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中心党员创先争优演讲稿.docx_第1页
农技推广中心党员创先争优演讲稿.docx_第2页
农技推广中心党员创先争优演讲稿.docx_第3页
农技推广中心党员创先争优演讲稿.docx_第4页
农技推广中心党员创先争优演讲稿.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技推广中心党员创先争优演讲稿 献身农业,服务农民,是我一生的追求 -县农委“创先争优”活动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 XX 县农技推广中心的一名普通党员。今天,在庆 祝建党 89 周年之际,我能有幸参加县农委“创先争优”活 动报告会,心情无比激动,感到莫大的光荣的自豪! 我于 1982 年从宿州农校毕业后,一直从事农技推广工 作。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培养下,我刻苦钻 研业务,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广大农民群众做了 一些实实在在在的事情。回顾我的工作历程,献身农业、 服务农民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从校门到田间地头,一直同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 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开展农技培训、农技咨询、农技辅导, 把每项农业生产新技术送到村送到组,送到农户手中、心 中。 1995 年到 1997 年,我在黑石渡镇承担了全县水稻旱育 稀植高产攻关试验研究及示范项目。三年的时间,我在试 验田及示范田块细心的观察、认真的记载,累计收集了 8000 多个试验数据,亲自从事田间试验操作项目达 200 项, 主持召开田间现场会 150 场次,试验示范获得了成功,水 稻产量由中低产上升到中高产档次。三年累计建立高规格 高产示范片 1200 亩,带动辐射示范片 17500 亩,实施农户 达 5000 户,使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新技术在黑石渡从无 到有,从小面积到全面普及,平均高产示范片亩增产稻谷 104 公斤,总增稻谷 218.4 吨,全镇仅此一项增收稻谷 766.5 吨,总共增收产值达 100 万元。该项目获得了省级科技成 果二等奖励。 1997 年,我在全县率先行进水稻旱育无盘抛秧试验。 无盘抛秧技术是对传统栽秧技术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 了水稻种植工序,劳动工效提高了十倍以上,每亩增产 100 斤以上,同时把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解放出来了,转 移到城镇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然而这项技术的试验及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在 黑石渡乡黄家畈村的 11 队挑选了黄宝超户作试验,为消除 该户后顾之忧,我个人拿资金作为风险金担保,落实了 1.6 亩田进行水稻无盘抛秧试验。当时,秧苗抛下去后,受到 了不少群众的冷嘲热讽,甚至指责。说这哪是栽秧,简直 是胡闹,这样栽秧怎么能生长,又怎么能丰产呢?当时我 心里也有所犹豫,毕竟从来没有做过,但我认为任何新生 物,都必须有人去尝试,有人去冒险,有人去牺牲,更何 况水稻抛秧是一项惠及千万农户的好事,我不去做,谁去 做呢?最后我坚定自己的信念、冒着风险、顶住了压力、 横下一条心继续干了下去,从播种、育苗、抛秧到田间管 理全过程我都亲手操作示范。为了一块抛秧试验田前后 60 多次,骑自行车颠簸在几十公里的山间小道上,我也心甘 情愿。经过精心管理,水稻长好了,我晒黑了变瘦了,当 年试验成功了,比其他稻田增产 100 多斤。当看到丰收的 稻谷,所有的委屈及苦累都烟消云散了,最后只有了快乐。 此后我对抛秧技术进行了认真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写出了 详细的研究报告,为以后推广抛秧技术推广打下了基础。 1998 年,为大面积推广无盘抛秧新技术,我又在其他村选 择了 5 个农户进行示范。这一次推广难度就更大了。我带 着农技站的同志帮这 5 户把秧抛下去。结果,其中有 2 户 人家由于受不了他人的讥讽嘲笑,连夜把抛下去的秧都拔 掉,第二天找人又栽下去。我知道后非常气愤,简直哭笑 不得,但又能怎么办呢?只好又另外寻找了 2 户做示范, 抛秧后在整个立苗期亲自带人日夜看管,防止农户再拔掉 重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 5 户抛秧的水稻比没有实行抛 秧技术的增收明显,得到广大农户的一致认可,从此,无 盘抛秧技术在黑石渡一传十十传百地推广开来。 XX 年,组织上把我从黑石渡镇农技站调到县农技推广 中心,这使我在工作上有了新的平台。为使水稻无盘抛秧 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我针对全县的实际情况,选择了 100 多处不同类型的田块进行试验示范,为确保试验成功,我 和同事们一起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 地向群众传授技术做示范,试验示范终于获得了成功。在 全县 100 多处点燃了水稻抛秧栽培的火种,实现了水稻旱 育无盘抛秧从百亩示范到全县全面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 会、经济效益,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水田节本增效, 粮食增产增收,农民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从 XX 年到 XX 年八年间全县累计推广示范水稻旱育无盘抛秧栽培 60 万亩, 每亩节本增效效益达 140 元,为农户创造节本增效效益 8400 万元,增产稻谷 3 万吨,节约劳动力工日 120 万个, 示范受益农户达 4.8 万户,户均增收 1700 多元,此项新技 术的成功,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省农委专家亲临 现场检查,并申报国家农业部重点推广项目。XX 年 4 月 15 日在我县召开了全省水稻旱育无盘抛秧现场会,将我们的 经验和技术在全省广泛推广应用。 XX 年至 XX 年,我作为县级技术负责人,主持实施了国 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XX 年度 我县获得了省科厅二等奖。并受到了项目区广大农户的好 评。 XXXX 年我又首次开展了全县水稻苗情监测工作,针 对全县的水稻生产情况,在不同类型田块安排了四个水稻 生产苗情观测点,每年本人直接开展水稻田间观测 60 场/ 次,田间调查 25 场/次,室内秧苗素质考查、叶面积计算、 室内考种等项目 15 期次,统计植株叶龄、分蘖动态、穗期 产量结构等数据 1 万多组,撰写苗情监测报告 12 期。水稻 苗情监测工作量大,工作环境艰苦,田间观测人员晴天一 身汗,雨天一身水,辛苦程度非常人所比,同时时间要求 非常严格,5-7 月间不论酷暑炎热、还是倾盆大雨,5 天一 次苗情报告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每年本人投入工作日达 60 多个,其中占用个人法定休息日、节假日达 15 日以上, 本人从未向单位或组织叫苦叫累过。水稻苗情监测工作对 水稻生产意义重大,能及时准确的掌握苗情,有效指导水 稻生产,有效解决了水稻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受到了 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和广大农民的称赞,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 让农民群众尽快掌握新技术,是他们致富的金钥匙。 为此,多年来,我和同事们长期致力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培 训,记得 XX 年,第一次在下符桥镇三尖铺村举办水稻无盘 抛秧技术培训班,本人预计有四、五十人参加,时间为半 天。但 8 点不到,教室内外却挤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八十多人,培训到了中午,农户一个没有走,那情景至今 让我感动。从此以后,我们带着技术书籍和录像资料,打 着背包住在村组,哪里有无盘抛秧,我们的培训班就办到 哪里,不管山高岭大,路途遥远,还是酷暑、严寒,哪里 有农民需要我就到哪里。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工 作,经常起早贪黑、忍饥挨饿、有时甚至疲惫不堪,我也 无怨无悔。为使农民生产培训两不误,方便农民,我们就 把培训安排在晚上或者雨天。一想起农民那渴望的目光, 再苦再累,内心仍感到欣慰,“为了农民能学到技术,吃 点苦怕什么”。 我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农村第一线从事农技推 广工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长年累月奔波在田 间地头。二十多年来,我放弃了 300 多个节假日,每年下 乡村都在 100 天以上,有时根本顾不上家庭。对于我的家 庭来说,我算不上好丈夫,更不能说是好父亲。我的爱人 是位乡村学校的民办老师,1995 年,她到六安师范民师班 进修,家里只有我带着一对双胞儿女。当时两个孩子只有 六岁半,上小学二年级,我因为经常下乡就无法顾及他们, 而家庭经济又比较困难,所以下乡时每天早晨就拿一块钱 给他们,让他们俩在街上买点包子当午饭,现在回想起来, 就感到非常心酸和心痛,觉得愧对了孩子,没有尽到责任,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勤奋学习,也有所作为。 有人问我,“你那么认真,图什么呢?”我只是对他 笑笑。我什么都不图,我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 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勤恳恳的为人民服务。我学农 就要爱农,更要为农。 我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注重实用新技术的推广示范并 能够针对农业生产上的技术问题,开展试验研究工作,并 取得了一些成绩,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 发表了专业论文五篇。 1、“皖西大别山区水稻旱育稀植关键技术研究初报” 2、“中稻地膜覆盖旱作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3、“XX 县水 稻旱育无盘抛秧应用效果及关键配套技术” 4、“皖西大 别山区食用百合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5、“皖西大别山 区一季中稻丰产避免适宜播栽期试验报告”等。这些论文 针对强,对全县水稻生产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党和政府已给了我很高的荣誉, 我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农技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省人事厅、省农委授予的“全省农村优秀人才奖”、省科 技厅授予的“全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奖”,市委 组织部授予的“全市基层优秀党员代表”、市农委授予的 “全市植物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奖”、市人民政府授予的 “全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奖”、县政府授予的“县政府特殊 津贴奖”以及县农委系统奖项等 20 多项荣誉称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