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将进酒教案6篇将进酒教案将进酒教案(一):将进酒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同上)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解题: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资料,将(qi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二、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此刻。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1.李白的生平、经历: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到达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之后的他,仍持续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2.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空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三、讲解课文:(一)熟悉课文:1.听录音朗读(1)正音正字馔(zhun)恣欢谑(z)(xu)径(jng)裘(qi)朝(zho)樽(zn)还(hun)岑(cn)烹(png)(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学生讨论)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必要时教师范读)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悲乐愤狂愁(教师板书)(二)解析诗句: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天空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插入:描述黄河的诗句还有:A黄河如丝天空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壮)B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悲)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高堂”高大的厅堂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一个“悲”字,叹意极浓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教师提示,学生分析)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不仅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带给了充足的借口。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板书)“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3.“钟鼓馔玉不足贵”(一种乐器)(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板书)“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古来圣贤寂寞饮者留其名(陈王)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其父曹操的重用。作者此时自比陈王,抒发满腔壮志未酬之愤。4.“主人何为言少钱?”(酒酣之辞)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三)整体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流向:悲乐愤狂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得?!(四)学生齐读全诗,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流程。(五)教师指导朗诵,学生当堂背诵。(六)小结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2.结构繁复情感大起大落;3.语言活泼以七言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板书设计:将进酒(情、愿)李白时光易逝人生如梦蔑视权贵反客为主悲乐愤狂人生易老及时行乐自比陈王酒酣意浓愁(情感的落脚点)将进酒教案(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2)背诵全诗。2、潜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导入新课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此刻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一、整体感知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资料。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必须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用心的资料,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用心的资料。(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二、鉴赏要点1、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2、感情上大起大落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开头四句写感伤之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那里的“高堂明镜”并非指母亲,而是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阿!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钟鼓”本意指乐器,那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那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能够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那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那里指名贵的马。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给学生十分钟,练习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提问:一、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能够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2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但是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好处,也是能够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3、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飘逸不群,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我们在领略诗句内涵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二、(提问:学了这首诗,大家觉得李白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学生回答后,说一下李白在华阴县的逸事。)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学生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比不说好。教师能够有选取地看几篇,做一个小结,帮忙学生认识诗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作业:背诵该诗;完成练习册该课资料。将进酒教案(三):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资料;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教学重、难点: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诵读指导: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取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空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状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四、整体把握: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赏析1、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述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带给了充足的借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那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透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阿!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能够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2、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构成咏叹味。之后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但是“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必须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将进酒教案(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背诵全诗。提高古典诗歌鉴赏潜力过程与方法: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的诗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鉴赏潜力。教学难点: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教学方法:1、诵读法2、比较法3、问答法4、讨论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背景导入: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在颖阳山居小聚,三人登高饮宴,作者空有旷世之才而不被重用,遂借酒,抒发郁愤不平之气。二、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正音。2、学生群众朗读。3、学生自由朗读,当堂背诵。全班诵读诗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将进酒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汉乐府诗体。三、深入研读:再读开头四句,教师提问:开头四句读完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提问:诗人为何要写黄河。带领学生逐步分析,诗人写黄河,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之后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请学生细读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那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那里有必须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字比叹惋,充满着不平之气、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巩固提高:四、研究讨论:主旨句理解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A句)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B句)作一比较,二者在资料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资料比较A句B句不相同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于愤激中略见昂扬。相同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表达形式比较A句B句不相同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因将写于梦后约七年时候,正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心中块垒,诗歌以饮酒为题材,只能采用委婉形式。梦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因以游仙为题材,安能句不能不卒章显志,直诉心中意愿。小结作业:我们不仅仅要感谢李白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篇,我们更要赞颂他伟大的人格,硬朗的人生!李白的怀才不遇,与他所处的封建社会制度是分不开的。和他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期望同学们珍惜这大好时光,带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投身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相信你们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主题资料:这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同时也流露出欲施抱负的愿望。作业:比较将进酒与行路难的情感基调的不同。将进酒教案(五):将进酒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资料;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闲暇的时候喜欢听歌吗?(喜欢!)那么老师在那里为大家唱一首歌怎样样?(欢迎!)好,下面我就为大家清唱一首。(有感情的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同学们听没听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歌?(不是,是读了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没关系。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二、背景简介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明白,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三、解题“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资料。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四、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讨论朗读中的问题,到达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资料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形象:大醉,酣卧不起。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阿?从诗歌的资料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证明了这一原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齐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师生齐读全诗。读后讨论问题。我们明白,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而史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据此推算,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五、诗意解析1、请问,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14)乐观(58)狂放(914)愤激(1522)更狂放(2327)愁苦(28)2、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首二句。3、作者悲伤的是什么?时光易逝,人生易老。4、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比兴。5、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明白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空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作者那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6、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7、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8、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情绪仿佛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10、“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11、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应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此刻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六、诵读指导1、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资料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来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声音来演绎诗歌的。(播放朗诵录音。)2、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不看手中的诗文,默想一下你还记得诗中的哪些句子。3、下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资料,试着跟老师一齐把这首诗背诵一遍。七、课堂总结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下课!)将进酒教案(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能够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二、诵读指导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取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空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状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方法: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练习背诵。四、整体把握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赏析1.名句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述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带给了充足的借口。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赏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阿。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那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透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阿!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能够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化工生产-洞察与解读
- 钻孔桩水下打捞合同范本7篇
- 风险评估与量化-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高端女装市场竞争态势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微纳米颗粒清洗技术-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度周口西华县中医院校园招聘17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江苏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招聘高层次人才1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河南新乡市拓晋科技中等专业学校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黑龙江黑河市漠河市公益性岗位招聘18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春季四川叙永县委组织部叙永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叙永县事业单位人才岗位需求7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必刷)
- 蒌叶栽培与管理技术
- 公路统计管理办法
- 《智能建造概论》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危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
- 电力建设安全规程2025新版
- 自制工装夹具管理办法
- 2024年法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苏州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面向下一代互联网Web3.0可信数字身份基础设施白皮书(2024年)
- 万达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 T/CHC 1006-2023灵芝孢子油软胶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