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得体会1000字.docx_第1页
中医心得体会1000字.docx_第2页
中医心得体会1000字.docx_第3页
中医心得体会1000字.docx_第4页
中医心得体会1000字.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心得体会 1000 字 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 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品才网整理了中医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心得体会 1000 字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 评的眼光来学, 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 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 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 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 重要, 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 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 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 多人依靠 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 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 提出这个条件和素 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 就成了障碍。 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 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 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 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 大家 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 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 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 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 那 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 太不科学了。但,我不这么想, 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 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 之余, 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 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 外溢一样,所以,叫 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 为什么 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 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 骨髓亦属水类,明白 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 成的,这 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 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 发生髓溢。髓溢了, 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 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 髓溢,就 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 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 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 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 了活血、除痛、蠲痹 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 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 面的这 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 思考中医骨性赘生物所致。 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 该没有差别。于 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 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 20 分钟。出乎意料, 不数日, 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 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 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 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 有可能 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 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 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 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 才 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 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 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 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 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中医心得体会 1000 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 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 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 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 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 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 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 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 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 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 20 多年的 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 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 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 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 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 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 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 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 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 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 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 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 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 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 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 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 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 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 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 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 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 50 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 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 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 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 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 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 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 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 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 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 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 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 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 术 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 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 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 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 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中医心得体会 1000 字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 一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 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与西医在专业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 西医的优势在于精密仪器的检测、高超的外科手术、复杂 的器官移植、先进的抢救手段等。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 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 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 治,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病毒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 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等尤具优势。人民群众对中医中 药的认识比较深刻,有相当多的人群喜欢中医中药。随着 社会的飞速发展进化,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在不断的提 高,中医中药的治病之本、调理、滋补功能就显得更加迫 切需要了。 中国人的传统认识是中医越老越吃香。一个年龄大的 中医,尽管本事平平,都可以称老中医,甚至夸大一点称 “名老中医” ,这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终身制 的职业。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学好中医呢?扁鹊仓公 传云:“人之所以病病疾多,医之所以病病道少” ,这说 明中医难学。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又说:“学医不精,不 若不学医” 。 学中医诚然难,学精则更难。但既学医就必须学精, 至少要确立“学精”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方能学成一个好 中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根据我个人学医的体会, 主要在于两点:一要认真读书。中医的书籍,用“汗牛充 栋”来形容,尚嫌不够。读中医的书,不仅要读懂、弄通, 而且要熟读、熟记,对许多重要的内容甚至要熟背。比如 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 医儿科学、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若要有高深的 理论功底还必须学好内经 。读中医的书,要善于融会贯 通,中医学的理论均源于黄帝内经 ,中医的各科临床, 均源于历代医家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 举例说吧,比如学伤寒论 ,不仅要与金匮要略 相融合,还要上与内经相联系,下与温病学相联 系,此外,还要与内科学、方剂学、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