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导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导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导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导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导(三) 第十三章 丁晏曹集诠评 第一节 曹植及其作品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儿子。 曹植富于才学,早年深受曹操宠爱,曹操甚至度想立他做太子。根据史书记载,曹植任性而行,不白 雕砺,饮酒无节,其兄曹丕则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所以曹植渐渐失宠,而曹丕最终继承了父业。曹丕、 曹散相继即位,其间曹植屡次求用而不得,反而备受猜忌和抑压,事实跟被囚禁没有多少差别,所以常郁 郁寡欢,当四十一岁之盛年发病而死。由于曹植最后徙封陈王,谥为思,因此每每被称为陈思王。 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不幸的遭遇成就了曹植这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在诗歌 史上,历来都受到非常高的评价。 宋书?谢灵运传论说:“子建、仲宣(按即王粲)以气质为体,并标能 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 ”钟嵘诗晶说:“魏陈思王植诗,其源出于国风 ,骨 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 孔,鳞羽之有龙风,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以自烛。故 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斡(按即刘帧)升堂,思王人室,景阳潘陆(按即张协、潘岳、陆机)自可坐于廊庑之 间矣。 ”诗品甚至把曹植列于上品,把曹丕列于中品,把曹操列于下品。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引谢 灵运的话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张戒岁寒堂诗话则说: “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曹植在诗、赋、文方面都有杰作,但在诗歌 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最为特出。他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意义深远的转变,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 作五言诗的文学家。他的诗现存九十余首,当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第二节 曹集诠评之诠释、正误、补脱和集佚 在曹魏王朝中叶,曹植集的原本出现了两种:一种由曹植自己编次。另一种则是景初中叶魏明帝曹 颧下令编辑的本子。 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记载景初中诏曰:“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 副藏内外。 ”很明显,后者极不完备,从曹植自己编辑的前录仅赋一项就有七十八篇可以推断,其各 体作品应远远超过百余篇。 曹植原集早巳散佚,宋人重新辑有曹子建集 ,但是相当疏略。朱绪曾曹集撰异 、丁晏曹集 诠评多据旧本和类书检校,矜慎详密,被称为善本。 丁晏(17941876,或谓 1875),字俭卿,号柘堂,一作柘唐、淮亭,晚号石亭居士,室名颐志斋、 六艺堂,尊号颐志老人,清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咸丰年间因为在籍办团练,由内 阁中书加三品衔。丁晏是著名的经学家,治经宗尚汉儒传注,但不废宋儒之说,一生著述极多,除了曹 集诠评以外,有毛郑诗释 、 三礼释注 、 周易述传 、 颐志斋文集等四十七种,已刊者汇刻为 颐志斋丛书 。 曹集诠评按文体类别,将曹植作品汇辑为十卷。卷一至卷三为赋,卷四为诗,卷五为乐府,卷 六为颂、碑、赞、铭,卷七为章、表,卷八为令、文、七、咏、序、书,卷九为论、说,卷十为诔和哀辞。 它是用休阳程氏刻本作底本,用张溥本以及文选注等典籍进行校订的。 总的说来, 诠评以正误、补脱、辑佚见长,在这一方面收获最多,也最值得关注。丁晏在自序 中主要就陈说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实际上,除了序中所提各项外,丁晏考证洛神赋为寄心君王之作,跟“感甄”一事无关等,也 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曹植作品佚失、残损严重, 诠评将搜集到的有题名的佚文或补充到正文之中,或附录于各篇之后。所 有这些,都为有志深入研究曹植作品的学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刘寿曾跋评析诠评考辨异同、存逸、正误、补脱的义例和价值,说:“先生初校是集,系 据休阳程氏本,嗣得娄东张氏本参校。凡集中诗占文辞,程、张两收者,题下皆不注;程无而张有者,则 注程缺;张无而程有者,则注张缺。新增诗文为程、张所失收者,另编为逸文,附全集后、 ,其正误之例, 凡程、张字句与群书异而义得通者,皆仍而不革,但注群书异文;其显然讹舛者,乃校改之,并注所据书 名于字句下, 、其补脱之例,凡程、张所脱字句见于群书征引者,必涉及上下文,乃据以补人,注曰依某 书补;其单辞断句,虽审知其脱佚之处,以无证验,概不补人,另于本篇后亚一格录之,注曰某书引某篇, 以示区别。又以程、张误脱字句,既据群书补正,其误脱必当标明。故凡程、张均误者,则注程、张作某; 程、张均脱者,则注以上若干字若干句程、张脱。或程误而张与群书同者,但注程作某;或程无此篇及张 与程违而不审出何书者,但注张作某。补脱亦然。其义例可谓矜慎详密矣。其据程、张两本,意若深 有歉者,然所据校多唐宋以前之书,正误补脱,实远出程、张两本上。其致力之勤,视校宋刻之难,尤倍 蓰也。 ” 丁晏诠评在编排体例上比程本、张本明显要精严。 不必讳言, 诠评有当注不注甚至考释错误的地方。 第三节 曹集诠评之评论 诠评一书虽然不是篇篇都有评论,但可以参考的东西依然不少。比如卷一评九愁赋云: “离骚之遗,风人之旨。托体楚骚,而同姓见疏,其志同,其怨亦同也。文辞凄咽深婉,何减灵均 (按指屈原)!”卷二评感婚赋 、 出妇赋云:“感婚 、 出妇二赋,借男女之辞,托君臣之谊, 一则云欢媾不成,一则云无愆见弃,可以悲其志矣。 ”卷三评鹦鹉赋云:46比戚之词,较之正平弥 觉使惋(按正平指祢衡,衡亦有鹦鹉赋之作)。 ”同卷评离缴雁赋云:“纯是自喻,故言之悲惋乃 尔。 ”卷四评杂诗其二(“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云:“结语换韵,如变徵声。 ”卷五评乐府妾 薄命二首云:“二诗皆六言精丽。 ”评乐府白马篇云:“为国捐躯是自命语。 ”评乐府怨歌行云: “词旨切直。陈思而外,惟老杜有此忠悃。此为诗之正宗,非余子可及。 ”评乐府吁嗟篇云:“痛心 之言。伤同根而见灭也。 ”评乐府飞龙篇云:“此讽求仙之作。末语不说破,最妙,当于言外得之。 ” 评乐府圣皇篇云:“忠诚之诗,一字一泪。 ”这些评论言语不多,却很能触及作品的本质。 丁晏所作的评论不仅涉及作品的情感内涵,而且也涉及作品的语言形式。 诠评卷五评析乐府当 事君行云:“一句六言,一句五言,合韵,别是一格。 ”评乐府当车以驾行则说:“上四句四言, 下四句五言,又一变格。 ”可见他对作品的形式相当关注。 丁晏对曹植的诗歌有非常高的评价。 诠评附录由丁晏所作的陈思王诗钞原序说:“诗自三 百篇 、 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其接武子建,杰然 为诗家大宗,若陶之真挚,李之壤逸,杜之忠悃,而其原皆出子建。陶、李、杜三家诗,后世盛行,而子 建传之者少,非数典而忘其祖乎?”丁晏认为,曹植诗源自风 、 雅 ,所以可观。 诠评卷四开篇就 说:“钟嵘诗品渭陈思于其诗源出于国风 ,千古卓识。要之诗人正宗,如唐之李、杜大家,皆自 三百篇得来。此外模山范水,弄月嘲风,皆自桧以下,不足观也。 ”卷四评赠王粲 ,说:“忧思深 远,其小弁之怨乎。 风 、 雅而后,此其嗣音矣。 ”评赠白马王彪 ,则说:“恋主爱亲,缠绵 真挚。李善、吕元济谓愤而成诗,是也。愈悲惋,亦愈深厚, 小雅怨悱而不乱 ,子建其近之矣。七 章实则一章,长歌当哭,其声动心。 ”丁晏对曹植的乐府诗也有非常高的评价。他在卷五开篇说:“陈王 乐府,如和壁随珠,希世之宝,异采陆离,令读者爱玩不忍释手。昭明选箜篌 、 美女 、 白马 、 名 都四篇,未尽其长。 ”又说:“华缛中有忠爱至性,所以可贵。建安风骨高骞,非后来浮靡所及。 ” 丁晏评论曹植诗文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这就是把评文跟评人结合为一体。 诠评卷四评送应 氏 ,说:“孙月峰谓诗伤汉室,此言得之。时董卓迁献帝于西京,洛阳焚烧,故言之沈痛若此, 黍离 、 麦秀之感,恻然伤怀。其后为汉帝发丧悲哭,其志可哀+其人深可敬矣。 ”评杂诗 “高台多悲风, 朝阳照北林”云:“忠君爱国,恻恻动人。读此方知诗教之重。 ”评赠丁翼 “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 云:“贫贱之交不可忘,出之王公贵人,尤为难得。爱士悯农,自从肺腑流出,有贤如此,可敬可佩。丁 敬礼(按即丁翼)谓临茁侯仁孝之性发于自然,信不虚也。 ”评仰曾丁翼王粲 “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 一语,云:“皇佐二字指太祖,一佐字恪守臣节,大义凛然。七启称太祖为圣宰,亦与皇佐意同。 ”这些例子,都明显可以见出丁晏评文与评人的密切关系。 毫无疑问,丁晏最注重发扬的是曹植的忠孝大节。他在卷四开篇部分说:“陈思忠孝之性,溢于楮 墨,为古今诗人之冠。钟记室(按即钟嵘)以周、孔譬之,可云知言。 ”他的东阿怀古诗则说:“不忠 之父子不孝,天以逆子彰父报。不忠之父子若忠,天以贤子显父凶。新莽有女不附篡,孟德有子不忘汉。 天遣血嗣全孤忠,自发奸邪一家判。异时典午受魏禅,宗室纯臣泪如霰。人心忠义果不死,万古纲常存一 线。邺宫草没铜台荒,千秋遗恨东阿王。 ”由此诗可以看出丁晏评析曹植诗文的主旨。所以诠评 吴棠序说:“诗自汉魏以来,卓然大家,卜追骚 、 雅 ,为古今诗人之冠,陈思王其首出也。隋、唐 志集皆著录,久佚不传。其传者皆掇拾丛残,廑存其略。明张溥集本讹脱颇夥。自来未有注家, 亦无善本。山阳丁俭卿先生年逾七旬,耄而好学,撰诠评十卷,于是思王集始可读矣。后之读思 工集者,得此为先路之导,如出隘巷而适康庄,胜于旧刻多多矣。片之称陈思王者,大抵目为才人。陈寿 称其文才富艳,鱼豢称其华采思若有神。惟先生此书发明忠孝大节,独具精鉴,度越前贤,匪独曹集之功 臣,抑亦思王之知己也。 ”丁晏关注曹植诗文、人品中的忠孝大古,或者失于陈腐,但并没有违背知人论 世的宗旨,对把握曹植和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助益。 考释、评析占籍的著作常常失于浩繁枝蔓,丁晏诠评则简严、精切,是研读曹植著作的重要参 考书。惜乎此书于民国二十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后,似乎还没有符合当代普通读者阅读习惯的整理本,对 初学者颇有不便。1984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 ,此书以金陵书局本曹 集诠评作底本。鉴于丁氏未见宋本,赵幼文先生即以瞿氏藏宋本汇聚各本,参伍勘正,又取宋、明刊刻 的类书覆校,再取严可均全三国文 、丁福保全三国诗覆对;若发现错误,也不径改原文,只附校 语于下;若宋刊已经讹误,类书未录,而且前人校订未及,则依清儒校勘通例以发疑正误。赵先生还把曹 植大部分作品归拢到建安、黄初、太和三个时期。所有这些,都可补曹集诠评之不足。 第十四章 陶澍靖节先生集注 第一节 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 东晋至南朝宋年间的著名诗人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白号五柳先生。他死后, 朋友们给他一个谥号“靖节先生” ,由于他曾经任过彭泽县令,所以后人又叫他“陶彭泽” 。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经任晋朝的大司马,但是祖父和父亲的官职 已经越来越低,所以他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9 岁那年 曾经做过江州祭酒,但是没有多久就辞职了。后来他又担任过几任幕府里的幕僚,最后改任彭泽县令,又 只在任八十多天就辞官归隐了。在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一直隐居在乡里,耕田自足,直 到老死。他既有儒家心怀天下的精神,重视坚守自身道德节操,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天真。 虽然他的生活非常贫苦,甚至有的时候不得不依靠乞讨来过日子,但是他却依然安贫乐道,并不后悔,正 如他在归园田居中所表达的那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五斗米 折腰”的气节之士。他的这种精神,给了后世许多贫穷的、处于逆境中的知识分子以很大的精神力量。 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在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重要。他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除诗歌外,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简短的自传, 归去来辞写 他离开仕途,归隐田园,回归自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桃花源记则描写了一个没有 阶级、没有剥削、人人靠劳动而自给自足的真淳、宁静的理想社会。这二篇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 的。 在重视华美辞采的南北朝时代,陶渊明的诗风被目为“质直” ,并不被人们特别看重。钟嵘诗品 仅仅将他列为中品,而将写山水诗的谢灵运列入上品。萧统编的文选对他的诗文收录也不多。直到唐 代,开始摒弃六朝浮华文风,推崇自然朴素之美,陶渊明的地位才大大提高。从那以来,陶渊明一直是历 代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对他的文学创作及志行品节的学习与研究,也一直延续了下来。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并不甚广。在他死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把他的作品作了收集和整 理,编成陶渊明集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更加搜求,粗为区臼。 ”其后有北齐阳休之十卷本。这个本子后来经过许多变化,逐渐与原貌有了不同。 从北宋开始, 陶渊明集有了刻本。比较重要的,是宋仁宗年间宋庠十卷本和宋英宗治平年间僧思悦的 十卷本。这两个本子今天都看不见了。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几种南宋的本子,它们互相之 间又都有些不同。 陶渊明集的注本也有不少。比较早的有南宋汤汉陶靖节诗注四卷。这个本子主要只注诗, 文则只有附在后面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 。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他的这个注本非常简略, 不注重字义训诂,只注重阐发陶渊明在诗歌中寄托的对晋宋之际时世变化的感怀。由于汤汉过于强调陶诗 的这种寄托,把这一点到处套用,所以也就难免穿凿附会。汤汉的注本,其南宋原刻本今天还有,保存在 中国国家图书馆。这个本子在清代还多次被重刻。 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还有许多疑问。有很多学者认为,李公焕并 不是作者,而只是把宋人的笺注辑录到一起了而已。这个本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集录了宋代各家的评论, 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也很少有对字词的解释。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如苏轼、黄庭坚、李格非、 朱熹、杨万里、韩子苍等人对陶渊明作品的许多评语,都靠它保存了下来。这本书在后世版本很多,最好 的是四部丛刊影印本。 在李公焕本问世后,又出现了几十种注本,其中保存到今的有十几种,如明代何孟春陶渊明集注 十卷、黄文焕陶诗析义四卷、清代邱嘉穗东 LLJ 草堂陶集笺注五卷、张子烈评注陶渊明诗集 六卷、蒋薰评阅陶渊明集四卷、吴瞻泰陶诗汇注四卷、马璞陶诗本义四卷、温汝能陶诗汇 评四卷等。这些注本虽然也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整体水平还是不太高。真正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的, 是陶澍的靖节先生集注 。 第二节 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特色 清代陶澍集注的靖节先生集十卷,现在人们一般称之为靖节先生集注 。陶澍(17791839), 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官至两江总督,是嘉、道年间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靖节先生集注用李公焕本为底本,另外搜集了许多资料作为附录。比如卷首除了目录和例言外, 还附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诸本叙录、象磺、陶渊明墓山图、颜延之诔、 宋书?陶渊明传 、萧统陶 渊明传 、 南史?陶潜传 、 莲社高贤传及其他各种关于陶渊明的逸事的资料二十三则。卷末还有李公 焕、何孟春、毛晋、吴瞻泰及其他数家的评陶汇集;又把吴仁杰、王质两家的陶渊明年谱,逐年排比,然 后加上自己的按语进行考辨,为“年谱考异” 。另外,陶澍在正集的十卷内各篇诗文之后,还附录了前人 对该篇作品的评价和考证。 陶澍靖节先生集注 ,在他生前并没有刊行。在他死后的次年,即道光二十年(1840),他的女婿周 诒朴在南京将之刊行。 后来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 ,都影印了这个版本。1956 年,文 学古籍刊行社出版了戚焕埙校勘的排印本,线装两册,但是这个本子今天已经很难找了。 从上面对体例 的介绍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在资料的收集上是很下功夫的。除了上面说到的各种附 录外,他在具体每一篇作品的注中,也是先列各家成说,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按语,裁夺是非,有的时候也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正符合“集注”的体例。就整体风格来说,这部书要言不烦,简练精致。虽然 篇幅并不大,但是内容却很丰富扎实。陶澍自己在例言中说: 诗无达诂,古今善说诗者,无过孟子, 小弁 、 凯风 、 北风 、 云汉 ,不过片言,砉然以解。 宋元以来,诗话兴而诗道晦,连篇累幅,强聒不休,其实旨趣无关,徒废纸墨而已。 陶澍所欣赏的解诗方法,是像孟子那样言简意赅的方法。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的集注,往往在 不长的篇幅中表现出了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识。如归园田居之一的头几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邱 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澍的集注如下: 何注:刘履曰:“三”当作“瑜” ,或在“十”字下。按靖节年谱 ,太元十八年起为州祭酒,时 年二十九,正合饮酒诗 “投未去学仕,是时向立年”之句。以此推之,至彭泽退归才十三年。此云 “三十年” ,误矣。澍按:吴仁杰以此诗为义熙二年彭泽归后所作,自初仕为州祭酒至去彭泽而归才岁星 一周,不应云“三十年” ,当作“一去十三年” ,刘说所本也。又按“三”当作“已” ,不作“瑜” 。 “三豕 渡河” , “已”之误“三” ,旧矣。 何孟春的注本中引用了刘履的话,认为“一去三十年”应该是“一去腧十年” ,或者“一去十三年” 。 陶澍在按语中指出了两点:第一,刘履的观点来自吴仁杰,并非其首创。第二,陶澍自己并不同意吴仁杰、 刘履的意见。他认为“三当作已” ,诗句应该是“一去已十年” 。他还举了古书中著名的讹误例子“己 亥渡河”讹为“三豕渡河” ,指出既然“己”讹为“三” ,古已有之,那么“已” 、 “己”形近, “已”讹为 “三”也就是完全可能的了。对于争论已久的“一去三十年”的公案,陶澍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运用校勘 学的知识,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 陶澍的集注 ,兼顾评、注两方面,而且在这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上面一个例子是关于“注”的, 现在来看一个“评”的例子。在咏三良一诗后,陶澍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曹子建咏三良曰:“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 ”此慨 魏文之凉薄,而欲效秦公子上书愿葬骊山之足者也。渊明云:“厚恩固难忘,投义忘攸希。 ”此悼张讳之 不忍进毒而自饮先死也。况二疏明进退之节, 荆轲寓报雠之志,皆是咏怀,无关论古。而诸家纷 纷论三良之当死不当死,去诗意何啻千里! 陶澍在这段话中,表明了自己对咏三良一诗主旨的意见,认为它是有寄托的,是陶渊明借写三 良来悼念忠义之士张伟的。这一点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或许还可以讨论,但是陶澍的意见,起码是足以 备为一说的。除此之外,陶澍更总结了一条规律:“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 ”这是一个 很通脱的观点,比许多泥古不化的评论家要高明许多。 综上所述,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优点很多。当然,它也有一些失误之处,如有的注解不准确, 年谱考异也还有疏漏的地方。但是,在清代以前的所有注本中,它是最出色的一本。要读陶渊明集的 古注,我们首先推荐这一部。 第十五章 倪璠庾子山集注 第一节 庾信的文学创作 庾信(52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他本来是南朝梁的臣子。他的父亲庾肩吾是 梁朝著名诗人, “辞采甚美”(南史本传)。庾信少年成名,与当时的另一位诗人徐陵齐名。他们都很 受梁朝皇室的器重,文风也很相似,都是绮丽艳美。 554 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不料不久西魏军队就攻陷江陵,杀死了梁元帝,梁朝灭亡。庾信也就 被迫留在北方。他又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后人又叫他“庾开府” 。 庾信的由南人北,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虽然北朝统治者非常爱惜他的才华,给他高官厚禄,但 是他的内心却发生了极大变化。他眼见梁朝灭亡,百姓罹难,自己又屈身出仕北朝,心中非常悲苦和屈辱。 这导致了他的文风的大改变。他作品的风格,由前期的绮艳流丽变为劲健苍凉;其主要内容也由前期的奉 和应制、吟花弄月、美人艳情;转而变为身世之感、亡国之痛、乡关之思。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哀江南赋 、 拟咏怀二十七首等。 他的文学创作,融合了南方齐梁文学辞采、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优长和北方文学浑厚刚劲的风格, 并有自己的创新。唐代大诗人杜甫非常推崇庾信的艺术成就。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赞道:“庾信文章老 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又在咏怀古迹中写道:“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说:“其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 ”“至信 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则 非陵之所能及矣。 ”沈德潜在古诗源例言中也说:“北朝词人,时流清响。庾子山才华富有,悲感之 篇,常见风骨,所长不专在造句也。徐、庾并名,恐孝穆华词瞠乎其后。 ”可见庾信的文学成就远远超过 与他齐名的徐陵,这是为后人所公认的。庾信高超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南北朝文学的殿军和总结者,并为 唐代诗风的新变起到了开启的作用。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三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 鞭。 ”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 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 绝、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 ”总之,庾信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节 从宇文迪到倪璠 现在我们来看看庾信文集的编集情况。 北周滕王宇文迪于北周大象元年(579)曾经编定过一部二十卷的庾信集 ,当时庾信六十七岁。宇 文迪在为该集作的序中说到,庾信在梁朝的时候曾经有过两个集子,但是都毁于战火,所以宇文迪编的二 十卷文集,收录的都是庾信在北朝魏、周的作品。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本子,是明代人重辑的,已经更加 不完整了。明代人辑录庾信诗,多是从文苑英华 、 艺文类聚 、 初学记等书中抄来,而且有一些舛 误之处。其中有几种只是诗集,不包括文。因而以下两种诗文合集就很可宝贵了,它们就是万历年间屠隆 评点的徐庾合集本庾子山集十六卷,和天启元年(1621)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十六卷。这两个本 子内容大体相同,只有细微差异。直到今天,我们所用的本子还是明代人辑录的十六卷本。 清代有两个人为庾集作注。康熙年间,吴江人吴兆宜作庾开府全集笺注十卷。但是这个本子比 较简略,很多重要的地方都没有出注,另外错漏之处也不少。比较好的注本是倪璠的庾子山集注 。这 个本子出来后,吴兆宜的注本就渐渐不流行了。 倪璠字鲁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他的庾子山集 注用屠隆本为底本,其篇目大致与屠隆本相同。其中的区别是,屠隆本有一首从军行 ,归人乐府类, 而倪瑶注本作同卢记室参军 ,归人诗类;各卷之间的分合也有一些不同,如屠隆本的赋十五篇为一卷, 而倪本则分为两卷。 倪璠的庾子山集注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钱塘崇岫堂刻本。后来又有道光十九年(1839) 同文堂刻本和光绪二十年(1894)的儒雅堂刻本。后来的四部备要就是用崇岫堂刻本加以校勘而排印的。 1980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许逸民校点的庾子山集注 ,也是以康熙二十六年崇岫堂的原刊本为底 本,参校诸本而成。书前有简明扼要的“校点说明” ,其中指出了对原本最大的变动是:“为了方便读者 阅读,原书十六卷后面的总释部分,今分别附于各篇之末,保留总释的序跋,以存旧本原貌。 ” 在书的末尾,还附有校点者许逸民新辑的逸文十几条。这是庾子山集注迄今校对最精审的版本,也是 现在最容易找到的本子,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第三节 庾子山集注的成就 倪璠于庾子山集注一书,用力颇勤。他在这部书中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只为庾集作注,而是同时 还通过注释庾集题辞和庾子山年谱 、 庾氏世系图等部分,一起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庾信研究 体系。 倪璠在注释庾集题辞中,仔细分析了庾信的生平和创作,其中有不少独到的创见。 对于庾信的文学创作,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隋唐以后比较早的全面肯定庾信的人,是杜 甫。而隋代的王通、唐代的令狐德菜、李延寿、金代的王若虚、明代的胡应麟等学者,都曾经批评庾信的 文学创作,认为他的文风夸诞浮靡,不足观。同样,也有不少人,如明代的杨慎、张溥等,继承杜甫的观 点,肯定庾信的艺术成就。两种观点此消彼长,难有定论。到了倪瑶,在注释庾集题辞中,反驳了前 人对庾信的批评意见,高度评价了庾信的艺术成就。 同样,庾信屈身出仕北朝,也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其中最激烈的批评,是全祖望在鲒崎亭外编 卷三十三的题哀江南赋后中所说的几句话:“甚矣,庾信之无耻也,失身宇文,而犹指鹑首赐秦为天 醉,信则已先天而醉矣,何以怨天?后世有裂冠毁冕之余,蒙面而谈,不难于斥新朝颂故国以自文者,皆 本之天醉之说也。 ”全祖望作为明朝遗民,看重气节,这样批评庾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从这一点 上来说,庾信有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懦弱的缺点,确实算不上是有气节之士。但是他生活历程中的这个巨大 转变,却使他的文学创作有了转变的契机。倪瑶注释庾集题辞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子山北地羁臣, 南朝才子。若令早还梁使,依然英蔺之名,不伐江陵,永仕中兴之国,遇合乃所愿焉,文章蔑云进矣。 ” 倪璠并没有为庾信的屈身仕北作过多的回护,也不就此问题作过多纠缠,他只是着重于强调这一事件对庾 信创作的影响。他指出,庾信身遭巨变,他的创作内容也和在南朝时的轻艳绮靡完全不同了:“哀江南 赋序称: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子山人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而已。 ” 倪璠的注释庾集题辞实际上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对于庾信其人其文都作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 其观点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倪璠在为庾信集作注解的时候,体例也非常严谨。他采用了详注的方法,不但解释单个字义,而且 还串讲大意,使读者更加容易读懂作品。 倪璠重视名物典故的训释。因为庾信学识渊博,喜欢用典,不详细注释其作品中所用的典故,就很 难把作品的意思说明白。好在倪蹯也是博学通览的人,把这个工作做得很出色。 倪璠对于作品文句的串讲,比较注意联系庾信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探求作品的本意。 倪璠的集注虽然征引繁富,但是有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限度,反而显得冗杂,缺乏必要的剪裁。 有的注解,也有疏漏错误之处。 四库全书总日提要对于庾子山集注的缺点和优点都作了归纳总结。 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倪璠庾子山集注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著作, 是庾信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到今天,庾信研究者们都从此书中获益良多。由于它的盛行,也由于一 直还没有一部更加优秀的庾信集注本出现, 庾子山集注是我们今天最可依赖的读本。 第十六章 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第一节 王维和他的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从父亲起搬家到蒲(今山西永济)。唐玄宗 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任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获罪,被贬官为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亦官亦隐, 曾经担任过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务,亦曾先后隐居于淇上、嵩山、终南等名山大川。而且,他在陕西蓝 田以南的辋川购碍初唐宋之问的蓝田别墅,优游其中。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安史乱军攻陷长安,王维 身为给事中而来不及扈驾,被叛军俘获。他虽然服药装哑,仍然被迫接受了伪职。次年洛阳、长安收复后, 他以陷贼官被判罪下狱,但是不久就得到赦免,官复原职,并且逐步升迁,最后至尚书右丞,所以有王右 丞之称。王维信奉禅理,晚年在退朝后更常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王维的作品主要是诗歌,现存不到四百首。其中,有一部分诗作歌颂从军、边塞或者豪侠,精神积 极,意气昂扬。不过,像上述诗歌这样比较切近现实的高亢的歌吟,主要是出自王维生命的前期,数量并 不太多。 后期的王维因遭受打击,进取的意志以及对广大现实的关怀趋向淡漠。他更多地寄情于山水之间,创作了 大量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成就最为卓著,也最受世人称道。 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 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诗 几乎是无人不知。王维的确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诗人,他使南朝刘宋日寸代谢灵运开创的 1 山水 诗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山水田园诗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大师的地位。 宋代杰出文学家苏轼有一段话描述王维诗的艺术特点,向来为人们称道,所谓:“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清代学者符曾有一段类似的话,说:“昔人称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 诗,二者罕能并臻其妙。右丞擅诗名于开元、天宝间,得唐音之盛,绘事独绝千占,所谓无声之诗、有声 之画,右丞盖兼而有之。 ”这两段话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并且相辅相成。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的序 文中更深入揭示了王维诗歌的基本精神。他说:“右丞崛起开元、天宝之间,才华炳焕,笼罩一时,而又 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 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按根据文意似当为既)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而不露, 苟非实有得于古者诗教之旨,焉能至是乎!” 王维的诗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赢得了“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文”的美誉。从唐代 宗对他的评价中可以见出世人的一般看法,所谓:“卿之伯氏(按卿指王维的弟弟王缙),天下文宗,位历 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调六气于终篇,正五音于逸韵,泉飞藻思,云散襟情,诗家者流, 时论归美,诵于人口,久郁文房”而当朝著名诗人杜甫、诗选家殷瑶、诗评家司空图等对他的诗都有 很高的评价,诗人刘长卿、大历十才子、姚合、贾岛等则从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响。清代诗人王士稹标 举神韵,其实也是以他的诗为宗尚。前人甚或赞誉他为“诗佛” ,跟“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相提并论。 第二节 王集诸本与赵氏笺注的出现 史书记载,王维的弟弟王缙(字夏卿)曾经把自己整理的王维诗文集上呈给唐代宗,该集共有十卷。 王缙当时说:右丞开元年间诗百于余篇,天宝事后百不存一,自己跟中外亲故相与编缀,总共才得四日余 篇。由此可以看出,王维著作在当世已经严重散失。到了南宋时期,上缙整理的这个十卷本出现了建昌本、 蜀本两种不同版本,编次有相当的差异,但这两种本子均已不复存在。后世尚存的王维诗文集宋本有两种: 一是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 ,一是现存国家图书馆的土摩诘集 。元初刘辰翁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 丞集所载仅三百七十一篇,除校正部分文字以外,间或有一些圈点和评语。这很明显已经不是王缙本的 原状。然而刘本对后代影响极为深远。明代顾可久王右丞诗注说六卷就是直接以该本为基础进行注释 的,而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集十四卷,包括十卷诗(有注)、四卷文(无注),其诗歌部分也用了刘辰翁 的评语,撰著王右丞集笺注的赵殿成也称刘本“最善” 。 赵殿成字松谷,清代仁和(今浙江仁和)人,以孝行见称于世。赵氏虽有不少著述,但对笺注用 力最深,几乎花费了一生的精力。松谷笺注大量吸收了前人的相关成果。该书正文二十八卷,由于松 谷所见此前的著作以刘辰翁本为最善,所以十四卷以前的诗, “皆须溪(按为刘辰翁的号)本所有者,虽颇 亦间杂他人之作,然概不敢损益” ,别本所增及他籍互见的诗歌,则另辑为外编一卷,这就是第十五卷。 王缙上代宗的右丞诗文集原有十卷,刘辰翁本诗有六卷,武陵顾起经本文有四卷,二者相加正合十卷之数。 因此,松谷笺注白十六卷白鹦鹉赋起,至二十七卷祭鄯国夫人文以前,皆依武陵顾起经本所 录,惟送晁监还日本国序拔置送秘书晁监还口本国诗前,使连属为一,而连珠词则缀于祭文之后, 文苑英华所录判一首亦采附于篇末。松谷的目的在于使右丞诗文成为完集,使后之读者无遗珠之叹。 从上述笺注成书的情况来看,它成为集大成著作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第三节 赵氏笺注考异文、解名物典实以及纠谬说的成绩 松谷王右丞集笺注共二十八卷,前十四卷是诗,分古诗六卷、近体诗八卷,凡四百三十二首(其 中他人赠和同咏五十八首);卷十五是外编,收录四十七首诗歌;卷十六至卷二十七是赋、表、状、文、 书、记、序、文赞、碑、碑铭、志铭、哀辞、祭文、连珠、判,凡有六十九篇;卷二十八是画论三篇。 笺注首先一个用力的地方,在于标示文本的异文。赵松谷所用底本,诗歌部分是刘辰翁本,散文部分 是顾起经本。他用来参校的本子还有顾可久本、凌初成本,此外又有文苑英华 、 唐诗品汇 、 唐诗正 音 、 河岳英灵集 、 万首唐人绝句 、 乐府诗集 、 瀛奎律髓 、 唐文粹等相关典籍。他所标注的异 文,是深入研究王维作品不应忽视的重要材料。 有时,赵松谷还对版本错误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看法做出比较详细的考辨。 笺注其次一个用力的地方在于名物训诂。举凡官职、律制、建筑、地理、天象、人物、时节、礼俗、 故实等,大都有或简或繁、比较明确得当的解释(其中只有个别语汇仅标明出处而未加进一步解说)。 王维因为崇奉佛教,在诗歌中运用了很多佛典。这类佛典大概是一般读者在阅读王维诗歌时遇到的最大困 难, 笺注在这一方面的诠释得力于王琦,功莫大焉。它所征引的佛教典籍有维摩诘经及其注、 华 严经 、 法华经 、 涅架经 、 楞伽经 、 法苑珠林 、 大般若经 、 遗教经 、 瑜珈论 、 智度论 、 释氏要览等,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赵松谷在注释方面纠正了前人大量误解。这样的考辨言之成理,给读者以启 发。 第四节 赵氏笺注解读诗歌的理念以及它的主要问题 从文学方面看,松谷王右丞集笺注有一点值得关注,这就是他所秉持的解读诗歌的态度和观念。 笺注以平实谨严为主要特色,无疑跟这种理念有关。 从直接的具体材料来看,赵松谷对王维诗歌在艺术方面的抉发固然不多,但偶然一见的一些例子确 能凸显他不好钩深索隐,不为空谬之谈、深文之说,惟求诗人本旨的风格。 最后必须指出,松谷所撰笺注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征引典故时不能得其本源。 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说它往往捃拾类书,不能深究出典。至于当注而不注的例子也并不少见。王维诗歌 称呼人物,常常以姓氏加上官职,松谷注每每只解释官职而不解释人物,这样仍然不便于阅读, ,此类错 误或不足的地方,都说明笺注有待完善和提高。1961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叶葱奇先生校点的王右 丞集笺注 ,1984 年上海占籍出版社又出了新版,这是该书现在最好也最容易找到的本子。 第十七章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第一节 李白其人其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学术界一般认为,由于李白 先人在隋代因罪迁到西域,他的实际出生地是安四都护府巴尔喀什湖南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 国境内)。大约五岁时,父亲李客携带他迁居到蜀中绵州吕隆县 (今四川江油)。他大概生长于一个颇为殷 富的商人家庭。从大的社会背景看,李白经历了唐朝的开元盛世,那时政治比较清明,国家富强,但也经 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即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直到他去世的后一年,这场巨大而持久的社会动乱 才宣告被平定。从个人经历看,李白有人仕的强烈期求,但最终遭受失败。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李白多次 游历名山大川。这些因素对他的人品、个性以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是盛唐伟大诗人之一,也是屈原以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跟“诗圣” 杜甫并提。从诗歌体式方面看,李白大量拟作古乐府, “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 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被誉为“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 这些诗有浩歌也有低唱,有动荡也有静谧,有直泻也有含蓄,有奔放也有婉曲,往往藉一时兴会表现出鲜 明有力的感觉和情怀。总之,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历史上弥足珍贵的特异存在。 第二节 历代李白集、李白集注本与王注全集的出现 李白的诗文在唐代至少有三种集子:其一是魏颢(一名魏万)所编。其二是李白临终时请从叔李阳冰 作序的草堂集 。该集由李阳冰编成。其三是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所说到的文集二 十卷。宋代以后,李白诗文集形成了两个系统:一者以乐史所编的李翰林集为其本源,一者以宋敏 求编、曾巩重编的李太白文集为其本源;前者包括诗二十卷、文十卷(其后来刻本经他人补充,并非 原貌),后者包括序碑志一卷、诗二十三卷、文六卷。除此之外的其他本子由此演化而来,虽万变而不离 其宗。 李白诗文集的注本,传世者有南宋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这是太白诗的第一个注本。 元代萧士赞认为杨注博而不能约,遂删削之,择其善者而存之,又对注所未尽或未曾注释者进行补充,撰 成了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一书,也是二十五卷。后来萧补本常行,而杨注本的单行本则变得极为罕见。 杨注、萧补本只注赋、诗,而没有文。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 (1543)郭云鹏刻本补人原来未注的杂文五卷, 全书于是成了三十卷。只是郭氏对杨注、萧补又进行了删削,并且有不少地方删削过分。在杨注本、萧注 本以外,李白诗文集的注本还有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二十一卷。其李诗通对太白诗(尤其是对太 白乐府诗)有不少发明,对旧注的纰缪也有不少驳正,最称精善。遗憾的是该书仅有驳斥或补充杨注、萧 注的内容,而不是全注。除此以外,明张含李诗选 、清应氏李诗纬等,都不过是选本而已。 清高宗乾隆年间问世的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是李白诗文辑注的集大成著作。王琦之注,引文稍显 繁冗,但它融会三家之优长,修正三家之谬误,补充三家之疏漏,是太白诗文集比较完备和理想的注本。 王琦(1723 年前后在世),字琢崖,号载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著名学者。 他除了以十年功夫专心致志注释了李白诗文外,还撰有李长吉歌诗汇解五卷,此外曾帮助朋友赵殿成 注释了王右丞集中的大量佛教典故。这三种注释当时都享有盛名。 王注李太白全集白二十五卷以前略依萧士赞本,杂文四卷略依郭云鹏本,而以姑苏缪曰芑氏仿 昆山传是楼藏宋刊本所重刻的本子参订其间;郭本杂文原有五卷,王琦本依照缪本,将其中序文两卷合为 一卷,复别采萧本所逸而缪本所有者得诗歌九首,并他书所录集外诸作爪:集为拾遗一卷,所以总数仍然 是三十卷。此外王琦还搜辑序;占碑传、丛说、年谱等参考资料,编成六卷附录于后,因此全集一书 总共有三十六卷。其中,卷一是古赋八首,卷二是古诗五十九首,卷二至卷六共有乐府一百四十九首,卷 七至卷二十五共有古近体诗七日七十九首,卷二十六至卷二十九共有杂文五十八篇,卷三十有诗文拾遗五 十七首:凡有诗文一千一百一十篇。卷三十一至三十六的相关资料,则有序志碑传一卷、诗文两卷、丛说 一卷、年谱一卷以及外汇一卷。 第三节 王注全集在载录异文、集佚、训诂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总的说来,王注李太白全集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李白作品各个方面的详尽材料。 王琦在这部著作中载录了李白诗文的大量异文或版本差异。比如卷二古风其七:“客有鹤上仙, 飞飞凌太清。扬言碧云里,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举首远望 之,飘然若流星。顾冶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全集载其异文曰:“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仙人绿 云上,自道安期名。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飘然下倒影,倏忽无留行。遗我金光草,服之四体轻。将 随赤松去,对博坐蓬瀛。 ”还记录了该诗另外一些文本,即“举首远望之”作“我欲一问之” ,又或作 “举手远望之” 。同卷注古风其八说:“此首缪本编人二十二卷,题作感寓 ,与诸本不同。 ”该诗 前四句:“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全集载其异文曰:“咸阳二三月, 百鸟鸣花枝。玉剑谁家子,西秦豪侠儿。 ”这些文本方面的差异,对深入研究李白的作品有一定的文献价 值。 王琦的集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全集卷三十诗文拾遗部分搜集厂五十七首作品,譬如从姑苏 缪本辑得杂言用投丹阳知己兼奉宣慰判官等诗歌九首,从唐本事诗辑得诗歌戏赠杜甫一首, 从才调集辑得诗歌寒女吟 、 会别离两首等。在这些作品中不乏伪作,但王琦不仅没有轻易把它 们阑人太白作品中,而且没有轻易将它们弃绝。他审慎地汇集别载之,以供后学研讨。在全集跋语中, 他曾这样说明自己的考虑:“友人诘予,尝非宋氏本阑人他人所作,今拾遗所蔸缉,确知其伪,概收录之 而不忍弃,何耶?予曰:是不相妨也。昔人编韩、柳集者,咸有外集附于后。钱牧斋作杜诗笺注,亦附录 逸诗四十八篇,皆有伪作在其间。夫不慊于宋者,为其混之而至于不可别也。若先别之而使其无可混,正 足以资后学之考核,而甄别其体裁矣,夫又何尤。 ”这样处理显然极为允当。 从训释方面看,王琦所作的工作主要有: (一)训释一般词语。 (二)解释地理、名物。王琦注在这一方面的特点,是务求完备、精确和深入。 所谓务求完备,是指当存在多种都能说通的看法吼不偏信偏从,而并载众说。 所谓务求精确,是指在存有疑惑时,必揭明或审辨之。 所谓务求深入,是指解释不满足于知其然,而常常结合诗文意境,抉发对象的特点。 综合的看,王琦在注解地理、名物时显示出相当深厚的功力。 (三)考索诗文本事。这些对读者准确、深入地把握诗歌意旨大有帮助。 (四)揭明典故出处。王注引用诗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典故出处,所以往往不加进一步的解释,这对初 学者理解诗歌文本来说仍有不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注中所引的诗文跟李白作品在意境方面互相生发, 倒有助于让读者对太白作品的意境产生更厚实、更开阔的理解。 第四节 王注全集中的评议 王琦李太白全集对李白诗文在艺术精神、艺术表现方面的特质颇为注意。 总的说来,王注李太白全集中的评论多取自前人成说,亦间或白出机杼,往往出言中的,不旁 骛,不枝蔓,不离开文本做过多的发挥。 在中国学术史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贬抑李白而拔高杜甫。唐代文学家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 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曾说, “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 (按即杜甫)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就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 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后代沿袭这种看法的人几乎比比皆是,有的甚至更进一步把这 种看法张扬到极端,而反对这种看法的学者又每每矫枉过正,不切实际地拔高李白而贬抑杜甫。王琦对如 何评判李白人品和诗文有自己的思考,这一点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颇值得注意。 王琦不仅反对过分贬抑李白,而且也反对过分褒扬李白。王琦考虑了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