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王阳明“致良知” 说的工夫及现实意义 与价值 摘 要:王阳明在人生最后阶段 的学术创作中,把大学中的“致知” 学说和孟子理论中的“ 良知 ”学说充分融 合起来,从而提出了“ 致良知 ”的思想。 o 疑这一思想的表述和内容才是王阳 明学说最后阶段的集大成理论,也是王 阳明哲学思想最本质的地方。他把“良 知”说和人的实际力行充分融合起来, 以此来把行动的真实力度嵌套进“良知” 说的理论当中,从而使得本源性的良知 具有了实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中国论文网 /4/view-12869771.htm 关键词:王阳明;“致良知” ;工 夫;现实意义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志 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 02-0094-02 “知行合一 ”说是王阳明早期思想 的体现,江右之后,王阳明则转扬“致 良知”之论。因为在王阳明的内心, “致 良知”论比“知行合一”说得更为直接和 具体,也更有实践性。那王说的“致良 知”具体内容如何呢?一般来讲, “致良 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良知” 论,其实也就是王说的道德本体论;二 是“致良知”说,指的就是王说的本体工 夫同一论1125 。当然,这两方面的内 容也是密切相连的,无疑是其“致良知” 论的宏观内容。 一、王阳明“ 致良知 ”的内涵 1.王阳明对“ 良知” 的界定 王说“ 良知” 的初始含义,来源于 孟子一书。而孟子认为,良知良能 其实就是指人不需要思虑就能得知、不 需要学习就能得行。而这一“良知良能” 到了王阳明思想体系中就成了人先天就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具备的道德意识和思想。他的“良知” 论 其实也就是王说的道德本体论,这是王 阳明对“良知 ”这一含义界定的首识。王 阳明对良知的界定更为强调良知自主显 现而为自我内心所自觉的特点。而且, 他还使孟子“ 良知” 说更推进了一步,让 孟子那种萌芽状态的情的成分变为一种 主体知觉层面的意识,让“知” 的色彩变 得浓厚了许多2118 。 2.“致良知 ”的工夫 第一, “致良知” 具有扩充、致极 性。王阳明“ 致良知” 中的 “致”,不仅具 有扩充的这种过程,还有至其极的意思。 而且,王阳明在大学问中提出了以 “至”训“致”的观点。浅层意义上来讲, 王阳明的“致 ”只是一种至极的意思,但 其实要强调的则是“ 致良知 ”这一过程, 其最终就是要达到“ 知至”的层次。所以, 王阳明这里的“ 致” 与“极”是贯通的,都 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达到目的1 156。最重要的是,王阳明这里的“致” , 除了上面所述要扩充良知这一本体而到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达“致其极”的目的,还有从本体到功用、 再从功用复归本体的双向通道。他这一 通过去除私欲而复归良知本体的渠道, 不仅是一种格物致知而复归良知这一本 体的过程,还是一种扩充延伸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彰显出本体与功用,也是 二者的统一。因此,王阳明从这种本体 和功用的层面来表达“ 致良知 ”之义,不 仅使用了穷理尽性等词语,还应用了去 欲克己等术语。因此,王阳明的这种本 体与功用的“ 致良知” 说,不是一种脱离 日用常闻的理论玄想,而是具有一定的 现实基底,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用 实行的。 第二, “致良知” 具有推致、实行 性。王阳明的“ 致良知” ,在其发用流行 的层面上不仅表现为“ 致良知 ”的至极之 义,还应该以良知的实际功用,将其与 至极其良知予以比较,如此才能与王阳 明之前论述的“ 知行合一”说贯穿起来, 而且,这也是王阳明自己所赞同的。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作,对于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致知”的内涵,王阳明认为只有去实实 在在地依良知去行便已达到。因此,王 阳明才说:“ 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 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 行合一者也。 ”4158 他把“决而行之”来 表达“致知”的实际功用,即将人内心所 知予以连贯并实践下去,这就是“决而 行之”的实际体现。在王阳明的世界里, 所有人都具有“ 良知” ,只存在不能致其 良知的。因此,从王阳明的角度来理解, “良知”这个本体、 “致良知”这个天下之达 道,其中关键就在于达道中的“行” ,作 为其内在规定而存在着。 依此来看,所谓“ 知 ”就是良知, 所谓实践之义就是“ 致” ,是故,王阳明 这里的“致良知 ”无疑就具有了 “知行合 一”的内在之义。而且,王阳明曾在 答陆元静书中就认为, “致良知” 的 “知”的属性就是知,而“致”的应有属性 则为行。有必要说明的是,程朱理学主 张的“格物穷理 ”说,只是注重在求理上 的探求,而忽略了实际的行,因此使得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知与行成为两体。而王阳明的“致良知” 说,则把二者内在地贯通了起来,有效 避免了程朱理学的这种情况5164。从 上可知,王阳明这里的“ 致 ”,其实就是 行,而“致良知 ”也就是把自身内在的这 一道德准则实践于现实当中而已。 二、王阳明“ 致良知 ”学说的现实 意义与价值 王阳明“ 致良知” 学说不仅使主体 获得了这种道德实践的权利,而且在这 种积极的入世心态中扩展了一系列的理 论体系,比如“ 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使得“致良知 ”有了现实的基底,从而产 生主体的内在修养道德自律的精神,进 而产生了一定的实际意义。 1.“知行合一 ”的实践精神 知与行的关系,其实就是认识和 实践的关系,这是中国哲学范畴内的一 种普遍认知关系。假如放在儒家的框架 内,则其表现为道德认知和实践的关系。 对于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说和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良知”说,可以明显看出,二者是相互 配合和促进的。在王阳明看来, “知行合 一”的理论实际上就说明了这种知行之 体本来就是一的道理,即“圣贤教人知 行,正是安复那本体” 。当然,王阳明 的“知行合一 ”说注重的还是 “行”,其目 的就是想加强人们对“ 心即理 ”的进一步 认知和“良知 ”说的进一步深化,以此来 强化认知外化为行动的程度668。当然, 王阳明所说的这种“ 知” 仅仅指的就是意 识思想内的知,其“ 知” 的范围比宋儒中 所言的“知”的范围要小;王说中的 “行”, 则是指人们对这一心理行为和实践行为 过程中的行,很显然这一“行” 的所指范 围要比宋儒所言的行的范围要大。 王阳明反复强调, “圣学只一个功 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认为 “知与行” 概念上的这种合一性并不就是说知与行 是一件事情,而是说一个人如果不去行 动则肯定不能是说知。王阳明“知行合 一”说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论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海绵城市建设施工履约保证金合同
- 高三试卷: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数学试题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水力发电机工程设计与心得总结合同
- 二零二五版地毯产品绿色家居定制化采购合同
- 2025版楼板浇注材料环保认证与检测合同
- 早期阅读课件
- 二零二五版船舶行业外包工安全培训及管理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钢结构预制构件生产与施工承包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会所装修工程合同范本指南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维修配件供应合同
- 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 助理工程师考试试题以及答案
- 送东阳马生序
- 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A题
- 2023年专升本计算机题库含答案专升本计算机真题
- GB/T 1685-200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在常温和高温下压缩应力松弛的测定
- GB/T 16674.1-2016六角法兰面螺栓小系列
- 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 住宅项目景观工程施工策划(图文并茂)
- 怀念汪世清先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