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应注意的四个问题.docx_第1页
书法学习应注意的四个问题.docx_第2页
书法学习应注意的四个问题.docx_第3页
书法学习应注意的四个问题.docx_第4页
书法学习应注意的四个问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书法学习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导语:书法学习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 事,并非一朝而就,需要我们坚持练习。以下是书法名家 严太平阐述的学习书法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欢迎大家阅 读借鉴。 孙过庭曰:“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 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求平正”属于学习书法打基础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追险绝”属于创作上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追险绝”也需要学习;到了“复归平正” ,就人书具 老、技艺成熟、风格成形了。到了“复归平正” ,一般就很 难进取了,若不再临帖学习,那就等于终止了艺术生命。 学习书法要有计划性,要明白自己处在什么阶段,只 要摆正了位置,才能有针对性的拟定学习计划和步骤,防 止在学习上出现肓目性。不能跨越自已的程度,去追求高 级阶段才应干的事。比如,不应该在刚学书法时就去“追 险绝” 、求风格、求力感、求气韵、求意境等等。跨越阶段 地去追求,就是拔苗助长。学书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 影响学习效益,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总在原地踏步,总在 低水平上循环,究其原因与此有关。 欧阳中石先生早在 80 年代,曾要我不要临米的蜀素 帖 , “要临米早期的作品” 。 蜀素帖属于险绝的;米早期 的作品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属于平正的。欧阳先生只对 我提出了一个具体要求,这个点拨是婉转的,却是肺腑之 言。当时我只能就事论事的理解,经过碰壁之后,才有了 深刻的理解,学习书法要一步一步的走,临帖要由浅入深, 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现在回过头来认识欧阳中石先生的 话,确实有胜读十年书之功用。沈鹏先生曾指出要我注意 解决字的结构。已故的大康先生要我一个一个字认真临习。 权希军先生主张不要急于求变,不要把字写得很夸张。他 们所说的都是先求平正。这使我懂得,平正是基础,基础 不稳,难以在今后有所发展。 “平正”的含意既是指楷书,也不完全是指楷书,各 种书体都有一个“平正”和“险绝”的问题。唐楷总的来 说是平正的,而欧体就寓含“险绝”;有些魏碑就是“险绝” 的。楷书相对于行书、草书来说是基础,是“平正”的;要 使行书、草书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必须要有楷书的基础。 我初学书法時进展不快,其教训就是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 则,不是在楷书有一定基础之后,才去学行书、草书的。 我的楷书基础是后补的。有一次有个人要我用揩书写块碑, 那时,我的楷书还没有过关,临阵磨枪,现学了一阵,从 那以后我意识到楷书有用处,才专心致志地写了一段时间 的楷书。经过那段临阵磨枪,增加了感受,觉得揩书水平 提高以后,就会感到自己原来写得满意的行书、草书作品 不满意了,这是很受益的。老同志学书法,不一定要从横 平竖直的唐楷入手,可以用行楷作为基础,或者以隶书来 解决“平正”的问题。平正的基础没有打好,也不是说不 能写草书,可以临习比较平正的草书字帖。 练书法打基础,是一辈子的事,决不是一次到位就练 好了的,是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前进的。就像先盖一个小 屋,过几年觉得小屋不满意了,就推倒重来。再打更牢的 基础,盖一座楼。几年之后又不满意了,又推倒重来,如 此往复,不断进步。企图一次就把基础打得特别好那是不 现实的。 很多人练了一阵,当听到别人赞扬,或者小有名气之 后,就以为基础差不多了,不再临帖了,忙于应酬,这就 难以继续进步。我曾发现有的获奖者在以后的展出中不能 入选,就是这个原因。加入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成为创作 研究员的老同志,要注意不能把自己摆在创作研究员的位 置,过多地投入创作,不一定能提高书法水平。如果不把 临帖、学习放在首位,学习的时间少于创作、研究,那恐 怕就不会有多少进步。基础不牢的人过多地投入创作,不 仅无益,甚至会阻碍书法水品的提高。为何会如此呢?这是 我要汇报的第二个问题。 每个人临像某个帖的能力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天赋。 过去我就发现有些老年人比年轻人还容易做到临像某个帖, 临几遍帖,就有帖的味道。这说明临像某个帖的能力与年 龄没有什么关系。临像某个帖是不是就“入帖”了呢?过去 我不懂何为“入帖” ,以为能对临、背临,就算“入帖”了, 其实不然。仅仅能临像某个帖,不算真正的“入帖” 。我觉 得“入帖”的要求是很高的,要能达到随意即兴写出来的 作品,有较浓的帖上的味道,书写的水平和帖的水平相差 不太多时才算真正“入帖” 。要达到这个标准是很难的,只 有真正明确了这个标准,扎扎实实练基本功就不是一句空 话。 “入帖”就等于练就了一种看家本领,具备了创作能力。 入了帖之后就要出帖。 “出帖”的本领,青少年人普遍 比中、老年人的本事大。全国书法大赛获奖者,有些是二、 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最多也不过写了二十多年字,在这 二十来年里,他们不仅入了帖,而且能“出帖” ,达到较高 的创作水平。而在数十万离退休学书法的浩浩荡荡的大军 中,不少老同志练了一、二十年甚至更久,很多人也很勤 奋,天赋高的也大有人在,结果呢?“入帖”者极少, “入 帖”后能出帖者更是凤毛麟角。离退休以后学书法的几乎 没有人能入围“国展” ,是全军覆灭。这和青少年人相比, 差距太大了。究其原因,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勤奋,在 此我和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 青少年在学书法之前,脑子里和手头上没有形成自已 书写的坏习惯,或者说坏习惯比较少、比较弱、比较嫩。 他们只要方法对头,肯下功夫,照着帖写上十来年,就可 以把一个帖吃透,就可以形成一套和帖上差不多的书写习 惯,他们一旦养成了好习惯,就终身受益。而老年人在学 习书法之前,信笔写了几十年,都形成了自我书写的习惯, 这个习惯中好的成份少,不好的成份多。旧习惯基本上是 要被否定掉的,只有彻底抛弃这些旧习惯才能真正“入帖” 。 而老同志的旧习惯根深蒂固,十分顽强,正是这种旧习惯 严重地防碍了“入帖”的进程,阻碍了老年人能力的发挥。 是老年人难以真正入帖的根本原因。 当对临、背临的时侯,帖的模样能逼使自己改变原有 的书写面貌,使自己被动地顺着帖上的笔势,从字的结构 到笔画,写出接近帖上字的模样。而当自己随意创作一篇 作品时,帖上字的模样就忘记了,既使脑子里能记得住字 的大概样子,也会由于你长期形成的旧习惯,导致你的笔 势和帖上的笔势不合拍,你能记得起帖上字的那个样子, 也写不出帖上字的那个样子。旧习惯就是这样把你从帖上 学到的东西抵消得干干净净,甚至出现临帖若干年,而创 作的作品中没有一个字,甚至没有一个笔画像帖上的样子。 尤其是学习书法晚的人,记忆力差的人更是如此。 我觉得找到病根之后,就好对症下药了。我的药方就 是一个“精”字,就是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专心致志, 死守一家,只临一帖,旁的帖再好也只读不临。 “精”是为 了尽快地记往帖上字的模样,并用某个书家的书写习惯, 代替自己不好的旧习惯。中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正因为很 难记住字的模样,更要牢牢地把住一个“精”字,只有 “精”选一帖,才能记得住帖上的模样,并能把记住的模 样通过手写出来。如果学得过杂,过早求博,尤其是真、 草、隶、篆同时并举,结果没有一个帖能在脑子里留下深 刻印像,那一门也达不到一个像样的水平。 “入帖”是很 难的,所以李可染先生说: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 ,我 再加一句话,老年人更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一个帖子中去。 我为什么强调要打进一个帖子里去呢?古人字帖中,每一个 人都有他各自不同的书写习惯,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 所写的字,也会有书写习惯的变化,不首先钻进一个帖里 去,是学不好书法的。于佑任精选的集古字的千字文 就不适合老年人去学。临帖就是要用帖上某个人的用笔、 结字习惯,代替自己以往不好的习惯。一个帖的习惯还没 学到手,没有把帖上的好习惯变成自己的习惯,就换另一 个帖,这就像狗熊掰捧子掰了一个丢了一个,掰掉的不少 得到的不多。旧习惯不改,不论你临多少帖,也不论你临 多久,都不可能真正“入帖” 。这是很多人练书法总不见明 显进步的重要原因。 既使做到了“精” ,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入帖”的,有 的人始终只临某一个帖,结果呢?写的字也不怎样好,这是 由于临帖和创作脱节的原故,这也是由于自已的旧习惯在 作怪。旧习惯是否被改掉了,最终不是以临帖的水平来检 验的,而是要看你创作的作品是否把旧习惯改掉了。临帖 是手段,创作才是目的。在学习阶段也需要搞些创作,如: 参展、应酬。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的创作,严格说算不上 是真正的创作,只不过是临帖水平的反映。如果把这种创 作当作是临帖的继续,老老实实地、自觉地强迫自己在 “创作”时,仍然以帖为准,这样不懈地坚持数年,可能 会“入帖” 。如果按赖不住创作的欲望,想写出自己的风格, 想追求艺术上更高的东西,就纵情去写,让情感驱使自己 的笔,就会重蹈旧辄,把临帖的成果丢掉,使旧习惯死灰 复燃。临帖就是要忘记自我、背叛自我,只有“脱胎换骨” 的改掉旧习惯,把帖的模样记在脑子里, “融化到血液中” 才能“入帖” 。临帖是在充电,充了电之后,不能漏电,要 主动用帖上的好习惯改造自己,改造得越彻底越好,就像 那时的“斗私批修”那样。没有真正“入帖”的人,是不 具备创作水平的,这时的创作是放电,创作得越多,旧习 惯复辟得越凶,写得越多越认真,往往效果越糟。过去有 的人为了参展,一幅字写了好几天,写了几刀纸,就是这 一幅作品,就会把他在临帖时处于淹淹一息的旧习惯救活。 一旦旧习惯复活了,要想重新写好字,还需要重新“脱胎 换骨” 。 处在学习阶段,要先把学习的事干好。临帖是要把帖 上的字记在心中,然后通过手表现出来。这当然不算艺术, 艺术要融入情感,要有自已的风格。但是有自已的风格、 有情感、有意境的作品,缺乏基本功那也绝不是艺术。书 法艺术的很多成份是要通过功夫的淳熟之后,自然而然产 生的。要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必然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书 法规范过程,也就是要经过那个不可愈越的“必然王国” 阶段。这个必然的过程,就是画字,就是“意在笔先”地 画帖上的字,画心中记住帖上的字。能画得很像,就说明 有功夫了。而“写”出来的字和画出来的字不同,写出来 的字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性情驱使。能“写”的人,要 想继续登极,还要继续画字。没干好“必然王国”的事, 就放手去搞“自由王国”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跨 越阶段,搞冒进,就会事与愿违,到头来大炼钢铁的钢还 要回炉再炼。学习书法的方法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理论是相通的。其实干任何事情都应遵循循序渐进 的原则。 怕没有自己的风格,就容易导致在认识上出现偏差, 会阻碍进步。李铎先生曾经说过:“不要怕学像了帖!” 。 他学郭沫若就很像。这也涉及到一个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 字都没有写好,没有写稳,就怕人家说自己是“书隶” ,就 去搞自己的风格, “皮之不存,毛何附焉” 。欧阳中石先生 也曾说过:“不要怕没有风格,能写得和颜真卿一样好, 真假难分,那就很了不起,就是当代颜真卿,实际上是办 不到的,学不像就是自己的风格。 ”所以要尽量学像学好。 我曾对李锋、欧阳先生的话发生过疑问,这不就是当“书 奴”吗?当“书奴”是没有出息的,这在理论和实践上就产 生了一个矛盾。但是,实践告诉了我,不当好“书奴”是 不能“入帖”的。任何好的理论都要结合实际,脱离实际 的理论是行不通的。严格来说,历史上只有极少数的人摆 脱了书奴的地位,唐以后多数是王羲之的书奴,现代派不 想当王羲之的书奴,却又都挤到伸腿伸脚一路上,当了现 代派的书奴。 临得要精,读得要搏。只有博览,才能始终保持眼高 手低,才会有不断追求的动力。 学书法要“悟” 。以前我以为“悟”很神秘,不知从何 入手,也不知“悟”什么。只动手,不动脑,没有去“悟” , 所以总是不开窍。实际上根据自己的情况,研究符合自己 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的办法,这些都是 在“悟” 。书法中的“悟”有大小之分,大“悟”是解决学 习书法的方向、方法、步骤问题,其中根本的问题是要遵 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拔苗助长。你认识到了书法的一 些规律性的问题,那么你的学习方法、步骤就会对路,就 会产生效率。 “大彻大悟”则是另外的问题,那是要解决书 法艺术本质属性的问题,是要开创新风之类问题。不论大 “悟” 、小“悟” ,在很多情况下,冥思苦想往往得不到。 反而在看得多了,写得多了,琢磨得多了以后,有时就会 突然开窍。常常是突然明白了别人曾经说过的某句话,或 者是真正弄懂了书上的某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往往是人人 都会说,而没有真正照着去做的道理。当然“悟” ,需要 “字外功”滋补,要“悟”出一条适合自己情况的路,没 有“字外功”的滋补是“悟”不出来的。老同志都学过哲 学,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 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这些对认识书法艺术及其规律, 以及在寻求自己的学书道路是颇为有益的。当然,理论不 与实践相结合,再好的“字外功”也无济于事。 小“悟”是解决笔画、结构、章法的具体问题,属于 技法技巧。在笔画、结构、章法这三个构成要素中,字的 结构是关键。有很多人认为学书法要先过笔画关。我认为 要先过字的结构关,后攻笔画。正像盖一个大楼,要先把 框架立起来之后再装修。书法艺术美既在结构中又在笔画 中,笔画美应该是更高层次的美,本着先易后难的方法, 所以笔画应当放在后面去解决。要想真正解决好笔画的问 题,要侍“大悟”之后,才谈得上追求。当然从未写过字 的人,需要首先明白笔画的一些基本知识,譬如:逆入、 中锋、侧锋、提按等问题,这都另当别论。我说的笔画主 要是指追求笔画的力感、韵律感、节奏感之类的问题。 字的结构是需要认真对待的。要动脑抓帖上字的结构 特点。有些老同志不会抓帖上字的特点,光感觉到美,却 不知道美在什么地方,既使是看了评介文章,也还是不知 其然。尤其是不知道帖上的写法为什么会美。对于自己的 字,也不知道差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 甚至天天写字,自己的脑子里并没有自己的字的印像,就 像住在楼上,天天登梯,登了几十年也未必知道自己住的 那个楼,有多少个台阶一样。这样写字就是不动脑。不去 主动找自己旧习惯中的毛病,旧习惯是改不掉的。我在这 里告诉大家一个办法,未临帖之前先按自己的写法写上一 个字,然后和帖进行比较,尽量找到和帖上不一致的地方, 包括笔画走向、角度、笔画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往往不一 致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旧习惯所致。自己的毛病找到了, 帖上的这个字的特点也就明白了,对帖上的字也就记得更 牢了。如果发现了好几个字都犯同样的毛病,那就找到规 律性的问题了,往往改好了一个字带动了一批字,旧习惯 就要这样一点一点把它找出来,把它改造好。再深入一步 可以对帖上的字加以联想(利用黄金分割律、远取诸物、近 取诸身等方法)、推理,就会明白,或者是书者的匠心所在;或 者是书者顺其情性随其笔势所为;或者是源于师承,当 然要把帖上的字为什么会美真正搞明白,非有较深的书法 理论作支撑是难以做到的。欧阳询对索靖书的碑“宿其傍 三日”而观,他可能就是在像上边说的那样是在心追手摹 (不过层次越高的人,他心追的范围越广,这应另当别论)。 用这个方法可以解决临帖和创作脱节的矛盾,实际上还是 “入帖”的问题。临帖和创作脱节的关键是对帖记得不牢, 没有用帖上的用笔、结字方法,改造自己的不良写法,没 有使自己形成与帖一致的好的书写习惯。为了形成与帖一 致的好的书写习惯,就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临帖,不 搞创作。既使是在进行创作练习,也抱着临帖的态度和方 法。好习惯形成了,才能算真正“入帖” ,这不仅要有一段 忘我临帖的过程,而且还需要有一段养成和巩固新习惯的 过程,巩固新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打江山难,守 江山更难。一直要到自己即兴书写的作品不仅能做到和帖 的面貌相同,而且书写的水平也和帖的水平大体一致时, 才可稍息一阵。既使到了这个程度,还不能刀枪入库,还 要时时小火常温,否则,还有复辟的可能。这真是需要用 最大的笨功夫来对付旧习惯。 古今有影响的论述,多是顶尖级大书法家说的,道理 很对,哲理很深。但是,不是每个论述都适合各个学书阶 段的人,有的只适合书法创作,不适合书法学习;有的只适 合书法学习,不适合书法创作。要继承传统,但不要迷信, 更不要形而上学、断章取义,片面地理解古今大师的论段。 不要把玄奥当宝贝,不要用似懂非懂的论述去指导自己的 实践。 书法讲法度。我的体会是,处在学习的阶段要把书法 法度当作法则、法规严格遵守。而对于书法创作来说,书 法的法度就改变了性质,就成了创作的一种方法,作为方 法来说,则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方法是灵活多样的,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鼠子就是好猫”(如:笔法中的中锋用 笔问题,有的认为中锋是根本大法,要笔笔中锋;有的则认 为中锋只是书写的一种主要方法,不能否定侧锋、逆锋、 顺锋的辅助作用)。不同阶段的人,在对待法度上应该是有 所区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