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 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 一、概况 2011 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 117 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 析。 117 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这 117 个城市是指 2011 年 1-4 季度中参加数据汇总的全部城市,各个季度城市数量会有变动,但基本稳定在 100 个城市左右。 华北 东北 华东 中南 西南 西北 天津 石家 庄 太原 呼和 浩特大同 秦 皇岛 包头 阳泉 赤峰廊坊 (10 个) 沈阳 长春 大连 哈尔滨 鞍山 吉 林 齐齐哈尔 通化 延边 白城 白山 辽源 牡丹江 四平 佳 木斯 松原 抚顺 本 溪 (18 个) 上海 济南 南 京 合肥 福州 青 岛 烟台 淄博 东 营 苏州 常熟 绍 兴 威海 潍坊 蚌 埠 无锡 盐城 徐 州 芜湖 黄山 安 庆 景德镇 马鞍 山 南通 萍乡 三 明 南平 泉州 温 州 新余(30 个)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洛阳 常德 佛山 汕头 湛江 荆州 海口 潜江 十堰 襄樊 许昌 宜昌 郴州 桂林 黄石 柳州 株洲 益阳 安阳 恩施 湘潭 衡阳 孝感 岳阳(28 个) 重庆 成都 贵阳 昆明 广安 乐山 泸州 宜宾 玉溪 曲靖 绵阳 昭通 德阳 六盘 水 保山 (15 个) 兰州 西安 西宁 白银 宝鸡 铜川 渭南 延安 银川 金昌 喀什 咸阳 石嘴山 吐 鲁番 昌吉 库尔 勒 (16 个) 2011 年,监测城市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招聘人员累计 2068 万人次,进入市场求职人数累计 1956 万人次,岗位空 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 需求人数 / 求职人数,表明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 数。如 0.8 表示 10 个求职者竞争 8 个岗位。 约为 1.06,与上年相比上升了 0.05。(表 1) 表 1. 供求总体情况 需求人数 (人次) 求职人数 (人次) 岗位空 缺与求职 人数的比 率 与上年 相比变化 本期有效 数 20680563 19563305 1.06 +0.05 分季度看,2011 年四个季度,监测城市市场用人单位招聘人数平均每季度约 517 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人数平 均每季度约 489 万人,平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 1.06。 分年度看,2001 年以来市场中岗位需求和求职人数总体上保持上升态势,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高于求职人数 的增长。特别是 2004 年以来,市场中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始终保持在 0.9 以上,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2008 年-2009 年间有所回落,但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2011 年回升至 1.06,呈现上升趋势。(见图 1) 图 1 2001-2011 年度市场职业供求总体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2011 年全国 117 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从全年总体情况看,劳动力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市场运行稳定。 2从产业需求看,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格局基本稳定。从趋势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呈下降 趋势,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稳步上升。分行业看,制造业需求旺盛,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批发零售业、住宿餐 饮业、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比重趋于下降。 3从用人单位需求看,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占据主体地位。私营及个体企业 用人需求比重趋于上升;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逐年下降;外商及港澳台企业的用人需求变化不大。 4从求职主体看,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是求职主体。从趋势看,新成长失业青年的 比重波动中略有上升,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波动中呈现下降;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比重总体上趋于上升,但近 年来有所下降。 5从年龄看,16-34 岁年龄组用人需求量大,45 岁以上求职人员就业依旧相对困难;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 动力是市场中的求职主体,市场需求量较大,2010 年以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市场需求量回升。 6从技能看,劳动力供需总量集中在初、中级技术等级;从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职者均供不应求, 其中高级技能人才短缺仍较为突出。 二、产业、行业劳动力需求状况 从需求总量看,2011 年监测城市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 1.8%、39.3%和 58.9%,以第三产 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格局相对稳定。 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 0.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 0.6 个百分点。(见表 2) 表 2. 按产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产业 需求人数 (人次) 所占比重 (%) 与上年相比需求变 化 (百分点) 第一产 业 362106 1.8 - 第二产 业 8143816 39.3 +0.6 第三产 业 12174641 58.9 -0.6 合计 20680563 100 / 2001-2011 年度,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 2001 年的 25.7%上升至 2011 年的 39.3%,上升了 13.6 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 2001 年的 72.5%下降至 2011 年的 58.9%,下降 13.6 个百分点。(见图 2) 图 2 2001-2011 年度三次产业需求比重变化 从行业需求看,81.7%的单位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六个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 32.2%、15.7%、13.1%、8.9%、7.2%和 4.6%。(见表 3) 与上年相比,制造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 0.1 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 0.8 个百分点,住宿和 餐饮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 0.1 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 0.1 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的需求比重上升了 1.1 个百分点。 从各年度情况看,2001-2011 年间,制造业需求旺盛,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制造业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上升了 近 15 个百分点;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的需求比重波动中趋于下降,平均下降幅度在 3%以内;建筑业的 需求比重基本稳定。(见图 3) 表 3. 按行业分组的需求人数 行 业 需求人数 (人次) 所占比 重 (%) 上年相比 需求变化 (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 362106 1.8 - 采矿业 201486 1.0 +0.1 制造业 6662488 32.2 +0.1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324856 1.6 +0.2 建筑业 954646 4.6 +0.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62992 2.2 -0.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570374 2.8 -0.1 批发和零售业 3247131 15.7 -0.8 住宿和餐饮业 2701089 13.1 +0.1 金融业 290360 1.4 -0.3 房地产业 506536 2.4 -0.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491500 7.2 +1.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业 158733 0.8 -0.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18171 0.6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846787 8.9 -0.1 教育 202548 1.0 +0.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62760 0.8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14601 1.5 -0.1 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84505 0.4 - 国际组织 16894 0.1 +0.1 合计 20680563 100.0 / 图 3 2001-2011 年部分行业市场用人需求比重变化 注:2005 年 3 季度行业指标采用新标准分类,上述指标统计有所变动,故 2005 年全年未作汇总。其中,社会 服务业需求比重,2006 年及其后各年度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需求比重合计。 三、用人单位劳动力需求状况 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需求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 96.8%,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占 0.6%,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重为 2.6%。 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用人需求占 76.1%,其中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 较大,其需求比重分别为 22.1%、31%和 11.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 6.3%;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 需求比重为 7.4%;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 10.2%;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 4%。(见表 4) 与上年相比,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上升了 0.3 个百分点。其中,内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上升了 1.3 个百分点, 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了 1.1 个百分点。 从各年度情况看,2001 年至 2011 年,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了 11.8 个百分点,呈现逐年下降趋 势;私营及个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一直保持在 30%以上,2001-2006 年间上升了 7 个百分点,需求比重逐年上升, 2007 年以来呈现缓慢下降态势;外商及港澳台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基本保持在 15%左右,变化幅度较小。(见图 4) 表 4. 按用人单位性质分组的需求人数 单位性质 需求人数 (人次) 所占比重 (%) 上年相比 需求变化 (百分点) 企业 20011026 96.8 +0.3 内资企业 15233577 76.1 +1.3 国有企业 457018 2.3 -0.4 集体企业 348692 1.7 -0.3 股份合作企业 683856 3.4 +0.2 联营企业 360713 1.8 -0.5 有限责任公司 6196615 31.0 +4.3 股份有限公司 2212903 11.1 +1.5 私营企业 4430786 22.1 -3.2 其他企业 542994 2.7 -0.3 港、澳、台商投资 企业 1252887 6.3 -0.2 外商投资企业 1488274 7.4 -1.1 个体经营 2036288 10.2 +0.1 事业 88467 0.4 -0.2 机关 41912 0.2 - 其他 539158 2.6 -0.1 合计 20680563 100.0 / 图 4 2001-2011 年部分企业需求比重变化 注:2005 年 3 季度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指标采用新标准分类,上述指标统计有所变动,故 2005 年全年未作汇总。 其中,股份制企业需求比重,2006 年及其后各年度为股份合作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需求比重 合计。 四、各类职业劳动力供求状况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2011 年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是用人需求的主体,所占比重分别 为 34%和 32.8%,二者合计为 66.8%。 从各类职业的求职情况看,求职人数相对集中的职业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所占比重分 别为 28.8%和 30%,两者合计约占总求职人数的 58.8%。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较高,分别为 1.12、1.21、1.05,劳动力需求略大于供给。(见表 5) 从各年度情况看,2001-2008 年,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旺盛,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呈现上升态势,2009 年有所回落,2010 年以来有所回升(见图 5) 表 5. 按职业分组的供求人数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职业 类别 需求人 数( 人次) 需求 比重(%) 与上年 相比需求 变化(百 分点) 求职人 数( 人次) 求职 比重(%) 与上年 相比 求职变化 (百分点) 岗位 空缺与 求职人 数的比 率 与上 年相比供 求变化 单位 负责人 655776 3.2 +0.2 707579 3.6 +0.1 0.90 +0.10 专业 技术人员 2733356 13.2 +1.7 2538506 13.0 +0.7 1.05 +0.13 办事 人员和有 关人员 2127469 10.3 +0.9 2851974 14.6 +0.6 0.73 +0.07 商业 和服务业 人员 7030166 34.0 +0.7 5626084 28.8 -0.4 1.21 +0.11 农林牧 渔水利生 产人员 299177 1.4 -0.1 260380 1.3 -0.2 1.11 +0.15 生产 运输设备 操作工 6787446 32.8 -2.6 5871853 30.0 +0.3 1.12 -0.03 其他 1047173 5.1 -1.0 1138231 5.8 - 0.90 -0.10 无要 求 / / / 568698 2.9 -1.0 / / 合计 20680563 100.0 / 19563305 100.0 / / / 图 5 2001-2011 年市场部分职业供求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五、求职人员分类状况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 54.2%,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 24.5%,就业转失业人员占 16.4%, 其它失业人员占 13.3%。求职人员中,外来务工人员占 33.7%,其中,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分别占 17%和 16.7%。 与上年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比重下降了 2.2 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比重上升了 0.8 个百分点,本市 农村人员的比重上升了 2.9 个百分点,外埠人员的比重下降了 1.9 个百分点。(见表 6) 从各年度情况看,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中的求职主体(占 70%以上),这两大 群体的求职比重基本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动态势:2001-2003 年,失业人员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之后回落,2003-2008 年间下降了 11.3 个百分点,2008 年以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1 年略有回落;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比重则从 2001- 2003 年下降了 5 个百分点,之后不断上升,2003-2008 年间上升了 15 个百分点,2008 年以来呈现下降趋势,2011 年 略有上升。 在失业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比重从 16.5%上升至 24.5%,上升了 8 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 职比重 2001-2003 年度从 21.8%上升到 28%,上升了 6.2 个百分点,之后不断下降,2003-2011 年间下降了近 12 个百分 点。(见图 6) 表 6 按求职人员类别分组的求职人数 求职人员类别 求职人 数( 人次) 所占比重 (%) 与上年相 比 需求变化 (百分点) 新成长失业青年 4799603 24.5 -2.2 其中:应届高校毕业 2109365 43.9 -3.1 生 就业转失业人员 3203450 16.4 +0.8 其他失业人员 2593130 13.3 +0.4 在业人员 1033280 5.3 0.2 下岗职工 632340 3.2 -0.5 退休人员 130644 0.7 +0.1 在学人员 566034 2.9 +0.2 本市农村人员 3335335 17.0 +2.9 外埠人员 3269489 16.7 -1.9 合计 19563305 100.0 / 图 6 2001-2011 年部分求职人员所占比重变化 六、招聘、应聘条件状况 1. 性别 从对劳动力的需求看,66%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略高于女性。 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女性的求职业比重分别为 54.9%和 45.1%。 从供求状况看,男性和女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 1.04 和 1.07(见表 7)。 从各年度情况看,2001-2011 年间,男性和女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女性岗位 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高于男性;2009 年以来,男性和女性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之间的差距趋于缩小。(见图 7) 表 7. 按性别分组的供求人数 性别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 数( 人次) 需求 比重(%) 与上年 相比需求 变化(百 分点) 求职人 数( 人次) 求职 比重(%) 与上年 相比 求职变化 (百分点) 岗位 空缺与 求职人 数的比 率 与上年 相比供求 变化 男 7365667 35.6 +1.3 10745941 54.9 +0.5 1.04 +0.05 女 6293653 30.4 - 8817364 45.1 -0.5 1.07 +0.04 无要 求 7021243 34.0 -1.3 / / / / / 合计 20680563 100.0 / 19563305 100.0 / / / 注: 关于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的计算:表 7 中“无要求”一栏数据,已按照表中实际男、女的求职比 例分别加权计入男、女需求人数,然后,再以“需求人数 / 求职人数” 算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加权分配 后的男女需求人数未列入本表中。以下“年龄”、“文化程度” 中“无要求”一栏处理方法同此表。 图 7 2001-2011 年分性别供求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2. 年龄 从用人单位的年龄要求看,86.4%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分年龄组,16-34 岁之间的劳动者构 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约占总体需求的 63.4%,其中,对 16-24 岁之间劳动者的需求约占 28.1%,对 25-34 岁之间劳 动者的需求约占 35.3%。 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求职者同样以青壮年为主体,16-34 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 70.3%。其中, 16-24 岁之间的求职者占 34.4%,25-34 岁之间的求职者占 35.9%。求职者的年龄构成与用人单位的年龄需求结构基本 一致。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 16-24 岁、25-34 岁、35-44 岁、45 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 1、1.18、1.06 和 0.77。(见表 8) 从各年度情况看,25-34 岁、35-44 岁年龄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趋于上升。见图 8) 表 8. 按年龄分组的供求人数 年龄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需求人 数( 人次) 需求 比重 (%) 与上年 相比需求 变化(百 分点) 求职人 数( 人次) 求职 比重 (%) 与上 年相比 求职变 化 (百分 点) 岗位 空缺与 求职人 数的比 率 与上年 相比供求 变化 16-24 岁 5805030 28.1 -3.7 6728839 34.4 -5.5 1.00 +0.08 25-34 岁 7310490 35.3 +0.8 7020434 35.9 +2.4 1.18 +0.02 35-44 岁 3678579 17.8 +1.3 4011160 20.5 +2.2 1.06 +0.03 45 岁以 上 1124991 5.4 +0.2 1802872 9.2 +0.9 0.77 +0.02 无要求 2761473 13.4 +1.3 / / / / / 合计 20680563 100.0 / 19563305 100.0 / / / 图 8 2001-2011 年分年龄供求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3. 文化程度 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87%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比重为 39%;对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需求比重为 23%;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 25%。 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 41.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 24.7%;大专以 上学历的求职者占 34.2%。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需求大于供给,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 1.12、1.14。(见表 9) 从年度情况看,2001-2011 年间,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市 场需求量较大;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2001-2006 年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波动中略有上升,2007-2009 年趋于下降, 2010 年以来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市场需求量回升。(见图 9) 表 9. 按文化程度分组的供求人数 劳动力供求人数比较 文化 程度 需求人 数( 人次) 需求 比重(%) 与上年 相比需求 变化 (百 分点 ) 求职人 数( 人次) 求职 比重(%) 与上年 相比 求职变化 (百分点) 岗位 空缺与 求职人 数的比 率 与上年 相比供求 变化 初中 及以下 4760208 23.0 -1.4 4825211 24.7 -1.0 1.12 +0.02 高中 8056903 39.0 +1.2 8052985 41.2 +0.9 1.14 +0.05 职高、 技校、中 专 4773095 59.2 +1.5 4670327 58.0 +0.8 1.36 +0.06 大专 3514107 17.0 +1.0 4357293 22.3 +0.7 0.94 +0.06 大学 1601918 7.7 - 2253288 11.5 -0.6 0.85 +0.06 硕士 以上 62738 0.3 -0.1 74528 0.4 -0.1 0.98 +0.12 无要 求 2684689 13.0 -0.7 / / / / / 合计 20680563 100.0 / 19563305 100.0 / / / 图 9 2001-2011 年分文化程度供求变化 (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 4. 技术等级或职称 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约占总需求人数的 54.2%,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工和技术 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 46%。 从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来看,54.1%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的职业资格,主要集中在初级工、中级 工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 47.6%。求职人员的技术等级构成基本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技术等级的要求相 匹配。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口腔种植显微镜市场渗透率及增长潜力分析
- 2025-2030口腔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比较与骨结合效果评估分析报告
- 2025-2030原木进口贸易市场调研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配菜知识教学设计中职专业课-西餐热菜制作-中餐烹饪-旅游大类
- 2025-2030医院洁净工程微生物控制标准与感染防控效果对比研究报告
- 2025-2030医疗大数据系统安全性检测与投资机会预测
- 2025-2030医疗云计算服务安全性评估与行业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医用低温设备安全性评价体系及未来发展展望
- 中医护理工作流程及记录模板
- 指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 2025急性心梗诊疗指南
- 2025年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公需课答案
- 2025年消毒供应室试题500题及答案
- 肠镜检查的准备及心理护理
- 学习通《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课后及考试答案
- 2025年福建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 《全科医师培训眼科》课件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 DB21T 2732-2017 森林防火技术规程
- 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注意事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