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_第1页
丽水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_第2页
丽水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_第3页
丽水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_第4页
丽水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丽水农村劳动力素质研究 丽 水 市 农 业 普 查 课 题 之 一 劳动适龄人口的国际标准是 15-64 周岁。我国对劳动适龄人 口规定的界限是男性 16-59 周岁、女性 16-54 周岁。第二次全国 农业普查的“ 农村劳动 力资源” 指标,是指 2006 年农村住户常住 人口(即在本户居住 6 个月以上人口)中 16 周岁及以上具有劳动 能力的人口。 劳动力素质是指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劳动力素质可分为思想、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两部分,也可 分为智力素质(或文化素质)、非智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三部分。 非智力心理素质包括对客观秩序的认识程度、对现实世界的认同 程度、对新生事物的接纳程度和对未来世界渴望探求的程度等方 面的内容。本文主要利用 2006 年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从丽水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和身体素质的现状与特征、对经济社会发 展的作用与影响、存在问题和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分 析研究。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与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 1、农村劳动力资源占农村常住人口 7 成 2006 年末,丽水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 87.49 万人,占农村 住户常住人口 123.40 万人的 70.9,其中,男劳动力 46.78 万人, 占 53.5;女劳动力 40.71 万人,占 46.5。 2、农村劳动力资源平均受教育年限 7.20 年 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程度构成,未上过学 8.68 万人, 占 9.9;小学文化程度 36.20 万人,占 41.4;初中文化程度 未经同意 请勿转载 34.15 万人,占 39.0;高中文化程度 7.58 万人,占 8.7;大专及 以上文化程度 0.88 万人,占 1.0。平均受教育年限(或称平均受 教育时间)为 7.20 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 3、农村劳动力资源年龄结构青壮年不到半数 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年龄构成,20 岁及以下 6.31 万人,占 7.2;21-30 岁 12.38 万人,占 14.2;31-40 岁 21.37 万人,占 24.4;41-50 岁 20.06 万人,占 22.9;51 岁及以上 27.37 万人, 占 31.3。以上五组数据显示,40 岁及以下的青壮年人数比重 占 45.8。 4、农村劳动力资源区域分布差异明显 各县(市、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重,莲都 区和景宁县比重最高,均为 75.2。比重最低是青田和缙云县, 分别为 65.9和 68.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莲都区最高 为 14.5,比重最低是龙泉市和景宁县,分别为 7.0和 7.9。 未上过学的比重松阳县最高为 12.2;青壮年人数比重,云和、 龙泉均为 49.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见表 1)。 表 1 各县(市、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全 市 莲 都 区 青 田 县 缙 云 县 遂 昌 县 松 阳 县 云 和 县 庆 元 县 景 宁 县 龙 泉 市 农村劳动力资源 总量(万人) 87. 49 12. 34 12. 78 15. 03 10. 38 9.7 0 4.3 1 6.8 5 5.8 3 10. 27 占农村常住人 口比重() 70. 9 75. 2 65. 9 68. 3 72. 2 72. 9 73. 4 70. 9 75. 2 70. 2 农村劳动力年龄 构成() 20 岁及以下 7.2 8.4 9.3 7.0 6.0 6.5 6.6 6.4 5.6 7.0 2130 岁 14.2 15.2 16.3 14.3 11.9 11.0 16.2 13.9 15.2 14.1 3140 岁 24.4 22.6 21.6 22.9 25.0 25.3 26.8 26.9 24.0 28.5 4150 岁 22.9 22.5 22.7 22.7 25.8 24.1 22.2 22.1 21.3 21.9 51 岁及以上 31.3 31.3 30.1 33.1 31.3 33.1 28.2 30.7 33.9 28.5 农村劳动力文化 程度构成() 未上过学 9.9 11.2 11.9 6.7 11.2 12.2 8.8 10.4 9.1 7.9 小 学 41.4 33.0 42.7 35.1 44.7 42.0 44.4 45.3 50.2 46.2 初 中 39.0 41.3 37.1 48.3 35.3 35.6 36.3 35.9 32.8 38.9 高 中 8.7 12.8 7.6 9.4 8.0 9.1 8.8 7.6 6.2 6.3 大专及以上 1.0 1.7 0.7 0.6 0.8 1.1 1.7 0.8 1.7 0.7 (二)农村从业劳动力 1、农村从业劳动力十年减少 43.83 万人 2006 年末,全市农村从业劳动力总量为 79.65 万人,占农村 劳动力资源总量的 91.0,与 1996 年第一次农业普查的 123.48 万人相比,十年减少 43.83 万人,减少 35.5,减少的主要原因 是外出从业劳动力大量增加。 2、农村从业劳动力 2/3 从事第一产业 农村从业劳动力从事第一、二、三产业人数比重分别为 66.7、 15.3和 18.0。与 1996 年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第 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明显上 升(见表 2)。 表 2 全市农村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比较 总 量(万人) 比 重() 2006 年比 1996 年 减少 2006 年 1996 年 2006 年 1996 年 人 数 (万人) 比 重 () 农村从业劳动力 总量 79.65 123.48 100.0 100.0 43.83 35.5 第一产业 53.11 83.54 66.7 67.6 30.43 36.4 第二产业 12.15 14.51 15.3 11.8 2.36 16.3 第三产业 14.39 25.43 18.0 20.6 11.04 43.4 3、各县(市、区)农村从业劳动力总量与构成均有较大变化 2006 年各县(市、区)农村从业劳动力总量与 1996 相比均有 不同程度减少,减幅最大是青田县减少 49.1。 农村从业劳动力的三次产业构成,缙云、云和两县的次序已 由 1996 年的“ 一、三、二 ”调整为 2006 年的“ 一、二、三” ,从事第 二产业的人数比重分别增加 15.1 个百分点和 14.7 个百分点。其 他 7 县(市、区)的产业构成次序仍为“一、三、二 ”,但比重均有明 显变化(见表 3)。 表 3 各县(市、区)农村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总 量(万人) 构 成() 2006 年 1996 年2006 年 1996 年 减 少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 市 79.65 123.48 35.5 66.7 15.3 18.0 67.6 11.8 20.6 莲都 区 10.67 14.35 25.6 65.0 14.9 20.1 69.1 5.8 25.1 青田 县 10.58 20.77 49.1 55.2 14.9 29.9 51.4 19.9 28.7 缙云 县 13.81 23.29 40.7 51.7 32.6 15.7 59.0 17.5 23.5 遂昌 县 9.96 13.48 26.1 74.5 11.0 14.5 71.2 14.4 14.4 松阳 县 8.96 13.60 34.1 81.9 7.0 11.1 75.0 12.9 12.1 云和 县 3.80 5.79 34.4 61.4 21.3 17.3 73.0 6.6 20.4 庆元 县 6.50 9.87 34.1 69.7 13.0 17.3 79.9 3.4 16.7 景宁 县 5.61 10.04 44.1 87.2 2.6 10.2 79.6 4.2 16.2 龙泉 市 9.76 12.29 20.6 68.3 9.9 21.8 75.7 5.2 19.1 (三)农业从业人员 1、农业从业人员总量十年减少 57.32 万人 2006 年末,全市农业从业人员总量 54.20 万人,占农村劳动 力资源总量的 61.9,占农村从业劳动力总量的 68.0。与 1996 年农业从业人员 111.52 万人相比,减少 57.32 万人,十年下降 51.4。 2、农业从业人员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比重十年下降 3 个百分点 2006 年末,全市农业从业人员未上过学人数比重为 13.7, 比 1996 年的 16.1,下降 2.4 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数比重, 由 1996 年的 45.8上升至 51.2;初中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人数比重,分别由 1996 年的 33.9和 4.2下降到 31.5和 3.6;平均受教育年限,1996 年为 6.30 年,2006 年仅为 6.35 年。 3、农业从业人员青壮年不足 1/3 全市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呈“金字塔” 型,40 岁及以下青 壮年仅占 32.3。缙云县 40 岁及以下比重只有 20.8,莲都区、 青田县也只有 28.5和 28.7。51 岁及以上比重缙云县达到 54.1, 莲都区、青田县分别为 46.6和 47.4(见表 4)。 表 4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 全 市 莲 都 区 青 田 县 缙 云 县 遂 昌 县 松 阳 县 云 和 县 庆 元 县 景 宁 县 龙 泉 市 农业 从业 人员 数量 (万人) 2006 年 54.20 7.10 5.93 7.24 7.48 7.47 2.4 4 4.6 3 4.9 6 6.95 1996 年 111.5 2 12.6 4 17.0 5 19.9 1 12.8 3 13.4 3 5.3 1 9.3 4 9.7 5 11.2 6 2006 年比 1996 年减 少 () 51.4 43.8 65.2 63.6 41.7 44.4 54.0 50.4 49.1 38.3 年龄 构成 () 20 岁 及以 下 1.4 1.8 2.3 0.5 1.4 1.3 1.2 0.8 1.9 1.6 213 0 岁 9.3 8.6 10.0 5.0 9.0 8.2 10. 9 9.7 14. 4 11.0 314 0 岁 21.6 18.1 16.4 15.3 22.9 24.3 23. 7 25. 2 23. 3 27.5 415 0 岁 24.9 24.9 23.9 25.1 27.4 26.1 23. 7 24. 4 22. 1 24.1 51 岁 及以 上 42.8 46.6 47.4 54.1 39.3 40.1 40.5 39.9 38.3 35.8 文化 程度 构成 () 未上 过学 13.7 16.4 18.5 11.4 14.5 14.7 13. 0 13. 7 10. 4 9.5 小 学 51.2 43.0 53.4 50.5 52.4 48.1 56.5 53.7 55.5 54.3 初 中 31.5 34.7 25.7 34.6 29.5 32.7 27.0 29.7 31.4 33.7 高 中 3.3 5.4 2.2 3.3 3.3 4.2 3.1 2.5 2.5 2.3 大专 及以 上 0.3 0.5 0.2 0.2 0.3 0.3 0.4 0.4 0.2 0.2 平均 受教 育年 限(年) 2006 年 6.35 6.42 5.81 6.57 6.24 6.38 6.2 5 6.2 6 6.4 9 6.59 1996 年 6.30 5.33 5.58 6.04 5.47 5.60 5.5 9 6.1 4 5.9 2 5.80 4、农业技术人员平均每村近 3 人 2006 年末,全市村级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共有农业 技术人员 13674 人,其中,在村级组织中从业的农业技术人员 10351 人,占 75.7,平均每个村 2.97 人,比 1996 年的 6454 人 增加 60.4。在农业技术人员总数中,具有初、中、高级职称的比 重分别为 85.9、13.0和 1.1。分县(市、区)看,农技人员最 多是缙云县 3339 人,占全市的 24.4;平均每个村农技人员最多 是云和县有 11.64 人(见表 5)。 表 5 各县(市、区)农业技术人员数量 单位:人 全 市 莲 都 区 青 田 县 缙 云 县 遂 昌 县 松 阳 县 云 和 县 庆 元 县 景 宁 县 龙 泉 市 合 计 13674 1474 1039 3339 793 1104 1979 795 1383 1768 初 级 11754 1214 909 2719 682 919 1815 632 1270 1594 中 级 1773 207 114 607 105 173 144 150 107 166 高 级 149 53 16 13 6 12 20 15 6 8 (四)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 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的知识化、年轻化程度明显高于在 家务农劳动力 2006 年末,全市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 25.92 万人(不包括普 查登记时不在本村、全家外出户数 21.60 万户、65.90 万人中的从 业劳动力),其中,男劳动力 16.30 万人,占 62.9;女劳动力 9.62 万人,占 37.1。 外出从业劳动力的年龄以青壮年为主,40 岁及以下年龄占 81.3。初中文化程度占 66.1,高中及大专以上占 12.0(见 表 6)。 表 6 农村外出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单位:万人、 全 市 莲 都 区 青 田 县 缙 云 县 遂 昌 县 松 阳 县 云 和 县 庆 元 县 景 宁 县 龙 泉 市 外出 从业 劳动 力总 量 25.92 2.69 3.62 5.57 2.55 3.35 0.82 1.96 3.24 2.12 性别 构成 男 性 62.9 57.2 58.6 64.4 64.5 63.6 60.8 63.8 71.1 57.8 女 性 37.1 42.8 41.4 35.6 35.5 36.4 39.2 36.2 28.9 42.2 年龄 构成 20 岁 及以 下 10.0 8.8 11.1 8.4 13.3 12.6 10.0 9.8 6.0 12.4 213 0 岁 39.9 38.4 46.3 36.3 39.2 38.5 40.7 49.0 34.0 43.1 314 0 岁 31.4 32.6 29.6 33.0 31.1 31.5 31.3 27.7 32.5 31.3 415 0 岁 12.8 14.2 9.8 15.2 11.8 12.5 12.4 8.5 17.2 8.8 51 岁 及以 上 5.9 6.0 3.2 7.1 4.6 4.9 5.6 5.0 10.3 4.4 文化 程度 构成 未上 1.4 1.9 1.5 1.0 1.4 1.8 1.4 1.5 1.2 1.1 过学 小 学 20.5 15.4 21.0 17.8 18.4 22.3 25.9 21.3 28.2 18.2 初 中 66.1 67.6 68.6 69.0 63.9 61.1 60.7 65.0 62.6 70.8 高 中 10.7 13.7 7.9 11.0 14.8 12.9 10.1 10.3 7.2 8.8 大专 及以 上 1.3 1.4 1.0 1.2 1.5 1.9 1.9 1.9 0.8 1.1 2、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的流向市内外各半,主要从事第二、 三产业 全市外出从业劳动力的流向,主要是乡外县内和市外省内, 比重分别为 35.1和 32.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外 出省外从业劳动力的人数不断上升,2006 年末外出省外从业劳 动力占外出从业劳动力总数的 17.7。外出省外从业劳动力的比 重最高是青田县,占该县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的 34.1。 外出从业劳动力的产业构成,主要是第二、三产业,青田县 外出从业劳动力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 99.1(见表 7)。 表 7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流向及产业构成 单位: 全 市 莲 都 区 青 田 县 缙 云 县 遂 昌 县 松 阳 县 云 和 县 庆 元 县 景 宁 县 龙 泉 市 外出 从业 劳动 力从 业地 区构 成 乡外 县内 35.1 53.9 23.8 35.9 36.5 25.4 63.5 29.8 32.1 40.3 县外 市内 15.1 11.3 14.7 10.5 10.2 14.1 17.1 19.1 28.8 14.9 市外 省内 32.1 16.9 27.4 34.2 46.1 39.8 14.0 36.3 28.3 33.6 省 外 17.7 17.9 34.1 19.4 7.2 20.7 5.4 14.8 10.8 11.2 外出 从业 劳动 力产 业构 成 第一 产业 4.5 3.0 0.9 10.0 2.5 9.0 3.1 2.6 1.4 1.0 第二 产业 31.6 19.0 16.9 48.3 42.5 38.5 44.8 31.0 21.0 16.4 第三 产业 63.9 78.0 82.2 41.7 55.0 52.5 52.1 66.4 77.6 82.6 (五 )农 村劳动 力技能培 训成效显著 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全市 2004 年启动农民培训工作, 并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已取得丰硕成果。据有关部门资 料,全市近四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已近 80 万人次。 2006 年由政府及村集体出资接受种植、养殖等农业技术培 训的劳动力人数达 12 万人次,比 1996 年增加 1 倍多;由政府及 村集体出资接受非农技能培训的劳动力人数 5.29 万人次,其中 经过技能培训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人数 3.17 万人; 举办过农业技术讲座的村数 1504 个,占村总数的 43.3。 全年由政府出资组织农民培训资金使用额 178.72 万元,其 中,农 民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资金使用额 120.95 万元,农民就业技 能培训资金使用额 53.57 万元。 借科技之“手” ,开财 富之锁。一大批 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 实现了增收致富目标,有的成为创业致富的“领头雁” 。 (六)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间接因素 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间接因素,是指那些与劳动力素质的 高低呈正相关的因素,它反映一个地区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的 社会条件。 1、文化教育 2006 年末,全市 97.9的村和 85.9的自然村能接收电视 节目, 64.6的村和 50.2的自然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6.0的 村能用 ADSL、LAN 等宽带方式上网,64.2 的村开通农民信箱。 6.6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3.2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7.3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 50.0的村在 3 公里范围内有小学,38.1的村在 5 公里范 围内有中学。6.1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见表 8)。 表 8 村离小学、中学的距离 单位:个 全 市 莲 都 区 青 田 县 缙 云 县 遂 昌 县 松 阳 县 云 和 县 庆 元 县 景 宁 县 龙 泉 市 行政村个 数 3452 368 430 642 390 401 166 341 283 431 按村离小 学的距离 分 0 公里 423 54 64 87 48 45 11 46 21 47 1-3 公里 1302 143 173 329 133 182 54 87 67 134 4-5 公里 553 59 51 110 71 67 23 53 39 80 6-10 公里 719 80 80 83 83 65 42 83 97 106 11-20 公里 385 27 54 28 50 41 26 56 50 53 20 公里以 上 70 5 8 5 5 1 10 16 9 11 按村离中 学的距离 分 0 公里 157 18 31 33 20 16 4 20 7 8 1-3 公里 737 84 143 223 79 92 22 39 23 32 4-5 公里 422 55 56 119 50 50 9 32 18 33 6-10 公里 619 84 87 136 69 64 20 37 56 66 11-20 公里 730 72 87 89 104 85 44 74 77 98 20 公里以 上 787 55 26 42 68 94 67 139 102 194 注:本表行政村为非空壳村 2、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 2006 年末,全市乡镇有医院、卫生院的比重为 97.8,其中, 莲都、青田、缙云、遂昌、庆元、龙泉等六县(市、区)已达到 100。 乡镇医院、卫生院个数、医生人数和床位张数分别比 1996 年增加 7.6、1.4 倍和 2.9 倍。 村级医疗机构数比 1996 年有所增加。距离医院、卫生院在 3 公里以上的村比重占 53.2,其中, 11 公里以上的村比重占 15.4。有卫生室的村比重仅占 28.4(见表 9)。2006 年末农村 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为 87.8。 表 9 有医疗机构的村比重 单位: 全 市 莲 都 区 青 田 县 缙 云 县 遂 昌 县 松 阳 县 云 和 县 庆 元 县 景 宁 县 龙 泉 市 按村 到医 院、 卫生 院的 距离 分 1 公 里以 内 10.5 7.6 12.4 11.5 11.0 11.7 12.1 10.9 8.8 8.8 1-3 公里 36.3 38.6 37.2 51.1 33.3 43.4 33.0 19.9 25.8 28.8 4-10 公里 37.8 39.9 35.8 32.2 40.6 30.7 39.2 41.1 45.3 42.2 11-20 公里 12.2 12.5 13.0 4.4 11.5 13.7 12.7 16.7 16.6 15.1 20 公 里以 上 3.2 1.4 1.6 0.8 3.6 0.5 3.0 11.4 3.5 5.1 有卫 生室 的村 28.4 37.2 27.0 27.6 25.1 12.5 28.3 32.8 26.9 38.5 3、交通、电力、通 讯 2006 年末,全市有 87.7的村和 58.6的自然村通公路。 100的村和 98.7的自然村通电。 52.6的乡镇有邮电所,95.5的村和 79.5的自然村通电 话。 4、环境卫生 有 20.1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23.4的村实施垃 圾集中处理,23.4的村有公共厕所。 5、商业市场 乡镇有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专业市场的比重分别占 乡镇总数的 26.3、24.7和 23.7,村有 50 平方米以上的综合 商店或超市的比重占 20.5。 (七)农民家庭生活条件 住房。2006 年末,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 134.45 平方米,98.3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 饮用水。使用管道水的住户占 69.0,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 的住户占 22.9。获取饮用水困难的住户占 6.3。 食物构成和营养状况(农户人均消费量)。据统计年鉴资料: 单位:公斤 品 种 2006 年 2000 年 品 种 2006 年 2000 年 粮 食 199.0 247.0 蛋类及蛋制 品 3.2 3.4 豆类及豆 7.3 5.8 奶及奶制品 2.2 0.9 制品 动植物油 5.8 7.5 水产品 4.2 3.2 猪 油 18.8 17.4 水果类 19.0 18.7 耐用消费品。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 90.3 台、固定电话 48.8 部、手机 103.9 部、电脑 3.2 台、摩托车 33.2 辆、生活用汽车 2.5 辆。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对新农村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 用和影响 农村劳动力素质与“三 农” 乃至整个经济社会 发展是一种互 动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劳动力数量、素质与经济社会的协 调发展。大量事实表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农民增收 致富的重要基础,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 根本举措。 (一)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三农”问题,核心是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主要是素质问题。 有些农民安于几千年来的犁耕镰收,满足于温饱生活,这种小农 经济的传统习惯,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滞后的重要原因;不少农民 渴求致富,但文化程度较低,也无专业技术知识,苦于脑袋“贫困” 、缺乏创业增收本领。近几年来,全市各级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 劳动力素质教育,力促农民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转变思维方式, 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立志创业致富;同时,大力开展农民技能培 训和科技下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 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坚持“实际、实用、 实效”,使大批农民走上 掌握技能、善谋会干、开拓创业的新路,实现了增收致富和成功 转移就业的目标,也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为全市 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2006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到 3869 元,比 1996 年的 2113 元和 2000 年的 2590 元,分别增 长 83.1和 49.4;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55.37 亿元,比 1996 年 的 106.56 亿元和 2000 年的 136.76 亿元分别增长 2.3 倍和 1.6 倍。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44.89 亿元,比 1996 年的 34.17 亿元 和 2000 年的 35.29 亿元,分别增长 31.4和 27.2。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 通过农民教育、培训,不仅能使农民从传统单一落后的生产 方式中解放出来,拓宽生产经营和增收增效的渠道,而且能成为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些掌握现代科技、现在信 息、现 代农业机械与设施农业、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高素质农民 开发生产的名(牌)、特(色)、优( 质)、高( 产)农产品畅销国内市场, 有的远销国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年年提高。2006 年 全市有 6.8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 7 千元,有 2.1的农户人均 纯收入达到 1 万元以上。有 5.3的农户拥有 2 处以上住宅,农 民住房建于 2000 年以后的占 12.1。这些新型农民,不仅自己 实现了增收致富的目标,还为广大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树立了 榜样, 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 转移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需要大量农村劳 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农民要成功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 必须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提高文化科技素质。普查数据显示,全 市农村从业劳动力已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践 证明,文化科技素质与身体素质越好的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功 率越高,增收致富的速度越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 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根据 2006 年 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丽水 人口城镇化率为 39.0,分别比 1990 年、2000 年提高 20.1 和 5.9 个百分点。 (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为农民异地转移创业致富打下 良好的文化科技基础 这里的农民异地转移,是指住在高山远山地区、重点库区和 地质灾害隐患点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 区的农民,有计划地向城镇、中心村等基础设施较完善、经济发展 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搬迁。据有关部门资料,全市 20002007 年,已安置转移农民 3.78 万户、14.28 万人。实践证明,组织农民 异地转移,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新型城镇 化步伐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只有切实开展异地转移农民 文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农民就业创业打好基础,才 能使农民搬得出、富得起、住得稳。2008 年 6 月, 丽水市农民异 地转移规划草案通过专家论证,2008 年到 2012 年,五年将异地 转移农户 4.15 万户、14.65 万人,其中,高山远山 2.94 万户、 10.45 万人,占 71.4。为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各地将进一步加强 农民素质教育和培训工作,为异地转移打好坚实基础。 (五)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为农民外出创业创造条件 在农民素质培训工作的有力推动下,丽水农民创业致富意识 越来越强,学习应用科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走向全国甚至出国 创业的人员和团队越来越多。2006 年末,全市农村外出从业劳动 力 25.92 万人中,外出县外 16.82 万人,外出市外 12.91 万人、外 出省外 4.60 万人。此外,全市农村全家外出 65.90 万人中,外出 县外 32.68 万人占 49.6、外出市外 24.52 万人占 37.2、外出 省外 13.17 万人占 20.0。农村全家外出户务工经商达 52.42 万 人,占全家外出总人数的 79.5。 “山门畅 开,人流如潮” ,全市农 村劳动力外出从业声势之大、人数之多、流向之广、行业之全、成 功率之高是改革开放以前所没有的。 (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重要基础 经济贫困的根源在于文化技能的贫困。农民要致富,关键在 于提高文化素质和应用现代科技的意识和能力。近几年来,全市 有力有序有效地实施了“ 百万农民素质培 训工程” 和“低收入农户 增收工程” ,已取得了明 显效果。全市农村 1000 元以下低收入人 口,1996 年普查为 18.34 万人,2006 年普查为 4.24 万人,十年减 少 14.10 万人,减幅达 76.9。2008 年 6 月,我市又启动实施“低 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提出确保实现全市 农民增收六大目标, 大力开展对低收入农户的多项帮扶工作,狠抓提高低收入农户劳 动力的素质,全市低收入农户必将加快增收、脱贫、奔小康速度。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问题已成 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出矛盾。 (一)文化程度偏低 丽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程度构成,与全省和全国相比差 距明显。一是未上过学的人数比重高于全省和全国;二是高中及 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比重低于全省和全国;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低 于全省和全国(见表 10)。 表 10 农村劳动力资源文化程度构成比较表 单位: 丽 水 全 省 全 国 未上过学 9.9 6.3 6.8 小 学 41.4 36.6 32.7 初 中 39.0 44.8 49.5 高 中 8.7 11.0 9.8 大专及以上 1.0 1.4 1.2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7.20 7.75 7.78 (二 )青壮年劳动力比重不到半数 农村劳动力资源年龄构成中,青壮年比重 45.8%,明显低于全 省的 54.2%和全国的 54.3%; 51 岁及以上年 龄比重 31.3,明显 高于全省的 23.1和全国的 25.0。 农业从业人员中,青壮年人数比重更低,仅占 32.3;51 岁 及以上年龄人数比重更高,占 42.8(见表 11)。 表 11 年龄构成比较表 单位: 丽 水 全 省 全 国 农村劳动力资源年龄构成 20 岁及以下 7.2 9.6 13.1 21-30 岁 14.2 18.4 17.3 31-40 岁 24.4 26.2 23.9 41-50 岁 22.9 22.6 20.7 51 岁及以上 31.3 23.1 25.0 农业从业人员年龄构成 20 岁及以下 1.4 0.7 5.3 21-30 岁 9.3 4.9 14.9 31-40 岁 21.6 15.4 24.2 41-50 岁 24.9 26.0 23.1 51 岁及以上 42.8 53.0 32.5 (三)农村从业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比重仍占 2/3 农村从业劳动力 2006 年从事第一产业比重比 1996 年仅下 降 0.9 个百分点,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比重比 1996 年 有明显提升,但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 产业比重明显低于全 省平均水平(见表 12)。 表 12 农村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 单位: (四)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 全市农业技术人员数仅占农业从业人员总量的 2.5,低于 全省的 3.8。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比重为 14.0,明显 低于全省的 16.1和全国的 28.0。 (五)村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程度偏低 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素质要求更高。 2006 年全市 6826 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未上过学 32 人,占 0.5;受过小学教育 1038 人,占 15.2;受过高中及以上 教育 2219 人,占 32.5,全省比例为 43.5、全国比例为 44.8;平均受教育年限,村党支部书记为 9.9 年、村委会主任为 9.5 年,全省分别为 10.7 年和 10.1 年,在全省 11 市中,我市均名 列最后。 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年龄构成,45 岁及以下的人 数比例为 50.6,大于 60 岁的人数比例占 4.1(见表 13)。 表 13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受教育和年龄情况 单位:人 合 计 莲 都 区 青 田 县 缙 云 县 遂 昌 县 松 阳 县 云 和 县 庆 元 县 景 宁 县 龙 泉 市 受教育情况 未上 过学 32 8 2 2 5 2 2 5 2 4 丽 水 全 省 全 国 第一产业 66.7 24.1 70.8 第二产业 15.3 53.2 15.6 第三产业 18.0 22.7 13.6 小 学 1038 91 99 174 147 124 43 107 87 166 初 中 3537 327 499 642 353 378 147 400 326 465 高 中 1899 257 192 360 216 249 130 151 121 223 大专及以上 320 51 33 76 52 33 18 16 12 29 年龄情况 25 岁及以下 13 1 0 3 5 1 1 1 1 0 26-45 岁 3439 382 333 636 368 390 214 369 229 518 46-60 岁 3097 318 441 547 372 371 119 289 282 358 61 岁及以上 280 33 51 68 31 24 6 20 36 11 (六)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和社会服务缺少,严重制约农村经济 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1、文化教育问题 山区和边远地区离学校的距离偏远。在 3 公里范围内有小学 的村占 50.0,与全省的 76.4和全国的 87.6相比差距较大。 有 1174 个村(占村总数的 34.0)距离小学在 6 公里以上,455 个村(占村总数的 13.2)距离小学在 11 公里以上。云和、庆元、 景宁三县分别有 21.7、21.1和 20.9的村距离小学在 11 公 里以上;在 5 公里范围内有中学的村占 38.1,与全省的 70.1 和全国的 69.4相比,差距也比较大。有 44.0的村要到 11 公 里以外的中学上学,有 22.8的村要到 20 公里以外的中学上学, 龙泉、 庆元、云和、景宁四县(市)分别有 45.0、40.8、40.4 和 36.0的村要到 20 公里以外的中学上学。 职业技术学校数偏少,而且分布不均。全市只有 6.1的乡 镇有职业技术学校共 20 所,其中,缙云县占 7 所,遂昌、云和、 庆元、景宁、龙泉等 5 县(市)各 1 所。全省和全国有职技校的乡 镇比重分别为 14.8和 10.8,均明显高于我市。 未能接收电视节目和未安装有线电视的村比重,我市分别 为 2.1和 35.4,全省比重仅为 1.0和 8.8。未能接收电视 节目和未安装有线电视的自然村比重,我市分别为 14.1和 49.8,全省比重仅为 4.3和 13.2。 2、交通、通讯问题 未通公路的村,我市比重为 12.3%,全省和全国比重分别只 有 2.4和 4.5。未通公路的自然村,我市比重达 41.4,全省 和全国比重仅为 11.3和 17.4。 村及自然村主要通讯传媒设施的普及率也均低于全省和全 国平均水平。未通电话的村,我市比重为 4.5,全省和全国比重 分别为 0.6和 2.4。未通电话的自然村,我市比重达 20.5, 全省和全国比重仅为 4.4和 6.3。 3、医疗问题 农村卫生服务资源比较缺乏,尤其是山区和贫困乡村。有 15.4的村到医院、卫生院的距离在 11 公里以上,其中,20 公里 以上的占 3.2。庆元、景宁、龙泉三县(市)分别有 28.2、 20.1和 20.2的村到医院、卫生院的距离在 11 公里以 上,其中有 11.4、3.5和 5.1的村在 20 公里以上。有卫生室 的村和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比重与全省和全国相比,差距较 大。总 体看,我市农村特别是深山边远地区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比 较突出(见表 14)。 表 14 有医疗机构及人员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丽 水 全 省 全 国 有医院、卫生院的乡镇比重 97.8 99.5 98.8 村到医院、卫生院的距离 1 公里以内 10.6 10.2 7.2 1-3 公里 36.3 56.9 43.0 4、饮用水问题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存在隐患。一是有 37.1的镇未实施集 中供水(全省为 16.6),79.9的村饮用水未经过集中净化处理 (全省为 47.0);二是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住户仅占 22.9(全省达 59.3);三是使用井水、江河湖水、池塘水和其他 水的住户比重占 77.1(全省为 40.7);四是获取饮用水困难的 住户比重为 6.3(全省只 0.9)。 5、环境卫生问题 农村环境卫生条件总体较差,地区间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存在 明显差异。有 79.0的镇生活污水未经过集中处理(全省为 69.4),19.3的镇未建垃圾处理站(全省为 16.2)。76.6的 村未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全省为 38.1),76.4的村未建公共厕 所(全省为 52.9)。 有 451 家村内企业对环境有污染。占全省污染企业总数的 5.0,列全省 11 市第 6 位(温州占 33.2、金华 17.8、台州 14.2、宁波 10.1、衢州 6.1)。 四、提高丽水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 传统的比较优势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 优势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资金和劳动力构成的要素比率。 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劳动力素质在生产要素中的位置越来越重 要。历 史事实证明,具有资源优势的国家或地区不一定会变成富 4-5 公里 16.5 15.5 21.0 6-10 公里 21.3 11.8 19.3 11-20 公里 12.2 4.8 7.5 20 公里以上 3.2 0.8 2.0 有卫生室的村 28.4 49.8 74.3 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 28.7 51.2 76.1 裕国家,而劳动力素质高的国家或地区必定是具有竞争力的国家 或地区。劳动力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 当前,我们正处在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步伐的新时期,必须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摆到十 分重要的位置上来。 (一)统一规划,各方合力,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创造良好 环境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 质和培养新型农民,各级党委、政府不断探索农民教育、培养方 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制定并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工 程、 加强新型农民现代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实施意见、 农民异地 转移规划、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 要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各级各部门应 认真总结经验,以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根据不同时期或阶段劳动 力素质的不同重点,制定长期规划和五年及年度计划,并提出切 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要整合全市农业、科技、教育、财政等资源, 组织有关部门与各县(市、区)广泛开展以合作共建为主的提高农 村劳动力素质和新型农民培养活动。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各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落实责任、分类指导、强化督查、严 格考核,扎实推进全市农村劳动力素质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劳动力 素质又好又快提升。 (二)从基础教育抓起,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影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是最基本 的影响力量。丽水农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贫困,但贫困并非完全 是自然条件差,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的落后或缺乏。十年树 木,百年树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村 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农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等,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观”和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 设的 20 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为总揽和 统领我国新农村建设 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奠定了科学而坚实的理论依据和 基础。 农村教育的最大特征是三个“双重” :一是开 发当地产业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