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简说糖尿病_第1页
中西简说糖尿病_第2页
中西简说糖尿病_第3页
中西简说糖尿病_第4页
中西简说糖尿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简说糖尿病 人体的三大营养物质(营养素)是指糖类、蛋白质和脂类。三 大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简称三大代谢。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 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主要特点是血糖过 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 糖尿病旧的分类(型、型等已废弃) ,糖尿病现分为 4 型: 1 型,2 型,特异型,妊娠糖尿病。 那么,这两型糖尿病是怎样发病的呢? 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与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的发病机制密切 相关。型糖尿病发病有季节性,在病毒感染后,胰岛 细胞颗粒 明显减少,中和抗体升高,胰岛素分泌功能被破坏,故糖尿病发病 率增高。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在各脏器有免 疫抗体,由于淋巴细胞浸润胰岛,使 细胞受到损害而发病。 型糖尿病的发病原理主要在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而这种分 泌不足在糖尿病前期已经存在。约有 80%的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 前均有过食及肥胖病史,肥胖是产生胰岛素抵抗性的主要原因。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的 5 个区别: 1)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年龄的区别:1 型糖尿病大多数为 40 岁以下发病,20 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 1 型糖尿病, 仅极少数例外;2 型糖尿病大多数为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 岁以 上的人患 1 型糖尿病很少。总之,年龄越小,越容易是 1 型糖尿病; 年龄越大,越容易是 2 型糖尿病。 (2)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起病时体重的区别:发生糖尿病 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 2 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易患 2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 1 型或 2 型糖尿病,在发病之后体重均可有不同程度降低,而 1 型糖 尿病往往有明显消瘦。 (3)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临床症状的区别:1 型糖尿病均有 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 ,而 2 型糖尿病 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 2 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 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 己患了糖尿病。1 型糖尿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 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区别:1 型与 2 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 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 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 型糖尿 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 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 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 见,而 2 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 1 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 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 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 2 型糖尿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 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 1 型糖尿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 点。 (5)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区别:1 型糖尿病只 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 2 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 得一定的效果,当然当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 B 细胞功能趋于 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也是胰岛素的适应症。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那种类型糖尿病的患者,常 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这些检查包括: 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胰岛素或 C 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胰岛 素是绝对缺乏还是相对缺乏。 各种免疫抗体的检查:如 GAD 抗体、ICA 抗体等,这些抗体检 查可以了解患者的糖尿病是否于免疫有关。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体内胰岛素是由胰岛 细胞分泌 的。在人体十二指肠旁边,有一条长形的器官,叫做胰腺。在胰腺 中散布着许许多多的细胞群,叫做胰岛。胰腺中胰岛总数约有 100200 万个。 胰岛细胞根据其分泌激素的功能分为以下几种: B 细胞( 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60%80%,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 A 细胞( 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24%40%,分泌胰升糖 素,胰升糖素作用同胰岛素相反,可增高血糖。 D 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6%15%,分泌生长激素抑制 激素。 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毒感染、遗传基因、自身免疫等各种发病 因素,其病理生理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胰升 糖素活性相对或绝对过多所致,也即 B 和 A 细胞双边激素功能障碍 所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细胞严重损害或完全缺如, 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极低,需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障碍较轻,基础胰岛素浓度正常或增高,而糖 刺激后胰岛素分泌则一般均较相应体重为低,即胰岛素相对不足。 胰岛素主要作用在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控制着蛋白质、糖、 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贮存。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能加速 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葡萄糖的生成,即使血糖的去路增加而来源减 少,于是血糖降低。 饮食和运动是控制 2 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 如患者有典型的症状或有严重的高血糖,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 很难使血糖控制达标,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直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磺脲类 格列奈类 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 双胍类: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噻唑烷二酮类:可减轻胰岛素抵抗 -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 1 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治 疗才能控制高血糖 2 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 糖药的失效和出现口服药物使用的禁忌症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 制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变成最佳 的、甚至是必需的保持血糖控制的措施 消渴病是 糖尿病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 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在祖国医学中,其主要病 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虽 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 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 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 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根据症状的病变部 位的不同,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以口渴多饮为 主症。中消属胃,以多食善饥为主症。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症。 一般病变早中期,病位在上、中二焦,后期病变以中、下焦为主。 临床症状较复杂,没有明显界限,不易区分,应结合气血、阴阳、脏 腑来辨别;本病的特点为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因病 程长短和病情轻重不同,阴虚燥热各有偏重,阴虚以瘀血内停和痰 浊中阻为主。 注意辨别本证与并发症 多数患者先见本证,有少数病人首诊时本症不明显,易被忽视,常 因痈疽、眼疾、心血管疾病首诊而发现本病。应辨明本证与并发症 的关系,以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上消(肺热津伤) 主要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 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中消:(胃热炽盛) 主要症状: 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 数。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生津。 下消(肾虚精亏) 主要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 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 因为不想让患者自己取药,以免误治,所以不写处方用药。 消渴症的护理要点如下: 1发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明确诊断。已 确定为消渴症时,需住院治疗者,即住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老 年人症状常不明显,应定期检查尿糖、血糖( 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 。 2调整生活规律。糖尿病属慢性病,生活规律非常重要,在身 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按时起居,有利于糖代谢。每周按时测量体 重,作为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3合理饮食调配。少进糖食、根茎类蔬菜如:土豆、白薯、山 药。要适当限制水果。应增进粗纤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