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导学设计】2015 高中语文 专题检测三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苏 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荡漾(yn) 盛馔(zhun) 邈远(mio) B木屐(j) 戏谑(nu) 訇然(hn) C嗟叹(ji) 云霓(n) 斟酌(zhu) D沽取() 鸾鸟(lun) 渌水(l) 答案 C 解析 A 项“漾”应读 yn;B 项“谑”应读 xu;D 项“渌”应读 l。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难求 月既不解(懂得)饮 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插) B会须(会当,应该)一饮三百杯 迷花倚石忽已暝(天黑,夜晚) 熊咆龙吟殷(震响)岩泉 C云青青(黑沉沉的)兮欲雨 列缺(云的缝隙)霹雳 訇然(形容许多人的大笑声或喧哗声)中开 D呼儿将出(拿出)换美酒 怳(恍然,猛然)惊起而长嗟 须(等待)行即骑访名山 答案 B 解析 A 项横:遮断;C 项列缺:闪电;D 项怳:通“恍” ,心神不定的样子。 3下列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答案 C 解析 A 项拟人;B 项比喻;D 项对偶。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诗人借梦游仙境表达 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诗中虽流露出苦闷和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表现了诗人自由 不羁的个性。 B李白诗歌奇特的构思,瑰丽的想像,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形成了浪漫主 义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对唐代以及后代众多诗人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韩愈曾对他有过很 高的评价,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C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有“歌” 、 “吟” 、 “行”等体裁。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 D “歌” 、 “吟” 、 “行”都是古体诗。古体诗的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 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 答案 C 解析 唐诗中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 5阅读下面的文字,适当调动画线部分内容的语序,使“死气沉沉”这一含义得到强 调。 年轻的李白,肯定从心底轻视孔子。对于那些“白发死章句”(嘲鲁儒)的腐儒,李 白更是看不上眼了。人应当生动活泼地活在世界上,不能死气沉沉地泡在死了的纸上。 答案 不能泡在纸上,死气沉沉的。 6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与画波浪线的部分构成排比句,使上下文连贯、流畅。 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 坚信不疑精神, “输肝剖胆效英才”的积极奋进精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 神。总之,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 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 7下面是关于李白的一段话,请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总结性的话,概括其主要意思使上 下文连贯流畅。(不超过 40 字) 尽管李白出身于西域,与中土汉人有着不同的气质特点,然而,李白性格的底子仍然是 中国文化,仍然与中国文化的哺育分不开。这是李白少年时代在蜀地读书生活的积极影响。 他五岁就背诵关雎 ,他的诗歌有浓郁的书卷气,深深浸渍着青少年时代苦读而来的学养。 至今流传着他匡山苦读的故事:匡山有读书台,夜晚常有光如灯,老人说:“李白又在读书 了。 ”至今流传着“铁杵磨成针”的励志故事,正是李白融身而为中国诗书人文传统的一个 美好传说,正是李白其人底子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证明。文化取决于教育,无论李白有多么 深刻的西域情结,也仍然抹不掉青少年时代的文化记忆。 8文学常识填空。 (1)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代表作 有蜀道难 、 行路难 、 静夜思 、 早发白帝城等。他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韩 愈称赞他们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2)“脚著谢公屐”中的“谢公”指的是谢灵运。他是晋(东晋)朝时的著名山水诗人,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他的诗歌名句。李白的另一首诗中的“中间小谢又清发”这 里的“小谢”是指南朝诗人谢朓。 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二、阅读鉴赏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 此诗是李白离开蜀地到楚地游历时所作。大荒:辽阔的原野。 (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答案 诗人写离开蜀地后见到的雄浑壮阔的景象:山岭逐渐消失,原野悠悠呈现,长江 4 飞泻,径直奔入万里原野。 (2)尾联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特点? 答案 采用拟人手法,从故乡水的角度着笔,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案 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 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战士英勇精神的反衬。颔联用 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笛中闻折柳” ,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 ,自然引人想起家 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的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 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高尚情操。 三、体验高考 12(2013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 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 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平原:即平原君,赵国 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 “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 ,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 “后世仰末照” 承“明月出海底”一句, “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 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因此 B 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 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 样的人生理想。 答:_ 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 可同调” ,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 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 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 58 句, “却秦振 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 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 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 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13(2010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 掩徂晖 ,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 栖鹓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 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6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 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 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 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 在梧桐之上。 答案 A 解析 “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 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 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 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 “无定端”表达 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14(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 注 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案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 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 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 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 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 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 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 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 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 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 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 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 ,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 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 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 “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四、写作表达(两题任选一题) 15下面两幅人物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请以“我更喜爱_(作品名)”为题, 写一则 300 字左右的赏画小品文。 参考示例 8 我更欣赏太白醉吟图 相比于李太白中端着酒杯、正襟危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毛巾品质追溯技术评估报告
- 运动服染整安全标准报告
- 大学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纤维素酯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
- 倒车雷达故障诊断分析报告
- 2025-2030棕榈油回收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链增值方向与经济可行性研究
- 集装箱电气系统智能化升级分析报告
- 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装卸货物安全管理制度
- 去年护理技能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4呼和浩特粮油收储有限公司招聘19名工作人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乡村医生法律法规培训
- (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 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一次函数12.1函数第1课时上课课件新版沪科版
- 义务教育法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秋新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Unit 3第1课时 Cartoon time 教学课件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研学旅行合同
- 《大学生美育》 课件 第七章 艺术美
- 产业组织理论
- 租房转让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