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化验单解读_第1页
体检化验单解读_第2页
体检化验单解读_第3页
体检化验单解读_第4页
体检化验单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常规化验单包括如下化验项目,每一个血常规化验项目都会反应身体 某一或多个机能的健康状况。对于肾病患者而言,学会自己查看血常规 化验单,对于自己病情的发展,治疗效果都会起到积极的监测作用。 血常规中最主要、较常用的有项,即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 (又称血色素)及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在血红蛋白的协助下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 组织中,因此红细胞数量的增减与血红蛋白的增减往往相一致。肺气肿、 一氧化碳中毒以及肺原性心脏病等病,都会引起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等则是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异 常时,提示可能有哪类疾病。 白细胞的多少则反映了身体抵御、杀 灭致病微生物能力的强弱。白细胞的减少,通常源于病毒引起的流感、 麻疹、肝炎或伤寒等疾病,营养不良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造成白细胞 减少。而白细胞增多则常见于各种化脓性球菌或杆菌的感染,如败血症、 肺炎、脑膜炎和白血病等。 正常状态下,白细胞可分为 5 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间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其组成有一定比例,有时白细胞 计数正常,但比例发生变化,也可能预兆某些疾病。比如中性粒细胞比 例增加是传染病或化脓性疾病的征兆。 血小板若低于正常值,必须加以重视,因为它可能提示很多疾病, 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障碍等;若高于正常值,则可能预示了化脓 性感染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应该注意的是,有时指标与正常值稍有偏离属于正常现象,比如白 细胞易受情绪、环境的影响;剧烈运动、饱餐,或服用某些药物,会导 致血小板升高。 只要复查后指标恢复正常即可,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有问题必须复查, 医生会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结合其他指标重新分析和诊断,若复查 结果依然有问题就必须接受治疗。 一、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 个/L(400 万-550 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 个/L(350 万-500 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 个/L(400 万-530 万个/mm3)。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化 2 (1) 初生儿较成年为高;老年人比青壮年者稍低。 (2) 超力型人的红细胞数较正力型和无力型者高,两种体质极端的红细 胞之差可达 20%。 (3) 妊娠时期血浆量增多而多有稀血症。此外,居住高山因缺氧可引起 生理性红细胞增多。 2. 病理变化 (1) 增高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严重烧伤及休克;先天性心脏病(法乐 氏四联症),慢性获得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肺气肿、严重的支气 管性哮喘、矽肺、纤维性肺结核等);异常血红素(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硫化血红蛋白血症等);其他:肿瘤(肾脏肿瘤、肾上腺瘤、肾母细胞 瘤、脑瘤、肝癌、子宫纤维肉瘤、前列腺癌、胃癌、肺癌、嗜铬细胞瘤) ;肾脏病(肾盂积水、多囊肾、肾动脉狭窄);皮质醇增多症及脾结核 等。 (2) 减低见于 大细胞型贫血: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 (MCH)增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或降低。如维生素 B12。及叶酸缺乏之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疾患所致的贫血及内分泌 疾患如甲状腺机能低下所致的贫血等。 正常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 MCV、MCH 及 MCHC 均正常。如急性失血 后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其他骨髓病所致之贫血。 单纯小细胞型贫血;此种贫血之 MCV 和 MCH 均减少,但 MCHC 正常。 如慢性感染、慢性肾疾患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 MCV、MCH 及 MCHC 均降低、如缺铁性 贫血,地中海贫血及维生素 B 缺乏所致之贫血。 二、血红蛋白(Hb)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大致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 反映贫血程度。各种影响红细胞计数的因素也同时影响血红蛋白,但被 影响的程度在比例上不一定相称。如在小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 的程度常较红细胞数严重;在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程度常较血 3 红蛋白严重。 注凡在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 数值,称为贫血。综合国内调查资料,中国人正常与贫血的分界标准为: 男性,红细胞少于 400 万,血红蛋白低于 12g;女性,红细胞少于 350 万, 血红蛋白低于 10.5g,即称贫血。 三、白细胞(WBC)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剧烈的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都使白细胞增加。 (2)新生儿的白细胞数较成人高,3 日后降到每微升 10,000 左右。 (3)在妊娠期中,白细胞常轻度增多,分娩时增多可能更显著。 (4)慢性特发性白细胞增多症,其白细胞总数可持续在 10,00020,000l,但无其他异常发现。 (5)高温作业、饮酒及饭后亦可能有轻度增加。 2病理变化 增高见于 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周身性感染,局部炎症(脓肿、脑膜炎、 大叶性肺炎、兰尾炎、扁桃体炎、脓胸、败血症等)以及其他一些细菌 感染(如猩红热、霍乱、白喉等)。此外,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恶性 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手术后、急性失血后、某 些药物中毒和烧伤等亦常增高。其中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有时可 达几十万;骨髓纤维化大多在 10,00020,000;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大多 在 12,00030,000。由于感染等所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有时亦可高达 数万。 减少见于 (1)某些感染:细菌(如伤寒、付伤寒、布氏菌病等);病毒(如流感、 麻疹、风疹、登革热等)及各种重度感染(如粟粒性肺结核病、严重败 血症等)。 (2)脾功能亢进:见于肝硬化、班替氏综合征等。 (3)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可减到只剩数百 l) 4 非白血病性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4)化学因素:可致白细胞减少的有抗癌药物(氮芥、环磷酰胺、长春 花碱及长春新碱等)、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氨替比林、保太松、复 方阿斯匹林及水扬酸钠等)、抗甲状腺药(两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 啶,他巴唑、甲亢平等)、抗癫痫药(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磺胺 类(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长效磺胺、磺胺异恶唑等)、抗生素(氯霉 素、合霉素、新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抗疟药(奎宁、 扑疟奎宁、伯氨奎宁等)、抗痨药(异烟肼、异烟宗、对氨基水扬酸、 氨硫脲等)、抗组织胺药(苯海拉明、苯沙明等)、抗糖尿病药 (D860、P607 等)、抗高血压药(氯噻嗪氢氯噻嗪、甲基多巴、利血平、 氯丙嗪等)、利尿药(汞利尿剂、利尿酸、乙酰唑胺等)、其它(苯、 金盐、铋、有机砷、山道年、二硝基酚、DDT 、青霉胺等)。 (5)物理因素 (X 线、放射性物质)。 注:白细胞计数,对病情动态观察具有一定的意义。鉴于白细胞的正常 数值幅度较大,因此,临床在分析结果时,须与分类和原来的白细胞基 数结合起来,否则易造成延误诊断。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小儿淋巴细胞较高,嗜中性粒细胞相对较少,至 10 岁左右即与成人接近。 临床意义 1. 嗜中性粒细胞 增高见于 各种化脓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败血 症等);白喉、烧伤后、大手术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失血、溶 血、组织坏死亦可明显增高。 减少见于 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付伤寒、结核病等)。病毒感染(如肝炎、流 行性感冒、麻疹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再生障碍性贫 血。在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时,有时可几乎不见。一般认为嗜中性粒细胞 5 绝对值在 1550 以下,即可视为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2嗜酸性粒细胞 增高见于 (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 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 (2)寄生虫病:钩虫,蛔虫、丝虫、绦虫、血吸虫病、中华分支睾吸虫、 肺吸虫、旋毛虫、包囊虫等,凡侵犯组织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较明显。 (3)某些药物的应用: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先锋霉素、PAS、苯 妥英钠、肝精等。 (4)皮肤疾病:天疱疮、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颜面向芽肿等。 (5)肺侵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如过敏性肺炎、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症、传染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过敏性呼吸道综合征、结节 性多动脉炎等。 (6)感染:感染的恢复期及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及多形性红斑的急性期。 (7)血液病: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何杰金氏病、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等。 (8)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癌和有坏死灶之肿瘤。 (9)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数患者嗜酸 性粒细胞占 50以上,且增多为终生存在。 (10)内分泌疾病;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 (11)其他:骨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照射、免疫缺陷病 (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急性一过性失蛋白性胃肠病,局限性回肠炎, 肉样瘤,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肾脏疾病,腹膜透析,出血性肺肾综合症, 嗜酸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病等。 嗜酸性细胞减少可见于:应用皮质激素,严重疾病如伤寒、心肌梗阻、 各种损伤通过应激使垂体释放 ACTH 增多等。嗜酸性粒细胞,昼夜生理变 异较大,据研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因时间不同而异,晚间,比 上午 8 时高 30%中午比上午 8 时少 20%,因此,临床上以上午 8 时采血最 合适,做为基础水平。 3嗜碱性粒细胞 在某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 症抗血清治疗、脾切除术后及何杰金氏病中偶可见增高。 减少无意义。 6 4淋巴细胞 增高见于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 增多症、结核病、百日咳、传染病恢复期、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巨球蛋白 血症等。一般地说啥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案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多。反 之,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案例,淋巴细胞可相对减少。 5单核细胞 增高见于 (1)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伤寒、结核。原虫病(疟疾、黑 热病)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2)许多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此外,二岁以内的儿童可以稍高。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正常参数值 50400l 临床意义 嗜酸性细胞增多临床意义:见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性细胞减少可见于:应用皮质激素,严重疾病如伤寒、心肌梗阻、 各种损伤通过应激使垂体释放 ACTH 增多等。嗜酸性粒细胞,昼夜生理 变异较大,据研究,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因时间不同而异,晚间, 比上午 8 时高 30%中午比上午 8 时少 20%,因此,临床上以上午 8 时采 血最合适,做为基础水平。 六、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临床意义 ESR 的变化主要同血浆中球蛋白,如 2 和 球蛋白,尤其是与纤维蛋 白原的含量多少有关,如果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多于正常,血沉就 增快,所以变化无特异性。但对任何一种血沉增速的疾病,在病程内定 期观察血沉的动态变化,可以帮助推断病变的发展情况。 增高见于: 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后 3 个月到产后 1 个月,小儿和 50 岁以上的 老人。 病理性: (1)各种急性的全身和局部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疟疾、风温热和肺 炎。 7 (2)结缔组织性疾患,如多发性肌炎。 (3)在产重贫血、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甲亢、肾炎以及铅、砷、酒 精中毒时亦常增高。 减低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球形红 细胞增多症、心脏代偿功能障碍等。 附例: 项目 结果 参考值 单位 1白细胞计数 5.33 3.6-10.0 x 109/L 2中性细胞百分率 60.7 50-70 3淋巴细胞百分率 28.0 20-40 4单核细胞百分率 9.6 3.8-8.0 5嗜酸粒细胞百分率 1.3 0.5-5.0 6嗜碱粒细胞百分率 0.4 0.0-1.0 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3.24 1.5-7.0 x109/L 8淋巴细胞绝对值 1.49 1.0-3.7 x109/L 9单核细胞绝对值 0.51 0.12-0.80 x109/L 10嗜酸粒细胞绝对值 0.07 0.05-0.5 x109/L 11嗜碱粒细胞绝对值 0.02 0.00-0.1 x109/L 12红细胞计数(RBC) 4.74 4.0-5.5 x1012/L 13血红蛋白(HGB) 149 120-160 g/L 14红细胞比积(HCT) 46.0 40-50 15平均红细胞体积 96.6 82.0-95.0 fL 16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25 320-360 g/L 17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31.4 27.0-31.0 Pg 18RDWSD 45.3 37.0-54.0 fL 19RDWCV 12.9 11.0-16.0 20血小板计数(PLT) 197 100-300 x109/L 21血小板平均体积 11.7 9.0-13.0 fL 22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15.2 9.0-17.0 fL 23大血小板比率(P-LCR)38.7 13.0-43.0 % “”代表,高出正常值; 根据你的血常规,个别略高于正常值水平线,没有关系,与机器误差, 饮食活动等都有关系。 8 尿十一项检测胆红素(BIL)、尿胆原(UBG)、酮体(KET)、维生素 C(ASC)、尿糖(GLU)、尿蛋白(PRO)、潜血(BLD)、PH (PH)、 亚硝酸盐(NIT)、白细胞(LEU)、比重(SG)。本文为您详细介绍尿 十一顶检测项目的原理以及意义! 胆红素 BIL、尿胆原 UBG 1、胆红素反应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重氮盐作用于胆红素的中央, 使其断开并与重氮盐偶合形成 2 分子的偶氮胆红素,从而产生颜色变化。 2、尿胆原的反应原理:尿胆原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一般有两种,一 种是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即尿胆原 与醛缩合生成红色的缩醛化合物,既常见的欧氏试剂)。另一种是重氮盐 法,即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重氮盐偶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3、临床意义:a、胆红素的检测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尿胆原更加灵敏的反映肝功能 b、胆红素的检测有助于诊断黄疸。在败血 症、蚕豆病、异型输血等情况下使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溶血性黄疸, 此时虽然胆红素大量增加,但大部分是间接胆红素,因此,尿中的胆红 素还是阴性。c、胆素原族的检测可以敏感的反映肝细胞功能,临床经验 表明,在病毒性肝炎早期未出现黄疸前,尿中的胆素原族就已经明显增 加。与胆红素结合可以为诊断黄疸的类型提供依据。黄疸大致可分为三 类:肝前性黄疸,或称溶血性黄疸,肝原性黄疸,或称肝细胞性黄 疸,是在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及肝硬化等情况下,肝细胞或肝 内毛细胆管大量病变,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及排泄障碍 所致;肝后性黄疸,或称梗阻性黄疸,由于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胆道 闭锁等原因造成总胆管梗阻所致。 4、注意事项:a、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被氧化成胆绿素,强 烈的阳光会加速此反应。放置时间长可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b、尿液 中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 C 或亚硝酸盐时,会抑制重氮偶合反应,可能出 现假阴性结果。当病人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 啶的代谢产物时,可呈假阴性。c、由于分析试纸无尿胆原阴性的梯度, 因此,分析试纸不能用来检测尿胆原的减少或消失。d、尿液中的一些内 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是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一 些药物如吩噻嗪等可产生颜色干扰。另外,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 C 或 亚硝酸盐时,可抑制重氮偶合反应,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酮体 KET 9 1、反应原理:尿酮体包括乙酰乙酸、丙酮、-羟丁酸,后者虽不 属于酮类,但经常与前两者伴随出现,因而统称为酮体。反应原理是在 碱性条件下,尿中的乙酰乙酸、丙酮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紫红 色的复合物。这种测试方法对乙酰乙酸的敏感度为 510mg/dl,对丙酮的 敏感度为 4070mg/dl,并且不与 -羟丁酸反应。 2、临床意义 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产生过 量酮体,尿酮体的检查对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 的诊断很有价值,可以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 病昏迷相区别。b、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 ,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都可能出现酮尿。 另外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多、进食少,体脂肪代谢明显增多,也能 出现酮尿。c、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情况也能出现酮尿。d、服 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后,由于药物抑制细胞呼吸,也可能出现酮尿。 3、注意事项:a、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是挥发性物质; 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 样必须新鲜,检测应该及时,以免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b、干化 学法测定酮体时对乙酰乙酸的敏感度约是丙酮的 710 倍,因此,与其他 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 维生素 C ASC 1、反应原理:尿液 VC 试纸的反应原理是利用 VC 的还原性,使氧化 态的 2,6-二氯酚靛酚变成还原态的 2,6-二氯二对酚胺。使试纸颜色由粉 红色变成无色,颜色变化的强弱与尿中 VC 的浓度相关。 2、临床意义:a、检测尿液中维生素的含量可以测试人体的营养状 况,口服维生素 C 500mg 后,尿维生素 C 排泄量在 1557umol(310mg) 每 4h 内为正常;大于 57umol(10mg)每 4h 为充裕;小于 17umol(3mg)每 4h 为不足。b、尿液维生素 C 降低,常见于维生素 C 摄 入量不足或坏血病。c、尿液维生素 C 长期增高可能与肾结石形成有关。 d、在尿液分析试纸中,VC 试纸还可以判断尿液中的 VC 对其他试纸的影 响程度。 3、注意事项:a、分析试纸只能测定还原性的维生素 C,可能与其他 检测方法的测试结果不同。b、在 PH4.0 时,尿液中的酚和巯基化合物 等内源性物质可干扰测试,使测试结果偏高;另外半胱氨酸、硫代硫酸 钠也干扰测试,使测试结果偏高。c、当尿液中含有氧化性物质时,可氧 10 化维生素 C,使测试结果偏低。d、维生素 C 在碱性尿中极不稳定,容易 分解,因此尿标本应及时检测。 尿糖 GLU 1、反应原理:采用酶法测试,用两种酶,分别是葡萄糖氧化酶和过 氧化氢酶。主要反应过程如下:现阶段,所有的试纸都是采用酶法,因 为酶法相比较于以前的各种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所需时 间短等最大的优越性。不同型号的试纸所选用的指示剂有所不同。 2、临床意义:a、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 因素后恢复正常。主要有三种: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量 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 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 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妊娠中后期多可 见糖尿。b、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 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 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肾性糖尿,即肾 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 现糖尿;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 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ushing 综合症) 、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 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3、注意事项:a、因为尿糖分析试纸的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当尿液中含有比色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 现假阴性。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 C 时就能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 b、抗生素对班氏定糖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 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尿液存放时间过长也能使尿糖被细菌分解 使浓度下降,但含有抗生素时几乎不下降。c、高浓度的酮体尿可引起假 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尿糖的敏感性;服用大量左旋多 巴时,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使测试结果偏低 或出现假阴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等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的时候 能出现假阳性。d、试剂带采用的使酶促反应,测定的结果和温度及时间 有关,因此应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内测定。 尿蛋白 PRO 1、反应原理:蛋白误差法,某种特定的 PH 指示剂阴离子受蛋白质 阳离子吸引,进一步电离,使指示剂的变色点发生改变,这种方法称为 蛋白误差法。 11 2、临床意义:检验尿液蛋白是临床尿液常规化学检查之一,尿液蛋 白试制主要检测的是尿液中的白蛋白。正常情况下,健康成人每日排出 的蛋白质含量极少(约为 30130mg),一般的常规定性方法都不能检测 出来。一旦尿液蛋白含量100mg/l 或150mg/24h 尿,尿液蛋白质定性实 验便呈阳性反应而称为蛋白尿。蛋白尿主要反映肾小球(管)损害及肾 小球滤过率的增加。 3、注意事项:a、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变质的尿液会使尿液的 PH 值 产生变化,或者尿液本身过酸、过碱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特别是含有奎 宁、奎宁丁和嘧啶等药物时,尿液呈碱性(PH8.0),超过了试纸本身 的缓冲能力,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b、尿液分析试纸对于白蛋白的敏感 度远远超过其他蛋白,因此,在尿液中含有其他种类的蛋白时,干化学 法的测试结果可能为阴性。c、多种物质(大多为药物)对尿蛋白的测定 结果都有影响,如青霉素可以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季胺盐、 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喹啉等可使试纸出现假阳性;某些洗涤液污染 尿液时,测试结果会偏低。另外,大量饮水会稀释尿液,可能造成漏检。 潜血 BLD 1、反应原理:尿液潜血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 铁血红素的假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分解过氧化物,产生新生态的氧,氧 化指示剂,使指示剂显色,从显色的强度可以得知尿液中血的浓度。 2、临床意义:a、尿液中混有 0.1%以上的血液时,便呈肉眼血尿的 特征,血量在此以下便只能用潜血反应或尿沉渣镜检才能证明。血尿常 见于尿路炎症(急性肾炎、肾结核、尿道炎等)、结核、肿瘤,有白细胞 时则表示有炎症;蛋白阳性、尿沉渣中有肾上皮细胞、管型等时,应考 虑肾炎;特别是有红细胞管型时,是肾实质出血的佐证。b、血红蛋白尿 见于发作性血红蛋白尿症,还见于各种中毒、感染、链球菌败血症、疟 疾(黑水热)、灼伤、溶血性输血反应等情况。 3、注意事项:a、成年女性的经血常可引起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 因此应采取必要的采尿措施以减少污染。b、分析试纸不仅可以测试红细 胞,还能测试血红蛋白,因此,当血红蛋白破裂时,可引起试纸测试结 果与镜检结果的不一致,应加以区别。c、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 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 C 时,可以抑制 后一步反应的进行,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因此,测试时应 使用具有抗维生素 C 干扰能力的分析试纸。 PH 12 1、反应原理:PH 试纸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PH 的反应原理是基于 PH 指示剂法,目前,一般的尿液 PH 分析试纸中含有甲基红PH4.2(红) 6.2(黄),溴甲酚绿PH3.6(黄)5.4(绿)溴百里香酚蓝PH6.7(黄) 7.5(蓝),这些混合的酸碱指示剂适量配合可以反映尿液 PH4.59.0 的 变异范围。 2、临床意义:正常尿液呈弱酸性,约为 6.0,因食物的不同,PH 的 变化范围为 4.58.0。PH 测定结果的判断比其他实验结果的判断要难一 些,因为尿液 PH 的波动幅度大而快,而正常尿和病人的尿的 PH 没有明 显的差别,所以 PH 单独使用的意义不大。但与其他临床资料配合起来分 析,则可成为重要的资料。 3注意事项:a、检测时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 成分可导致尿液 PH 改变。大多数情况下,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 呈碱性;少数情况下,细菌也分解尿液成分产生酸性物质,使尿液 PH 偏 酸。b、当肾脏分泌的尿液含有过多的碳酸氢盐和碳酸缓冲对时,放置时 间过长,使尿液中的二氧化碳自然扩散到空气中,使尿液 PH 增高。c、 在测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将试剂带浸泡尿液标本中,浸泡 时间过长,尿 PH 呈减低趋势。 血脂分析胆固醇总量(T-ch) 正常情况:脐血 1。22。6mmol/L 新生 儿 1。43。5mmol/L 婴儿 1。84。6mmol/L 儿童 3。15。2mmol/L 青年 3。15。5mmol/L 成人 2。96。0mmol/L 。增加:家族性高胆 固醇血症,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甲减,糖尿病,黄色瘤病,动脉粥 样硬化,牛皮癣,胆道阻塞及胆汁瘀滞,妊娠后期,急性失血后,白内 障,摄入富含胆固醇饮食后等。减少:甲亢,重症贫血,肝硬变,吸收 不良综合征等。 甘油三酯(TG) 正常情况:0。21。2mmol/L 。增加:特发性高 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肥胖症,甲减,糖原累 积病等。 减少:甲亢,阿狄森病,重症肝损害,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 正常情况: 1。684。53mmol/L 增加:型高脂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甲减,阻塞性黄疸, 黄色瘤病等。降低:低蛋白血症,无 -脂蛋白血症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 正常情况:HDL-ch 总量 0。82。2mmol/L HDL2-ch 0。230。84mmol/L HDL3-ch 0。641。03mmol/L HDL2-ch/HDL3-ch 0。360。65 HDL-ch 被认为是 一种抗高脂血症的抗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体液因素。HDL-ch 降低是 13 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增加:原发性胆汁性硬变,慢性肝炎,慢 性乙醇中毒。减少:糖尿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冠心病,动脉粥样 硬化,型高脂血症,急性感染等。 乙肝检查正常数据: 检测项目 参考范围 检验意义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阴性 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阴性/阳性 无保护性/有保护性 乙肝 e 抗原(HbeAg) 阴性 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乙肝 e 抗体(HbeAb) 阴性 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乙肝核心抗体(HbcAb) 阴性 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各项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A 代表:乙肝表面抗原(HbsAg) B 代表:乙肝表面抗体(HbsAb) C 代表:乙肝 e 抗原(HbeAg) D 代表:乙肝 e 抗体(HbeAb) E 代表:乙肝核心抗体(HbcAb) 阳性代表:+ 阴性代表:- 检测项目 参考范围 检验意义 A+B+C+D+E + - + - + “大三阳” 表明有 HBV 感染且病 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A+B+C+D+E + - - + + “小三阳” 表明有 HBV 感染但病 毒复制相对静止,传染性相对较弱 A+B+C+D+E + - - - + 恢复初期 表明有 HBV 感染但病 毒复制相对静止,传染性相对较弱,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 HBV 携带者 A+B+C+D+E - + - - + 恢复后期 表明曾感染过 HBV, 但已产生保护性抗体,不具有传染性,也不需注射乙肝疫苗 A+B+C+D+E - - - - + 恢复后期 表明曾经感染过 HBV A+B+C+D+E - + - - - 完全恢复 表明注射乙肝疫苗后 产生的保护性抗体,若未注射乙肝疫苗,则表明曾经感染过 HBV,现已产 生保护性抗体,不具有传染性,也不需要再注射乙肝疫苗。 A+B+C+D+E + - - - - 急性 HBV 感染潜伏期 A+B+C+D+E + - + - - 急性肝炎早期,传染性强 A+B+C+D+E + + + - + HBsAg 免疫复合物,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A+B+C+D+E + + + + + 一种亚型的 HBsAg 及异型的抗 HBs(常 14 见) 血清从 HBsAg 转化为抗 HBs 的过程(少见) A+B+C+D+E - - - + + HBV 感染已过 抗 HBs 出现前的窗 口期 A+B+C+D+E - + - + + HBV 感染恢复期 检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最常用的血清学标志是乙肝表面抗原 (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 e 抗原(HBeAg)、乙肝 e 抗体(抗 -HBe)及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共 5 项指标,故称“乙肝两对半”,其作 用有三:1.判断有无 HBV 感染;2.判断 HBV 感染者传染性的大小;3.作为 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及疗效判断的依据之一,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结 果及意义。 说明:“乙肝两对半”仅反映 HBV 感染及复制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 病情轻重,如“大三阳”病情不一定重,而“小三阳”病情不一轻。若 要判断乙肝病情的轻重,除要检查“乙肝两对半”外,还应结合肝功能 试验、肝纤维化指标及 B 超、CT 表现才能准确判断当前病情。另外,若 要更准确地判断 HBV 的复制状态及病人的传染性,还应做乙肝病毒脱氧 核糖核酸(HBV DNA)的定量检查。对于小三阳病人应该进行 DNA 检测,如 果是阳性那么就反映病毒的复制是活跃的,如果检测为阴性那么就反映 病毒受到抑制,病毒复制是不活跃的。 肝功能检查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常规项目有: 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称谷-丙转氨酶(GPT); 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或称谷-草转氨酶(GOT); 碱性磷酸酶(ALP); -谷氨酰转肽酶(GGT); 总胆汁酸; 总蛋白(TP); 白蛋白(ALB); 球蛋白(GLB); 白蛋白/球蛋白(A/G); 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1)、ALT 与 AST: ALT 与 AST 主要分布在肝脏的肝细胞内。肝细胞坏死时 ALT 和 AST 就会升高。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相一致,因此是目前最常 用的肝功能指标。这两种酶在肝细胞内的分布是不同的。ALT 主要分布在 肝细胞浆,AST 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浆和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因此,不同类 15 型的肝炎患者的 ALT 和 AST 升高的程度及其 AST/ALT 的比值是不一样的。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和轻型,虽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的线粒体仍保 持完整,故释放入血的只有存在于肝细胞浆内的 ALT,所以,肝功能主要 表现为 ALT 的升高,则 AST/ALT 的比值1。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的中型 和重型,肝细胞的线粒体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AST 从线粒体和胞浆内释 出,因而表现出 AST/ALT1。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细胞的破坏程度更 加严重,线粒体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AST 升高明显, AST/ALT1,甚至2。酒精性肝病的患者,AST 的活性也常常大于 ALT。 (2)、ALP 和 GGT 碱性磷酸酶(ALP)和 -谷氨酰转肽酶(GGT 或 -GT)是诊断胆 道系统疾病时常用的指标。碱性磷酸酶几乎存在于机体的各个组织,但 以骨骼、牙齿、肝脏、肾脏含量较多。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 来自于骨骼,由成骨细胞产生,经血液到肝脏,从胆道系统排泄。因此, 淤胆型肝炎和肝外梗阻时此酶明显升高。 -谷氨酰转肽酶在体内分布很广,如肾、肝、胰等脏器均有此酶。但血 清中的 -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肝胆系 统疾病时,此酶升高。当肝炎恢复期时,ALT 和 AST 已经恢复正常后, -谷氨酰转肽酶仍未降到正常。因此,目前常以此酶作为患者是否可恢 复正常工作的标志。酒精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患者 GGT 明显升高。 (3)、白蛋白/球蛋白(A/G) 白蛋白在肝脏内制造, 肝功能受损严重时白蛋白减少, 降低程度 与肝炎的严重程度相平行。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浓 度降低。白蛋白有营养细胞和维持血管内渗透压的作用。白蛋白减少时, 血管内渗透压降低,患者可出现腹水。球蛋白是机体免疫器官制造的, 当体内存在病毒等抗原(敌人)时, 机体的免疫器官就要增兵,来消灭敌 人。因此,球蛋白产生增加。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产生减少, 而同时球蛋白产生增加,造成 A/G 比值倒置。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 3550g/L,球蛋白为 2030 g/L,A/G 比值为 1.32.5。 (4)、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 120 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