥灰岩间夹薄层至片状钙质泥岩,岩芯中呈“薄饼状”,易剥落;中下部为一层灰岩,岩溶裂隙亦较发育。产瓣鳃类等动物化石。亚段厚约 110均 128m。 c、九级滩段 (为灰紫、紫红色砂泥岩夹一套泥质灰岩,亦具“三分性”。段厚 124 平 均厚 144m。根据岩性,可分为三个亚段: 第一亚段 (地表一般出露不全,仅北部黄沙槽、孔家坡和西部猫猫冲等地出露较全。为灰紫夹灰黄、灰绿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常夹薄层状泥质灰岩。产瓣鳃类动物化石。亚段厚 41均厚 46m。 第二亚段 (灰色中厚层状泥质灰岩,泥晶至微晶结构,具缝合线构造,夹灰绿色钙质泥岩薄层。亚段厚 14均厚 19m。 第三亚段 (紫红、紫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上部夹一层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8 的浅灰色薄层状泥质 灰岩。产瓣鳃类动物化石。亚段厚 77均厚79m。 茅草铺组 (主要分布在井田的边缘地带及外围,或作为“戴帽”残留于部分山顶。为灰色中厚锯齿状缝合线,岩溶裂隙发育。底部夹浅灰色、灰紫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区内出露不全,仅有下段,厚度 100m。 第四系 (Q) 零星分于缓坡、溪沟两侧及其它低凹地带,主要为坡积、残积和冲积之亚砂土、亚粘土、砂质粘土及砂砾,厚 0下伏地层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井田地质构造 井田位于某某向斜北西翼近轴部地带,区内构造形态为次一级缓倾斜褶 曲。地层总体走向 向以 主,局部地段(转折端附近)为 层倾角较缓,一般为 5断层附近倾角常变陡,局部可达 10井田内,次一级褶曲和断层均有发育,构造复杂类型为中等。 褶曲 :区内地层倾角平缓,次级褶曲较发育,主要有白岩坡背斜、岩头上向斜,此外,在井田西缘尚有小褶曲发育。 断层 :井田内,共发现断层 20 条,其中,地表有明显断层迹象的 11 条,地下隐伏小断层 9 条。断层集中发育于井田的南部及北部边缘附近。走向均为 层面倾向多为 数为 ;以正断层为主。其 中 ,落差大于 30m 的有 6条,即 2、 一期矿区范围内,地质构造较简单,除了 白岩坡背斜 以外,断层构造主要有 3、 煤层 含煤地层 龙潭组平均厚 煤 14 至 20 层,煤层总厚度平均 煤系数 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9 含全区可采煤层 2 层( 4、 9 号),局部可采煤层 3 层( 5、 8、 12 号)。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总厚度 采系数 在纵向上,上段下部含煤性最好,是全区可采煤层 4、 9 号和局部可采煤层 5、 8 号的赋存层位;下段含煤性次之,含局部可采煤层一层( 12 号);上段上部含煤性最差,无可采煤层发育。在横向上,南东部含煤性较好,可采煤层层数较多,可采总厚度较大;北西部含煤性变差。各煤层、标志层的厚度及其层间距,见图 1 可采煤层 4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中部,上距龙潭组顶界平均 27m 左右,上距 灰岩) 5m 左右。煤层厚 均 区见煤点共 42 个,全部可采,属较稳定偏稳定型煤层,是本区的主采煤层。煤芯主要呈柱状和碎块状,部分钻孔夹一层粉煤,个别孔( 502)呈粉末状。煤层结构较简单,含夹矸 0,多为 0,东、西两端夹矸层数增多( 2 层),夹矸为泥岩、炭质泥岩,厚度 层顶板一般为泥质粉砂岩,局部为泥岩或粉砂岩,间接顶板为标二(灰岩);底板为泥岩,富含植物根部化石。 4 号煤层的富煤带在 201一线,呈 条带状,煤厚一般3厚者达 502)。由该带向 层均逐渐变薄,厚度一般在1 0 0 18 0 28 0 17 0 27 0 11 0 42 0 41 0 31 0 11 0 22 0 3B 2 0 73 0 9J 3 0 23 0 4J 2 0 1B 2 0 52 0 1J 2 0 3B 2 0 62 0 2J 2 0 23 0 13 0 53 0 2J 3 0 14 0 33 0 33 0 8J 3 0 3 4 0 2B 4 0 64 0 13 0 64 0 45 0 1J 4 0 2B 4 0 5J 4 0 1J 4 0 35 0 25 0 36 0 10 0 . . . - 1 4 号 煤 层 等 厚 线 图0 . 81 . 32 . 53 . 5 (m)3. 402. 702. 571. 872. 864. 083. 192. 723. 231. 861. 462. 903. 453. 012. 241. 863. 952. 953. 222. 531. 762. 631. 582. 78 1. 252. 68 2. 473. 704. 443. 792. 412. 752. 663. 971. 245. 831. 791. 951. 67873. 082. ( m )3042 . 3 0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10 间。在井田东部的 306一线以东及北西部的 103、 207 孔一带,4 号煤有分叉现象,分为上、下两分层,一般上分层煤较薄多 不可采,分层间距最大者达 306),一般 1间岩性多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局部夹粉砂岩( 306 孔)。煤层分叉后,厚度随之变薄。 图 1 4 号煤层等厚线图 5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中部,上距 4 号煤层 均 均 区见煤点 42,可采点 19 个,占总点数的 45%,属局部可采煤层。煤芯呈柱状, U 含量较高(平均为 g)。结构简单,多为单一煤层,偶含 1层夹矸。煤层顶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5 号煤的可采区有二块:一是在 801一带,呈不规则条带状;二是位于东部 306一线以东地带。可采范围内的纯煤厚一般在 间。在502、 , 5 号煤尖灭,其中, 一带可能是冲刷所致。 图 1 5 号煤层可采范围图 8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下部,上距 5号 17距 9号煤平均 5层厚 均 区见煤点共 40 个,其中,可采点 12 个,占总点数的100180280170270110420410310110220302 3 0304煤厚0 0 . 5 1 . 0 ( . . . - 2 5 号 煤 层 可 采 范 围 30 . 8(m)1. 040. 910. 890. 381. 010. 501. 150. 180. 870. 270. 251. 0000. 350. 521. 040. 870. 960. 830. 720. 301. 060. 82 0. 450. 78 0. 540. 450. 350. 411. 080. 490. 780. 840. 4600. 890. 961. 080. 80孔号0. 46(m)000. 300. 7500尖灭线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11 30%,属局部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泥质粉砂岩,常含植物化石碎片;底板为泥岩或 粉砂质泥岩,含植物根部化石。 8 号煤层变化大,在井田南部大范围尖灭 ,北部亦时有尖灭点 ,尖灭点占总点数的40%,稳定性极差。其可采区段主要有二:一是 202一带;二是在东部501一线以东地段。可采区内煤层厚度,除个别点外,一般在 右。 9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下部,上距 8 号煤层底板平均 5m 左右,下距标三(石灰岩)平均 区见煤点共 42 个,煤层厚 均 区可采,属较稳定偏稳定型煤层。煤芯呈柱状或碎块状。结构较简单,含夹矸 0,一般 0矸为泥岩、炭质泥岩,厚度 层顶板多为泥质粉砂岩,局部为泥岩,个别点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富含植物根部化石。 图 1 8 号煤层可采范围图 1 0 0 18 0 28 0 17 0 27 0 11 0 42 0 41 0 31 0 11 0 22 0 3B 2 0 73 0 9J 3 0 23 0 4J 2 0 1B 2 0 52 0 1J 2 0 3B 2 0 62 0 2J 2 0 23 0 13 0 53 0 2J 3 0 14 0 33 0 33 0 8J 3 0 3 4 0 2B 4 0 64 0 13 0 64 0 45 0 1J 4 0 2B 4 0 5J 4 0 1J 4 0 35 0 25 0 36 0 10 0 . 5 1 . 0 ( . . . - 3 8 号 煤 层 可 采 范 围 图0 . 81 . 32 . 5 (m)00. 341. 430. 901. 300. 340. 690. 992. 290. 650. 55 0. 350. 921. 350. 390. 760. 850. 540. 100. 600. 841. 141. 230. 6000000000000000000. 970000000(m) 3 0尖灭线1 0 0 18 0 28 0 17 0 27 0 11 0 42 0 41 0 31 0 11 0 22 0 3B 2 0 73 0 9J 3 0 23 0 4J 2 0 1B 2 0 52 0 1J 2 0 3B 2 0 62 0 2J 2 0 23 0 13 0 53 0 2J 3 0 14 0 33 0 33 0 8J 3 0 3 4 0 2B 4 0 64 0 13 0 64 0 45 0 1J 4 0 2B 4 0 5J 4 0 1J 4 0 35 0 25 0 36 0 12 . 3 0煤厚(图 4 - 4 9 号 煤 层 等 厚 线 32 . 53 . 5 ( m )孔号0 0 . 5 1 . 0 ( k m )3 0 62 . 0煤层分叉区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12 图 1 9 号煤层等厚线图 9 号煤层的厚煤地带在井田东南部,大致在 702一线南东,总体上呈 展布,煤厚一般在 上,其中 204 两个地段,煤厚在 上,最厚者达 306 孔)。由该厚煤带向 层逐渐 变薄至 1 在井田西北部( 802、 103、 102、 一带及 502 孔), 9 号煤层分叉现象,分为两个煤分层,一般上分层煤较薄或为煤线,但在 102一线,上分层较厚( 上下煤分层间距在 1间。其分叉、合并的特点有二:一是煤层分叉后,厚度变薄,故分叉区均位于薄煤区( 二是分叉地带均位于井田西北部,向南东方向煤层逐渐合并为一。 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13 12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段中上部,上距标三(石灰岩)约 22m,下距茅口灰岩24均 41m。煤层厚 均 区见煤点共 42 个点,其中可采点 23 个,占总点数的 55%,为局部可采煤层。煤层变化较大,属不稳定型煤层。结构简单至较复杂,含夹矸 0,多为 0,夹矸多为炭质泥岩,厚度 图 1 12 号煤层可采范围图 煤层顶板以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局部为粉砂岩,常含植物化石,其上时有一层灰岩或泥灰岩,含动物化石。 12 号煤与标三之间,有两层相伴发育、间距近且稳定的薄煤层( 10、 11 号),是对比 12 号煤层的辅助标志。 在井田东部(大致在 701一线以东), 12 号煤层发育较好,大面积可采,煤厚一般在 间,局部煤厚达到 右( 204、 601 孔)。井田西部,煤层变薄,常有分叉现象,一般不可采。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特征情况,详见表 1 各可采煤层特征简表 表 1 煤 煤层厚度 (m) 煤 层 结 构 可 采 性 煤层间距 (m) 100180280170270110420410310110220302 3 0304煤厚0 0 . 5 1 . 0 ( . . . 81 . 32 . 0 (m)0. 450. 541. 130. 730. 660. 700. 650. 660. 900. 600. 401. 201. 121. 260. 740. 790. 940. 531. 170. 890. 820. 650. 75 0. 971. 15 1. 120. 900. 960. 750. 981. 440. 740. 941. 000. 861. 151. 370. 840. 71孔号0. 89(m)00. 710. 66图 4 - 6 1 2 号 煤 层 可 采 范 围 图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14 不可采煤层 区内编号的不可采煤层有 7 层,分述如下: 1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顶部,其顶板即为长兴组底部灰岩(标一)。般 区见煤点 43 个,其中可采点 3 个(均位于西部);煤层变化大,尖灭点 15 个,占 35%。煤层结构简单,多为单一结构。 3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上距 1 号煤一般 15层厚 区见煤点 43 个,尖灭点 2 个,层位较稳定,均为单一煤层,顶板为一层灰岩或泥质灰岩,产动物化石。 10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下部,上距标三(灰岩) 8层厚 构单一。见煤点 41 个,尖灭点 1 个,层位稳定。顶板多为泥质粉砂岩,局部为灰岩,具“ 高异常、 低异常” 之特点。 11 号煤层:上距 10 号煤 2距较稳定。煤层厚 般 构单一。见煤点 41 个,尖灭点 1 个,层位稳定。顶板一般为粉砂质泥岩,常产植物化石。 13 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部,上距 12 号煤一般 13距标四(灰岩) 1般 1。煤层厚 均 区见煤点 20 个,其中,可采点 6 个,层号 可采区平均 最大最小 夹矸层数 /钻孔数 复杂 程度 可采率 ( N) % 可采 程度 )(点数平均 最大最小 0层 1层 2层 3层 一般 4 )40(11 20 7 2 0 简单 100 全区 可采 )39(5 29 9 0 0 0 简单 45 局部 可采 )34(8 21 3 0 0 0 简单 30 局部 可采 )35(9 )32(15 18 5 2 0 简单 100 全区 可采 )39(12 )42(8 19 11 2 0 复杂 55 局部 可采 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15 占 30%,呈零散分布;尖灭点 2 个,层位较稳定。结构较简单,夹石 0,多为单一煤层。顶板为泥质粉砂岩或粉砂岩,有时产植物化石。 14号煤层:上距 标四 5层厚 均 区见煤点 19个,其中,可采点 7 个,约占 37%,均呈零散分布;尖灭点 2 个,层位较稳定。夹石 0,多为单一结构。顶板为灰岩,产动物化石。 15号煤层:位于龙潭组近底部,上距 12号煤层约 35m,下距茅口灰岩 均 5m。煤层厚 均 区见煤点共 19个,其中可采点 8个,占总点数的 42%,但多呈线形( 3 线)或孤立点分布,属不可采煤层。 4、煤质 井田内,可采煤层的主要工业指标为:原煤的平均灰分( 原煤平均硫分( St,d) 浮煤平均挥发分 (浮煤平均固定碳(原煤平均发热量( v,种均为无烟煤二号 ( 。 可采煤层煤质指标 (平均值 )简表 ,见 表 1 5、水文地质 井田内,茅草铺组下段灰岩( 九级滩段中亚段灰岩( 玉龙山段上亚段灰岩( 茅口灰岩( 富水性强的岩溶裂隙含水层;玉龙山段下亚段( 质灰岩、长兴组 ( 石灰岩为层间裂隙含水层,富水性较弱,是矿床间接和直接充水层;而九级滩段上、下亚段( 泥岩、沙堡湾段( 质泥岩、龙潭煤组( 含风化或裂隙水,富水性弱,可视为隔水层。 可采煤层煤质指标 (平均值 )简表 表 1 煤层 编号 %) St,d( %) ) %) (浮煤) v,J/(原煤) 原煤 浮煤 原煤 浮煤 原煤 浮煤 4 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16 8 2 均 田内无较大常年性地表水体,仅发育一些季节性溪流,流向均为南东,平时流量小,为 s。但大(暴)雨或连续大雨后,山洪暴发,水流骤增,多具有“来势猛、消失快、下段断流时间长”之特点,均为雨源型溪流。 区内断层在自然状态下导水性弱。当矿井开采后,使自然状态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断层破碎带的导水性可能发生变化。届时,下伏茅口灰岩水、上覆玉龙山灰岩水有可能沿断层带进入矿井。 矿床下伏茅口灰岩( 为区域性强含水层,厚约 250m。井田内该层稳定水位标高为 1137 1145m, 12 号煤 层下距茅口灰岩最小层间距为 29m, 9 煤层底板下距茅口灰岩最小 间距 约为 59m,因此,在开采 9 号煤层过程中,应注意隐伏断层是否切割到茅口灰岩及其导水性。井下巷道不宜 布置 在 12 号煤层底板岩石中。 矿井的正常涌水量按 260m/h 考虑,矿井最大涌水量按 600 m/h 考虑。 综上所述,本井田先期开采地段开采前期,水文地质类型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裂隙充水矿床。 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17 6、 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 ( 1)矿井瓦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储备字 200655 号文件备案的贵州省某某某某井田煤炭勘探报告, 甲烷( 含量为 ml/均 ml/中, 4、 5、 9、 12 号煤层 均含量均在 16 18ml/间。煤层瓦斯含量 均 较 高。从现有资料分析,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 4、 9 号)瓦斯含量较高地段,均分布在井田北部 308 带,瓦斯含量均在 20ml/上,最高达 30ml/右 (308孔 ),该带大致呈 展布,位于白岩坡背斜北西翼邻近核部一带,瓦斯富集机理是否与背斜有关,尚待研究。 本区属隐伏矿床,上覆盖层较厚,煤层埋藏较深(大于 330m),构造相对较简单,盖层和承压含水层等地质条件均有利于瓦斯的封闭和储存。 4 号煤层常夹软煤分层(呈粉未状),在勘探过程中,部分钻孔(如 308、 406 等)钻进至 4 号煤层时,发生过瓦斯涌出、软煤分层(粉煤) “ 喷泻 ” 、垮塌及顶钻具现象,井下瓦斯压力较大,其中 308 孔尤其突出。 矿井于 2012 年 11 月 8 日、 11 月 20 日、 11 月 28 日在 +865m 水平南翼轨道大巷施工钻孔时 9 号煤层发生的 3 次瓦斯动力现象,均遇到 顶钻、夹钻 且喷孔现象, 喷出煤量 较多 , 最多一次约 喷 出 距离约 6m。 根据某某重庆 研究院 2013 年 6 月提交的某某某某煤矿 4 号煤层瓦斯基本参数测定及煤层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及煤科集团沈阳研究院 2013 年 10 月提交的某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某某某某煤矿 9 号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矿井 4、 9 号煤层均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 煤尘 根据贵州省某某某某井田煤炭勘探报告及贵州省煤田地质局 4#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及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 。试验结果,其火焰长度及岩粉量均为 “0”,全区均属无爆炸性煤层。 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18 煤的自燃发火倾向 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对 4#、 9#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及煤尘爆炸性鉴定结果 ,均为级为不易自燃煤层(级)。 矿井资源 /储量及设计生产能力 1、井田境界 某某井田探矿权范围的地理坐标为:东 经 1060230 1060730,北纬 270500 270900。井田东西长约 8北宽约 积 矿权 范围由 34个 拐点坐标 圈定。 根据采矿许可证(证号 5200000810544),矿井一期矿区由 16 个拐点圈定,开采深度由 1463m 至 840m 标高,矿区 面积 2、资源 /储量 依据贵州省某某某某煤矿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矿井一期矿区范围 内查明资源量共计 8559 万 t。 准采标高( +40m)范围内 7604 万吨,其中,( 331) 2866万吨;( 332) 4260 万吨(其中硫分大于 3%160 万吨);( 333) 478 万吨(其中硫分大于3%170 万吨)。准采标高外 +840m 以下(平面拐点坐标范围内)资源量 955 万吨,其中( 331) 5 万吨;( 332) 419 万吨;( 333) 531 万吨。 经计算,矿井工业资源 /储量为 t,其中 4 煤层 t(其中硫分大于3%吨), 9 煤层 t。 3、 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本矿井一期 设计 生产能力为 60 万 t/a,服务年限 56a。 矿井开拓与开采 1、矿井开拓 本矿井采用斜井开拓, 主工业场地位 于 长坡西北部,主井井口位于 306 孔西南约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19 500m(周家寨村附近) ,主、副 、回风 斜井位于工业场地内,主、副斜井井口标高 +1234m,回风 斜井井口标高 +1271m。 井底车场及大巷 水平标高 +865m, 沿 +865m 水平大巷 布置倾斜长壁工作面 回采 。 后期在井田南部、北部各布置一个风井场地,设置后期回风立井。北回风井位于老凹岩附近;南回风井位于蒙家寨附近。 井田划分为六个采区(即 :一六采区),其中:一期矿区范围内,分为 4 个采区,即 一采区、 二 采区、 三 采区 、四采区。 本着先近后远原则 采区接替顺序为:一采区二采区三采区四采区。 2、井下开采 一 采区走向长度约 斜宽度约 积约 首采煤层 4 煤,一 采区 内可采 煤层 为 4 煤和 9 煤 , 根据钻孔资料, 4 煤层厚 均 煤层厚 均 本井田 主采煤层全区稳定可采。构造比较简单,倾角平缓,煤层为近水平缓倾斜中厚煤层。主要煤层赋存 较 稳定, 4 煤、 9 煤平均厚 度分别为 中厚煤层。结 合矿井开拓布置,不同块段的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式采煤法 (后期,根据具体条件采用 走向长壁采煤法 ) ,后退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回采工作面采用 “U”通风方式,一进一回布置两条顺槽,其中胶带输送机顺槽进风,轨道顺槽回风;另外,考虑本矿井煤层瓦斯含量高、具有突出危险性,根据 区域 消突的需要,设计在煤层底板设置瓦斯抽采专用巷,布置 在 4 号煤底板下 20m 的岩层中。 采区巷道布置平 、剖 面 图分别 见 插 图 11 矿井移交时配备 4 个掘进工作面,其中 1 个煤巷 综 掘工作面, 3 个岩 巷掘进工作面,矿井采掘比例为 1:4。 矿井通风情况 矿井初期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初期移交一采区,二采区为接续采区。在矿井工业场地内设置主、副、回风斜井。主、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 某某矿井(一期)防突专项设计 一、矿井概况 20 矿井后期,在井田南部、北部各布置一个风井场地,设置后期回风立井。本 矿井通风 方式 为 分区 式 (初期为中央并列式)。移交一采区,新鲜风流从主、副斜井进入一采区,经一采区轨道大巷运输顺槽采煤工作面;清洗工作面的乏风经回风顺槽回风大巷 回风 斜井(专用 回风 )通过主要通风机排出地面 。 矿井 前 、后期 总 风量分别为 138m3/s 和 147m3/s,通风 阻力 分别为 设计 选用两台 7 矿用 对旋 式通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前期每台风机 配 2 台 00090r/爆 电动机 , 后期每台风机配2 台 00040r/爆 电动机。 风量分配: 4 煤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省定远县育才中学2026届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档案专业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幕的字形演变课件
- 常见灾害预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带货主播话术课件
- 带宠物乘电梯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布氏杆菌诊断课件
- 2025年金属非金属矿山(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管理人员考试笔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年金属非金属矿山(露天矿山)主要负责人模拟考试题标准答案
- 五四青年入团志愿者策划方案
- 2025医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
- 企业廉洁管理办法
- 2025年列车长(官方)-高级工历年参考试题库答案解析(5卷套题【单项选择题100题】)
- DBJ50-T-306-2024 建设工程档案编制验收标准
- 2025四川雅安荥经县国润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招聘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银行新疆区分行社会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动脉置管并发症
- 药品医疗器械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甘肃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
- 《心系国防 强国有我》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主题班会
- 连续安全技术交底8篇-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