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姑娘”的转身——也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  杜小叶_第1页
“灰姑娘”的转身——也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  杜小叶_第2页
“灰姑娘”的转身——也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  杜小叶_第3页
“灰姑娘”的转身——也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  杜小叶_第4页
“灰姑娘”的转身——也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  杜小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 年秋季学期 外国文学史学期作业 “灰姑娘”的转身 也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 年 级:2012 级 专 业:对外汉语 1 学 号:1221113 姓 名:杜小叶 目录 一、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 4 二、十八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 4 三、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对“灰姑娘”童话模式的继承与超越 5 (一)傲慢与偏见对“灰姑娘”童话模式的继承 6 (二)傲慢与偏见对“灰姑娘”模式的超越与解构 1.对女性传统形象和传统价值观的突破 (1)不完美的女主人公 .7 (2)对女主人公外貌描写的简化 .8 (3)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评价和对传统妇德的反叛 .8 2.对王子的形象突破以及对父权的不时嘲弄 9 3.互相影响、互相教育的两性关系 .10 4.对“灰姑娘”童话模式的解构 .10 四、从奥斯汀女性意识的价值取向,评价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1 参考文献 .12 “灰姑娘”的转身 也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 杜小叶 摘要:“灰姑娘”的童话模式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爱情模式和创作原型,在十八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创 作或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 简奥斯汀于十九世纪初步入英国文坛,以傲慢与偏 见为代表作。这位女性小说家在继承“灰姑娘”童话模式的基础上,对这个传统文学原型进行了自己女 性主义的的改造和超越。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视角,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灰姑娘”童话模式 的分析,透视简奥斯汀在作品中流露的女性意识,认为表面上对父权文化的屈从,并没有掩盖作者超越 时代的女性意识和作品中对传统男性权威的反叛。因此,奥斯汀作为英国女性文学的先驱,对英国女性文 学传统的形成和十九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兴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女性意识;英国女性文学 简奥斯汀生活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这位英国女作家一生主要著有六部长篇小说 作品 1,均以恬静而舒适的中产阶级乡村生活为背景,描写当时的英国绅士与淑女的婚姻 和爱情风波。傲慢与偏见大致讲述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男主人公达西之间从傲慢和 偏见,到误会解除、相知相爱的恋爱过程,普遍被认为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虽然在当时并 未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广泛赞誉 2,但这篇作品以其轻松幽默的风格、优雅的文字、巧妙的 故事结构,受到后来各国读者的追捧。而奥斯汀作为一位以女性视角进行女性写作的作家, 她在作品中流露的女性思想也引起后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视和研究。本文试从女性文 学与女性意识的角度,在近年国内兴起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女性主义文学 批评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中“灰姑娘”故事模型为切入点,对奥斯汀在此书中所表达 的女性意识做一些自己浅显的评论。 1、女性意识与女性文学 1 分别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诺桑觉寺(1818)、曼斯菲尔德庄园 (1814)、爱玛(1816) 和劝导(1818) 。 2 这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在下文中将会论及。 2014 年秋季学期外国文学史学期作业 12 对 1 杜小 叶 第 1 页 共 13 页 “女性意识”(Feminine Consciousness) 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这一词 首先由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在第二性中提出,而最早提出这一思 想的是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尽管她并没有使用“Feminine Consciousness” 一词) 1,其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女性的屈从地位,要求 女性的解放。 对于“女性文学”的概念,在目前的当代文学评论界已取得了共识的观点是:认定女 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中的重要性,并坚持女性作家作为写作主体的身份。 2在此基础之上,本 文赞同的、认为比较明确的界定,是王侃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和中国当代作家创 作的分析提出的自己对“女性文学”的定义:“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为写作主体的,并 以与世抗辩作为写作姿态的一种文学形态,它改变了并还在改变着女性作家及其文本在文 学传统中的次(sub-) 类位置 :它对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既介入又疏离,体现着一种 批判性的精神立场。” 3简单来讲,女性文学指女性作家创作的、富于女性意识的文学文本。 2、十八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 十八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在前代女性作家的创作的基础上,在男性主导的话语权中挣 扎着发出了更多的声音。范妮伯尼(Frances Burney)的伊夫莱娜极尽人物形象塑造之 才华,成功地描写了一位纯真善良少女的成长故事。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的乌 尔多福的奥秘,则是哥特小说的经典之作。如今拉德克利夫和她的作品已经成为了哥特 小说的代名词。 题材的供给、写作环境的改善 4推动了 18 世纪女性写作的兴起,然而这都是以当时中 产阶级妇女日益狭小的生活空间和日益低下的社会地位为代价的,女性文学在男权文化占 绝对统治的社会现实中步履维艰。 18 世纪末叶英国的土地革命和新兴工业的发展摧毁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经济制度, 随着家庭内部的角色分化,男人进人了广阔的职业市场,而女性则日益被束缚在家庭中, 成为经济上依赖丈夫的家庭主妇,女性所承担的社会分工被认为是次要的、附属的。无法 1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三联书店 1992 年版。 2 降红艳:“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云南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5 期。 3 王侃:“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文学评论1998 年第 6 期。 4 蔡岚岚:英国女性文学溯源19 世纪以前的英国女性文学综观,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 2004 年 会论文集。 外出工作意味着女性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生活中必都须仰仗男子鼻息。女性被禁锢在狭窄的 家庭空间内,服侍丈夫,抚养孩子,操持家务,陷入家庭义务的深渊之中,被剥夺了个人 的时间和空间。虽然女性因此被社会赋予了较高的“价值”,被誉为“家庭天使” 1,关心 女性“教育”的倾向不断加强,但由于社会对女性唯一的家庭角色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 有了新的、更严格的女性道德和行为规范,女性更受到特殊性别身份的限制。所谓的“价 值”只是为男性所赋予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建立在女性仅有的家庭角色基础之上的女性 价值,所谓的“教育”是只为女性进入婚姻市场铺路、以取悦男性为最终目地、不包含实 际思想知识的“才艺教育”、“淑女教育”。女性被自然而然地视为在智力和能力上低男 性一等的“第二性” 2,一句话,“妇女们再没有比在十八世纪那么不受尊重的了。” 3这 个时代女性行为礼仪导读本的代表作是詹姆斯福迪斯的对青年女子讲道集(1705), 在该文中提出的“女性标准”是:“作为男性的伴侣,女性应是贞洁、顺从、谦恭、文雅 而有礼貌的,避免公众注意,女性应努力培养白己的女性特点,当好家庭角色。”作为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乡村的一名中产阶级淑女,奥斯汀写小说并寻求出版(虽然当时是 匿名的),其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对话语权的追求和对父权制社会的叛逆。下文将透过傲 慢与偏见中对“灰姑娘”童话模式的继承和超越,分析这篇作品所表达的女性意识,并 从奥斯汀女性意识的价值取向,评价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对“灰姑娘”童话模式的继 承与超越 经过千百年的传诵和演绎,家喻户晓的“灰姑娘”童话早已成为文学中一种基本爱情 模式和创作原型。它在父权社会中孕育、诞生,在父权社会中被不断演绎,体现了女性在 爱情和婚姻中流露出的对男性的深层依赖心理。从 18 世纪开始至 19 世纪,包括奥斯汀作 品中的女主人公们在内,英国小说中涌现了一系列经典的灰姑娘形象,如塞缪尔理查逊 (Samuel Richardson) 的帕梅拉、范妮伯尼的伊夫莱娜、奥斯汀的伊丽莎白贝内特以及 后来维多利亚时代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等等。傲慢与偏见也无例外地沿用了“灰 1 家庭天使(The angle in the house)是英国诗人科维特瑞帕特蒙 ( Coventry Patmore)的名诗。爱米莉在 诗里被塑造为是典型的没有自己要求,以父亲、丈夫的意愿为生活意义的传统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用这 首诗歌的题目来概括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推崇的典型的女性形象。 2 西蒙娜德 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3 大卫莫那翰:简奥斯汀和妇女地位问题,见奥斯汀研究,朱虹编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年,第 333 页。 2014 年秋季学期外国文学史学期作业 12 对 1 杜小 叶 第 3 页 共 13 页 姑娘”童话的故事原型。从整体来看,奥斯汀对传统的“灰姑娘”童话模式的继承和运用, 体现出这位淑女作家对父权文化的屈从;然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安排等上, 傲慢与偏见实则处处体现着作家对这种传统童话模式的超越与解构,反映出女作家已 初步萌发的女性意识和对她对父权文化的叛逆。 (一)傲慢与偏见对“灰姑娘”童话模式的继承 “灰姑娘”童话的情节主要含有两个因素:一是美德有报,这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说 教”意味;二是少女高攀,男女主人公地位悬殊,男主人公在故事中成为女主人公幸福的 赋予者和评判女性价值的尺度。 民间传说中的灰姑娘辛德瑞拉虽受尽后母和异母姐妹的虐待、歧视,但最终以她的善 良、美丽赢得了王子的热爱,获得了幸福。美丽、温柔、正直、善良,这些品质是灰姑娘 得以感动神灵、获得幸福的原因。比之童话中的辛德瑞拉,尽管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 人公伊丽莎白被赋予了更多作者认为更为宝贵的品质,如伶俐、睿智、活泼、幽默,但也 正是这些品质让“王子”达西不顾身份地位的鸿沟对她青睐有加,让伊丽莎白最终嫁入豪 门成为“公主”她的高攀也是一种“美德有报”。总体而言,伊丽莎白的形象和小说 故事情节的设置还是对传统“灰姑娘”童话模式的承传。 “灰姑娘”故事里的王子不仅是权力的拥有者,更是公道的化身,是他给予了灰姑娘地 位,赋予了灰姑娘幸福。在傲慢与偏见中,理想的男子也同样起到了社会道德标准和 价值尺度的作用。评定并认证女性价值的尺度是男性,没有王子的垂青,灰姑娘永远是灰 姑娘,永远也印证不了她自己的价值。“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 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 1事实上,在傲慢与偏见中,衡量一个姑娘价值的判断标 准就被简单地定义为看她嫁了什么样的人:轻浮放浪的莉迪亚与风流成性的威克汉私奔; 姿色平庸的夏洛特与愚蠢可笑的柯林斯凑合;迂腐虚伪的女学究妹妹玛丽仍然待字闺中; 而美貌温柔却无个性的简与帅气多情却没主见的宾利先生喜结连理;惟有有个性有主见的 伊丽莎白让富有但高傲如王子的达西屈服。另外,奥斯汀在作品中特别塑造了一些“男性 引路人”的形象,女主人公在“男性引路人”的影响下逐渐完善自我,走向成熟。这些 “男性引路人”对应到“灰姑娘”的故事原型中就是王子的形象。达西对于伊丽莎白,正 是这样一位“王子”和“男性引路人”。在关于他和威克汉的往事纠葛真相大白后,达西 傲慢的外壳逐渐退下,他的正直、隐忍等等令人尊敬的品性暴露在伊丽莎白面前,让她为 1 西蒙娜德 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自己之前的偏见感到大为羞愧,达西因而最终成功俘获了她的心。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 18 世纪英国小说的“说教”传统。“说教”小说情节上一般讲 述一个少女如何依靠自己的美德而得到父权社会的嘉奖被赐予灰姑娘式的理想婚姻的 故事。被弗雷利维斯(F. R. Leavis) 称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重大脉络的 18 世纪英国文坛 “理查逊范妮奥斯汀” 1,也可以体现这一传统的承递。查理逊的成名作帕梅拉 ,副标题即是“美德有报”,塑造了一个美貌、贞洁、顺从的同名女主人公。帕梅拉凭借 自身的美德(主要是贞洁的美德),收获了男主人的爱情,从女仆一跃而为贵妇人。范 尼伯尼的小说伊夫莱娜的副标题为“一个年轻淑女进入社会”,描写一个聪明、善 良、纯真的少女伊夫莱娜努力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习俗、表现出良好的教养,从而获得了 奥维尔爵士的爱情,收获了美满的婚姻。我们可以看到,“说教”传统与灰姑娘故事具有 一定的相似性,它们在这个时期内的英国小说作品中的轨迹甚至是重合的。奥斯汀继承了 前辈作家的说教传统,傲慢与偏见在某种意义上表现的就是一个聪慧美丽的少女被偏 见蒙蔽眼睛,在富于理性的男主人公的引导下放下成见,美德得到报答的故事。 (2)傲慢与偏见对“灰姑娘”模式的超越与解构 1.对女性传统形象和传统价值观的突破 (1)不完美的女主人公 “灰姑娘”故事中的辛德瑞拉美貌、善良、温柔,是男性心目中完美女性的化身。奥 斯汀以其冷静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旁观者的敏锐认识到完美女主人公的虚妄,并打破了这一 传统。 伊丽莎白天性活泼、聪慧大方、才貌出众,是为读者和奥斯汀共所偏爱的宝贝儿,然 而这样一位充满活力、周身散发着迷人光彩的女主人公,并没有落入完美女性的窠臼。正 如伊丽莎白自己反思的那样,她“太盲目,太偏心,对人存了偏见,而且不近情理” 2,她 的盲目和偏见几乎遮蔽了她本来所秉具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以致差点断送了自己的幸福。 好在她明白真相后及时悔过,才可能与男主人公终成眷属。 传统上被男性话语权主宰的文学中,女性形象不是天使便是妖魔,究其实质无非是以 不同的方式对女性进行歪曲和贬抑,奥斯汀从一个朴素的现实小说创作者的立场出发,还 1 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2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译林出版社 2010 年版。傲慢与偏见目前在中国大陆比 较常见主要有五个译本,分别是:王科一译本(上海译林出版社),孙致礼译本(译林出版社),张小余 译本(南海出版公司),雷立美译本(北京燕山出版社),张玲、张扬合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本文采用孙致礼的译本,以下引文均出自此译本。 2014 年秋季学期外国文学史学期作业 12 对 1 杜小 叶 第 5 页 共 13 页 原了女性作为人的真实。 (2)对女主人公外貌描写的简化 通过一夜舞会对灰姑娘一见钟情,最初吸引王子眼球的无非是辛德瑞拉令人惊艳的舞 裙,王子对辛德瑞拉的钟情,也无非是建立在灰姑娘美丽的外表和温柔的举止等外在特征 之上的。 然而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对她的女性角色的外貌的着墨近乎吝啬,有不少批 评家甚至抱怨她缺乏描述能力,最早的就是 19 世纪大批评家乔亨刘易斯(G. H. Lewis), 他认为奥斯汀对人物外貌描写的忽视“在艺术上讲是一个不足,也是一种失算” 1。但本论 文更为赞同后世评论者的看法,这其实是奥斯汀“将中庸作家的惯用手段大量删除”以便 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主旨,而对于像“伊丽莎白的头发是什么颜色的”之类的问题,“作者 有权不予以回答”。 2 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用简单笼统的词汇肯定了伊丽莎白的外貌,但这并不是重 点。与外貌描写上的一笔带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奥斯汀对人物言谈举止、性格教养方面 的细致刻画。虽然她只用了几个单词来勾勒伊丽莎白的外貌,却用了整本书来探讨她的个 性发展和她对人事物的见解。不仅仅是女主人公,奥斯汀每介绍一个人物,几乎总会告诉 读者这人的道德见解如何,个性谈吐怎样。对外貌描写的弱化,传达了作者这样一种观点, 即女子的美貌远不如她们的道德修养、智慧见识来得重要。伊丽莎白姿色并非出众,达西 第一次在舞会上看见她时甚至评价说:“她还可以,但还没有漂亮到打动我的心。”但这 并不影响他对女主角感情的发展,因为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在人格魅力上,足以迷倒所 有读者以及高高在上的达西先生。 (3)对女性价值的重新评价和对传统妇德的反叛 灰姑娘故事为男权社会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美貌、温顺、以德报怨、安于 天命的家庭妇女。到 18 世纪,“灰姑娘”发展为“家庭天使”,以理查逊笔下的帕梅拉为 典型代表,完美具备贞洁、温驯、善良、自我牺牲等等传统的妇女美德。然而奥斯汀对这 些传统的女性品格提出了质疑,并对女性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价。这种重新评价,一方面体 现在作者对女性的知识和智慧的赞美,另一方面体现在其对温驯的妇德的反叛。 奥斯汀认为,知识、理性、智慧等传统上被贴上男性标签的品质,女性同样具备而且 1 Spacks. PM, In Imagining a Self: Autobiography and Novel in Eightieth-Century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 E.M.哈里代,薛鸿时译:的叙述的透视方法,朱虹编选, 奥斯汀研究,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P199。 同样需要。这种对于女性价值标准的重新审视,在傲慢与偏见中,通过男主人公达西 之口,阐述得很清楚。“一个妇女不仅必须精通音乐、歌唱、绘画、舞蹈以及现代语文, 还应该多读书,长见识,有点真才实学。”奥斯汀时代的妇女教育只是让女性学习文艺女 工、培养优雅的风度,以此来取悦男人、在婚姻市场中获胜,这样的教育直接导致了女性 在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这种新的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实际上是把女性置于与男性同等的 地位、放在同一把评价标尺上,赞美男女同作为“人”时共同的优秀品质,是对女性价值 标准的重新评定,改写了“灰姑娘”童话模式和传统文学中女性对男性的的精神依附地位。 另外,我们从伊丽莎白的身上,还能看到对当时顺从、温柔的妇德的叛逆和逃离。她 不顾体统,在清晨穿越泥泞的田野,冒雨徒步去探望生病的姐姐;她不畏权势,面对蛮横 无礼的凯瑟琳夫人不卑不亢;她鄙视贵族的傲慢,面对有损她尊严的求婚者达西,断然拒 绝。作为作家在本作品中最宠爱的角色和代言人,伊丽莎白这样一个爱憎分明、自尊自信、 有自己独立思想见解的女性角色,以她的伶牙俐齿、嬉笑怒骂,替作者嘲讽着男权的荒谬, 赞美着女性的独立。 2.对王子形象的突破以及对父权的不时嘲弄 就像对伊丽莎白的形象塑造一样,奥斯汀对童话中那个地位的完美化身、道德的评价 标尺的王子形象也做出了突破(事实上,“灰姑娘”童话中对王子并没有太多塑造,与其 说是一个真正的人物,不如认为王子是等同于地位、权力以及男性权威对女性的道德审判 和救助的一个符号),男主人公达西也不再是完美的化身和女性一生的梦想。实际上,达 西在舞会上第一次出场给读者带来的印象是负面的,尽管他家财万贯、容貌也无可挑剔, 但他的冷漠和写在脸上的高傲受到了朗伯恩女士们的一致反感。甚至把财产作为挑选女婿 唯一标准的贝内特夫人,也这样评价他道:“那么高傲,那么自大,叫人无法忍受”。尽 管作者逐步向读者和伊丽莎白揭示了达西的种种美好品质,这并不妨碍达西成为一个有鲜 明的个性和缺点、有血有肉的男主人公形象。 除了不完美的男主人公,傲慢与偏见中对男性权威的挑战还表现在对父权的不时 嘲弄。例如广为流传的开篇句就传达了作者的心声。“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1奥斯汀通过这句普 遍性陈述中突降法及并列结构的运用 2,讽刺了世人视女性为男性的财产的现象。此外, 1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Penguin Classics, Penguin Books, 2002. 2 邵毅:从探析简 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思想,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1 年 02 期。 2014 年秋季学期外国文学史学期作业 12 对 1 杜小 叶 第 7 页 共 13 页 作者通过柯林斯这一代表着父权社会男性愚蠢的自我认识的反面男性形象,更加鲜明地嘲 讽了当时占据社会意识主流的男权思想。在作品的第一卷第十九章中,迂腐自大的柯林斯 不肯相信伊丽莎白真的会拒绝他的求婚,伊丽莎白多次坚决谢绝后,仍固执地将伊丽莎白 的拒绝一厢情愿地解释为女性的害羞和欲擒故纵的花招。“你们姑娘们对于男人第一次的 求婚,照例总是拒绝,也许你刚刚听说的一番话,正符合女人家微妙的性格,反而足以鼓 励我继续追求下去。你这一次并不是一本正经地拒绝我,而是仿效一般高贵的女性的 通例,欲擒故纵,想要更加博得我的喜爱。”如此病入膏肓的愚蠢固然来源于角色本身的 无知,但更来源于当时男性盲目的自大,就连达西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也是带着俯视 和恩赐的姿态,因此受到了心上人无情的斥责。作者对柯林斯这样一个丑角的讽刺,无疑 更明显地发出了作为一个女性对不公正的父权文化的强烈不满。 3.互相影响、互相教育的两性关系 传统女性总是作为弱者,需要得到男性强者的保护,而男子作为监护人的形象站在弱 小女子面前,成为女子的拯救者,这就是“灰姑娘”童话的内在文化结构。傲慢与偏见 对童话结构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对“女性作为道德、修养的待完善者和男性作为监护指导者” 1角色的修正。 奥斯汀笔下,伊丽莎白与达西作为道德上平等的个体,在相互的教育中完善了自己, 摒弃了原本各自的偏见与傲慢。男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合,是建立在两人都改掉了各自缺点 的基础之上的。从这个角度,继承了前代小说家“说教”传统的奥斯汀表现出对这个传统 的独特超越,与其说伊丽莎白是被有理性的男子驯服,不如说这是她自我个体的不断成长 和成熟,而这种成熟离不开她的自我反省精神。在发现达西与威克汉纠葛的真相后,伊丽 莎白对自己感情的剖析,不能说是不彻底:“即使我真的爱上了人家,也不该盲目到这样 该死的地步。然而我的愚蠢,并不是在恋爱方面,而是在虚荣心方面。开头刚刚认识他们 两位的时候,一个喜欢我,我很高兴,一个怠慢我,我就生气,因此,造成了我的偏见和 无知,遇到与他们有关的事情,我就不能明辨是非。我到现在才算有了自知之明。”作者 对女主人公自身成长之路的关注,是对女性自我认识的追寻以及对女性自我价值在当时可 能的条件下的最大化的探求。 4.对“灰姑娘”童话模式的解构 即使灰姑娘当真圆了她的新娘梦,在这样一种决定权取决于男人的婚姻中,灰姑娘从 1 Margaret Kirkham. Jane Austen 一一 Feminism and Fiction. Brighton, Sussex: Harvester Press, 1983, p.138. 此真能和王子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吗?在所有灰姑娘的故事中,结婚似乎就是灰姑娘的最 终结局。此后,我们再也听不到她的故事,听不到她的声音。对此,奥斯汀在作品中从另 一个侧面给我们展示了女性的婚姻生活,即灰姑娘的母亲的现状。我们看到:贝内特太太 操心着五个女儿的婚嫁大事,却得不到丈夫的一点尊重,反而受到无尽的挪榆嘲讽,而她 却对此麻木到没有一点感知。童话中女性幻想的幸福婚姻和婚后妇女丧失主体性的毫无诗 意的生存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解构了灰姑娘的幸福生活。 4、从奥斯汀女性意识的价值取向,评价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如果严格地以女性主义创作的标准和特征衡量奥斯汀的小说创作,她还不能够称得上 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者。奥斯汀不是父权文化的激烈颠覆者,而是一个温和的叛 逆者;她不是社会的变革者,只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她关注的是女性如何在现有的 社会条件下更好地生存,并没有质疑父权统治下女性受到限制的社会角色。在男权主宰话 语权力的历史空间中,运用美德美貌和理性智慧去寻求个人的婚姻幸福,这既是奥斯汀女 性意识的自觉,同时又是女性主体价值的悲哀,因为女性价值赖以实现的空间是如此狭窄, 难以突破男人给她的那个家的藩篱。男人依旧是女性价值的衡量和判定者,作者所推崇的 伊丽莎白的才智和个性最终也不过是她求得理想归宿的筹码。“就这样,在推翻了父权文 化中的旧观念后,作家又构建了一种男性中心的新体系,女性独立的光荣革命成了父 权文化的改良运动。” 1 “灰姑娘”的情结作为漫长的父权统治历史积淀下来的集体意识,无可避免地体现在 了奥斯汀的小说创作中,这是作者对父权文化的屈从。然而,奥斯汀在继承传统的“灰姑 娘”童话模式的基础上,更对其进行了超越与解构,体现了作家进步的、超越时代的女性 意识。她的作品在内容上体现了向家庭的回归,但这只是那个时代的现实,并没有妨碍作 家对女性主体意义、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伊丽莎白毕竟是靠自己的人格和聪慧赢得了“王 子”的青睐,比起“灰姑娘”故事中魔法仙女的凭空帮助,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 拥有了与男性思想上的平等,这是无法经济独立但追求思想独立的当时新女性,在权宜下 必然的选择和寄托。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说,即使置身狭隘的家庭小环境中,奥 斯汀笔下的女主人公们也都没有放弃追求丰富的自我意义,而是努力去发展、丰富和完善 主体生命的价值,实现了“灰姑娘”华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