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案_第1页
《醉花阴》教案_第2页
《醉花阴》教案_第3页
《醉花阴》教案_第4页
《醉花阴》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醉花阴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从创作和生活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全面了解李清照。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二、学习要点 1. 题解关键词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委婉细腻,意蕴隽永,意象蕴藉, 委婉含蓄。 2. 内容提示 醉花阴是一首“闺怨”词,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 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李清照以细腻的笔触,选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和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 世界,在层层铺叙中渗透出浓烈的感情。 三、作者生平 李清照(1084约 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其父是文学家 李格非,其母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里。十 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有金石录序,其中详 细地记载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她前期词章,多为描写闺中生活情趣及大自然 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 1129 年,赵明诚在 建康(今南京市)病故,李清照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不幸遭遇,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 乱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感时伤世,怀旧思乡,文风沉郁凄怆。李词的艺术特色主要是在于 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描写细腻的感情变化,平淡而通俗的语言蕴含丰富雅趣和清新的 意境。在宋代词人中,李清照卓然自成一家。著有漱玉词。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 点。 北宋时期,李清照在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表现出比封建社会一般女子宽阔的思想境界和 生活领域,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长诗,吊古讽今,主张汲取唐王朝天宝之乱的 历史教训。另外,早年她还写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认为词分五音、五声、 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其诗文谈史论世,兼及文艺,题材较为广泛。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 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 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 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 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 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 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 、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 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 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又善于用白描 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清照 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 无一毫钗粉气”。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 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她还善用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她的词富有音乐美,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 连用,最典型的是声声慢开头连用 14 个叠字,其独创性为人称道。清照词被称为易安 体,广为流传。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 卷,王 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2.重点作品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是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相思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即使不带有狎玩欣赏的心理,也未免隔着 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挑选女性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细腻的笔法加以组 织,因而别有风致,如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名篇之一, 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这首词,比较恰切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实际和艺术风格的 某些特色。但就词的内容看,思想是消极的,悲观的,情调是低沉的,凄凉的。词中通过描 写秋天景色的生活感受,抒发了作者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乱离、忧患的哀愁。虽然,作者写 的是她个人的遭遇,但这遭遇是深深地植根于当时的现实土壤之中,因而还具有一定的社会 意义。 这首词成功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的精神面貌,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缩影。全词归结 到“愁”字上,的确,“愁”字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一个核心,是支配着她的思想生活的。 词中作者运用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生活感受的叙述,充分展示了她所处 的环境气氛及其内心世界。 永遇乐写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反映了在历尽沧桑之后晚年的悲凉心境。 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是元宵夜夕阳西 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凄 凉愁怀。第二个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后,先以听笛“怨”转,再问自己还有 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最后三句写自己自甘寂寞的 心灰意懒,可以感知作者几乎万念俱灰的心境。下片承“酒朋诗侣”而下,这些朋友是南渡 前的旧知,于是引发“中州盛日”那时元宵的汴京城,和名门淑媛“争济楚”的繁华与欢乐。 与“如今”三句形成今昔强烈对比。最后二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华,实则是满腹辛酸、 一腔凄怨的总爆发。在咏叹个人不幸际遇和悲苦内心的同时,流露出乡关之思和家国之恨, 既含蓄,又悠长。上阕四层,每三句一层,每层都用乐景抒哀情,极具沉郁顿挫之美;下阕 两大层的对比更以盛景反衬衰景,寄寓了无限的感慨。全词语言明白如洗又精美无瑕,“帘 儿底下”的细节又包含了无限辛酸。在平淡中见浓烈,于细微处见精神,正是李清照词的独 特风格。 在词的艺术方面,李清照有自己比较完整的看法。她写过一篇词论,对唐代特别是 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分别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追求。譬如她认为柳永的词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表明她反对那种过于俚俗化和带有市民情趣的倾向;认为晏殊、 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表明她反对词的风格与诗 相接近,和音律上的不严格;认为晏几道的词“苦无铺叙”,贺铸的词“苦少典重”,秦观 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表明她主张词既要有铺叙,有情致,也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 涵。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词“别是一家”, 与诗歌相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 五、创作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两年,受朝廷党争牵连,回山东原籍所作。它抒写了一位多才敏感 的少妇在重阳佳节,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 元伊世珍琅環(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 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 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 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 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 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 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 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 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 “词语尘下”之嫌。全词以含蓄蕴藉见长,“莫道不消魂”三句固然最为工妙,但其余各句 亦堪玩味:“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 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 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 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 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古诗庭中有奇树)的 夫妇睽离之感。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2.课文分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 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 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 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 分析:“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布满着“薄雾浓云”,这种阴 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屋里。“瑞脑消金兽”一句,便是 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个儿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 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 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 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常言道:“每逢佳节倍 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 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 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 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玉枕:瓷枕 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 3)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 的离愁别绪。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 为了应景吧,李清照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 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 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 也无法送给远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 远莫致之”句意,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暗香:菊花的幽香。 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分析: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 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 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 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 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 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 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莫道不消 魂”,直承“东篱把酒”以“人拟黄花”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相结合。“帘卷西风” 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作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出一幅画面:重阳佳节佳人 独对西风中的瘦菊。有了时令与环境气氛的烘托,“人比黄花瘦”才有了更深厚的寄托,此 句也才能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3.课文难点讨论 1) 艺术特点 比喻的巧妙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 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 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 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 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 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 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 ,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 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 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 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这话是很有见地的。“莫 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所不同的是 “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2) 表现手法 醉写从清晨直到深夜难解的愁结,但其时间却是倒流的,中间又有“闪回”、“淡出” 。这种“意识流”的结构最能体现诗人烦躁不安的情绪。夜深风紧,衾寒被冷,诗人孤栖难 眠,于是“永昼”之愁便在脑际翻滚回旋,撵不走,拂不去。大清早偏遇到一个恶劣天气, 好像是天公特意为愁绪的孳生安排的“优良环境”。焚香消愁,结果是愁绪如烟,缭绕不断。 时当佳节重阳,亲情倍增。然愁绪却像绳索,愈拧愈紧;如麻脚,愈理愈乱。当寒气直透心 底时,诗人的意识才惊回现实;展转反侧,难入梦乡;那奔腾的意识又流回黄昏。本想以饮 酒赏菊驱愁逐闷,不料反更触动了思夫的情弦。酒要夫妇对饮方有情趣,菊要俩人共赏才有 韵味,现在形单影只,只能自斟自酌;焭焭孑立,只有人菊相吊;虽有“暗香”,只好徒叹 奈何“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十九首);西风吹过,瘦弱的菊花“不耐 风揉”(满庭芳);“帘儿底下”(永遇乐),“销魂”的自己比花还瘦。 醉侧重行为相貌等外部描写,其中“人比黄花瘦”的形貌描写最富审美情趣:第一, 意境美。此喻或从秦观“人与绿杨俱瘦”(如梦令)脱胎而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