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研究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研究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研究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研究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要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舞台上,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许多国家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创新能力,把技术创新和专利权作为推动产业发展、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力武器。 本文结合创新模式特点和高技术产业特征,提出创新模式选择指标和评判步骤,在挖掘专利情报信息基础上,对燃料电池产业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选择指标和评判步骤得出适合我国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进行创新模式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从专利情报信息入手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行性与可信性;第二部分属于理论研究,强化对对象产业特点的研究,提出创新模式选择指标和判断步骤;第三部分属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对燃料电池发明专利等情报的研究,分析得出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现状、我国燃料电池产业与国外燃料电池产业在技术研发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我国燃料电池研究机构和国外的区别、技术(专利)生命周期等;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创新模式;高技术;专利情报;燃料电池 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I n of of to of of as of it of is of of of in is of of of of in of of of 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录 1. 绪言. 1 1. 1 选题的理论和的实践意义. 1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 1. 3 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结构. 技术创新模式基本问题研究. 4 2. 1 创新的含义和特性 . 4 2. 2 创新的作用与意义 . 5 2. 3 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 . 3. 1 自主创新模式分析 . 7 2. 3. 2 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 8 2. 3. 3 引进创新模式分析 . 3. 4 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 . 高技术产业的基本特点与创新模式选择方法研究. 1 高技术基本问题研究 . 1. 1 高技术的含义及特征 . 1. 2 高技术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点. 2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模式选择研究. 2. 1 产业特点分析. 2. 2 创新模式选择指标 . 2. 3 创新模式选择结果评判 . 燃料电池技术基本特点和燃料电池专利数据分析方法. 1 燃料电池技术特点概述 . 2 燃料电池专利数据分析方法 . 3 燃料电池数据获取及数据库构建. 3. 1 燃料电池数据库数据源及数据库分析工具. 3. 2 数据库构建流程.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V 4. 3. 3 燃料电池技术关键词的选取与确定. 3. 4 数据检索结果. 燃料电池技术创新模式各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 1 燃料电池创新环境分析 . 2 燃料电池专利数据分析 . 2. 1 燃料电池专利高产国家及地区分析. 2. 2 燃料电池专利高产公司分析. 33 5. 2. 3 各国燃料电池研究主体分析. 34 5. 2. 4 各国公司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比较分析. 2. 5 我国大学和研究院所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析 . 2. 6 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的确定 . 2. 7 燃料电池失效专利分析 . 3 我国燃料电池企业分布地区和经营类型分析. 4 燃料电池的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4. 1 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发中的地位. 4. 2 我国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模式的重要结论 . 总结与展望.考文献.录 .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谢 .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表目录 表2新模式特征比较.3新模式选择指标.4见燃料电池分类与基本特征 .5源领域对高技术产业的作用指数排在前20位的项目.5源领域对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作用指数排在前20位的项目 .5源领域对环保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作用指数排在前20位的项目 .5个国家或地区在中国境内申请燃料电池技术相关专利统计表 .5国和外国在国内申请燃料电池相关专利对比统计.5料电池相关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5位的公司.5我国申请燃料电池相关专利排名前25位公司分布.5国燃料电池研究主体表 .5国燃料电池相关专利申请机构分布.5国公司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5国燃料电池授权年份分布 .5国燃料电池专利申请年份分布 . 39 表5国燃料电池发明专利各年授权率.5利授权量排名前四位国家不同时间跨度和起始点专利授权率 .5似授权率表.5国燃料电池技术研究主体发明专利法律状态分布表.5国研究机构和专利高产国公司专利近似授权率.5国燃料电池.5料电池主要技术申请专利年度变化.5料电池失效专利技术领域及维持年份分布表.5权5年以上专利详细列表 .5国燃料电池企业的地区分布 .5分国家对燃料电池产业的投资 . 50 表5.5.5. 54 表6国燃料电池企业创新模式选择判断表:.6类研究主体创新模式得分表: .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I 图目录 图3技术产业创新模式选择流程图 .3国高技术产业特点研究框架 .4料电池发展史.4利数据分析流程.5料电池创新模式分析框架 .5国在华申请燃料电池相关专利分布.5国和外国在华申请燃料电池相关专利百分比.5国燃料电池研究主体图 .5国燃料电池相关专利申请机构分布.5国各年专利授权率变化趋势图 .5利授权量排名前四位国家不同时间跨度和起始点专利授权率比较图.5国燃料电池企业的地区分布量 .5国燃料电池企业的地区分布百分比.5国燃料电池企业经营类型分布 . 50 图5.5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水平.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1 绪言 题的理论和的实践意义 技术创新通常是指新技术(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产生及其在生产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它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品化生产和占领新市场等一系列活动。因此,它涉及到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商业等诸多领域的活动。如果将产生新技术的单位和个人称为技术创新源,将实施创新活动的单位称为技术创新体,那么,技术创新源与技术创新体之间存在合一、合作、分离三种关系,根据这三种关系,可以把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三种类型。如果从创新主体的方式来划分,技术创新又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大模式。 从实际问题来看,我国目前工业和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部门中核心技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导致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国外跨国公司在我国的许多高技术领域如燃料电池(本文实证研究领域)等领域抢注专利技术,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 长期以来,许多工业部门和企业在进行创新模式选择的时候往往流于形式,“别人选择什么模式我就选择什么模式”、“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做”等典型的创新模式决策方法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对产业创新模式选择的要求。从理论与方法意义上看,目前国内在技术创新管理方面开展的工作很多,但对技术创新模式开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工作还十分鲜见,开展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这是本论文选题的基本出发点。 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本论文作者对国内外技术创新管理以及与创新模式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的调研,国内外一些学者在企业研发的技术的分类、知识创造模型、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机理等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总结如下: (1) 复旦大学的芮明杰等人在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动态知识价值链,提出高技术企业知识创新模型。1 (2) 华中理工大学的周二华,陈荣秋等人根据企业研发的技术与企业现有技术相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比所发生变化的程度和所涉及活动的性质对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进行分类,再对不同创新模式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所适合的技术开发模式。2 (3) 武汉理工大学的万君康、梅志民等人建立了基于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收益函数和博弈函数,探讨了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机理,提出了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建议。3 (4) 大连理工大学的肖洪钧、张薇等人对美国和日本两种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绩效对比分析,结合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建议。4 (5) 王海刚等人就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5 上述学者在研究创新模式选择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对不同创新模式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直接得出结论,对产业、企业特点的分析处理还不够深入。 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结构 本文改进对创新模式分析选择的一般过程,充分挖掘包含在专利情报中的大量信息,同时借助宏观政策和微观技术等多方信息,深入分析特定高技术产业的特征,根据创新模式选择指标的判断,得出适合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之所以要充分运用专利情报信息来分析选择创新模式,其意义和原因在于: (1)在知识经济巨浪的席卷下,知识密集型产业已凌驾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上,研发与创新倍受推崇。知识经济的实践成为技术研发、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集合。特别是以技术为核心、研发密集度较高的高技术产业更加重视技术研发本身,发展专利技术,根据美国003年发明专利核准数统计情况可知,排名前位的企业均属高技术领域。 (2)使用专利来衡量创新能力得到了学术界及实践上的广泛认同。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利用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专利的多少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国的技术能力。198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就工业产权进行过一项统计分析,结论是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十名的国家,其工业发展和工业水平与专利申请的多少相对应。一些国家组织如美国科学基金会、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德国研究基金会、英国社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会科学委员会等均对此方法感兴趣,而且一些国际组织如界银行都采用专利统计数进行国际技术创新水平的比较研究。6 (3)根据国际学术界的基本共识,在对创新型国家进行判断的四个指标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创新产出高低,目前世界上公认的 20 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的99%。因此,在对创新模式的研究中专利便成为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同时有学者也指出,只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才是真的创新。由此可见,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一国创新能力的代表,从专利信息入手研究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创新模式选择角度来看,本论文在对比不同创新模式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某一特定产业的特点,对照创新模式选择指标,选择适合该产业的创新模式。 从创新模式评价角度来看,本论文的研究不再将专利看作是单纯的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之一,而是将专利作为切入点,运用丰富的专利信息深入挖掘并分析一国、一行业或是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可以说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新的含义和特性 1)创新的含义 创新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按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指把已经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技术创新是众多创新形式种的一种,它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创造新技术并把它引入到产品、工艺或商业系统中去,或者创造了全新的工艺技术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广义的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营销、管理、技术、市场和企业组织变化或产业和经济系统的演化。 2)创新的特性 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正确认识创新的特性有利于经营者更好的把握创新方向,推动企业发展。 (1)创新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创新的最基本特征。不同的创新对企业的影响范围、程度和性质都会有所不同。最极端的两种情况是它的破坏性和保护性。 “破坏性创新”是使企业现有的技能和资产遭到破坏,或从根本上摧毁了现有的技术或产品。这一变化正是熊彼特创新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它对竞争的影响是通过重铸竞争优势而实现的。半导体产业的成长及其对电子真空管产业的破坏就是很好的例子。 “保护性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现有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可应用性,使其他资源和技能很难取得对它的竞争优势。 (2)创新的高风险性 创新是一项充满风险的活动,并不是每一次创新都可以成功。美国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每10个专利中,只有一个能变成创新,而每10个创新中,只有一个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因此,当一个经营者决定创新的同时,他实际上是在冒险。创新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程度越高,不确定性就越大,风险也就越高。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 1 )市场不确定性;(2)技术不确定性;(3)其他不确定性。 (3)创新的受抵制性 人们往往习惯于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愿进行任何改变,因此创新活动常常受到人们习惯性思维的抵触。这些抵触一方面来自于进行创新活动的企业内部,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大众对老产品的青睐和对新产品的不信任。 (4)创新的效益性 效益性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充足的资源投入是实现创新目标的物质保障。每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都会获得高出投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新增财富和比较利益,这正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所在。 (5)创新的扩散性 技术创新虽然存在着高失败率的风险,而一旦取得成功,就会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技术不扩散,它的影响只能存在于企业内部,行业内不同企业间的技术得不到融合,不仅影响整个行业发展,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而技术扩散的过程能够促进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 新的作用与意义 技术创新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1)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1980 年美国经济学家 JW肯德里克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929 年到 1978 年这50年间,美国生产率增长中技术创新占40,资源配置改进占20,人均资本增加占15,规模经济占13,劳动力素质提高占12。 从该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1929年到1978年这50年间,促使美国生产率增长最关键的因素是技术创新,也就是说由技术创新直接带来的生产率增长为40。同时本文也应注意到,资源配置、人均资本和劳动力素质三个要素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必然要求,只有这三者得到改进和提高才能真正实施好技术创新,也就是说,由技术创新间接带来的生产率增长为 47。因此可以认为,在生产率的增长中有 87的份额是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换言之,技术创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2)技术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的源泉。 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由科技进步的概念可知,科技进步包含了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改进、劳动力素质提高和规模经济。根据JW肯德里克的研究报告知道: 科技进步对生产率的贡献是85。 技术创新对科技进步的贡献最大,在全部科技进步要素中所占比重为 47,也就是说直接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技术创新占全部要素的47。 间接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技术创新要素资源配置的改进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也就是说,份额是直接或间接由技术创新带来的,因此,可以认为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泉。 (3)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企业竞争的战场是市场,进军市场的利器是产品,生产产品的核心是技术。回顾世界五百强企业,正是由于他们积极推动创新,才走到了世界企业的前列。例如0年中,共获得22357项美国专利,连年高居美国公司专利排名榜首位,大量的专利给 来了丰厚的回报,创造出约 100 亿美元的知识产权版税。再如鼎盛一时的王安电脑,进入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电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王安公司满足于自己产品在设计和技术水平上的优势和声誉,未能及时跟上电脑转型创新的步伐,没有及时推出新型电脑,最终败在了(4)技术创新是形成新的产业机会、促进新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如同产品的生命周期一样,产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当新的技术或产品出现后,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随之拉开了序幕。在这种产品替代和产业变更过程中,如果老产业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抓不住市场发展的机遇,即便原来处于行业领先者的地位,也免不了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技术创新模式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主体的角度对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分类研究。 技术创新通常是指新技术(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产生及其在生产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它包括新构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品化生产和占领新市场等一系列活动。因此,它涉及到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商业等诸多领域的活动。如果将产生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新技术的单位和个人称为技术创新源,将实施创新活动的单位称为技术创新体,那么,技术创新源与技术创新体之间存在合一、合作、分离三种关系,根据这三种关系,可以把技术创新分为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和引进创新三种类型。 主创新模式分析 1)自主创新模式的含义 自主创新是指企业运用自身资源和能力来探索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的实践。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创新活动,即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成功实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从而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2)自主创新模式的特点 自主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技术突破的内生性 自主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技术突破,其后续过程也都通过企业自身知识与技能支持来实现。这是自主创新的本质特点,也是自主创新模式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根本区别,同时自主创新的许多优势和缺陷也都是由此决定的。 (2)技术与生产的率先性 率先性虽然不是技术创新的本质特点,但却是技术创新努力要追求的目标。大多数技术成果都具有独占性,在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成果中,真正成功者只有一个,其他拥有的同类技术成果的参与者不仅不能受到专利保护,在使用时还要向专利所有者交纳一定的费用。因此,在同一市场中,非率先性的自主创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意义的。采取自主创新模式的企业也必须将率先性作为自主创新努力的目标才有可能在市场中获得完胜。 技术上的率先性要求市场的率先性与之同步进行,任何优秀的技术成果只有成功转化为商品才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采用自主创新模式的企业在紧盯技术领先的同时还要注重技术的商品化,将市场领先作为市场战略的目标之一,防止跟随者抢占市场,瓜分技术成果。 (3)知识和能力支持的内在性 由于自主创新过程中全部的资源和能力均来源于企业内部,企业自有知识和能力的支持便成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否成功实现的内在基础和必然条件,不论是研究、开发、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设计、制造还是销售、服务,企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支持。可以说,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的主体工作及主要过程都是通过企业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支持实现的。此点也是自主创新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本质区别。 3)自主创新模式的优势和缺陷 (1)自主创新模式的优势 采用自主创新模式的企业在技术上和市场上占据领导者地位,技术上领先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市场上拥有功能强、质量佳的产品,充分占领市场,获得高额利润。这是自主创新模式所带来的根本性优势。 (2)自主创新模式的缺陷 自主创新模式的缺陷包括: 风险大 创新本身是一项高风险活动。有数据显示,另据曼斯菲尔德对美国三家大公司自主创新的调查分析发现,60的创新项目通过研究开发能获得技术上的成功,30的项目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而最终给企业带来经济受益的项目只有12。可见,创新成功率非常低,而且失败的创新投资需要全部由创新企业独自承担。 开发投资大 每一次创新活动都是集企业最优秀的研发人员、最尖端的研发设备和充足的研发资金为一体的,三者缺一不可。企业为了保证创新活动的有序进行就必须使这三者密切结合,而能够密切结合三者的最为重要的资源就是充足的资金保障。对于自主创新企业来说,所有研发资金必须要自己筹集,无人可以分担。 开发周期长 采用自主创新模式的企业所有的研发活动均在内部进行,技术力量单一,较之合作创新研发周期较长。 作创新模式分析 1)合作创新模式的含义 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之间或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合作创新一般集中在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 合作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在新构思形成、新产品开发以及商业化等某个阶段的合作都可以视为合作创新。狭义的合作创新是指以合作研究开发(&D)为主的一种基于创新的技术合作契约关系,是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为了共同研发目标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而形成的合作契约安排。 2)合作创新模式的特点 合作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合作创新模式的互补性。 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即使是技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会面临技术资源短缺的问题,靠单个企业解决所有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合作创新正好弥补了单个企业的不足,合作主体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技术上的溢出性 合作创新模式有多个创新主体,新技术由各主体共享,便于在产业间溢出,促进产业发展。 3)合作创新模式的优势和缺陷 (1)合作创新模式的优势 合作伙伴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单个企业独立完成某项技术或产品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合作创新的各创新主体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合作项目。 分担研究开发成本、分散风险 合作创新的技术或产品由合作者共同开发,资源共同投入,风险共同承担。 获得研究开发的规模优势、缩短研发时间 企业在发展的时候都希望可以取得规模经济效应,而单个企业的实力毕竟有限,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在发展的时候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所要求的规模,于是,合作创新为同行业内企业提供了一个共同扩大规模的机会,利用其他合作者的资源取得规模优势。 促进合作主体间知识流动、推动产业发展 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0合作创新要求合作创新者为合作项目提供自己的优势技术能力及资源,各合作主体可以借此机会相互学习,促进合作创新主体间知识流动,也使技术快速的在产业间溢出,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快速获得新技术或新市场 合作创新使技术在产业内不同企业间迅速流动,各个企业快速获得新技能,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合作者的共同推动下便于打入原来不属于自己的新市场。 (2)合作创新模式的缺陷 知识产权归属不明晰 合作创新的各创新主体投入的资源主要是知识性资源,且各方在合作中的贡献难以衡量,从而产生了对各创新主体投入的知识资产的保护及合作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 保密技术和经验知识不能完全投入 在合作创新中,虽然各创新主体在共同利益驱使下达成共识,但他们毕竟还是同行业的竞争者,各合作者为了确保自己在以后的竞争中不至于落后于对方,会在涉及到保密技术或是个人经验的时候有所保留,因此不可能向自主创新一样完全投入,进而影响到合作效应的最大化。 组织成本和管理成本上升,风险提高 合作创新的各创新者来自于不同主体,难免存在利益冲突以及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合作组织中协调各方行动、激励有关人员成为合作创新的一个难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合作者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花费更多的费用。 进创新模式分析 1)引进创新模式的含义 引进创新模式是指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企业引进其他企业和组织的先进技术进行再创新的方式。它存在着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成功的再创新可以使落后的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引进创新是把引进的技术作为技术创新的基础,而非单纯引进先进的生产手段,这即是引进创新模式所应坚持的精髓,也是我国引进创新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弊端所在。 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12)引进创新模式的特点 引进创新模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1)引进技术企业消化吸收能力强 采用引进创新模式的企业为了使引进技术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必须首先做到使引进技术适应本企业情况,更好的发挥引进技术的作用,使其成为再创新的基础 (2)引进技术的不完整性 随着现代技术竞争激烈程度的日益加剧,各国为了保护自己不断加强技术壁垒,限制技术出口,技术引进者很难获得完整的技术装备、技术资料等,导致其在吸收环节困难重重,进而影响再创新的力度、水平和时间。 3)引进创新模式的优势和缺陷 (1)引进创新模式的优势 研发成本低、风险小 技术引进者引进已经成形的生产设备、产品概念、原理、制作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在从技术到产品设计再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省去了大量的设计和试生产环节,成本低于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同时,由于再创新是在已有技术、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技术、产品失败的风险小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 借用先进的技术积累,使引进技术的企业可以从较低的技术起点跳跃到较高的创新层次。引进技术免除了企业从较低的技术水平一步步攀爬的落后局面,直接将其带入较高的技术水平,再创新的起点高了,有利于企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引进技术的同时可以同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利用引进技术已开发的市场,扩大市场。 (2)引进创新模式的缺陷 引进技术的时滞性 技术输出组织为了保护自己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在技术输出时会有所保留,因此,技术引进者所引进的技术会与前沿科技有所差距。 引进技术缺乏完整性 技术引进程度受到来自技术输出方的制约与控制,引进方很难获得完整的技术资料,不但影响引进技术的使用效果,也会在企业进行再创新的时候产生不利影响。 引进技术不易本土化 引进的技术是该技术输出组织在特定环境下开发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地理、环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2境特色。所以,引进技术不一定适用于技术引进者。 术创新模式的比较分析 每种技术创新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缺陷和使用范围,下面根据上文的分析就三种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表2新模式特征比较 创新模式 特征 自主创新 合作创新 引进创新 参与主体 一个实体 多个实体 一个实体 成本特征 独担 共担 独担 产权特征 独享 共享 不定 创新周期 较长 较短 较短 主要优势 技术上的先进性, 市场上的率先性。 获得企业范围以外的技术专长、资源与能力,快速获得新技术与新市场 研发成本低、风险小,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市场 风险特征 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及市场风险较高 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及市场风险有所降低,但却出现了知识产权风险、竞争风险及组织风险等新的风险 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较低,财务风险较高,出现引进技术不完整的风险,同时也会伴随着竞争风险 有利性 有利于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技术优势 减少研发投资,优势互补,缩短开发周期,分散风险 节约开发投资,技术较为成熟,市场较为稳定 不利性 开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 不能独占技术、合作方有时会成为竞争对手 易受技术输出方的制约与控制,不易得到最先进的技术 适用范围 技术开发能力强,经济实力雄厚,或掌握了独特技术垄断权的企业 开发难度大,投资大,风险大的技术领域,合作条件好的企业 与先进技术存在较大“技术势差”的企业 件使用 试用版本创建 33. 高技术产业的基本特点与创新模式选择方法研究 高技术的含义及特征 高技术一词最初是英语指建立在综合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知识、技术和投资密集的技术群。高技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技术的内容和范围都会有所改变,新的高技术将陆续出现,一些发展成熟的技术也会变为般技术。其基本特征如下: (1) 战略性,高技术状况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军事地位; (2) 风险性,高技术几乎都处在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其发展具有明显的超前研究的特点; (3) 增值性,高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增强产品性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因而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惨透性,高技术本身往往是一些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技术领域,分布于多学科之中; (5) 带动性,高技术集约了各技术领域的精华它广泛地应用到传统产业中去,能够带动各行业的技术进步;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