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这一标准文件,主要规定了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的诊断依据、诊断流程以及患者管理和治疗的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可概述如下: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资料:考虑患者是否有甲肝流行地区的居住史或旅行史,以及是否与甲肝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患者出现急性起病,以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疼痛、黄疸等症状为主。

  3. 实验室检查

    • 血清学检测:检测抗-HAV IgM阳性,是近期感染甲肝病毒的直接证据。
    • 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如ALT、AST)水平显著升高,反映肝脏受损情况。
    • 病原学检测:通过RT-PCR等方法检测粪便、血液中HAV RNA,可直接证明HAV感染。

处理原则

  1. 隔离与报告:确诊或疑似病例需进行隔离,以防传染给他人,并按国家规定及时上报疫情。

  2. 休息与营养: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摄入,尤其是高蛋白饮食,有助于肝脏恢复。

  3.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HAV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如使用退热药、止吐药减轻症状,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4. 避免肝损因素:患者应避免饮酒和使用可能损害肝脏的药物,减少肝脏负担。

  5. 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甲肝预防知识的宣教,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勤洗手,食品充分煮熟等。

  6. 追踪观察: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进行预防接种或免疫球蛋白注射以防止发病。

注意事项

  • 以上措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具体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 疾病管理应结合实际情况,遵循最新的医疗指南和地方政策。

该标准为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和处理的规范指导,旨在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恰当的管理和治疗,同时控制疾病的传播。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废止
  • 已被废除、停止使用,并不再更新
  • 1997-10-06 颁布
  • 1998-10-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_第1页
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_第2页
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 17010-1997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7010一1997前台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7010一1997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2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丙转氨酶(显异常。清抗见附录A). 2+4 血清胆红素大于17 ,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疽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疽者可确诊。自觉症状常较轻。直接胆红素为主,固醇等明显增高,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疽。八3. 1. 见附录B,疑似病例:3. 3. 2. 2+ 3. 2. 3 似病例加3. 2. 重消化道症状,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用上的肝性脑病),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者。脏迅速缩小。日内血清胆红素大于171 ,或每日升高值大于17. 1 ,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见附录诊病例:床上有极度乏力,严重食欲不振,黄疽迅速加深,出现腹水及出血倾向。肝脏进行性缩小。病程在10天以上,8周以内,出现意识障碍(以上的肝性脑病)。酶分离,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胆固醉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见附录B,疑似病例:3. 3. 2. 1+3. 3. 2. 2,确诊病例:性肝炎的早期,应住院或就地隔离治疗休息。性肝炎食欲不振者,应进易消化的清淡食物。有明显食欲下降或呕吐者,可静脉滴注10%前治疗急性肝炎的中西药物,疗效无明显差别。各地可根据药源,因地制宜,就地选用适当西药或中草药进行治疗。用药种类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用药要简化。不主张常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肝炎。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阻断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等综合性措施和支持治疗,以阻断病情恶化。5预防原则加强卫生宣教,阻断粪一口传播途径。饮食行业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保护易感人群。7010一1997附录A(标准的附录)病原学诊断染的血清学检查本标准要求采用测血清抗用的试剂盒应有卫生部批准的生产文号。1 体配制酸盐缓冲液6)碳酸钠。g,碳酸氢钠。29 l. 4)氯化钠8 g,磷酸二氢钾0. 2 g,磷酸氢二钠(12个结晶水)2.9 g,氯化钾0. 2 g,.5 00 l. 3稀释液(10%小牛血清述0 1 苯二胺(4 解后加3%双氧水,0. 05 5终止液2 l. 1. 2操作步骤包被液将抗人 品按确定的倍数稀释后加人塑料微孔反应板,每孔。.1 4过夜。倾去液体,用洗涤液洗3次,拍干。1. 2. 2加样:血清标本用稀释液按1:1 000稀释,每孔各加入0. 1 设阴性对照3孔,阳性对照2孔,空白对照1孔,放37C,温育4h,洗涤3次,拍干。胞培养增殖)每孔。4过夜。洗涤3次,拍干。1. 2. 4加酶结合物:用稀释液将抗孔加入。.1 白对照孔不加)。置37 涤3次,拍干。1. 2. 5显色:加新鲜配制的底物液,每孔。.1 7显色15 孔加终止液0. 05 1. 3结果判定目测法:显色为阳性;无色或极淡黄色为阴性。比色法:用酶标比色计,波长492 白孔校零点,读取各孔的光密度(并计算界限值(阴性对照本清抗括既往依据。附录B(标准的附录)镜下肝细胞束有不同程度拥挤,肝细胞浊肿,嗜酸性变,嗜酸性小体,肝细胞有大小不等的点状坏死及灶性坏死。坏死区域有淋巴、单核及中性白细胞浸润。小叶内枯否氏细胞明显增生。汇管区存在炎性反应,有淋巴生发中心样结构。同时肝细胞存在不同程度增生,双核细胞增多,核增大,核仁明显。电镜下肝细胞内线粒体增生,数目增多,基质密度增深呈明显固缩性变。光面及粗面内质网均有扩张,有的呈囊状。粗面内质网可见到核糖体脱落,胞质中可见到大量空泡状结构。溶酶体增生并吞噬大量线粒体和脂滴,胞核中可见大空泡。狄氏腔内胶原纤维增十2变与急性黄疽型相似,但程度较轻。淤胆型肝炎光镜下肝细胞改变有浊肿、气球样变,疏松化、毛玻璃变、嗜酸性变。肝细胞坏死有点状、灶形、液化和桥形。毛细胆管扩张,存在不同部位的淤胆,即肝细胞内淤胆和毛细胆管内胆栓,或两者并存。同时存在肝细胞增生,肝窦淤血,急性或慢性炎细胞浸润,肝索紊乱,枯否氏细胞增生,胆小管增生和纤维增生等1急性重型肝炎:有广泛的肝坏死。该处肝细胞消失,遗留网织支架,肝窦充血。有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及大量吞噬细胞浸润。2亚急性重型肝炎:可见新旧不等的亚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汇管区集中现象。可见大量增长的胆管和淤胆以及纤维增生。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假小叶样结构。5417010一1997附录C(标准的附录)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泛开展病从口入的卫生宣教。各单位应创造条件,提供流动水,供洗手及洗餐具,自备餐具,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其要做好食具消毒,食堂、餐厅应实行分餐制或公筷制。强对产地水域的卫生防护,防止粪便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防饮用水被粪便污染。生自带杯。证的饮食摊贩。格执行对食具及便器的消毒制度。儿童实行一人一巾一杯制。对全托单位还应注意尿布消毒。使用的玩具各班组应严格分开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器、衣服、床单、注射针头及其排泄物亦均应作消毒处理。尔马林、强力戊二醛、有效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