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革创新 助力精准扶贫.docx_第1页
全面改革创新 助力精准扶贫.docx_第2页
全面改革创新 助力精准扶贫.docx_第3页
全面改革创新 助力精准扶贫.docx_第4页
全面改革创新 助力精准扶贫.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面改革创新 助力精准扶贫 xx 县是地处 XX 山区的国家重点贫困县,集老、少、 边、贫、库于一体,全县尚有 XX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 全县农业人口的 34%。面对繁重的脱贫任务,xx 县不等不 靠,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手段,有效破解了 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 xx 特色、体现 xx 经验的精准 扶贫新路子。 一、 围绕劳务输出抓改革,助力贫困人口脱贫。 xx 县土地瘠薄,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导致 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靠外出务工养家,据统计 xx 常年有近 10 万人外出务工。如何有效输出全县富集的劳动力资源,保 障他们持续稳定增收,一直是县委县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 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衰退,实体经济的下滑,导致全 县许多贫困劳动力就业无门。在这种条件下,更需要政府 创新举措,加以引导。XX 年 xx 县抢抓 XX 副总理视察 xx 和 劳务协作试点县机遇,创新劳务输出协作模式,积极与广 东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佛山市等地对接联络,建立 了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维权保障“三位一体” 的工作机制,有效保推动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具体做 法: 一是创新识别方法,强化信息管理。创新开展了“村 组填写卡片、乡镇电子录入、部门业务把关、县级汇总分 析”的工作流程,精准调查统计贫困人员技能素质、文化 程度、就业意愿、务工地点、务工收入等信息。开发了 xx 县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乡 镇人社所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准确掌握和修正务工人员信 息,并与广东开发的劳务输出对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链接 共享。对已在广东务工人员,通过“乡村干部联系认定 县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联系核查输入地人社部门通过社 保系统比对返回输出地再次确认”的流程进行精准识别, 确保在广东四市务工的贫困人员就业信息准、去向明。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就业能力。按照“一人一技” 、“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要求,整合“技能就业培训” 、“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资源,利用 “企业订单班”、“家庭培训课堂”等形式,对贫困人口 开展务工就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组织扶贫工 作队,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人口进行城市生活、务工 常识、法律厂规等就业前引导培训和就业指导。 三是创新对接方式,做到人岗匹配。组织乡村干部和 扶贫工作队员,对贫困人口外出就业意愿和就业岗位需求 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广东省根据 xx 县提供的信息,组织企 业有针对性开发就业岗位,实现人岗精准对接。xx 根据广 东四市提供的岗位信息,通过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 高密度、多频次、全方位宣传,让贫困人口对岗位进行准 确选择。 四是创新服务保障,促进稳定就业。为确保建档立卡 贫困人口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xx 县制定了就业创业 补贴、社保补贴、困难救助、交通补贴、意外伤害保险等 十条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政策。全程服务务工人员,依托劳 动就业服务中心,搭建了“就业服务超市”,开通了“就 业培训大蓬车”,为贫困户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送 政策。同时,建立了 xx 驻广东劳务协作服务站和流动党支 部,与广东省共同对务工贫困人口开展各类稳定就业服务, 并发挥流动党员模范带头作用。针对贫困家庭留守儿童、 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探索建设了村级“留守乐园”, 组建了友爱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建立活动阵地和亲情连 线,在生产生活、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社会关爱,让务工 者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外出务工。劳务协作开展以来,带 动和引导 3.2 万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均增收 2500 元。 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人社部高度评价 xx 县贫困劳动力劳务 输出对接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并将 xx 贫困人口劳务输出 对口协作经验在全国推广。 二、 围绕社会扶贫抓改革,凝聚扶贫工作合力。 面对 XX 万人的脱贫重任,单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 的,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把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整 合起来,共同发力。在这种背景下,xx 县因势利导,探索 成立了以乡情为纽带,以扶贫村为单位,以市场为手段, 以本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离退休老干部、在职党员干部、 财政供养的人民教师和医务工作者、致富带头人等为主体 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的精准扶贫社会组织“乡 亲扶贫协会”。具体做法: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通过登门邀请、走访交流、寄发 节日慰问信、召开座谈会、发放扶贫协会成立倡议书等方 式,广泛调动各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引导他们加入 乡亲扶贫协会。 二是注重规范引导。县委出台了关于广泛动员社会 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意见关于加强乡亲扶贫协会建设 的指导意见乡亲扶贫协会章程,对组建乡亲扶贫协 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体系、制度建设、保障措 施等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规定。 三是试点示范推进。坚持“试点先行,逐步铺开”的 原则,成熟一个,成立一个,切实保证乡亲扶贫协会真正 把社会各界力量凝聚起来,真正发挥作用。 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对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会长”、 “优秀会员”不仅给予适当奖励,通过推荐评选“最美 xx 人”、“最美扶贫人”和“扶贫功臣”等形式通报表彰, 并且鼓励各地通过编写村歌、设功德榜、撰写乡贤事宜 录和扶贫帮困光彩录、创业成功人士风采录、 捐建公益设施“命名制”等形式,对其事迹进行宣传,让 他们在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乡 亲扶贫协会通过开展结对帮扶、捐资助贫、兴办公益、招 商引资、兴办实业、村企共建等方式为精准扶贫出力献策, 在全县初步形成了“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全县已组建“乡亲扶贫协会”183 个,会员达 3000 余人, 引进资金 5000 余万元,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 8 家、农民专 业合作社 75 家、家庭农场 12 家、种养大户 1100 多户,带 动 6000 余户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增收。XX 年 XX 卫视新 闻联播栏目专题报道我县“乡亲扶贫协会”的典型经验 做法。XX 年政策杂志第三期将我县的社会扶贫与罗田 的产业扶贫、红安的健康扶贫作为全省三大典型予以重点 推介。 三、 围绕易地搬迁抓改革,确保贫困人口安居。 如何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易地扶贫搬 迁的关键。xx 县结合县情实际,探索推行了“借厂、借园、 借景、借网”四大搬迁模式,有效解决了搬迁对象后续发 展问题,达到了“建一个新区、搬一批群众、兴一方产业、 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四大搬迁模式是: 一是“新型工业化+新居+劳务”的“借厂”就业模式。 在安置社区周边大力培植服装纺织、商贸物流、板材加工 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让群众经过培训后就近就业。如观音 镇观音村与祥军木业公司达成协议,把集中搬迁安置区建 在公司附近,让搬迁户直接进厂当工人。企业建成后,可 以解决观音村及周边 100 多名贫困人员就业问题,此举既 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又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稳定就 业,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是“土地流转+新居+特色基地”的 “借园 ”就业 模式。集中流转土地建特色基地,在基地附近建安置房, 直接让农民进园务农。如上津镇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操世权 在胶肠关村流转土地 3000 亩建茶园。该村与他协商后,在 茶叶基地建保障房,农民不出园区就能务工,生活生产两 不误,走出了以发展特色产业吸引扶贫搬迁的扶贫之路。 三是“景区+新居+第三产业”的“借景”就业模式。 结合旅游景区的文化、生态、旅游等资源,把安置点建成 具有交通物流、旅游服务、民俗文化观光等特色功能齐全 的美丽乡村,实现“产、城、景”有机融合、一体化发展。 如天河口村易地搬迁安置点靠近生态文化旅游区,依托七 夕乞巧汉锦布艺有限公司,积极培训和引导贫困群众从事 家政服务、刺绣行业、开办农家乐等服务业,实现了“离 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 四是“中心村+新居+电子 商务”的“借网”就业模式。将安置房建在有特色的中心 村,推行“互联网+政府+企业+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农 村电子商务,形成信息产业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 动贫困户创业就业。如涧池乡下营村将 80 余户贫困群众集 中安置在“淘宝村”中心地带,引导他们从事电子商务, 让绿松石、农产品等走出山门,销售全国,仅去年人均创 收就达 5000 多元。同时,为解决群众不信任、不积极、不 愿搬等问题,探索出了“四个满意”标准即选址让群众满 意、房型让群众满意、质量让群众满意、配套让群众满意。 如在选址时,充分考虑群众的恋土情结,把集中安置点建 设与老旧村庄改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