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岩体中东部物探专项设计(2011.9.29)_第1页
阳新岩体中东部物探专项设计(2011.9.29)_第2页
阳新岩体中东部物探专项设计(2011.9.29)_第3页
阳新岩体中东部物探专项设计(2011.9.29)_第4页
阳新岩体中东部物探专项设计(2011.9.2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岩体中东部铜钼多金属矿整装勘查物探工作专项设计书 总体目标任务 : 以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矿为主攻目标,其次对岩体外缘铜钼多金属矿化带开展评价,查明找矿潜力。首先对阳新岩体北缘接触带中东段已知矿床的边深部进一步勘查,力求新增一定资源量;其次对沿接触带部分有利部位进行探索,以期发现新的矿床(体);另外对区内有利成矿地段开展探索,力争发现新的矿产勘查基地。 物探工作目的和任务: 通过 1:1万重、磁扫面物探方法,了解测(矿)区地球物理场特征,圈定、筛选异常;对具有找矿前景的异常进行 1:2000 综合剖面,对验 证钻孔开展井中物探工作,对异常进行推断解释,大体查清勘查区岩浆岩赋存状态、岩体与地层接触关系。运用地质成矿规律,结合相关学科为寻找接触交代型或斑岩型铜、钼等金属矿提供依据。 第二节 工区范围及自然地理 1. 总面积 方公里。 2 图 1工区交通位置图 测区内地形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区,一般海拔标高 300 500 米,最高峰为筠山的峨眉头 ,通行通视较困难;而南部则为垄岗丘陵区,其海拔高度一般小于 100 米,工作条件较为便利。 勘查区东临长江,水上交通方便。区西有 106 国道和 316 国道、武九铁路横贯东西,区内有县级公路及村级公路交织成网,交通便利。 区内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气候。 勘查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采选业集中,经济发达。且分布有城镇及工矿企业区,水电供应方便,劳动力充足。 工业初步形成了铝业、水泥、金铜、纺织、煤炭等五大 支柱产业 。 农业形成了水产、林果、蔬菜、苎麻、畜牧、旅游等六大特色经济板块。 山区森林灌木覆盖 面积大,林业资源较为充裕。 4 第二章 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节 以往工作程度及综合分析 全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区域地质矿产和重磁覆盖全区最大比例尺为 1:5万,主要在 2010 年完成。矿产勘查仅在三个矿区进行,赤马山 李家山、铜当 铜洞及牛头山,各自开展一些普查 勘探工作。大部分地区仅做预查工作,极个别地区存在空白区,如峨眉头 益柯山、向六山等。 一、矿区地质、勘探工作 (一)赤马山矿区 1952年 1953年,中南地质局 414 队在矿区系统地用槽探揭露矿体,提交了工作报告。 1956 年 1959 年, 813 地 质队在 414 队所作工作的基础上,对矿区进行地质勘探工作,提交了湖北阳新赤马山铜矿地质勘探总结报告。 1957年 8月 1959 年 7月,提交了赤马山铜矿地质勘探报告。 自 1960年至 1985 年先后开展过边深部的勘查等矿山地质工作。 (二)李家山矿区 1966 年至 1969 年,中南冶勘 604 队在父子山进行普查找矿,施工钻孔 23个,钻探进尺 ,槽探 2240立方米。后于 1970年 5月提交了湖北省阳新县父子山铜矿地质总结报告。 2003 年,鄂东南地质大队对湖北省阳新县父子山铜矿区进行了资源储量检测, 编制湖北省阳新县李家山铜矿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 2003年度)。 2007 年,湖北省冶金地质勘探队对湖北省阳新县李家山矿区进行了资源储量检测,编制湖北省阳新县李家山铜矿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 (三)铜当 铜洞矿区 1965省局 801队(后改为第四地质队)作过磁法、化探扫面,投入钻探 32 孔 ,提交了“湖北阳新铜洞铜矿区及外围 1966 年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安排”。 1970 年省第一地质队对铜洞含铜夕卡岩带加密控制施工提交湖北省阳新 5 铜洞铜矿区评价报告。 1977质大队完成陶港工区 1/10000磁测、激电、自电、土壤地化测量等面积性工作。 1990入钻探、物探等工作,提交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铜洞铜矿普查地质报告 2004 年鄂东南队对铜当矿区进行了储量检测,提交湖北省阳新县铜当铜矿床矿产资源储量检测地质报告。 二、测区地质科研工作 为打开鄂东南地区找矿工作的局面,配合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近几年湖北省鄂东南地质大队开展了科研性的专题研究。涉及本区的专题研究有鄂东南地区部分资源枯竭小型矿山深边部找矿潜力评价 及湖北省阳新岩体北接触带及其外缘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此两个专题对本区的控矿条件与成矿规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对一些老矿山和矿床点进行了调查,对已知矿床矿体特征、控矿规律进行了再认识,对北缘的铁帽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区内的找矿方向,圈定了找矿靶区,得到以下三点认识,为本次勘查工作打下了基础。 (一)区内具有优越的构造条件,山坡 枫林超壳断裂,呈北西向贯通本区,是鄂东南地区岩浆岩、含矿热液上侵的主通道。与超壳断裂连通的铜绿山 李家山壳断裂在成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控制着阳新岩体的北部边界,也控制着重 要矿床(体)的分布。沿这个断裂带寻找深部及外围矿床(体)具有极大的潜力。 (二)在阳新岩体北接触带的外缘广泛分布铁帽,经研究,这些铁帽属热液型含铜钼多金属硫化物矿化体经氧化而成,其依据主要为: 1、在桃花尖铁帽中可见有铜的硫化物及在破碎带中见星点状方铅矿,这些可能是原生的热液型矿化。 2、从物相分析看,本区铁帽中 而黄梅马鞍山菱铁矿铁帽中 岩矿鉴定也未见菱铁矿的假象或菱铁矿残留体,用铁氰化钾点实验无变色反映,从而证实本区铁帽不是 菱铁矿氧化淋积铁帽。 3、铁帽的矿物组成成分含有残留的黄铁矿、白铁矿及含铜硫化物的氧化矿 6 物孔雀石、黄钾铁矾等,这些都是热液硫化物矿床的指示矿物。 4、在有用组分中,不少铁帽含铜、钼、铅、锌,而且多已达到品位要求,这些有用组分多是热液型的成矿元素,尤其是前二者,本区地层中均无异常表现,显系深源物质组分。 5、铁帽受构造控制。铁帽群受北北东向叠加构造带控制,从统计看出绝大部分铁帽矿体受断裂、破碎带以及岩层界面等薄弱的构造部位控制,与地层层位关系不密切,区内任何层位中都有铁帽的分布,沉积因素基本可以否定。 从分析 铁帽的微量元素含量,可以看出,砷、锌含量特高,锌甚至达边界品位的要求,均构成强异常,这些异常元素的组合特征显示多金属异常的前缘晕。 (三)通过调查工作区内相关矿床矿山地质情况看,不少矿山在巷道深部 掘进中,发现部分矿床体有膨大,并发现有新矿体。 1、 2007 年湖北省阳新县李家山矿区进行了资源储量检测,相比 2003 年检测储量,资源储量有所增加,反映李家山铜矿仍具有扩大资源储量的潜力。查明号矿体是矿区最大矿体,且号矿体走向上向东和向西仍有延伸的可能。 2、铜当矿区矿山调查发现,近期采矿向深部掘进中,在角砾状白 云岩中发现厚约 50米的含铜矿体,矿体向深部规模明显变大。 三、近期开展远景调查项目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 2010年开展的湖北大冶富池地区铜多金属矿远景调查项目,初步完成了 1:5 万重、磁和水系沉积物测量,发现了一些物化探组合异常,其中涉及该区一些有找矿远景的地段,如峨眉头 益柯山地区、汪武屋及潘桥等地区。 通过对峨眉头 益柯山重新分析地质背景、物化探异常,得到一些新的认识,此处有北北东向构造隆起叠加;北西、北东及近东西向断裂构造在此交汇,构造活动强烈,地表出现层间断裂带( P T),石英闪长玢岩较为发育;转折部位 的南侧,是阳新岩体东端向北突出部位,表明北北东向构造的控岩作用。峨眉头 益柯山具有成岩、成矿的有利地质条件。 四、存在问题或不足综合分析 (一)勘查深度不大 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经济条件,区内的勘查深度限制在一定的深度以内,赤马山矿区一般在负 200米以上,最深也只达负 350米;在铜当矿区最深为 7 负 400米。这个深度对于探索深大断裂接触带上的矿体是远远不够的。 (二)物探工作比例尺小或系统工作程度较低 面积性最大比例尺物探工作仅达 1:5万,圈定一些异常,仅对异常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甚至地表见矿化现象,与异常有一 定的对应关系。对异常没有进行查证。比如峨眉头 益柯山区及后背山、向六山地区的重力遥感异常均没有系统详细解剖。 (三)工作范围的局限性 区内矿区的工作范围极为局限,如赤马山矿区仅限于赤马山至李家山之间,没有把整个接触带统一进行探索;铜当、铜洞在工作中多是“就点找矿”,很少从面上或者从整体上部署工作。 (四)成矿规律研究不够深入 阳新岩体北接触带是一个断裂接触带,对这个断裂接触带的特征、控矿的规律以及成矿的深度,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此找矿工作仍处于一个摸索的层面上,很难能打开找矿的局面。在主接触带外缘沉积岩地 区如大王殿、费海桥铁帽矿化区,在铜当 铜洞矿区控矿构造系统目前尚不清晰,因此也就很难确定成矿最有利的构造部位。 第二节 地质特征 一、区域构造、地层、岩浆岩特征 工作区在区域上位于扬子准地台(级)下扬子台褶带(级)中的大冶凹褶断束(级)中心部位。大冶凹褶断束北东以襄樊 广济断裂为界、南以高桥 鸡笼山断裂为界,西界位于鄂城至灵乡一线。 出露地层以古生代及中生代为主,部分新生代地层;构造格架为北西西 布有燕山期的六大岩体及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 分,见图 2 二、工作区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自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仅缺失上志留统、中下泥盆统及下石炭统,各地层概况见表 2 8 图 2东南区域地质构造及矿产分布略图 9 表 2区地层简表 界 系 统 地方性地层名称 代 号 岩 性 厚 度(米) 扬子区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全新统 土、亚粘土亚砂土粉砂质及灰黑色淤泥 15 中 更新统 虫状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砾石层 19 中 生 界 白 垩 系 公安寨组 岩、砂砾岩、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 200 叠系 中统 蒲圻组 要由紫红色粉砂质页岩、粉砂岩、细砂岩组成。 420下统 嘉陵江组 部和上部主要为薄层至厚层状白云岩,中部和顶部以灰岩为主。 170统 大冶组 一段为页岩夹薄层状灰岩。第二段为中厚层状灰岩;第三段为薄层状灰岩。第四段厚层、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 220 生 界 二 叠 系 上统 茅口组 层至块状微晶灰岩,含少量燧石 结核或团块。 130统 栖霞组 黑色中厚层瘤状灰岩与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灰岩,底部为炭质生物碎屑灰岩夹炭质页岩。 炭 系 中统 黄龙组 厚层至块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0埔组 云质灰岩、白云岩。 25 盆 系 中上统 云台观组 英砂岩、砾岩。 志 留 系 中统 坟头组 、厚层状粉砂岩、薄层细砂岩为主。 95统 新滩组 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夹细砂岩薄层。 1200 陶 系 下统 红花圆组 部深灰色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夹薄层含炭质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下部为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 130 寒 武 系 中上统 娄山关组 2晶白云岩,底部硅质条带白云岩。 315 10 三、构造 工作区内的构造较为复杂、强烈,主要为印支期与燕山期构造的显示,其构造形迹主要是褶皱、断裂,详见图 2 图 2作区地质构造概略图 1、蒲圻组 2、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及大冶组 3、二叠系 4、中石炭统 5、中下志留统 6、中寒武统 7、褶皱编号 8、背、向斜 9、倒转背、向斜 10、断裂编号 11、主干、次级断裂 12、隐伏深断裂 13、推断断裂 14、断裂产状 15、叠加构造 16、石石英闪长岩 17、地质界线 18、工作区范围 19 褐铁矿铁帽 20、赤铁矿铁帽 区内褶皱主要是印支期形成的近东西向的斜歪至倒转的背、向斜,是殷祖复式背斜北翼、大冶湖复式向斜南翼之间的次级褶皱。规模较大的有高椅山背斜( 父子山 青藤坑向斜( 真仙垴倒转背斜( 八家井倒转向斜( 还山倒转背斜( 。 区内断裂主要为东西向、北 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前三者为印支期所形成与东西向褶皱伴生的构造变形,后者为燕山期所形成的叠加构造带。区内印支期规模最大的断裂为李家山 青藤坑断裂( 是铜绿山 李家山断裂向东的延伸部分,成为阳新岩体的北部边界,也是最主要的控矿断裂接触带构造,在其北侧分布有平行的规模略次的断裂,是控制外缘热液型矿化的控矿构造。燕山期所形成的一系列压扭性断 11 裂褶皱带,叠加在早期构造之上。区内目前查明的有大王殿 赤马山构造带、太子庙 父子山构造带以及铜当 铜洞构造带等,为成矿期构造,是矿床体富集的部位。此外尚有鄂 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山坡 枫林超壳断裂呈北西向横贯区内。这些不同规模的断裂构成了由浅到深的构造网络系统,为区内的成矿提供了优越的构造条件。 四、岩浆岩 勘查区出露岩浆岩为阳新岩体的一部分,为主要成矿母岩,其岩性为石英闪长岩。主岩体与碳酸岩类地层接触在接触带上形成如赤马山 李家山、铜当夕卡岩型铜铁矿;其次分布有花岗闪长斑岩、花岗岩等小岩体。在花岗闪长斑岩内部及接触带上形成如铜洞铜矿;此外尚分布有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辉绿岩等岩脉。 第三节 地球物理特征 一、岩(矿)石物性特征 在本区长期的物探工作中,各单 位分别在不同时期对本区岩(矿)石标本的物性测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系统的物性测量工作进行得较少,并且在物性工作中存在着岩石定名、物性测量和统计方法的差异。根据本次工作的特点,以我院(前身为湖北省物探队)在鄂东南地区进行的物性测量实验得到鄂东南地区物性试验工作报告提供的资料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物性工作新成果,对本区岩(矿)石物性特征整理分析如下: (一)密度、磁性特征 1、沉积地层及各类岩矿石的密度特征 参考鄂东南区域重力测量成果报告( 1980 年,湖北省物探队),对该区鄂东南地区各类岩石进行了标本的测 定和统计,统计密度及磁性参数,详见表 2层密度统计结果见表 2 从表 2 2 ( 1) 同类岩石,密度差异不大。 ( 2)侵入岩体的酸性程度越高,密度相对变小。 ( 3)海相沉积岩密度相对高,一般为 右;陆相碎屑沉积的砂岩、砾岩密度值较低,一般为 (4)金属矿石的密度一般较岩石都很高。 12 另外从表 2区地层随时代变老,地层密度值逐渐变大。新生代及中生代末期,地层密度最小, g/生代中后期地层大体为 g/生代早期及古生代后期,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密度约为 g/右;更老的地层大体在 g/右。密度层的划分从客观上反映了该区老地层密度高于新地层,为重力推断构造提供了依据。 表 2类岩(矿)石密度、磁性统计表 2、区内主要岩(矿)石类的磁性特征 岩(矿) 石名称 岩类 划分 密度( g/ 磁 性 磁性强弱 )104( 6 )/10( 3 粘土 1 80 0 0 无磁性 砂页岩 碎屑岩 169 0 59 无弱磁性 粉砂岩 0 石英砂岩 0 灰 岩 碳酸 岩类 0 无磁性 白云质灰岩 云岩 理岩 岩 变质交 代岩 0 无磁性 硅质岩 灰岩 火 山 岩 87 49 低 流纹岩 70 314 安山岩 109 352 安玄岩 580 2820 花岗岩 侵入岩 酸性岩 0 弱磁性 石英二长岩 350 75 花岗闪长岩 中酸性岩 380 240 中等磁性 石英闪长岩 747 337 花岗斑岩 2 55 18 647 7 52 弱磁性 黑云角闪岩 中性岩 622 1117 中 性 角闪闪长岩 880 430 辉石闪长岩 944 388 赤铁矿石 矿石类 4 2 弱磁性 铁 帽 5 32 含铜磁铁矿 4628 11818 强磁性 磁赤铁矿 160 1427 中 13 参考湖北省黄石铁山 阳新白沙铺重力工作报告( 1991 年,湖北省物探队),对本区出露的岩(矿)石,按岩类划分,统计密度及磁性参数,详见表 2表可以总结以 下几点特征: ( 1)侵入岩随着 石由酸性 中性变化,磁性呈跳跃增大。 ( 2)沉积岩一般无磁性。 ( 3)矿石磁性的强弱与磁铁矿含量有直接的关系。磁铁矿的磁化率跟岩体存在 1至 2个数量级的区别。 表 2层密度统计表 (二)电阻率、极化率特征 参考阳新岩体东段物化探普查工作报告( 1994年,湖北省物探队)和湖北阳新侵入体西 中段物化探普查报告( 1983年,湖北省物探队)资料 ,对调查区电阻率和极化率统计见表 2表 2 2阻率有以下特征: 1、砂页岩电阻率较低,当变质为角岩后电阻率明显增大。 地 层 地层 代号 岩 石 名 称 平均密度 (g/变化范围 ( g/ 新 生 界 第四系 Q 残坡积物 白垩 第三系 岩、砾岩、玄武岩 生 界 下白垩 统 灰岩、流纹岩、安山岩 罗系 J 安山岩、英安岩、砂岩、页岩、 薄煤层 叠系 T 砂岩、页岩、灰岩、大理岩、白 云岩、白云质大理岩 生 界 二叠系 P 页岩、砂岩、煤层、灰岩、硅质 岩、大理岩 炭系 C 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白云岩 盆系 D 石英砂岩 志留系 S 粉砂岩、页岩、黑云石英片岩 陶系 O 硅质页岩、灰岩、白云岩 武系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古 界 震旦系 Z 硅质岩白云质岩、石英砂岩 溪群 岩、千枚岩 古 界 理岩、黑云石英片岩、片麻岩 14 2、火成岩一般表现为中阻,火成岩间电阻率差异不大。 3、古生界沉积地层电阻率最高,但当受构造作用破碎后,电阻率明显降低。 4、致密块状硫化矿石电阻率最低,呈低阻反映。 表 2(矿)石电阻率统计表 极化率表现为以下几点规律: 1、沉积岩 体在 对于主要围岩为灰岩、大理岩者, %。志留系砂页岩稍偏高。 2、火成岩 化范围在 一般大于 4%。闪长 玢岩稍高,可达 其他如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等大体在 2% 3、无矿化蚀变岩 化岩 化范围在 各类硫化矿石 s 最高,与围岩差异一般达十倍以上。另外炭质岩 s 也较高,当形成一定规模时,也表现为高极化率异常。 表 2(矿)石极化率统计表 岩矿石名称 ( %) 变化范围 块 数 标本采集地 备注 大理岩(时代未分) 3 大箕铺 大理岩 5 小箕铺 大理岩灰岩 15 大箕铺 下三迭系灰岩( 4 阳新岩体 上三迭系灰岩( 27 大箕铺 志留系砂页岩( S) 11 阳新岩体 下二迭系灰岩( 29 阳新岩体 志留系砂页岩( S) 3 小箕铺 角 岩( S) 7 小箕铺 石炭系白云质灰岩 7 小箕铺 炭质灰岩 7 大箕铺 矽卡岩化大理岩 13 大箕铺 矽卡岩 25 阳新岩体 石英闪长岩 2 大箕铺 岩(矿)石名称 ( M) 岩(矿)石名称 ( M) 砂页岩( S) 630 灰 岩 50 岩( S) 1800 白 云 岩 350岗闪长岩 300 卡 岩 60 长 岩 200 铁 矿 400 理 岩 1000 铜 矿 200碎) 含铜黄铁矿 115 岩矿石名称 ( %) 变化范围 块 数 标本采集地 备注 石英闪长岩 3 小箕铺 石英闪长岩 55 阳新岩体 闪长岩 7 小箕铺 花岗闪长岩 4 大箕铺 小箕铺 闪长斑岩 3 赤马山 闪长斑岩 赤马山 异常 地带 花岗闪长斑岩 10 赤马山 闪长玢岩 7 阳新岩体 矽化大理岩 12 大箕铺 赤马山 矿化矽卡岩 12 大箕铺 赤马山 黄铁矿石英闪长岩 4 小箕铺 铁帽 3 全区 含铜磁铁矿 6 大箕铺 牛头山矿 富铜铁矿石 2 大箕铺 有者为几何平 均值 黄铜矿及含铜磁黄铁矿 4 小箕铺 黄铁矿闪长斑岩 1 大箕铺 矽卡岩铜矿石 2 大箕铺 炉渣 赤马工区 地段 孔雀石化闪长岩 叶花香矿 岩芯粉矿 叶花香铜井钻 孔岩芯 钠化闪长岩 6 大箕铺异常钻 孔岩芯 算术正太分布异 常值 花岗闪长岩 0 大箕铺异常钻 孔岩芯 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含金) 7 大箕铺异常钻 孔岩芯 褐铁矿石英脉 1 赤马工区 665线 二、地球物理场特征 由于本区矿(体)分布主要受岩体接触带和断裂的控制,岩体周边物、化探综合异常明显反映接触带矿床(床)的存在;其次岩体内有方向性的成群、成带的异常,反映 16 捕虏体接触带或岩相岩性变化,是矿床(体)的存在部位;另外激电、自电异常沿圆形、椭圆形周边成群出现,重、磁有或强或弱的异常,综合推断存在斑岩体可能,是寻找斑岩型矿床(体)的地带。 (一)重力场特征 参考湖北地调院 2010年完成基本包括整装勘查工区的两幅 1:5万重力调查资料(白沙铺幅、富池口幅),工区西南段为岩体分布区,因分多次侵入,局部异常较多,构造线不甚明了。工区东北部,重力异常曲线呈条带状,主要为北西、北西西走向,这与该区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有直接关系。背斜一般表现为重力高异常,向斜一般表现为重力低异常,也存在相反的一种对应关系。 通过地质和物性分析,岩体和断陷盆地整体呈负重力异常,中古生界碳酸盐类地层呈正重力异常,而志留系页岩地层呈负重力异常。 岩体内部的碳酸盐捕掳体如具一定规模后会引起局部重力高。这类异常即是 本次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如 力异常与牛头山铜铁矿相对应,是一个典型的发现大理岩捕掳体而寻找出的接触交代型铜铁矿床。 、 椭圆形,均为重力高异常,部分受构造和地层控制,部分不受地层控制,推测可能是由层控矽卡岩型铜硫矿形成的局部重力高异常。因此这类高重力异常也将是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二)磁场特征 区域磁场总体表现为南正( 700负( 个正负相间的叠加异常,强度变化大,异常变化复杂,是岩浆岩带与沉积岩带相间分布及其矿床体的综合反映 。局部磁异常为以岩体为主体的复杂叠加异常,其成因有岩体、矿体(主要为磁铁矿)和火山岩引起的磁异常三类。 岩体的磁异常:因斜磁化影响,常呈南正北负相伴的中等强度的磁异常,形态上基本上为椭圆形、圆形,等值线图上常为不规则的多中心异常,平剖面上为锯齿状跳跃异常异常展布方向、异常的轴向均与所处的地质构造相关。燕山晚期的小斑岩体,本身磁性较弱,但因与碳酸盐岩类接触,磁性矿物富集。而在其周围出现相对高磁异常。 测区西北部沿白沙 陶港一带存一高磁异常区,分别在白沙 浮屠、陶港两处形成正磁异常中心,该正磁异常的西北部已出 测区未封闭,其南部、东部则分布有几处负磁异常。该异常区位于阳新岩体东南部,反映了岩体的分布范围。测区南部磁场较为平 17 稳,反映沉积岩的无磁性特征。 从 1:5万 体部位呈正磁异常,异常值约 600部因磁性物质富集或基性火山岩影响,异常值达 1000右;沉积地层区一般无磁性,相对岩体表现为负磁异常,局部磁异常可能与断裂构造以及矿化有关系。 三、地球物理前提综合分析 以上岩(矿)石物性特征的统计以及区域地球物理场分析可知: 1、本区磁性岩体(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闪长斑岩) 具有中等磁性,而沉积地层无磁性,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磁性差异,因此本次工作采用高精度磁测扫面圈定阳新岩体的接触带、岩体内部大理岩捕掳体以及在覆盖层寻找隐伏岩体是具备地球物理前提的。但对于硫化矿石及其矿化岩石与基岩磁性差异很小,因此磁测对硫化矿体或矿化不能起到直接指示的作用。 2、本区沉积岩、岩体以及矿体密度存在一定差异,通过重力扫面了解基岩起伏、深部构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重力是综合反映地质体的密度变化,极少能直接指示找矿,配合其他方法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3、本区黄铁矿、黄铜矿矿石及其矿化岩石具有低阻高极 化等特点,硫化矿石在极化率和电阻率上与地层及岩体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因此本次工作利用电法工作寻找铜等多金属矿化带乃至矿体具有良好地球物理前提,但得特别注意炭质地层的干扰。 4、地质体物性特征的多样性为探寻目标体提供切入口,但地球物理解释的多解性也客观存在,为了减少多解性,必须从多个角度考究,并结合地质规律,合理利用工作方法,以求达到勘查目的。 18 第三章 工作部署 第一节 部署原则及技术路线 一、部署原则 本次工作的主攻矿种为铜、钼,通过寻找接触交代夕卡型铜矿、隐伏斑岩型、热液型或层控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 ,重点是开辟新的找矿地区,提供进一步工作勘查基地;其次是对已知矿床外围及深部进行探索以求发现新矿体,增加资源储量。严格按照总项目组的基本原则: 理论指导、技术优先、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另外既要考虑地球物理方法的特殊性,也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使物探方法技术得到最大发挥。遵循总项目组要求,按“ 8、 3、 4”逐步展开。 二、技术路线 充分利用现有资料,从区域到工区,分析不同构造岩块含矿建造的发生、发展和成矿元素富集的原因;加强对成矿环境和深部地质背景的研究;加强对成矿作用演化、成矿流体、成矿系统和成 矿动力学研究。 采用高新技术和仪器设备,采集高精度的重、磁、电、 在技术手段上要注重方法的有效性,合理采用大功率、大测深、高精度的测量手段。 在重、磁、电调查工作中充分利用 “ 三 S” 技术集成。 加强综合物探反演技术的研究工作,运用可视化 “ 三维 ” 建模技术,建造物探深部找矿新模式, 将地球物理学向相关学科渗透,综合运用现代地学的新理论, 力争实现深部找矿新突破。 第二节 总体工作安排 一、项目组总体工作安排 本项目工作工作从 2011 年开始至 2014 年止。根据项目总体安排, 2011 年和 2012年物探工作主 要完成 1:1 万面积性重磁工作,期间根据进展对已发现的有找矿前景的异常布置综合剖面进行查证以指导工程验证。 2013 年全面进行异常查证,完成所有野外工作。期间根据工程钻孔的进度布置物探测井工作,包括井中磁测、电阻率及极化率测 19 量。 2014年编写物探工作报告。根据具体工区详细工作安排表见表 3 表 3物探工作安排表 年 度 面积性工作 剖面性工作 其他工作 2011年 铜当 铜洞矿区( 赤马山 父子山地区 ( 潘桥 赤马山 李家山 矿区 ( 铜当 铜洞矿区( 费海桥地区( 汪武屋工区( 编写专项设计 分工区编写工作总结 年度工作总结 2012年 铜当 铜洞矿区( 峨眉头 益柯山工区 ( 大王殿工区( 铜当 铜洞矿区( 潘桥工区( m) 大王殿工区( 编写年度设计 分工区编写工作小结 编写年度工作总结 2013年 根据进展及工作需要布设 费海桥地区( 峨眉头 益柯山工区( 编写 年度设计 分工区编写工作小结 编写年度工作总结 2014年 根据进展及工作需要布设 编写物探工作报告 二、物探工作建议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研究,使地球物理技术方法在此次整装勘查中起到更好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完成项目总体工作任务及目标,物探工作组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项目组参考。 (一)工作方法适用性分析 本次工作仅设计重磁面积和重磁、 力面积性工作对构造反映灵敏,能划分各密度层地质体;磁测工作仅是对有磁性的地质体的反映,存在磁性就有磁异常,有强磁性地质体就会反映出强磁异常; 阻率测深, 兼有剖面和测深双重性质 ,是利用一定规模地质体电阻率差异为工作前提,这种方法探测深度大,横向和垂向分辨率高,通常在大范围内进行构造勘查能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 各种资料分析,推断阳新岩体埋深不是特别大,特别是中东段。在这类整装勘查项目中,要充分发挥 法的优越性,开展贯穿工区、穿过岩体的长剖面,以弄清岩体赋存状态、与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基础地质方面的情况。 常等。 从前面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叙述可以说明,仅仅靠目前所安排的方法,可能很难起到直接找矿的作用和效果。而 本勘查区的主攻目标是以铜、钼为主的多金属矿,极化率参数是对矿(化)的直接反应,因此建议预留一定量激电工作。 (二)各勘查区物探工作建议 1、赤马山 李家山矿区 20 该工区工作目标是对已知矿进行追索勘查,特别是对深部的探索。该区勘探程度相对较高,建议布设 积性工作,起到间接立体填图的效果,对深部地质环境作探查, 外目前布设短剖面也极不利于解释,建议增加剖面长度。 2、汪武屋、潘桥异常查证区 本工作区的找矿深度应该延伸至 1000 米左右,寻找深部矿体,这样就要求勘查区宁可 大,不能小,即便比例尺小一点。该工区物化探异常对应较好,元素组合也较好,前人也做过一定工作,对异常没有完全弄清楚,希望通过本次工作,能对异常形成一个合理解释,建议增大工区范围。 3、费海桥、大王殿预查区 大王殿和费海桥预查区,均以寻找热液型多金属矿床为主,用激电扫面可能对矿(化)指示作用更加明显。另外据前人工作及研究成果,阳新岩体北边存在隐伏小岩体的可能性较小,磁测扫面的作用就不是那么直接,但不排除深部存在磁性体的可能性。 第三节 实物工作量 项目总体工作量及 2011 年度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 3个工区主 要实物工作量见表 3 表 3 项目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手段 技术条件 计量单位 2011年工作量 总工作量 重力基点联测 地形等级 点 6 18 1:1万重力测量 地形等级 : 1万磁法测量 地形等级 :2千磁法剖面测量 地形等级 :2千重力剖面测量 地形等级 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地形等级 点 350 1152 瞬变电磁剖面 地形等级 点 230 230 井中磁测 点 6000 43500 激电测井 m 6000 43500 视电阻率测井 点 6000 43500 21 表 3各工区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 工 作 量 技术条件 计算单位 赤马山 父子山 铜当 铜洞矿区 费海桥 大王殿 汪武屋 潘桥 峨眉头 益柯山 总工作量 1:1 万重力测量 6 力基点联测 点 1 1 1 1 1 1 1 1 8 1: 1 万磁法测量 6 :2 千磁法测量 8 10 5 4 10 :2 千重力测量 8 10 5 4 10 :2 千瞬变电磁测量 点 230 可控源音频测深 点 120 160 200 172 120 100 80 200 1152 井中磁测 点 8000 6000 9500 5000 4000 3000 3000 5000 43500 激电测井 m 8000 6000 9500 5000 4000 3000 3000 5000 43500 视电率测井 点 8000 6000 9500 5000 4000 3000 3000 5000 43500 22 第四节 2011 年度工作安排 根据项目总体安排, 2011 年度主要工作是: 1、配合完成赤马山 李家山 铜洞两个已知矿区深部和外围追索,为深部工程提供物探依据,设计物探技术方法主要为重磁扫 面和综合剖面工作; 2、对潘桥和汪武屋预查区开展面积性工作,对物化探异常进行查证。 一、工作安排 完成三个工区的面积性工作和部分剖面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一)收集资料、设计编写 系统收集分析图幅及外围的各类资料、开发资料的各种信息,特别注重根据以往在该区物探工作经验教训以及结合现场踏勘,编写针对性强,能实施且易于实施的物探工作方案。提交设计审查并修改设计。 (二)生产准备、野外生产 根据审查通过的物探工作方案,组建项目组,进行人员培训,仪器准备,基点联测等准备工作,随后出队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工作。首先项目 组驻扎潘桥,完成赤马山 李家山 父子山矿区面积和剖面工作,以及汪武屋和潘桥地区工作;其次项目组搬至陶港,完成铜当 铜洞工区 1:1 万重磁扫面,根据异常情况布设综合剖面 期间根据进展和项目组统一安排,完成费海桥综合剖面工作。 (三)编写年度工作总结及 2012 年度工作设计 随着生产进行,对已完成面积性工作的工区,及时进行资料整理,编写工区总结,将取得资料反馈到项目组,以指导下一步工作安排。年底编写 2011年度工作总结及 2012年度工作计划。 二、各工作区布置 (一)赤马山 李家山 父子山矿区 本工作区主要目标是: 对赤马山矿区里、号矿体进行追索,其中号矿体主要针对深部,号矿体针对东边外围;李家山矿区,对 35 线和 前人物探推断为碳酸盐岩捕掳体进行验证,为找矿提供依据。在该区布设 1:1万重磁扫面 1:2000重磁电综合剖面 10条,扫面工作工区拐点坐标如下所示: 23 1、 2、 、 4、 面布设见 表 3 表 3马山 李家山物探综合剖面测量布置表 工作区 线号 剖面方向 (度 ) 剖面长度 (米 ) 剖面起点座标 X Y 赤马山 31 20 540 3320177 38606266 33 20 510 3320174 38606336 45 20 360 3320104 38606675 46 20 360 3320080 38606730 49 20 370 3320000 38606873 李家山 35 0 1080 3319552 38607421 1010 3319550 38607360 机 动 3770 合计 (米 /条 ) 8000/ 实际工作中,因解释需要会延长剖面,测量出有一定的背景场,使异常突出,特别是 测深度大,主要是针对构造,为找矿提供间接指示作用,每条剖面长度通常要求大于 1000米。 (二)铜当 铜洞矿区 本工作区主要目标:对铜当 铜洞矿区深部追索和外围物化探异常进行查证,如向六山和后背山 计物探工作主要有 1:1 万重磁扫面 网密度为 100m 20m,测线方位 角为北偏东 0, 2011年度完成 重磁电综合剖面长度 积性工作角点坐标(北京 54坐标系统): 1、 3309000,38626700; 2、 3309000,38629000; 3、 3310000,38629000; 4、 3310000,38631000; 5、 3316000,38631000; 6、 3316000,38624500; 7、 3313000,38626000; 8、 3313000,38626700。 预布两条与地质剖面重合的物探综合剖面,剖面布设见表 3余剖面工作根据面积性工作结束之后商议再定。 24 表 3当 铜洞物探综合剖面测量布置表 工作区 线号 剖面方向 (度 ) 剖面长度 (米 ) 剖面起点座标 X Y 铜洞 5 20 870 3311348 38626782 铜当 11 40 1900 3314661 38625989 机 动 1230 合计 (米 /条 ) 4000/3 (三)费海桥预查区 本工作区主要目标:通过面积性重磁扫面工作以及结合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工作区深部地质构造进行勘查,圈定物探异常,为找矿潜力作出评价。设计 物探工作为磁测剖面 变电磁剖面 230 个点,剖面预布见表 3积性工作结束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可作一定更改。工区角点坐标(北京 54坐标系统): 1、 3321100,38613000; 2、 3321100,38618400; 3、 3323200,38618400; 4、 3323200,38613000; 表 3 费海桥预查区物探综合剖面测量布置表 工作区 线号 剖面方向 (度 ) 剖面长度 (米 ) 剖面起点座标 X Y 0 1050 3321699 38613895 0 1400 3321300 38614575 180 1000 3322700 38615670 0 1150 3321550 38616022 合计 (米 /条 ) 4600/4 (四)潘桥 汪武屋异常查证区 本工作区主要目标:重点查证重力 异常和水系沉积物 潘桥地区重力 异常和水系沉积物 设计工作方法是 1:1 万重磁扫面 网密度为 100m 20m,测线方位角为北偏 东 0, 1:2000重磁电综合剖面 潘桥工区角点坐标(北京 54坐标系统): 1、 3314000,38611000; 2、 3314000,38615400; 3、 33166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