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矿井以及井田地质设计书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第一节 矿井概况 一、位置与交通 0理坐标为东经 116 26 15 116 37 00,北纬 32 43 47 32 52 30。 井田内有凤(台)阜(阳)和凤(台)利(辛)公路纵贯;井田外东部经有凤(台)蒙(城)公路,南部通有袁(集)李(凤郢子)矿区公路和淮(南)阜(阳)铁路。潘谢矿区铁路自东向西穿过本井田。井田内的永幸河和西南外缘的西淝河均可通航民船,并可转接淮河水运。交通方便(见图1 图 1二、地形与河流 本井田位于淮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除西淝河与岗河沿岸一带地势低洼、 2 雨季易成内涝以外,地面标高一般为 21 24m。总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 永幸河由西北至东南流经井田中部;而与永幸河流向相同的西淝河则流经井田西南缘外侧,在鲁台孜入淮,是地表水集中排放的主渠道。此外,井田内尚有纵横交错的人工沟渠。 三、气候与气象 井田所在地区属季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季节性明显,冬冷夏热。 该地区年均气温 两极气温分别为 一般春、夏季多东南及东风 ,秋季多东南及东北风,冬季多东北及西北风,s,最大风速 20m/s;年均降雨量 大达 期一般在每年 11月上旬至次年 3月中旬,最大降雪厚度 16壤的最大冻结深度为30 四、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1990)的使用规定,本井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地层 顾桥井田属全隐蔽含煤区,钻探所及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新生界。 二、构造 本井田位于淮南复向斜中部,属陈桥背斜东翼与潘集背斜西部衔接带。煤系地 层总体形态为一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多为 5 15的反“ S”型单斜构造。其中发育有一系列宽缓褶曲和断层。根据褶曲和断层发育特点,可将本井田划分为北部宽缓褶曲挤压区、中部简单单斜区、中南部“ X”型共轭剪切区和南部单斜构造区四部分。 经综合精查地质勘探和高分辨率数字地震补充勘探,全井田共查出小陈庄背斜、胡桥子向斜、后老庄背斜和桂集向斜等次一级褶曲 4个。发现断层 67条,其中正断层 37 条,逆断层 30 条,大致可分为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个断层组。按落差大小来分,大于等于 100m 的 13条,小于 10001 条,小于 50m 而大 于等于 20m 的 45 条,小于 20m 而大于等于 10m 的 63条,小于 10m 的 35 条。此外,尚有 21 个孤立断点未能组合成断层。主要断层 3 特征见表 1 三、煤系及煤层 本井田的煤系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其中二叠系的山西组与上、下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层段。 井田内二叠系含煤层段总厚 734m,含煤 33 层,煤层总厚度为 煤系数为 自下而上依次分为 7个含煤段。在中、下部厚约 490含煤段中,集中分布 9层可采煤层,平均总厚 中 1311、 8、6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平均总厚 1713 、 7均总厚 采煤层主要特征详见表 1 四、煤质 本井田可采煤层煤质稳定,煤种单一,属中灰富灰、特低硫、低磷特低磷、富油高油、高熔难熔灰分、具较强粘结性的气煤和 1/3 焦煤。可作良好的配焦和动力、化工用煤。各主要可采煤层煤质特征见表 1的工业分析见表 1 五、水文地质 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属巨厚覆盖层下多煤层、多含水层、充水因素复杂的矿床,其富水性属简单中等, 与地表水体无水力联系。 4 表 1主 要 断 层 特 征 名称 性质 走向 倾 向 倾 角 (度 ) 落差 (m) 延展长度 (可靠性 名称 性质 走向 倾向 倾角 (度 ) 落差 (m) 延展长度 (可靠性 60 65 300 靠 W 70 0 20 靠 60 65 200 靠 W 75 0 22 靠性差 45 50 58 270 靠 W 65 70 0 45 靠 30 65 15 300 靠 E 75 0 26 靠 W 50 60 33 靠 75 80 0 40 靠 50 65 12 50 靠 E 50 0 20 可靠 W 55 65 0 140 靠 E 30 8 40 可靠 E 25 70 35 40 靠 E 70 0 44 靠 S 55 70 25 70 靠 W 55 0 48 靠 50 55 0 35 靠 E 55 65 0 42 靠 55 75 0 70 靠 E 60 75 0 20 靠 W 60 0 25 靠 E 75 80 15 140 靠 W 55 60 0 20 靠 E 75 0 40 靠 E 55 60 0 44 靠性差 W 60 65 0 20 靠性差 E 60 0 27 靠性差 W 60 70 50 140 靠 W 65 75 0 76 靠 W 70 0 25 可靠 65 0 20 靠 E 60 75 0 97 靠 5 (一)主要充水因素 本井田基岩被厚度介于 间的西北厚、东南薄的新生界松散层所覆盖。按松散沉积物组合特征及其含、隔水性能不同,自上而下 大致可分为 4个含水组、 4个隔水组和 1个碎石层。其中第三隔水组除在局部古地形隆起处变薄或缺失外,绝大部分分布稳定,厚度一般为 30 55m,系其上、下含水层间的良好隔水层。第四含水组在七线以北与基岩直接接触,厚度多为 3080m,系基岩含水组的主要补给水源。底部的碎石层若与含水层接触时,有可能起到一定的导水作用。 二叠系砂岩以中、细粒为主,局部裂隙发育,一般为钙质充填,富水性弱,以储存量为主,且因间夹泥岩和煤层,含水组之间在自然状态下无密切的水力联系。但是,若被断层切割或受采动影响而致地下水水力均衡遭到破坏时, 上、下含水层之间有可能互相沟通,从而导致局部砂岩裂隙水突溃现象的发生。 石炭系太灰岩溶裂隙含水组主要由自上而下编号的 13 层灰岩与其间的泥岩、粉砂岩和薄煤层组成。其中第 1、 3、 4、 5 和 12层灰岩分布稳定 ,并以第 3、4 和 12 层灰岩厚度较大。该含水组上距 1 煤层较近,一般为 16 20m,且灰岩水压较高,如果直接开采 1 煤层,必将因太灰的水压超过 1 煤层底板隔水层抗压强度而引发突水事故。 潘谢矿区资料表明:奥陶系灰岩中下部岩溶裂隙比较发育,虽分布不均,但富水性弱中等,系太灰的主要补给水源。 本井田断层带多为泥岩和粉、细 砂岩碎块充填,并呈胶结状,正常情况下可起到相对隔水作用。但是,若不同层位的含水层受断层切割而对口,且断层带又未被泥质和岩屑所充填,或受到采动影响,导致断层活化,破坏了地下水的水力均衡,断层带则很可能成为地下水突溃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本井田新生界第四含水层孔隙水、二叠系砂岩裂隙水和石炭系太灰岩溶裂隙水对井下开采均有较大影响。但是,只要在可采煤层浅部留设适当的防水煤柱,四含水一般不致于溃入矿坑而对煤层开采构成大的威胁。这样,二叠系砂岩裂隙水和石炭系太灰岩溶裂隙水便成为本矿井开采的主要充水因素。 6 表 1可 采 煤 层 主 要 特 征 表 煤层 厚度( m) 最小最大 平均 间距 ( m) 顶 板 岩 性 底 板 岩 性 结 构 可采性 稳定性 17 泥岩和中砂岩 泥 岩 简 单 局部可采 不稳定 104 13岩,局部为细砂岩 泥 岩 较间接 全区可采 稳 定 1 130 岩 泥 岩 简 单 局部可采 不稳定 74 11部为中 、细砂岩, 其它地段为泥岩 泥 岩 简单较简单 全区可采 稳 定 80 8 0 河流冲蚀处为石莫砂岩,其余为泥岩 泥岩,局部为含炭泥岩 简 单 大部可采 较稳定 4 7 岩,局部为砂岩 泥岩,局部为砂岩 较间接 局部可采 不稳定 41 6岩,局部为砂岩 泥 岩 简 单 基本全区可采 稳 定 40 4 岩 泥 岩 简 单 局部可采 不稳定 83 1 质泥岩,部分为砂岩 砂质泥岩 较复杂 全区可采 稳 定 7 表 1可 采 煤 层 物 理 性 质 煤层名称 颜 色 结构、构造 光 泽 煤岩成份 煤岩类型 其它 17色局部 灰黑色 粉末状为主,少量块状、 鳞片状 暗淡光泽油脂光泽。 暗煤为主,亮煤次之,夹少量镜煤条带。 半暗型为主,少量半亮型。 13 色 上部块状为主,下部 粉末状为主,局部少量鳞片,片状。 弱玻璃光泽玻璃光 泽 暗煤、亮煤为主,夹镜 煤条带。 半暗型半亮型。 局部内生 裂隙发育 13黑 色 块状为主,次为鳞片、片状粉 末状 暗淡光泽玻璃光泽 暗煤为主,次为亮煤, 夹少量镜煤条带。 暗淡型半暗型, 少量半亮型。 11 色 块状粉末状,少量鳞片、片 状 暗淡光泽油脂光泽。 亮煤、暗煤为主,夹少 量镜煤条带。 半暗型半亮型。 8 黑 色 粉末状为主,次为块状,、片状、 鳞片状 弱油脂光泽油脂光 泽 暗煤、亮煤为主,夹少 量镜煤条带及 丝炭。 半暗型半亮型。 7 色 碎块、块状为主,次为粉末状 弱玻璃光泽玻璃光 泽 暗煤为主,亮煤次之, 夹少量镜煤条带。 半暗型。 6 色 粉末状为主,次为块状,鳞片 状,片状 弱玻璃光泽玻璃光泽 少量暗淡光泽 暗煤、亮煤为主,夹少 量镜煤条带及线炭。 半亮型半暗型。 部分地区下部 煤质较上部好 4 色 块状为主,局部粉状和片状 油脂光泽。 暗煤、亮煤为主,夹少 量镜煤条带和丝炭。 半暗型半亮型。 1 黑 色 粒状,粉末状为主,少量块状、 鳞片状 弱油脂光泽 油脂光泽,少量玻璃光泽。 暗煤、亮煤为主,夹少 量镜煤条带及丝炭。 半亮型半暗型。 局部内生裂障发 育,含黄铁矿 8 表 1煤层煤质特征汇总表 项目 数 煤 值 层 名 称 牌号 水分 ) 灰分 ) 灰分 ) 灰发份) 胶质层厚Y(m) 粘结指数 G 容重 (含硫量S(%) 含磷量 P(%) 发热量 Q( J/g) )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最小最大 平均 (数 ) 17煤 1) 9) 7) 7) 7 17 0) 71 84 ) 0) 6) ) 5309 6626 5936(15) ) 11901500/3 1396(50) 13煤 2) 2) 0) 9) 8 8) 90 0) 1) 5) 3) 5875 8435 6621(77) 4) 12051500/12 1388(19) 13焦煤 3) 3) 1) 1) 9 ) 62 74 68(2) ) 1) ) 4903 6384 5665(12) ) 1500/3 1500(3) 11 7) 6) 5) 5) 5) 60 93 3) 3) 6) 7) 5496 6746 6293(62) 6) 12851500/14 1303(6) 8 1/3焦煤 0) 0) 6) 6) 6) 35 84 3) 6) 0) 3) 5445 7070 6253(49) 5) 12701500/5 1386(8) 9 7 7) 6) 6) 6) 9 13 6) 53 85 ) 4) 2) 1) 5195 6732 5962(23) ) 1500/3 1500(3) 6煤、1/3焦煤 4) 3) 2) 3) 10 0) 90 5) 5) 5) 0) 4977 7118 6394(56) 5) 13251500/5 1426(10) 4 4) 3) 0) 1) 9 12 ) 32 86 78(1) ) ) ) 4884 6428 5732(10) ) 14801500/1 1490(2) 1 气煤、1/3焦煤 7) 6) 6) 7) 20 3) 93 1) 1) 2) 5521 7609 6893(62) 5) 11501500/2 1307(22) 10 (二)矿井涌水量预计 预计方法为顾桥井田电子版精查地质报告汇编中采用的水文地质比拟法。经与新庄孜矿井实测涌水量比拟表明:矿井开采 1150m3/大涌水量增加 1000m3/h。 六、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一)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特征 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顶板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和少量 砂岩组成;底板均为泥岩和砂质泥岩。顶、底板泥岩、砂质泥岩的抗压强度较低,平均介于 342513kg/岩的抗压强度较高,平均介于 571 1224kg/总体来看,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差,巷道支护和顶板管理比较困难。望有关部门加强井下工程地质研究工作,确保矿井建设与生产的安全。 (二)瓦斯 本井田共采集 13118、 76 煤层瓦斯样 125 个。其中主要可采煤层瓦斯测试成果见表 1 根据本井田主要煤层瓦斯测试成果与潘谢矿区生产矿井瓦斯资料综合 分析,本矿井应属高瓦斯矿井。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局部可能出现煤与瓦斯突出现象。 (三)煤尘与自燃 本井田可采煤层除 61层不自燃不很易自燃以外,其余均为很易自燃煤层。主要可采煤层的煤尘均具有爆炸性。 (四)地温 根据淮南矿区九龙岗矿长观孔资料,本井田所在地的恒温带深度为自地表向下 30m,恒温带温度为 已有测温资料表明:本井田属于以地温异常区为主的高温区,平均地温梯度为 。从纵向上看,垂深 5001以上,已达一级高温区;垂深 700m 处平均地温在 37左右,已进入二级高温区;垂深在 8000以上。预计 平地温可达 从横向上看,地温等值线的走向具有与煤层底板等高线走向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鉴于本井田地温较高,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以防各类热害发生。 11 表 1主 要 可 采 煤 层 瓦 斯 测 试 成 果 表 煤层 新地层厚度 ( m) 基岩盖层厚度 ( m) 瓦斯含量 (m3/t) 瓦斯成份 ( %) 2 1326()26( )26( )26( )26( )26( )26( 1116( )16( )16( )16( )16( )16( )16( 8 )15( )15( )15( )15( )15( )15( )15( 615( )15( )15( )15( )15( )15( )15( 1 )16( )16( )16( )16( )16( )16( )16( 13 第三节 勘探程度与建议 一、勘探程度评述 顾桥井田从 1966 年至 1980 年间在原有勘探区内先后施工钻孔 387 个,井田范围扩大后,又增加了原属张集、丁集二井田的部分钻孔 49个、顾桥煤层气测试井 1个和井筒检查孔 7个,全井田共有钻孔 444个,钻探工程量 中地质孔 407个,工程量 文孔 37个,工程量 水 25次。此外,还施工了供水水源详勘孔 56个,工程量 述钻孔绝大部分实施了测井工作。为配合原有勘探区的资源勘探工作,还进行了光电和 模拟地震勘探,共施工测线长 22786个物理点。为了进一步查明地质构造及主要煤层的赋存状况, 1995 年又对原勘探区大部分区段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字地震补充勘探,完成测线总长 理点计 35470 个,目前即将完成首采块段三维地震勘探工作。实践证明:在资源勘探过程中,采用地震先行、钻探验证、测井定厚的综合方法是合理的,地震和钻探工程在一水平和首采区进行加密控制是正确的,而后期又对生产水平和地质勘探程度偏低的深部及南部实施高分辨率数字地震勘探也是必要的。经过上述各阶段勘探工作,控制了本 井田总体地质构造形态,查明了主要断层和褶曲的发育情况,查明了可采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可采范围和煤质特征,查明了水文地质条件及供水水源的水质类型,确定了主要供水含水层,并对其它开采技术条件作了详细了解,地质勘探研究程度是比较高的。因此,本井田 2001年的精查地质报告汇编与其所依据的 1980 年的综合勘探精查地质报告、 1988年的供水水文地质详勘报告、 1995年的地震补充勘探报告和 2001 年以前施工的井筒检查孔资料,均可作为矿井设计的依据。 二、建议 (一)总体来看,本井田的钻孔密度并不太高。尽管中部和浅部钻孔 较多,但是,深部和南部钻孔偏少,除构造以外,其它地质特征的勘查程度尚比较低。为确保矿井生产后期顺利接替,建议在适当时期追加一定量的钻探工程,进一步查明或验证深部及南部地质特征。 (二)由于本井田先期施工的部分钻孔封闭质量较差,甚至有少量钻孔未予封闭,因而对井下开采十分不利,尤其是那些至太灰终止的钻孔,封闭不好或未予封闭,很可能成为矿井生产的隐患。为此,建议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 14 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可能由此而造成的危害。 (三)本井田煤层下距石炭系太灰一般只有 16 20m,如果直接开采,势必会太灰水压过 大而破坏 1 煤层的隔水底板,或沿落差较大且未被岩屑和泥质物充填的断层向矿坑突水,对矿井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显然在矿井开采初期,不能将 1 煤层作为首采对象,只有到矿井后期,才能考虑其开采问题。当然,在后期正式开采 1 煤层之前,还需对太灰补做专门的水文地质工作,以便在掌握可靠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采取疏水降压等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四)按照煤矿安全规程( 2001)的规定,煤的自燃倾向性分为容易自燃、自燃和不易自燃三类,这一划分标准显然与此前分为很易自燃、易自燃、不易自燃和不自燃四级具有较大变化。为确保 井下生产的安全,建议对本井田煤的自燃倾向性按新分类标准重新界定,以便根据新的分类结果,采取预防煤层自燃的综合措施。 15 第二章 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 井田境界 一、井田境界 毕业设计的井田境界:北起 层,南至 层,西起煤层露头,东至 850向长为 向长为 m。 参加储量计算的煤层为: 11 煤层计算面积约 21煤层厚 均厚 构较简单。煤层平均容重为 二、工业指标 区内煤层储量计算采用的工业指标,参照现行规范,统一为: 最低可采厚度 高可采灰份 40; 第二节 井田储量 一、矿井工业储量 工业储量采用地质块段法,在煤层底板等高线上计算储量。本井田采用块段法计算的各级储量,块段法是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储量计算方法之一。 块段法是根据井田内钻孔勘探情况,由几个煤厚相近钻孔连成块段。根据此块段的面积,煤的容重,平均煤厚计算此块段的煤的储量,再把各个经过计算的块段储量取和即为全矿井的井田储量。 计算公式: Q A M D 10中: 吨) m) / 矿井工业储量是勘探 (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能利用储量 ” 中的 A、 B、 中高级储量 A、 块段法计算本设计矿井工业储量汇总见表 2 16 表 2矿井高级储量比例 地质开采条件 储量级 井 型 别比例() 简单 中等 复杂 大 型 中型 小型 大型 中型 小 型 中 型 小 型 井田内 A 比例 40 35 25 35 40 20 25 15 第一水平内 A 70 60 40 60 50 30 40 不作具体规定 第一水平内 40 30 15 30 20 不作具体规定 不要求 表 2矿井工业储量汇总表 煤层 名称 工业储量(万吨) 备注 A B A B C A B C A 11层 、矿井设计储量 矿井设计储量等于矿井工业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边界煤柱和已有的地面建筑物、构筑物需要留设的保护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后的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矿井设计储量工业储量永久煤柱损失 17 永久煤柱为:井田境界、断层、铁路桥、村庄保护煤柱; 永久煤柱的留设:本井田范围内无河流、断层及其他构筑物,因此只需要计算境界保护煤柱。 井田境界保护煤柱的留设:井田境界处保护煤柱均留设 25m。 计算得总的损失煤量为 故,矿井设计储量工业储量永久煤柱损失 三、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保护煤柱、井下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的储量。矿井设计可采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矿 井设计储量保护煤柱损失)采区回采率 保护煤柱为:工业场地、风井场地、主要巷道及上、下山保护煤柱。 1、工业场地保护煤柱的计算: 按规范规定,年产 90万 t/业场地占地面积指标为 10万吨。故可算得工业场地的总占地面积: S 9 顷 108000 工业广场占地面积为 270 400面形状为矩形。根据垂直剖面可计算工业广场的保护煤柱的留设:计算如下所示: 表 2工业广场保护煤柱设计参数表 煤层倾角 ( ) 煤厚 ( m) 松散层厚 ( m) ( ) ( ) ( ) ( ) 埋深 ( m) 4 0 45 70 70 70 700 其中: 表土层移动角; 煤柱上山移动角; 走向方向移动角; 煤柱下山移动角; 用垂直剖面法留设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如下图所示: 18 平面图走向剖面倾向剖面图 2工业广场保护煤柱 上图中,四边形 计算可得,工业场地共压煤 吨; 2、井下主要巷道设计煤柱损失计算 井下主要压煤巷道为皮带大巷、轨道大巷和回风大巷,三条水平大巷之间设计 间距为 30m,巷道两侧各留 40算出井下主要巷道设计煤柱损失为 矿井储量汇总表如下表 2 19 表 2可采储量汇总表 开采水平 煤 层 名 称 工业 储量( A B C) 万吨 矿井设计储量(万吨) 矿井可采储量(万吨) 永久性煤柱损失 设 计 储 量 设计煤柱损失 可 采 储 量 断层 境 界 构 筑 物 其他 工业场地 井下 巷道 其他 1 11 0 计 11 0 三节 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一、矿井工作制度 本矿井设计年工作日为 300天。每天三班作业,其中二班生产、一班检修。每班工作 8h,每天净提升时间 14h。 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90万 t/a。 矿井服务年限: T中: T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a; 矿井可采储量, A 矿井设计年产量, Mt/a; K 储量备用系数, K 即得: T20 52a 50 a 符合矿井服务年限要求 若设计生产能力为 120万 t/a。则矿井服务年限: T 验算所选的钢丝绳满足要求。 导主图 5多绳提升系统图 3、多绳摩擦提升机的选择 提升机的选择是在确定主导轮直径 张力、最大静张力差后,查提升机特征表后确定。 ( 1) 主导轮直径 根据规程规定,摩擦式提升机的主导轮直径 有导向轮: D 90 43 3870 2) 钢丝绳最大静张力,对于等尾绳及轻尾绳提升系统 65 箕斗提升时: Q g 22250 4 (31 754) 4 429丝绳作用在主导轮的最大静张力差 斗提升时: Q g, N 11450 中: 提升钢丝绳与平衡尾绳总单位质量之差。 根据上面计算的 D、 2800 6型号 主导轮直径: 钢丝绳最大静张力: 429向轮直径: 钢丝绳最大静张力差: 、电动机容量选择 1 87 41 02 中: N 提升机电动机估算功率, Q 一次实际提升量, 11450 K 矿井提升阻力系数 K,取 减速器的传动效率,一级传动,取 P 动负荷影响系数, P V 提升速度 ,根据选用提升机情况 ,最大提升速度 V s; g 重力加速度 ,取 选择电动机参数表如下: 表 5电动机型号 型 号 功率 压 V 电流 A 转速 730 2000 6000 233 495 66 5、矿井提升能力校核: 由于年产量为 a A3600 0 01436 t 中: A 矿井实际年生产能力 ,万 t; C 提升不均衡系数,取 提升富裕系数,取 t 日提升小时数,取 14h; n 年工作日数,取 300d; 一次提升循环时间, Q 一次提升 实际提升量, 16t; 从提升能力校核结果可以看出,选用 二、副井提升容器的确定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专为升降人员和物料的罐笼(包括有乘人间的箕斗)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乘人层顶部应设置可以打开的铁盖或铁门,两侧装设扶手。 ( 2) 罐笼必须满铺钢板,如果需要设孔时,必须设置牢固可靠的门;两侧用钢板挡严,并不得有孔。 ( 3) 提升矿车的罐笼内必须装有阻车器。 ( 4) 立井中升降人员或升降人员和物料的提升装置的滚筒上缠绕的钢丝绳层数为 1层;专为升降物 料的为 2层。 1、设计依据: ( 1) 一次提升人员 24人; ( 2) 最大班下井人数 122人; ( 3) 井深 714m; 67 ( 4) 提升方式: 1吨标准罐笼提升 参照矿山固定机械设备手册,副井提升采用 1对双层单车罐笼,自重 5000 2、 用提升人员进行验算: 式中: 每罐提升人数, 24人; 最大作业班下井工人数,取 122 人; a 提升加速度,取 H 提升高度, H 714 20 734m; 矿井开采水平垂直深度,取 714m; 卸载水平至井 口水平距离,取 20m; U 容器在爬行时所需的附加时间,取 10s; 上、下人员休止时间; HV j m/s 单层罐笼每次升降 5人及以下时,其休止时间为 20s,超过 5 人,每增加 1人增加 1s;双层罐笼升降人员,如两层中的人员可同时进出罐笼时,休止时间比单层罐笼增加 2s 信号练习时间,当人员由一个水平出罐时,休止时间比单层增加一倍,另加 6s 换置罐笼时间。 一次提升循环时间: H/ Vj/a 734/10 41 122 、以最大班净作业时间 5小时验算 ( 1)提矸石每班作业时间 一车矸石重量为: Q V 1.6 t 每日矸石提升量: (900000/300) 15% 450 故,提矸石每班占用时间为: t 矸 j/(2 3600 450 (2 3600 2) 00 /60406040 或 68 2)升降其他人员的时间 t 人 j n 0 /(60 n r) 122/(60 24) 60分 t 人 h ( 3)下坑木、支架按日需量的 50%计算,取 ( 4)下炸药 2 4次,保健车 2 4次,运送设备 5 10次,其他 5 10次,最多共为 28次,则: t 28 600 ,总计时间: T 5 h 故,副井提升容器设计符合要求。 矿井副立井提升任务主要有:提升人员、材料、设备以及矸石等。 表 5罐笼主要技术特征表 名 称 型 号 罐道形式 允许 乘人数 罐笼自 身质量 罐笼底板有效面积 1罐笼 2/75 4 刚性罐道 24 5000m 4、提升钢丝绳计算选型 副井提升采用多绳提升绞车 ( 1) 提升钢丝绳的端荷重 采用罐笼提升时: 2(G g,N 式中: 罐笼的质量,取 5000 G 矿车中货载质量, 1600 矿车的质量,( 6A) 592kg g 重力加速度,取 d 2(G g 5000 2(1600 592) 2) 钢丝绳最大悬垂长度 m 69 式中: 尾绳环的高度, m s 提升钢丝绳的中心距, m;取 3m 过卷高度, m,见规程第 397条表 6规定,取 10m 提升高度, m 0 714 15 729m 装载水平至井下运输水平的高度,取 0m 卸载水平至井口的高度,取 15m 井筒深度,取 714m 提升容器在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 第3章 圆锥曲线的方程 3.1 椭圆 3.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 新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 2025大学生综合保险合同范本
- 2025私人租房合同范本自由交易版
- 2025年个体门面租赁合同简易版范本
- 第五节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北京2024八年级全一册-北师大版北京2024
- 2025《合同法》变革风暴
- 第11课 目录和封底的制作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粤教粤科版
- 2025年度土地使用权入股种植树木合同书
- 2025官方的个人购房合同
- 铜陵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小鹿斑比题目及答案
- 中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4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
- 2025-2030中国建筑行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民间纠纷调解》全套教学课件
- 医院环境感染监测制度
- 医院一键式报警系统建设与实施
- 机关办公楼网络设备升级改造方案
- 心房颤动护理查房
- 部编版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5. 这是我们班》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