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历史复习资料_第1页
2013年4月历史复习资料_第2页
2013年4月历史复习资料_第3页
2013年4月历史复习资料_第4页
2013年4月历史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 年 4 月历史复习资料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封建 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侵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2了解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 (2)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3)主要企业: 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3了解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主要事实 (1)时间:从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 (2)原因:帝国主义竞相在中国资本输出;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 国”;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主要企业: 张謇,大生纱厂; 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兴起,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2)鸦片战争后,列强商品输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 体,客观造就中国民族工业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对民族工业起了 诱导作用。 二、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又称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作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直接原因) (2)“短暂春天”时间:一战期间 (3)概况: 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发展最快。 纺织业中心:由上海变为青岛、天津、武汉三大中心。 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无锡面粉厂) (4)结果: 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2 2探讨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压迫。 专题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在中曲折发展 1概述“ 一五”计划的实施 (1)时间:19531957 年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就:A、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 制造厂 B、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 (3)作用: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 步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时间:19531956 年 过程:a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建立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和平赎买”政策,采用公私合营等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是个创举) 意义: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1956 年) (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即将完成,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主要内容 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 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矛盾。(实质: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表现: 1958 年“大跃进”(片面强调高指标、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刮 “共产风”,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 结果给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困难(1959 年1961 年,三年经济困难)。 (2)失误原因: 中共“左”倾错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的客 观规律。 (3)经验教训: 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总路线、大跃进) 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不能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人民公社化) 3 三者相同的教训是发展经济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国情。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1)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 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3)对外开放的决策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实行对外开 放,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经营方法和管理方法。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揭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三、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先锋:安徽凤阳小岗村,最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川广 汉,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 (3)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 和社会面貌。 2了解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作用: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城市经济得到发展。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广东省)和厦门(福建省境内);1988 年, 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2)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4 年开放连云港、南通、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并逐步兴办经济技 术开发区。 (3)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 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经济 开放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 90 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的 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理解中共十四大(1992 年 10 月)相关内容 4 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 阶段。 3. 了解中共十五大(1997 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基本意义。 (1)内容:a.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b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基本意义: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人们生活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服饰变化: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断发易服” ,中山装流行。 2饮食变化: 19 世纪 40 年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西方饮食文 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也受到国人 的欢迎。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 时间:辛亥革命以后,废止缠足。 清末民初: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意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都具有反封建革命色彩。 4.探讨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外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 中国。 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 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中国近代轮船业和铁路的诞生 (1)近代轮船业的诞生: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艘轮船建成; 1872 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2)近代铁路的诞生: 19 世纪 70 年代,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 世纪 80 年代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即唐胥铁路, 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5 发展:到辛亥革命前夕,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 本格局。 2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有线电报开端: 1877 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2)电话传入中国: 19 世纪 80 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清政 府至 20 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 后,加大了电讯事业的投资,到 2000 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 世界第二位。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代前期的报刊 (1)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 万国公报等。 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 艾小梅昭文新报,1873 年 (2)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 (3)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4)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事业: 电影名作1905 年,无声电影定军山标志中国电影起步;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 国的国歌。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 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78 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各省地方电视台成立。 3大众传媒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近代报刊、广播和影视三大传媒传递了时事信息,促进科知识普及,开阔 人们视野。 (2)当代互联网(第四媒介)的开通,使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史实 (1)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阻隔了传统东西方商路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 14871488 年,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为开辟通向东方的航路打下基础 1492 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 6 14971498 年,达伽马开辟到印度航路 15191522 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2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从地中 海沿岸转向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发展 (3)新航路开辟,打破各地相互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联成一体,世界市场雏形 开始出现。 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欧洲,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4)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如葡、西)。 (5)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二、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了解荷兰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1)“海上马车夫”:17 世纪,荷兰造船业和海外贸易发达,垄断了世界航 运业,被称为 “海上马车夫”。 (2)荷兰在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成为纽约的起源。 2了解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 (1)扩张地区:北美和印度。 (2)在北美: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打败法国后,占有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加拿大、新法兰西) (3)在印度:英法七年战争后,确立了在印度的殖民优势 3殖民争夺的三场战争 (1)英西战争:1588 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2)英荷战争: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矛头指向荷兰。 结果: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 (3)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年) 原因:英法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尖锐。 结果: 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世界上最 大的殖民帝国。 4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三、两次工业革命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 (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上半期 英国) 部 门 发 明 成 就 发 明 者 棉纺织业 珍妮纺纱机 哈格里夫斯(英) 动力 改良蒸汽机 瓦特(英) 汽船(轮船) 富尔顿(美)交通运输 火车机车 史蒂芬孙(英) 2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商品生产增多,国际贸易增加,为了推销商品、掠夺 原料,英国等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7 (2)蒸汽机的发明,轮船、火车的使用,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世界各地的 联系更加便捷。 (3)到 19 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1)1866 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后来, 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2)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电话,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3)内燃机创制和应用,出现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4)电气时代到来,推动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发展,人造纤维发明,丰富了人 们的生活。 4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工业生产空前发展,更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 市场进一步发展。 (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3)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和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缩短了世界各 地距离,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 形成。 小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根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推动 重要条件:交通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工业革命,新交通工具轮船/火 车 第二次工业革命,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电讯发明:电话、无线 电报 主要手段:殖民扩张、国际贸易。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标志:1929 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 (2)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影响了世界局势。 (3)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 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严重过剩,产销矛盾空前尖锐。 (4)影响: 资本主义腐朽性充分暴露。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激化资本 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 2罗斯福新政 (1)认识背景: 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 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时间:1933 年开始。 (3)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8 (4)列举主要内容: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工农业: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心措 施)和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 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探讨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含义:“新经济”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 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 “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代表性产业:原子能、电子计算机、 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工业。 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对传统的、主张自 由放任的经济理论的变革。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 (1)背景:国内外敌人不甘心失败,企图扼杀新生政权;长期战争经济严重破 坏。 (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商品: 取消商品自由贸易; 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实物配给制 2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知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影响 (1)原因: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苏维埃政权面临经 济、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允许外国/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租让制形式, 实行 国家资本主义 商品: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 制。 9 (3)作用: 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 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列举“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经济表现:(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这种管理是一种指令 性的计划管理; 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排斥货币、市场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 大农民的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 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经济上:农业:(改革的突破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工业: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2)政治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 结果: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 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 林模式的框架。 2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1)内容: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方 法代替行政命令。 (2)后果: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普遍衰落,美国 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 (2)时间、创始国:1944 年,美、苏、中、法等 44 国 (3)内容: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b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4)特点: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1)倡议国、签订概况:美国倡议,1947 年,美英法中等 23 国签订。(WTO 的前身) 10 (2)宗旨: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以促进自由贸易。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了解欧洲联盟的建立历程 (1)欧洲联盟的建立: 背景:随着经济发展,欧洲一体化出现;1967 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走向联合。 建立:1993 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 布成立。 从 1993 年成立时的 12 国发展到 2004 年的 25 国,至现在已有 27 个成 员国。 1999 年,欧元诞生;2002 年正式流通。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正式诞生:1994 年 1 月 1 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 参加国:美、加、墨 意义: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对美、加、 墨三国经济都起着积极作用,加强了本区域经济的优势;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 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区。 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 APEC) (1)成立时间: 1989 年 11 月 (2)中国加入 APEC 的情况: 1991 年 11 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3)有关中国在 APEC 活动: 1993 年,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美国西雅图会议,并提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 原则。) 2001 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三、世界经济全球化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1)前身:1947 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 (2)世界贸易组织(WTO) 依据:1994 年 4 月,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成立:1995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 建立起来。 性质:调解各成员国相互间贸易关系、解决各成员国贸易争端的国际机构。 发展:截至 2003 年 12 月,世界贸易组织共有 148 个成员。 2认识世贸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它表明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它促进了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世贸组织的一些规定,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强权政治有重要意义; (4)世贸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 3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 11 (1)努力: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非法占 据其席位; 自 1986 年起,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为“复关”和入世行了十多年的努力; 1995 年中国复关谈判转为入世的谈判。 (2)正式批准加入:2001 年 11 月,多哈会议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存在问题: 加剧全球竞争中利益的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因资金、 债务、技术等影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 展。 (2)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在积极参与中谋求发 展。 (既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又要注意经济安全) 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做好环境保护。 5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三复习资料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A 孔子儒家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1)政治:“仁”(核心思想)、礼、“德治”思想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教育:兴办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主张“有教无类”, 使人人都有受教育机会。 (3)编纂:诗、书、礼、易、乐、春秋统称“六经” 。 B 孟子 战国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