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 结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脾胃病科管理者加强脾胃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 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在脾胃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脾胃 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 特色,充分 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脾胃病科的规 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 药特色优势,保 证医疗质量和医 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 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 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可开 设专病门诊 。三 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 科应开设病房及脾胃病重症监护病房,具 备提供脾胃病急 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 诊室、 检查 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 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 私。三 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 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设置内窥镜室、胃肠 动力室;有条件者可设置专业 B 超室、逆行胰胆管造影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手 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病房应设置普通病房、 观察室、 检查室和中医治 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中医治疗室能够 开展针灸、火罐、理疗、中药外治疗法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设备配置, 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 备、 药品的同时,应配备电子内窥镜(胃镜、肠镜)、胃(肠)电图,以及针灸设备、足浴器、理疗仪、中药超声 导入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诊疗设备。设备和相关功能 检查室应全院共享。三 级中医医院和有条 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可配备动态食管与胃酸测定仪、食管及肛门直肠压力测定仪、 13C(或 14C)幽门螺杆菌 检测设备、超声诊断仪、专业 X 线胃肠机、介入治 疗设备等。 第十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诊疗规范与各种诊疗设备的技 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 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 70%,并根据 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高级、中 级、初 级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 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 队。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医师应接受中医脾胃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脾胃病学的基本理 论、基 础知 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 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 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 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 200 首方剂,重点掌握 100 首常用方剂(见附件), 掌握脾胃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 对临床常 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 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 ,具 备常见脾胃病科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 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 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危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 结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脾胃病科管理者加强脾胃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 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在脾胃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脾胃 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 特色,充分 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 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指导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脾胃病科的规 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中医 药特色优势,保 证医疗质量和医 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 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 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 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可开 设专病门诊 。三 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 科应开设病房及脾胃病重症监护病房,具 备提供脾胃病急 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 诊室、 检查 室、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 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 私。三 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 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设置内窥镜室、胃肠 动力室;有条件者可设置专业 B 超室、逆行胰胆管造影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手 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病房应设置普通病房、 观察室、 检查室和中医治 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中医治疗室能够 开展针灸、火罐、理疗、中药外治疗法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设备配置, 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 备、 药品的同时,应配备电子内窥镜(胃镜、肠镜)、胃(肠)电图,以及针灸设备、足浴器、理疗仪、中药超声 导入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诊疗设备。设备和相关功能 检查室应全院共享。三 级中医医院和有条 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可配备动态食管与胃酸测定仪、食管及肛门直肠压力测定仪、 13C(或 14C)幽门螺杆菌 检测设备、超声诊断仪、专业 X 线胃肠机、介入治 疗设备等。 第十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诊疗规范与各种诊疗设备的技 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 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 70%,并根据 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高级、中 级、初 级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 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 队。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医师应接受中医脾胃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脾胃病学的基本理 论、基 础知 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 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 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 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 200 首方剂,重点掌握 100 首常用方剂(见附件), 掌握脾胃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 对临床常 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 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 ,具 备常见脾胃病科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 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 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危 重和疑难脾胃病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 备对 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 终决策的能力。 内窥镜室或胃肠动力室医师应在脾胃病内科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接受过不少于 3 个月的专业培训, 经考 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能够掌握内 窥镜或胃肠动力管理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程、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脾胃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 重点培训常见脾胃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中医 诊疗 方案、 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脾 胃病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 师学习、参加学 习 班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 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了解脾胃病防治新进展,明确个人 专业发展方向,并具 有一项以上中医脾胃病专病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 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危重 及疑难脾胃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脾胃病防治新 进 展。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脾胃病专业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 专业知识培训(2 年以上)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脾胃病专业 5 年以上工作经历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脾胃 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脾胃病专业 10 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六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 10 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可建立 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具有正高 级专业技术职务 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脾胃病 专业临床工作 20 年以上,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 术地位。学 术带头人负责指 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 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 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学术继承人, 应有从事中医脾胃病 专业 8 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 级中医医院脾 胃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高级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 源,通 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 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术思想及 临床经验、中医脾胃病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 讲堂、老专 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 3 年内中医 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 100 学时。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诊疗常见脾胃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脾胃病科常见病、多 发病 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 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 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 为患者提供具有中 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护士长是脾胃病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护士长 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 1 年以上脾胃病科 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 级中医医院脾胃病 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 2 年以上脾胃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 证使用率、中医治 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急危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 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创新脾胃病中医诊疗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具备常见、多 发脾胃病诊 治的能力,二 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开展胃痛、痞满、 吐酸、嘈杂、呕吐、呃逆、泄泻、腹痛、痢疾、鼓 胀、噎嗝、便秘等脾胃病的常规诊疗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 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 备开展脾胃病科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能够开展胃肠镜常规检查 工作。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 证论治原则指 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和医院中 药制剂。开展中 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穴位 贴敷、拔罐、足浴 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穴位注射、穴位埋 线、平衡 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服 务 项目,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方案的实 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 总结及评估,不断 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七条 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 诊疗水平。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 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治的指导作用;及时开 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第二十八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根据本科室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 临床 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 色优势。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 饰、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 脾胃病的科普知识,介绍中医 药防治脾胃病的方法及专家特 长,彰 显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特色和优势,突 出在中医治未病中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营造良好的中医药 文化氛围。宣 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 体内容,应使用中医病名和中医 术语,并依据病种的 变化及 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 品、中医脾胃病专业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 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 宣传形式。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 执行。 第三十四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 专科医院、 综合医院中医 临床科室以脾胃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 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 民族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 1八珍 汤(正体类要) 2 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白 头翁汤( 伤 寒论)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 5半夏厚朴 汤 (金匮要略)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7保和丸 (丹溪心法) 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10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 12川芎茶 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大柴胡汤(伤寒论) 14大承气 汤(伤寒论) 15大黄牡丹皮 汤( 金匮要略) 16大建中 汤 (金匮要略) 17丹参饮(时方歌括) 18丹 栀 逍遥散(内科摘要) 19当归 四逆散( 伤寒论) 20导赤散 (小儿药证直诀) 21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22丁香散(三因极一病症方 论) 23二陈汤( 和剂局方) 24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25葛根芩 连汤( 伤 寒论) 26膈下逐瘀汤(医林改 错) 27归脾汤( 校注妇人良方 ) 28桂枝汤(伤寒论) 29化肝煎(景岳 全书) 30化积丸(类证治裁 ) 31黄芪建中 汤( 金匮要略 ) 32黄芪汤(金匮翼) 33黄土汤 (金匮要略 ) 3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 35济川煎( 景岳全 书) 3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37金铃子 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8理中 汤( 伤寒论) 39良附丸 (良方集腋) 40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41六磨汤(证治准绳) 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43龙胆泻肝汤( 医宗金鉴) 44麻黄汤(伤寒 论) 45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 46麻子仁丸 (伤寒论) 47木香顺气散(沈氏尊生书) 48平胃散(太平 惠民和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蛋糕小作坊管理办法
- 象牙树栽培管理办法
- 计划达成率管理办法
- 规划设计招聘管理办法
- 装修工人安全管理办法
- 管理办法需要盖章么
- 贸易企业入仓管理办法
- 2025年剥绒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CNJ202型低压甲醇催化剂合作协议书
- 营运车辆养护管理办法
- 2025年民族团结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公交交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标准)仓库退租协议书
- 初级健康照护师课件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2025)》解读
- 食材库房防霉防潮卫生管理措施
- 腹透患者的饮食管理
- DB3309∕T 114-2024 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VEP)核算技术规范 涉海地区
- 浙菜介绍课件教学
- 人工智能辅助药物服务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财务部实习生聘用合同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