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木兰诗》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木兰诗》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木兰诗》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木兰诗》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兰诗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收录的唐朝人韦元甫所作的 一首木兰诗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 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 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 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 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 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gu,用以束衣袖的 臂套)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 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部,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 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 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 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二、焦点争鸣 1、花木兰是英雄还是孝女? 木兰诗讲述的是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最 终凯旋而归,解甲归田的故事。如果我们认真地咀嚼此诗, 再结合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看出:木兰最突 出、最主要的形象实际是一个孝女,而不是一位英雄。木 兰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孝道思想而并非爱国精神。 关于此诗产生的年代,据前人考证,诗中所叙地名与 史书所载北魏与柔然的战争相符,作品最早见于南朝陈代 僧人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之中,那么作品产生于北魏 后期当较为可信。南北朝时期,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历史原 因,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仅失去了其在两汉时代的 统治地位,而且其思想体系中较为合理的成分也逐渐被人 们所淡忘。这种现象在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中显得尤为明显。 而与此相反的是在当时的文学批评领域,却仍出现了一大 批文学批评家高扬儒家传统文论,宣扬文学的“政教”(如 曹丕)“德行”(如葛洪)以及“宗经” “原道” “征圣”(如 刘勰)思想,将文学与社会政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也与儒 家之道联系起来。批评家们的想法,仍立足于以文学恢复 儒家传统、教化民众。那么被当时的文人所润色过的木 兰诗 ,自然便具有了文人刻意打上的上述文学批评理论的 烙印。作者借“一个女儿曾代老父从过一次军”(范文澜 中国通史)的事例,编成诗歌,从中寄托人民群众对孝 女或孝道思想的企盼。因此, 木兰诗的创作倾向(动机) 便自然可以概述为:通过塑造一个孝女的形象来改变世风, 并为世人树立楷模。何以见得是这样的呢? 按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文评点,此诗可以分成四 个部分。(如何分段以及每段的起止也值得商榷) 第一部分:自篇首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段 写木兰准备代父从军以及初涉沙场的感受。这部分诗文中 清楚地写道,木兰反复叹息,心生忧虑的起因,不是因为 看到烽烟起边关、国家人民将罹难的忧国忧民(即她的叹息 忧虑不是像英雄那样来自于对国事的感慨),而完全是因为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的叹息忧虑全是因父而 生。可汗点兵,父亲在册,可家中的情况却是“阿爷无大 儿,木兰无长兄” ,无法使老父摆脱眼前的兵役之苦,这才 是木兰叹息的全部原因。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所思所虑,完 全是从自己的家庭情况出发而考虑问题,没有也不可能表 现出为国、为君、为人民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诗句)的爱国思想或精神。这是显而易见的。木兰的 从军动机只有一个即替父分忧。而且作品中“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二句,已经把这一动机揭示得极为清楚,是 “替爷征”而非“为国征” ,也正是由于“替爷征”之念是 木兰迫于无奈而发自肺腑的心甘情愿,故而下文中所描述 的买器具,才能够写得欢畅淋漓,将周密而紧张的准备气 氛渲染烘托得有声有色,在表面欢快的购物准备之下暗含 着一种淡淡的忧虑,表面的欢快是木兰的孝心得到父母家 人的支持与鼓励之后,即孝心得到初步伸张后的必然表现, 而暗含的忧虑则是木兰及家人内心思虑如何面对未来的必 然结果。接下来的描写中,木兰离家出征后对家中父母的 思念仍然是作品抒情的重要脉络。 “旦辞爷娘去”表现了离 家之时木兰对父母的依恋;重复的两句“不闻爷娘唤女声” , 更突出表现了木兰对父母深切思念的情怀。作品写木兰从 军途中的所思所见,如报安家书一般,仍以眷念父母为主 要着眼点,这实际上仍是对木兰孝心的隐晦伸张。 第二部分:自“万里赴戎机”到“壮士十年归” 。简 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涯。这里通过渲染征战之苦、万里关 山之遥、朔气铁衣之寒,确实体现了木兰的刚毅、勇敢的 性格特征。但也正是因为写出了征战之苦,才更能衬托出 木兰孝心之深。木兰之所以能“壮士十年归” ,其“替爷征” 的孝心是能够战胜千难万险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这里仍 没有只言片语涉及木兰的爱国思想,只是反复表现征战之 苦、回归不易。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品将这一段具体的 征战过程这一最能体现爱国思想与主人公性格特征的部分 只作了简略的描写,而没有过多地渲染其“乐观勇敢的爱 国精神” “金戈铁马的英雄”的一面以及“普通女子所禀赋 的智慧和才能” ,注意到这一点,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作品 的思想倾向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三部分:自“归来见天子”至“不知木兰是女郎” 。 这是全诗的高潮。在这段中木兰以一个女英雄的面目出现, 而且还是一位只有英雄之身而无英雄之名的英雄。因为木 兰是“替爷征” ,军功簿上的名字自然是父亲的。木兰用自 己的血汗为其父创建了功勋,以自己的刚毅勇敢为乃父赢 得了英雄之名,这难道不会使她的父亲乃至天下父母感到 欣慰与自豪?作品对木兰孝心的渲染至此而达到高潮。这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木兰归家后的一段描写,作者只写出了 爷娘、阿姊、小弟闻听木兰回家来的欣喜之情,却没有去 写木兰与家人久别重逢后的喜悦之况,而是拓开一笔,着 意刻画木兰归家后出人意料的动作行为:开东阁,坐西床, 脱战袍,著旧衣,理云鬓,帖花黄。这一连串急不可耐的 动作表现了木兰此时的心理:远离(告别)英雄,还我女儿 本来面目。这既表现了木兰特想重新以女儿的身分侍奉父 母的迫切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她当初不愿以后也不愿永 远做一个英雄的一面。换言之,木兰当初替父从军的直接 目的,只是为了替父分忧而不是去立志做个英雄,而今既 然替父分忧的目的已然实现,那么再继续做一个女扮男装 的英雄,又有何意义?所以还木兰以本来面目就成了木兰此 时的迫切愿望。那么木兰是英雄?还是孝女呢? 第四部分:自“雄兔脚扑朔”至篇末。这是一段附文, 也是诗人对木兰的赞词。其主旨仍是在肯定木兰的孝心, 即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孝敬父母,不仅男儿能做到,女儿 也一样能做到。在这一点上是“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这 既是对木兰孝心的深化,又暗含了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倾 向。 综上所述, 木兰诗的情节设计完全是为了塑造木 兰这位孝女的形象而构建的。只有木兰以一个孝女的形象 出现的时候,换言之,只有把木兰理解成一个孝女形象, 作品中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尾才会有依附、有凭借、有 着落,对本诗的理解也才能做到“顺理成章” 。如果我们认 定木兰是一位“爱国英雄” ,不仅在作品中找不到可靠的依 据,而且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评点原则,这一点不应忽视。 (选自名作欣赏XX、2,有删节,作者:王永) 2、关于作品的主题: 木兰诗不是保家卫国反侵略主题的作品,它是认 同征讨扩张或者说是肯定国家统一的作品。 在中国的历史上, “爱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春秋战国时代,扩张征讨、统一中国的行为,得到了历史 的肯定,如秦。而与此相反,反对统一、抵抗扩张、固守 分裂的行为,又被歌颂为爱国,如赵,如廉颇和蔺相如。 我们姑且不作这方面的探讨,只是对木兰诗作一 些破解。 根据木兰诗演绎的一些文艺作品,都是把它作为 抵抗外侮的爱国主义主题来发展的。豫剧花木兰就有 “保国到边关”之类的唱词。教授们讲授木兰诗也是 这个基调。实际上,原始的木兰诗真正内容与此正好 相反,它描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发动的征讨扩张战 争。这有以下几点为证: 诗中从来没有交代过木兰所在的国家是因为受到了 别的国家的侵略甚至威胁才起来应战、迎战。木兰所参加 的这场战争,纯粹的是一场主动发动的对他战争。 木兰诗在开头部分就已经交代:木兰所在的国 家,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军事化国家,而不是一个软弱受侮 的国家。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 的国家, “军书”浩繁,征兵众多,甚至连一个已经失去作 战能力的老人(木兰之父)也绝不放过!这不是清楚地表示了 这个国家的性质了么? 木兰是“替爷征” 。仅一个“征”字,形象地说明 了这场战争的性质:是征服别处的战争,或者是扩张统一 的战争,而不是守卫战或反击战。 诗中写到“可汗大点兵” 。汗,可汗,是北方少数 民族国家中的首脑,这种称谓很稳定,一直到元朝,还有 成吉思“汗” 。木兰是在可汗的管辖下,是少数民族。 木兰的名字,不是汉族的名字,它是北方少数民族 人的名字。至今,蒙古族中木兰这个名字还很普遍。前面 加个“花”姓,叫“花木兰” ,纯系后人附会。 木兰参战的行军路线,是由大西北向中原挺进的路 线,即爷娘处黄河边黑山头(燕山山脉)燕山。 这条线路,正是北方诸朝向中原进发的路线。 不管怎么样,有一点必须肯定,木兰参与的这场战争, 是中华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