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_第1页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_第2页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_第3页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_第4页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学号:200903524359 姓名:李菊芝 指导教师:辜也平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1 学号:200903524359 姓名:李菊芝 指导教师:辜也平 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 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 的理想状态。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 养生 道德经 复归于婴儿 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 的道德经 ,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纵览全书,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 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 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换言之, 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 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 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 ,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 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 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 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 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 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 ,更是“补泻兼 备之良药” 。 “致虚极,守静笃”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 (15 章)如 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 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 , (45 章)这并不是什么常 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 然能够渐远杂欲。 清静经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 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 道德经提到, “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 (44 章) 、 “祸莫大于不知足” (46 章) 。 意思是如果不知足,不知止,便会危亡倾覆,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而“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 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3 章) ,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受惊,重视“宠辱”乃是由于有身,身体是 根本,失去身体,就无宠无辱。正由于身体是根本,所以道德经主张修身,即“贵身” (13 章) 。要达到“贵身”的目的,就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欲和喜怒哀乐的情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 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3 章)因此,圣人之 意即是情欲过度不利于修身养性、调节身心。 道德经又强调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52 章)意思就是说,堵塞喜悦和烦恼之情,就可以终身不病;反 2 之,放纵喜怒哀乐感情那就会终身不可救治。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控制喜怒哀乐的情感呢?道 德经特别提倡清静,认为“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方可以天下君长” ,主张通过精神上 绝对超脱来调节身心关系。 2、宁静致远,返璞归真 虚心,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3 章) 道德经中“虚心”的意思与今天所言 不同, “虚”意指心灵绝对的宁静与清净,没有忧虑与私欲。 “虚心者,譬如不自见,不自是,不自 伐,不自矜。所以圣人之心,虚灵明妙,荡荡空空,不曾有一物所系。少有纤毫尘垢,即为魔境, 便不是虚心之妙矣。 ”憨山大师在道德经注中也说:“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 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曰虚其心。 ”求食是天理,而过分求美食则是人欲。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 ,物 质文明的发展加给了人类太多不必要的物质欲望,不少人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本心。 “虚其心” , “不贵难得之货” , “不见可欲” ,从而“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对于那些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的人们来说确实十分必要和迫切。 要做到在清心寡欲和虚心笃行,就要复归“婴儿之心” ,方可返璞归真。 “婴儿之心”纯朴无欲, 清静无为,故能道法自然;婴儿之身“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 柔筋弱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 益生日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己。 ”(第 55 章)婴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 深厚的真阳之精昭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善摄气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 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0 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章 描述的“死之徒”:“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这种人只能算是“贪 生”而根本不是“养生” 。他们为贪生”而“养生” ,嗜欲太深,自奉太厚,反误了卿卿性命。所以 养生应该“去甚、去奢、去泰” ,道法自然,葆有一颗常清常静、返朴归真的“婴儿之心” 。 二、修身 1、静气凝神,道法自然 (1) 养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 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 不殆。 ”(16 章)这一章经文是道德经关于养生实践的指导思想,故为历代老学养生家所重视 和发挥。已故学者潘雨廷先生曾说:“此章是老子最精细最具体地说明功法及其作用。 ”道德经 的行功原则是以“顺应自然”为基本立足点,突出强调“虚”和“静” 。道家静功讲求“虚” 、 “静” , 此二者既是功夫境界又是行功法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万物的“虚极” 、 “静笃” ,谨 守这一生命之道可以使万物生长不息、往复不止。芸芸众生,世间万象,不管怎样烦杂、妖娆,最 终都要回归到生命的最根本状态“虚极” 、 “静笃” 。这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也是万物不可 抗拒的必然法则。养生者应该遵循客观法则,自觉地服从自然规律的支配,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 “明智” 。反之,如果不遵循甚至违抗必然规律的支配,一味地肆意妄行,最终结果只能是轻者伤 身劳神,重者命丧黄泉。 3 (2) 养气 养心是道德经养生思想出发点,养气就作为养生的最重要手段成为“长生久视”的根本保 障。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 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 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此乎。 ”(10 章)作为证明。道以气为宗” ,养生之道,要在养气。 “是以圣人内重外轻,必虚心以养神,实腹以养气,令神气打成一片,流行一身之中。 ”祖国传统 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具有很强的活力,不停地运动,对 人体生理功能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 章)万事万物包括人类 都由阴阳二气结合而成,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使阴阳二气在体内调和平衡。 “天地之间,其犹橐 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用这句话来比喻往来生死一气在身 体中的作用,说明呼吸往来与一气作用的现象,可以辅助养静养神,使精神合一。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 雌乎?” (10 章)养气与养心是互为保证的,在实际修行中往往交混在一起。憨山大师说得好: “先制其气不使妄动以薰心,制其心不使妄动以鼓气,心静而气自调柔” 。守住先天的元气,做 到形与神合一而不离,心志与气机相互往来而不散,最终达到形体生活与精神生活臻于和谐统一的 境界。 (3) 养神 “人能养神则不死。 ” 神是在精和气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它包括人 体的精神、知觉、意志、神志和思维活动,祖国医学把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 来,所以有“心藏神” ,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之说。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复。早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 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59 章) “啬”即是 爱惜精神之意。若养神使其不妄泄则可以心德全备,生道合一,健康长寿。 “谷神不死,是谓玄 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 章)进一步说明了若能够从养心、养气上 升到虚灵不昧、精神合一,与天地同其绵密长存的养神阶段,就可以进入与天地同根往来,绵密恍 惚而共其长久的奥妙境界,实现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2、养身立命,厚德载物 (1) 养身 “存在先于本质” ,人存在的第一条件,莫过于有一个完整无暇的现实身体。老子生于战乱横 生的时代,目睹了人间太多的由于争名夺利而不惜大动干戈,他感慨:“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4 章)还说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3 章) 道德经信奉的是贵身轻物、不因物累、超然器外、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 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13 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 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7 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 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51 章) 道德经把生 4 命看成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人要保持和延长生命,循自然本性起居有常,生活有制,饮食有节则足 矣。 五十五章可以说是道德经养身论的总体指导原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 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 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即是说把生命中最原始、最朴素、最真实的原貌展 示出,不但自身健康长寿,兼可以家国共治,天下太平。 (2) 育德 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德二字,修长生之道其实是积德的过程,通过积德消除身心障碍(包括 感觉、知觉、思维等身心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为体道准备好相应的身心实验基础。养德尤养生之 第一要也” , “大德必得其寿” ,育德是养生的内在要求。它偏重精神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高,通过 后天的学习、修剪、培护使人性逐渐达到真、善、美的地步。如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 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 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59 章) “根据当今“生物心理社会” 的医学模式和心理生理学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情绪、心理素质和德行修养会影响内脏各器官的运 行,进而会影响生理、身体健康。有了长生久视的身心根基,正好用来实验体道,由道则一了百了,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运,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 为而成。 ”(47 章)事实上积德与体道有偏重但非并列两阶段,积德为体道打基础,体道为积德掌 握方向,相辅为用,一体两面,由积德而养生,由养生而体道,由体道而长生,身心互用,道成法 就,大事了毕。只有由自身心实验证得道德信验,才是通达道德经 ,以头脑的意识思维理解经 典的人习惯于问“什么是道德 ”却不知反问“我如何体证道德 ”向古人要答案,却不知反求诸己, 只知思索期求,却不知亲身体验。真正有德之人依自然本性而为,决不刻意地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而“下德”自认为有“德” ,刻意地追求和世俗之“得” ,忘掉了反观和修持自身本心,结果一无 所获。 “报怨以德” (63 章) “上德若谷” (41 章)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45 章) 。心灵为内在 之德所充盈的人,外表看来却虚无的一无所有,但他的作用却可以生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