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型与跨文化理解层面_第1页
文化类型与跨文化理解层面_第2页
文化类型与跨文化理解层面_第3页
文化类型与跨文化理解层面_第4页
文化类型与跨文化理解层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文化类型与跨文化理解层面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日益重要,但在跨 文化交际过程中总是产生诸多问题,这 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当如何避免, 这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也 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从文化社会 学的视角,以跨文化理解作为分析出发 点,结合实例,解释跨文化理解难题产 生的层面。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71105.htm 关键词:文化认知特性 文化比 较 跨文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4)10- 0388-02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全球 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再 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或国家,国际化交 流日益频繁,不同地域的人之间的交往 直接导致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其直 接表现形式即为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 方式之间的对立与交融。在“外事无小 事”的情景下,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学习 和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认识跨文化理 解难题的紧迫性也彰显出来。 一、文化认知特性和文化类型 根据西方典籍, “文化 ”源于拉丁 语“cultura”和“colera”,最初是指“土地 耕耘”和“身体和精神护理 ”,由此衍生 出“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化”。由此, 如果我们从宏观角度出发,文化是人类 在生存、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一个与“自然” 相对立的概念:一切非“ 自然 ”的东西, 都属于“文化 ”的范畴。对 “文化”在微观 层面上的分析,可以有诸如哲学、民族、 种族、地区等层面的不同的分类。对于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跨文化理解 ”中的“文化”则是在文化社 会学领域,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中的部分,是支配人们思维方式与行为 方式的部分。 那么不同的文化类型是如何产生 的呢?不同的文化类型之间有没有相互 沟通的基础呢? 根据王志强博士的“文化认知特 性”和“文化时空观”理论:任何文化都 受到时间、地点、人的制约,都具有传 承性和动态性,即,是人创造了文化、 传承并发展着文化,那么作为文化的创 造者、传承者和发展者及载体的人,是 文化的主角。人类创造并发展文化的目 的是为了生存,而按照阿尔弗莱德韦 伯的理论,人类生存的本质就是自由, 或者说,人类是通过文化塑造而达到自 由。因而,我们可以得出,文化是人类 追寻自由的手段。在公元前 5 世纪的希 腊文中, “自由 ”的意义大致为:得以按 照习惯的方式生活或者是对法律的遵守。 论语:“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 ”,便是在遵循 习惯的生活方式和在遵循法律基础上的 自由的充分体现。而这种“习惯的生活 方式”和“法律”,便属于我们现在讨论 的“跨文化理解 ”中的文化的内涵范围。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 生存,因追求自由而生活,因生活而产 生了生活的方式和法律,于是产生了文 化。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人种的不同 及人类生存的地点不同直接导致人的需 求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生活方式上 便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类型;但人类的共 同追求却是相同的,这种人类的相同的 追求反映在生活方式上也成为文化内涵 的一部分,其直接结果便是不同文化类 型中相同、相通的部分。这正如两个相 交的圆,差异导致不同文化的对立,而 交集部分是不同文化类型的相互理解与 相互交融的基础。 例一: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德国人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善 于表达自己,外露而颇显张扬的行为方 式,使得他们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一 种满足感或成熟意识;中国人经常会认 为“言多必失 ”、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 堆突于岸,水必湍之” ,内敛而从众的 行为方式,使得中国人心理上有某种安 全感或成熟意识。 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便是不同文 化类型的一个明显的标志,也是两个不 同文化类型相互对立的地方;但这并不 表明例一中的两种文化就是不可调和的, 因为这两种看起来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 却带来几乎完全相同的结果:给人带来 或是满足感或是安全感或是成熟意识, 这样的一种共同的心理需求。这种共同 的心理需求就为上述两种文化在上述问 题上提供了互相理解和相互融合的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就上述例子得出一个结 论:德国人通常将善于表达自己作为成 熟的一个标志;而中国人通常将能够隐 藏自己看做成熟的标记。这样我们在中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德跨文化理解过程中,在类似的问题上 就不会觉得不可沟通、 “不可理喻 ”了。 二、跨文化和跨文化理解层面 本文对于“ 跨文化”的理解是在排 除了“纵向比较 ”的基础之上,即我们不 去讨论不在同一时间维度上不同文化类 型之间的比较。根据王志强博士有关 “文化认知特性 ”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 广义上的跨文化理解是指作为文化载体 的人的相互交流问题,它并不局限于 “何地”与“何时”;而在具体分析某种跨 文化现象时,我们有需要按照“文化时 空观”及“文化认知特性”的具体理论来 分析,即“何人 ”“、何地”、 “何时”。笔者 认为在此还可以补充下列几点:“何事” 、 “何故”及“何方”。 例二: 中国唐朝时期,中国的鉴真和尚 东渡扶桑以及日本在唐的晁衡“日本晁 卿辞帝都”的故事。 从广义的跨文化理解角度出发, 我们主要着眼这两位使者的跨文化交际,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以探讨或研究古代中国与古代日本的文 化交流情况,而并不以何时何地决定因 素。 如果要具体分析其中一人的跨文 化交流事迹,则需以上述六个“何” (5w+1h)来具体展开了。 跨文化性作为跨文化理解中的核 心概念,也是一个“ 比较概念 ”,其内涵 包括了跨文化理解的内容层面,也确定 了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类型的相互关 系;而这些内容层面及相互关系也都是 比较的结果,尽管这种“ 比较 ”有“潜意 识的比较”和 “有意的比较 ”、 “文化表现形 式的比较”和 “概念的比较 ”之分。其中 “跨”涉及了如下的层面: 1.“之间”, 2.“相互”,3.“互动”和 4.“对立” 。 其中 1. “之间” 是指不同文化类型 间的比较,这种“ 比较” 是 “潜意识的比 较”且是纯“概念的比较”。 例三: 兴于印度的佛教;中国传统的儒 教。 例三中的两个文化类型没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有正面的冲突,但提出这两个概念,并 把它们写在一起,本身就是比较的过程, 且提出“佛教 ”“儒教” 这两个概念的过程 就是比较的过程;将二者置于一起,虽 然没有任何比较的字眼,但在文化载体 (人)心中他便已做出比较:儒教不是 佛教,或其他。这种“ 之间 ”的比较没有 明显的积极因素,也没有确切的消极原 因。 2.“相互 ”是指不同文化类型间的 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静态的关 系”,这种比较是 “有意识的比较 ”但属 “概念的比较 ”。所谓“静态的关系”是指 在不同的文化类型间,很少甚至没有文 化载体参与其中,并试图去改变这种既 定的关系。 例四: 每年一度的德国慕尼黑“啤酒节” 上,人们用很大很重的扎啤杯大口喝着 啤酒;在中国的青岛啤酒节上,客人是 拿着塑料袋大口喝着啤酒。 在这对关系之中,作为文化载体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的人并没有刻意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即 是喜欢用扎啤杯抑或喜欢用塑料袋来喝 啤酒;但是载体却有意识对同时啤酒节 上的喝酒方式进行了一番“概念” 上的区 别。 3.“互动 ”是指不同文化类型之间 的互动性,这种互动的关系是一种动态 的关系,这种文化间的比较也是有意识 的比较。这种关系着眼于不同文化类型 间的正面的影响。 例五: 德语专业的大学生小李与来自德 国的汉学专业留学生 Thomas 是“ 互学” 关系:小李为 Thomas 辅导中文,而 Thomas 帮小李提高德语水平。 两个大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关 系就是正面的、积极的、动态的关系, 双方都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例六: 来自日本的中学生野原居住在德 国的同学 Peter 家里,Peter 一家觉得野 原在平时很讲礼貌,也很有教养,但是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唯一让他们受不了的是野原在吃饭的时 候,总喜欢发出很大的声响,而且没有 一副就餐的样子。后来,在 Peter 妈妈 的不断暗示下,野原的吃相不再令人讨 厌了。 Peter 一家或许并不知道,在日 本,人们在工作或交际过程中一副彬彬 有礼的样子,但回到家里,尤其是吃饭 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完全放松,做回真 实的自己;而且,日本人在饭桌吃得声 响越大,就表明饭菜越合胃口。 但野原也许并没有了解到,德国 人在饭桌上的行为中规中矩,安静有序、 条理井然。德国人认为,吃饭时咂然有 声是猪的特点。但对于在德国的野原而 言,最后他的改变就成为使他融入这个 家庭的正面因素了。 4.“对立 ”是指不同文化类型在正 面遭遇时出现的对立或对峙。这种对立 分为“有意识对立 ”和“无意识对立”,这 种关系在多数情况下是动态关系,由文 化载体通过其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表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出来。 如果说前三者多数为跨文化理解 层面中的积极层面的话,那么第四层面 更强调文化的碰撞与对峙。 例七: 在德国旅游的中国中老年游客对 德国街头的卖笑女子行为感到很难接受, 更令他们费解的是,德国警察对此竟然 视而不见。 这些中国游客对德国的国情并不 太了解,在德国这并不违法。于是,产 生了文化对立,而这种对立并非是德国 人故意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