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评选_第1页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评选_第2页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评选_第3页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评选_第4页
《开国大典》优秀教案评选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国大典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五年级 学科:语文 2、课时:1 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上网查找资料回顾建国六十年大庆的视频,了解新中国成立 的历史。 (一) 、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抓重点词、句研读课文。 内容分析: 开国大典是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 要求,本单元以“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为人 文主题安排了长征 开国大典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其中, 开国大典记叙了 1949 年 10 月 1 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由于课 文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 “体 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为完成教 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以读带悟帮助 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 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应让学生抓住场面 中的重点语句品读感悟,读中悟情。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的初步训练。 能力目标: 能做到阅读要有一定速度,学会自读自悟,学习如何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 情感目标: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 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找出并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体会当时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question/351329229.html 1、“读、思、议、导 ”结合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 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先把课文“读一读”,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 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运用怎样的写作顺序;然 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再“议一议”,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 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 趣的原因是什么?体会是什么?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 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 2、“读、写 ”结合法。读古思今, 在课文的基础上写写现在的自己该做些什么? 怎么做?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视频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请生回顾六十年大庆的场面,欣赏视频,引入课题。 /v/b/28334270-16350371.html (相机板书课题,并理解:开国、典) 2、师: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走进新中国的开国大 典。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做到如眼记得快,入脑想得快,想想课文没我们描述了 大典的那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板书) 三、重点研读。 1、师:请同学们选择你最难忘的场面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勾画出 让你难忘的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自悟后进行汇报。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 (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 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 、 “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 的热爱之情。 ) 师请生介绍为什么大家如此热爱毛泽东主席?师补充介绍,加深学生情感, 便于诵读。/view/1689.htm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 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 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你觉得可能会传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分组讨论) (3)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 、 “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 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4)指导感情朗读。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 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 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 , “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介绍中国近 代屈辱史,加深学生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体会。 /lszl/200812/358960.html (3)感情朗读。 语段四: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 欢喜和激动。 播放视频:1949 年阅兵盛况,感受场面。 播放视频:2009 年阅兵盛况,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爱国热情。 /programs/view/JXCCEiBunp8/- 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语段五: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师:红流为什么加引号?怎样理解光明? (“两股 红流 ”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 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 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四、总结。 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典礼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声都 是因为:(齐读课题)那么,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大典呢?(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 五、拓展。 60 年斗转星移,中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2009 的六十国庆大典正是这种 巨变的浓缩展示,请你: (1)收集 60 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2)读古思今,在课文的基础上写写现在的自己该做些什么?怎么做? 板书设计: 典礼前 典礼时 开国大典 隆重、盛大 阅兵式 群众游行 课后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学生眼前,语言文 字就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丰富的语言形象。因此,我“以读为主,读品 结合”是本次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里,我一方面提供一些与 课文相关的材料、视频,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有所感受;另一方面是尽力 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 开课伊始,在精读“典礼仪式”这一个场面时,首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 的 510 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进行勾画圈点。这次默读,使 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由关注课文内容到关注课文情感,开展真正的“自由阅 读”、“个性化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化体验。此教学环 节旨在让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为而后进行的具体学习,从整体上 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打下了基础。 在引导学生想象时,我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 的揣摸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我注意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 想想读读,在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全篇 ,把握好感情基调。如:在“典礼仪式”这个场面之中,作者连续使用了 5 个 “一齐”来表现人们不约而同的动作,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文本中固有的 信息资源,紧抠 5 个“一齐”引导学生对这个蕴涵着强烈情感的词语进行层层 剥笋式地品读,学生在对这个词语的反复咀嚼品味中感受到:正因为会场上 30 万人拥有着对领袖、对祖国不约而同的热爱,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欢呼 声。通过对这 5 个“一齐”的研读,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地领略作者语言背后蕴 藏的内在情意。而对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诵读训练, 通过一次次地读,学生想象画面,品味文字,关注表达,感悟情感,学生的朗 读一遍比一遍投入,一遍比一遍激昂,直到熟读成诵。这样的读,既积累了语 言,又培养了情感,发展了能力。 由于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 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 引导学生感受。教学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一是从人民群众的 表现来感受,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组织学生讨论 “从中还可以感受 到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