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灌区配套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1、基本情况 然概况 本项目为 *百万亩灌区 *分灌区配套工程,属新建工程。 *位于*南部 ,地处东经 133 2 ,北纬 45 36 ,地势变化为西北高东南低,高程变化在 64形坡降在 1/1000000之间,微地形变化较大。北以新平公路为界,南以 *中段为界,西靠 *二排干,本项目区属 *的一部分,隶属于 *27队,总面积 中现有水田 亩,全部为井灌。本项工程完成后, 预计新增水田 亩,改善水田 亩。(详见部分配套工程布置图) 象资料 降雨:根据农场气象站提供的气象资料( 65 年 97 年),本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570右,最高达 少为 475内降雨不均匀,降雨多集中在 7、 8、 9三个月,占全年的 53;日最大暴雨 日最大暴雨 气温:本区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且极易产生地方性小气候。根据气象站记载:年平均气温为 20,年内气温变化很大。最高气温 7、 8月 份平均气温为 最低气温 38, 11 2 月 3 月平均气温为 变幅达 60 多度,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在 2300个小时,作物生长季节日照为 1027个小时,辐射资源比较丰富,年辐射量在 120千卡 要作物生长季节太阳辐射为 50 55千卡 别在夏季,辐射强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热量不足。初霜期一般出现在 9 月 25日,终霜一般在 5 月 13日,冷冻初期一般在 10 月中旬,解冻期一般在 4 月中旬。冻层深度 下,日照平均在 2500 小时左右,积温2720左右,蒸发量 100 文地质和工程地质 据三江平原 *地区规划报告得知,本地区为 *、 *低平原地区,本地区普遍沉积为 40 150米砂、砂砾石和亚粘土,大部分地面覆盖 1部覆盖薄层粘土或砂层直接露出地面,因而在有亚粘土覆盖的地带形成较弱的承压水,无亚粘土覆盖地段形成潜水,含水量厚度 30位埋深 3下水质情况矿化度 升, 壤资料 地表亚粘土覆盖 1,土壤多为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和各类沼泽土,黑土层 20 25质粘重,心土 渗透系数小,本区属于未完全开发区,未开发部分土壤黑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 ,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有水利工程资料 1)测绘资料 *干、支、斗渠沟以上的资料是实测高程资料,测量等级为四等水准测量,还有本地区地面高程为黄海高程系统的万分之一和五万分之一地形 3 图, *工程总体布置图和典型区工程布置图。 2)流域和区域规划资料 1、 *土地水利规划, 88年水利科编制 2、 *“八五”水利规划报告, 91年水利科编制 3、 *河流域规划报告, 1975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编制 4、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 1975年三江办编制 5、 *河防洪涝骨干工程初步设计, 1981年农垦勘测设计院编制 6、 *下游地区近期防洪骨干工程初步设计, 1988年省农垦勘测设计院编制 7、 *灌区骨干工程初步设计, 1998年省农垦勘测设计院编制 业社会经济状况及旱涝灾情 社会经济状况:本项目区总面积 亩,耕地 亩,全区包括 2个生产队,总人口 476人,其中农业劳动力 310人,本地区主要以经营农业为主,辅以蓄牧业。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 2001年本区工农业生产总值 1743万元,总产粮豆 24973吨,上交国家商品粮 20451吨,粮食商品率高,达到 82%,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本地区气候适宜,交通方便,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有农业机械 615混合台,机械总动力 7871机车 155 台,有各类土方施工机械 4 台,为本区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旱涝灾情: 由于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易产生洪涝渍灾害 ,且由于原农田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仅停留在洪涝治理 ,且工程不配套,难以排除地中残积水和土壤过湿重力水 ,渍涝仍然严重 ,严重影响机械化作业和作物产量 ,成为阻碍 4 高效益建设 发展的主要障碍。 从 70年至今,涝灾发生频率高,平均二年一次,共十几次,特别严重4次,分别发生于 71、 81、 91、 94年,成灾耕地面积 80%,比常年减产 100 利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本项目作为 *的一部分,其控制面积 亩,净灌溉面积 目区现有水田 4000亩。现有工程包括: 新河橡胶坝一座,挡水高程 于参与 *灌区输配水调度,壅高水位向 *供水。 灌溉站一座,主要用来将橡胶坝的壅水提入平原干渠,向灌区供水,控制面积 亩,泵站的设计流量 s,设计扬程 ,单机功率 132千瓦,总装机 924千瓦。 *节制闸:用于参与 *灌区输配水调度,壅高水位向 *供水。主要用过闸流量 6立方米 /秒,闸孔净宽 2米。 平原干渠一条,长度 上三项工程作为 *的骨干工程 ,其规模为将来的规划做了铺垫。 在的问题 目前项目区中骨干工程 *泵站、橡胶坝、 *节制闸已建,要想投入使用, 当务之急是为泵站配套输灌排渠系。项目区内已有配套工程为排水工程(干沟、支沟、斗沟),但由于 工程建设较 早,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沟道标准低,除干、支沟外,斗、农沟已基本淤死,丧失了排涝能力。需要对斗、 5 农沟重新治理,对灌溉渠系、排水农沟及建筑物工程进行配套。这些工程的配套具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因为灌溉站必须通过配套工程才能把水输送到田间地头,真正发挥其作用。在当前大力开发水田,用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它能真正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它的上马具有普遍迫切现实意义和特别深远的战略意义,是建设资源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基础,是农场科技兴场的创新工程,是农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2、水文分析与计算 田灌溉制度设计 根据多年来农场种植水稻的先进经验及一些理论、试验数据,拟定水稻泡田期及各生育阶段相应的适宜淹灌水层上、下限。详见表 2 灌区水稻生育期划分及最适宜水层统计表 表 2育期 泡田 插秧 返青 有效分蘖期 控制分蘖期 抽穗期 乳熟 黄熟 全生 育期 分蘖初 分蘖末 拔节 孕穗 起止日期 适宜水层 01 0 200 晒田 4 00 01 0 田灌溉制度 ( 1) 泡田定额 M 泡 = 中: 饱和土层用水量( ); 667h饱和土层深度( m),取 h=0.3 m; P 土壤孔隙率( %)。根据土壤普查白浆土 P= 6 土层内原有含水率(以孔隙率的 %表示); ( 1GV P 式中: G 土壤比重,取 V 土壤含水量(持水量)按土壤普查资料白浆土 V= ( 1 ( *则: = = 67* 面水层用水量 ( ); 67a 米 )取 a=32=667a=667* 泡田期蒸发损失( ) 根据 5月 1日至 5月 15日 设计依据 ) 则 M 泡 = ) (2)生育期灌水定额 P + M - E - C = 表计算。 式中: 时段初田面水层深度; 时段末田面水层深度; P 时段内降雨量; 7 C 时段内排水量; M 时段内灌水量; E 时段内田间耗水量; 灌区灌水定额、灌水时间、次数和灌溉定额详见黑龙江省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一九九八年出版的 *灌区初步设计报告中的数据,计算结果适用于本灌区。 统计见表 2 2称 泡田定额 灌水次数 生育期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 * 8 3)水稻灌水率计算 计算公式: q=M/中: M 各次灌水定额( ); T 灌水延续天数,水田生育期灌水 3夜,取 T=3 天,泡田期取T=15天; r 系数,以每天 20小时计算。则 r=20*3600=见“灌水率图”。 平 原 灌 区 灌 水 率 图 8 月旬生育期上 中 下 上 下中 上 中 下 上 下中泡 田插 秧返 青分蘖期分蘖末晒 田孕穗抽穗乳熟黄熟5 6 7 8修 正 前灌 水 率 ( M / S 万 亩 )3灌 水 率 ( M / S 万 亩 )返 青泡 田上生育期旬月5秧插上下中3抽穗上晒 田6分蘖末分蘖期上中 下7孕穗下中8黄熟乳熟中 下修 正 后0 . 30 . 90 . 60 . 30 . 60 . 9灌水定额和灌水率详见下表 2 9 灌水定 额和灌水率成果表 表 2正前 修正后 生育阶段 灌水次数 灌水时间 天 数 灌水定额 灌水率( m3/s/万亩) 灌水次数 灌水时间 天 数 灌水定额 灌水率( m3/s/万亩) mm 泡田期 1 5月 1日 6日 15 5月 1日 5日 15 秧 2 3 4 5月 23日 5日 5月 26日 8日 5月 30日 1日 3 3 2 20 20 20 3 4 5月 23 日 5 日 5月 26 日 8 日 5月 29 日 1 日 3 3 3 20 20 20 青 5 6 7 6月 1日 日 6月 3日 日 6月 6日 日 2 2 2 20 10 10 6 7 6月 1日 日 6月 4日 日 6月 6日 日 3 2 2 20 10 10 蘖初 8 9 6月 8日 0日 6月 13日 4日 3 2 30 15 20 10 9 6月 8日 1日 6月 12 日 3 日 4 2 30 15 20 10 蘖末 10 11 6月 23日 5日 6月 27日 9日 3 3 25 25 0 11 6月 23 日 6 日 6月 27 日 0日 4 3 25 25 节 孕 穗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7月 3日 日 7月 5日 日 7月 8日 0日 7月 11日 3日 7月 15日 7日 7月 18日 9日 7月 20日 2日 7月 23日 5日 7月 26日 7日 7月 30 日 日 2 3 3 3 3 2 3 3 2 3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7月 3日 日 7月 6日 日 7月 9日 1日 7月 12 日 4 日 7月 15 日 7 日 7月 18 日 0 日 7月 21 日 3 日 7月 24 日 6 日 7月 27 日 8 日 7月 29 日 1 日 3 3 3 3 3 3 3 3 2 3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10 20 穗 期 22 23 24 25 26 8月 3日 日 8月 5日 日 8月 8日 0日 8月 11日 3日 8月 14日 5日 2 3 3 3 2 20 20 20 20 20 2 23 24 25 26 8月 1日 日 8月 4日 日 8月 7日 日 8月 10 日 2 日 8月 13 日 5 日 3 3 3 3 3 20 20 20 20 20 孰 27 28 8月 16日 8日 8月 19日 0日 3 2 20 10 7 28 8月 16 日 8 日 8月 19 日 0 日 3 2 20 10 据以上灌溉制度及水文分析 ,取本灌区的灌溉定额和灌水率分别为 :灌水定额为 ,灌水率为 m3/s/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 2 2 排水制度 水田排涝模数的计算 R q = T =2天 t=24小时 t 相应频率的排涝模数见表 2摘自 *灌区初步设计报告 ) 不同频率的排涝模数统计表 10 表 2率 P=10% P=10% P=20% P= 排水模数 qw(m3/s/原排水设计流量采用排水模数法计算,采用以上分析的排水模数成果,摘录如下: 计算公式: Q 设平原 F*q* * 式中: Q 设平原 平原排水设计流量 m3/s F 平原面积 q 平原排水模数 m3/s / 迟缓、槽蓄影响系数,当排水面积小于 250平 方公里时系数为 、水利工程总体布置 溉水源的选择 *灌区平原分区的灌溉水源是由渠首荒岗闸分水及已建的 *干渠和 *上段将 *水引入至 *上段二排干出口处,经该处的节制闸和橡胶坝拦截和壅高水位后,湖水可通过二排干回水,经平原泵站向平原干渠引水对该区进行提水灌 溉,橡胶坝的挡水高程为 原泵站的进水池设计水位为 ,设计扬程 ,出水池设计水位为 平原干渠引水后输向一支渠 ,依次向斗、农毛渠分水。二支渠控制面积地势较低,可通过分水闸直接从二排干引水进行灌溉。 11 程布置 ( 1)要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治涝,土、水、林、路相结合,坚持高水高灌、低水低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灌排分开的原则,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 2)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集中连片,开发一片,成 效一片,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既增加粮食产量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 3)渠、沟、林、路全面兼顾,干、支沟排水结合修路,一次成形受益。 ( 4)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效益、建成一个标准化示范区。 根据区内地势及扬程情况,经水位推求,平南公路以北的 亩水田由一支渠和二支渠控制,一 支渠控制的 亩地势较高, 它是经平原泵站提水后经平原干渠输到一支渠,再经其下设的 3条斗渠灌溉。每条斗渠又布设了 5条农渠。排水沟与相应的灌水渠相平行布置。 二支渠控制的 通过橡胶坝壅高水位直接二排干水引入支渠,如此将大大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它包括 4条斗渠,每条斗渠又下设 2条农渠。具体详见 *工程总体布置图。 渠道工程布置统计表 12 表 3干 支渠 斗渠 长度 (m) 取水口桩号 取水口水位 (m) 桥 分水闸 节制闸 合计 36950 1 5 2 一支渠 3000 1 1 二支渠 6100 1 1 1 1斗 8400 0+050 1 1 2斗 5850 0+268 1 1 3斗 5400 1+758 1 2 1斗 2000 0+050 22000 1+650 22000 3+400 22200 4+850 灌排渠系布局情况表 表 3号 渠名 条数 长度 (m) 间距 (m) 走向 1 支渠 2 9100 5900 南北 2 斗渠 7 27650 1200西 3 农渠 20 27200 1050 南北 4 毛渠 160 160000 180 东西 5 斗沟 7 23700 1200西 6 农沟 20 32000 1050 南北 7 毛沟 144 144000 100 东西 合计 414550 灌溉渠道长度控制面积表 表 3道名称 长度 (米 ) 控制面积 (万亩 ) 灌溉净面积 (万亩 ) 灌溉净面积 (1支渠 3000 支渠 6100 8400 5850 5400 2000 2000 2000 2200 13 4、工程设 计 计标准 ( 1)灌溉设计保证率 P 80,排水模数采用 *灌区初步设计报告 公式计算,五年一遇水田排水模数为 0.1 m3/s /年一遇水田排水模数为 m3/s/ ( 2)建筑物: 田间路上的桥涵均为:汽 10,履带 50。 闸:渠道上的闸(涵闸)按过水流量的大小设计。 溉工程设计 流量计算 设计流量 干渠、总干按设计、加大、最小三种流量设计,支渠以下按设计流量设计 首先确定渠道工作制度,支渠及支渠以下渠道采用续灌。灌溉渠道设计流量是灌水高峰期需要通过的正常 流量,它与灌溉面积,灌溉制度和渠道工作制度有关。其净流量用下式表示: Q 净 =q 净 *W 式中: W 渠道控制灌溉净面积(万亩) q 净 设计灌水率( m3/s/万亩) ( 1)设计灌水率的确定 根据修改后的灌水率图查得: 最大灌水率(泡田期) m3/s/万亩,最小灌水率 m3/s/万亩。 干渠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 = 2)渠道输水损失 S=10 ( L/s/ 式中: S 每公里输水损失流量; 14 A m 土壤透水指数,本灌区选定渗透中等的系数, A=m= 渠道各级长度( (3)各级渠道的设计流量 支渠以下渠道为轮灌,根据以下公式中算出各级渠道的毛流量。 Q 净 Q 净农 = 式中: 同时工作的支、斗、农渠条数。 Q 净 干渠向田间配灌溉净流量 m3/s 田间水利用系数 毛农 =Q 净农 +S 农 L 农 Q 毛斗 =Q 净斗 +S 斗 L 斗 Q 净斗 = 农 Q 毛支 =Q 净支 +S 支 L 支 ; Q 净支 = Q 毛干 =Q 净干 +S 干 L 干 ; Q 净干 = 在得出各支渠取水口的毛流量后,即可从最远一条支渠或斗渠取水口依次向上推出干渠各段的设计流量(包括各段输水损失),总干渠各段流量也按此法逐级推算。 加大流量 流量加大百分数见表 4道流量的加大百分数 表 4计流量( m3/s) 30 加大百分数( %) 305050最小流量 根据最小灌水率乘以灌溉净面积求得最小净流量,然后加上输水损失计算进口毛流量。 各种流量计算成果见表 415 *渠道流量成果表 表 4号 渠道名称 桩号 长度 (m) 灌溉净面积 (万亩 ) 净流量(m3/s) 每公里损失(L/s/总损失量(m3/s) 流量 (m3/s) 正常 加大 最小 1 1 支渠 0+0000+050 50 +0500+268 218 +2681+758 1490 +7583+000 1242 2 支渠 0+0001+650 1650 +6504+850 3200 +8506+100 1250 1 支 1 斗渠 0+0003+100 3100 +1008+400 5300 1 支 2 斗渠 0+0002+800 2800 +8005+850 3050 1 支 3 斗渠 0+0002+800 2800 +8005+400 5400 2 支 1 斗渠 0+0002+000 2000 2 支 2 斗渠 0+0002+000 2000 2 支 3 斗渠 0+0002+000 2000 2 支 4 斗渠 0+0002+000 2000 3 渠道纵横断面设计 各分水口的水位高程 是根据灌溉土地的地面高程,加上渠道沿程水头损失以及渠道通过各种建筑物的局部水头损失,自下而上逐级推求。 H= h 式中: H 灌溉渠道要求水位; 灌区地面参考点高程; 各级灌渠长度和比降,农渠 =1/2000; 斗渠 =1/3000;支渠 =1/3500 h 各级建筑物水头损失,见表 4筑物水头损失最小值 表 4称 进水闸 分水闸 节制闸 桥 涵洞 渡槽 水头损失( m) 16 纵断面设计 根据地形土壤等情况,在保证不冲不淤流速和尽量满足支斗渠要求水位的前提下,尽可能按原地形坡降设计,以节省土方。 设计比降的选用: 总干渠: 1/30000000 干渠: 1/2500000 水面线推求 各支斗渠分水口要求的水位高程确定后,考虑地面坡降及上、下级渠道的衔接条件, 同时满足不冲不淤流速要求以工程量和投资最小为原则,经过反复调整,使多数参考水位与设计水面线接近或在其下。水位配合情况见水位配合表 4位配合情况表 表 4号 渠道名称 水源名称及桩号 水位配合情况( m) 水位差( m) 备注 渠道分水 口水位( m) 水源水位 ( m) 1 1一支渠 2 1一支渠 3 1一支渠 4 2二支渠 5 2二支渠 6 2二支渠 7 2二支渠 绘制设计水面线、渠底线、设计堤顶线详见纵断面图 横断面设计 ( a)糙率 根据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Q 25 m3/s n=17 Q=25-1 m3/s n = 1 m3/s n =b)不冲不淤流速 V 不淤 :干渠以上不少于 0.3 m/s,支、斗、农不少于 0.2 m/s V 不冲 :不冲流速为 m/s ( c)边坡系数、超高、顶宽见下表 4坡系数、超高、顶宽表 表 4系 总干 分干 支渠 斗渠 农渠 边坡 内 外 2 1 2 1 1 高( m) 宽( m) 2 2 2 1 d)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采用梯形,按明渠均匀流计算 计算公式: V=C( 1/2 Q=1/2 C=1/ 式中: V 平均流速( m/s) Q 设计流量( m3/s) W 过水断面( R 水力半径( m) i 水面坡降 C 谢才系数 n 糙率 根据已知 Q、 i、 m、 深。水力要素见灌溉渠道骨干工 程水力要素 418 灌溉渠道水力要素表 表 4道名称 桩号 流量( m3/s) 水力要素 正常 加大 最小 m n I b h V R 1支 0+0000+050 000 2 支 0+0500+268 000 2 支 0+2681+758 000 2 支 1+7583+000 000 2 支 0+0001+650 5000 5 支 1+6504+850 5000 4 支 4+8506+100 000 2 0+0003+100 500 1 3+1008+400 500 0+0002+800 500 1 2+8005+850 500 0+0002+800 500 1 2+8005+400 500 0+0002+000 500 1 0+0002+000 500 1 0+0002+000 500 1 0+0002+000 500 1 道土方量统计表 表 4称 长度 土方量(立方米) 合计 (米 ) 小计 挖方 填方 清基方 1支渠 3000 98752 3045 80002 15705 2支渠 6100 106144 48932 44429 12783 18400 81994 6912 60497 14585 15850 84850 418 70170 14262 15400 71264 34 58333 12897 22000 7557 6418 795 344 22000 8249 3408 3640 1201 22000 7426 3379 3016 1031 22000 6393 4840 1102 451 合计 36750 472629 77386 321984 73259 4 4 排水沟道设计 本区总控制净面积 排水通过平原排干和团结排干泄入*中段。见 *部分配套工程布置图。 1)流量计算 19 Q= * *计算 式中: Q 设计流量( m3/s) 最大水田排水模数( m3/s/ P=20%, .1 m3/s/=10%, m3/s/ 排水控制面积( 、 迟缓槽蓄系数; 2)水位推求 根据每条排干控制面积的大小,选择一定数量代表 80%排水面积地面参考点,从田间到农 斗 支沟逐级推出要求水位, H=H 地 H 式中: H 沟道要求水位( m) H 地 地面参考点高程( m) 各级排水沟长度和坡降,一般支沟 1/3500,斗沟 1/3000,农沟1/2000 局部水头损失,桥取 m,涵取 m,上、下级沟水位衔接差 H 末级农沟水位与地面高差,取 据推求出来的支斗沟出口要求水位确定干沟的设计水面线,在尽量满足支、斗沟水位要求的基础上尽量按地形坡降,同时要满足不冲不淤流速 20 要求,反复调整,使其符合排水要求。 3)设计参数 纵坡 可能照顾地形,用不冲不淤流速连接校核,同时满足上一级排水沟的水位要求。 不冲不淤流速:根据规范要求沿排干土壤为粘土, m3/s, m3/s 糙率 n 根据规范: Q25m3/s n=5m3/s n =1-5 m3/s n =1 m3/s n = 边坡系数 m 根据施工机械及边坡稳定要求确定: 干沟 m=2 农沟 m=1 水力计算公式 按明渠均匀流计算过流能力,其公式为: Q=1/2 式中: Q 设计流量( m3/s) W 过水断面( 21 R 水力半径( m) i 水面坡降 C 谢才系数 C=( 1/n) 4)纵横断面设计 根据设计流量,水位要求及有关参数进行纵横断面设计,求出各项水力要素,并绘制出图,因本次设计中,从实际测量资料中显示,干沟还可满足排水要求,所以本次规划只对支、斗及农沟配套进行设计,成果详见纵横断面设计图 *排水沟道流量计算及水位配合表 表 4号 沟名称 桩号 长度(m) 控制面积(排模 P=10% (m3/s/排模 P=20% (m3/s/流量P=10%(m3/s) 流量P=20%(m3/s) 容泄区名称 沟道出口水位 (m) 容泄区水位 (m) 水位差 (m) 1 10+000 2+800 2800 原 排干 2+800 5+850 3050 原 排干 2 10+000 2+800 2800 原 排干 +800 5+400 2600 原 排干 3 10+000 2+600 2600 原 排干 +600 4+250 1650 原 排干 4 20+000 2+000 2000 结 排干 5 20+000 2+000 2000 结 排干 6 20+000 2+000 2000 结 排干 7 20+000 2+000 2000 结 排干 22 排水沟道水力要素及土方统计表 表 4号 沟名称 桩号 设计流量 (m3/s) 坡降 糙率 边坡 底宽 (m) 水深 (m) 流速 (m/s) 土方量 (1 10+0002+800 000 6501 2+8005+850 000 10+0002+800 500 0770 2+8005+400 500 10+0002+600 500 3834 2+6004+250 500 20+0002+000 500 767 5 20+0002+000 500 426 6 20+0002+000 500 075 7 20+0002+000 500 425 8 合计 109798 4 5 典型区设计 4 5 1基本情况 灌区支渠以下配套形式和工程量按典型区设计,为了布置支渠以下田间工程,并计算支、斗、农配套工程量、投资、效益等扩大指标,同时提出沟、渠、林路等配套型式,故作水田典型区。 4 5 2斗、农渠沟典型区设计 1)原则: 在地形上与所代表的范围基本一致。 在土壤上大体相同。 选择 1条支渠控制范围。 2)位置选择: 根据区内土壤地形 、交通等方面因素的比较,选定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支渠的 1 3)田间渠道设计原则 23 渠系布置应与道路、林带有机结合,减少占地,便利耕作,道路及桥梁应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 依据农业生产要求及时供水,确定干、支渠续灌,斗、农渠分二组轮灌的渠道工作制度。 建筑物要齐全,达到过路有涵,分水有闸,引水有门,退水有闸。 4)田间渠道布置 末级渠沟南北向相间布置,渠沟间距 100米,双向控制,横向设格田,格田规模为 50*20,农渠共设 23条,农沟共设 23条,支、斗渠沟相邻布置,斗渠沟为南 北向、间距 1200渠、沟各 5条,支渠沟东西向布置,支渠沟各 1条,间距为 5900米, 沟渠之间设有道路及林带。(详见典型区布置图) 5)渠沟纵横断面设计 斗、农渠纵坡根据地形和灌水要求,斗、农沟纵坡根据地形和排水要求确定 ,其沟、渠断面各水利要素详见下表 4、农渠沟断面水力要素表 表 4目 底宽 ( m) 水深 ( m) 外坡 内坡 糙率 坡降 不淤流速 ( m/s) 填高 (挖深 ) ( m) 斗渠 )建筑物设计 本典型区建筑物支渠节制闸 1座,根据流量要求进行计算; 7)道路和林带布置 24 道路 每条支、斗渠均设置道路,支渠路面宽 8米,斗渠路面宽 6米,道路布置在渠沟中间,利用沟道弃土。 林带 条田中防护林带每 400米设一条,支、斗渠每条均设一条,形成完整的防护林网,起到防风固土、调节小气候及生物排水作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是灌区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生物工程措施。 8)平整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