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元旦_第1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元旦_第2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元旦_第3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元旦_第4页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元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元旦(春节) 亦称元日、元正、正旦、朔旦、朔日等。在农历的正月初 一日。因其日为岁之元(第一天) 、时(季)之元、月之元, 故又称“三元” 。相传自尧、舜时,已为节日。古时,岁首 时间不同,夏朝岁首与今相同,商朝在农历十二月,周朝 改在农历十一月,秦及汉初在农历十月。汉武帝太初元年 采用“太初历” ,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此后沿用二千多年, 元旦乃成为汉族人民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这一天标志着 新的一年及春季的开始。自称秦起,朝廷于此日有朝贺之 礼,群臣朝见皇帝,称觞祝寿,称为“贺正” ,皇帝受贺, 则有赐宴作乐等仪节。此外,民间普遍有祭祖先、饮椒柏 酒、屠苏酒、食五辛盘、爆竹于庭、钉桃符、贴画鸡、放 鸠、浴五木汤、挂钟馗、食胶牙饧、贴春联、为亲友尊长 拜年等庆贺娱乐活动。辛亥革命后,正月初改称春节,公 历 1 月 1 日称新年。解放初,定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然 农历的正月初一,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 涵,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在春节里,人们探望亲友,休 息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除汉族外,古代及近代,也有部 分少数民族以农历元旦为年节,用自己的习俗庆贺节日。 渊鉴类函.岁时部.元正引汉杂事:“正旦朝贺,三 公奉璧上殿,向御座北面,太常使赞曰:皇帝为君兴 , 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 ”又汉崔寔四民月令: “正月之朔,是谓正日,躬率妻孥,洁祀祖弥。及祀日, 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 子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坎如也。 ”南朝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鸡 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帖画鸡,或斫镂 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 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于是长幼悉正衣冠, 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 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 小起。 ”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地之首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 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袜、 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 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伉城风俗, 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 ”清叶调元汉口竹枝词.时令 :“新年春酒竞相邀,轿子何嫌索价高。提盒天天来送礼, 汤圆春饼与年糕。 ” 元旦民俗 桃符: 亦名“桃板” 。古代神话传说谓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 有二神,名神荼、郁垒、能食百鬼。故农历元旦,民间习 以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辟邪。此俗起 于汉代,至五代以后,渐代之以用纸书写的春联及刻印门 神像。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门户画神荼、 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一日帖画鸡或听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 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 之门神。 ”宋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陈元 靓皇朝岁时杂记卷五:“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 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或书祝祷之语, 岁旦则更之。 ”元方回乙未岁除诗:“诸公富贵新桃版, 我是春前旧土牛。 ”版,同板。 小挂千: 旧时北京等地过春节时,店铺门前所粘刻有吉祥语的小红 纸或小黄纸。清富察敦崇燕亦岁时记.挂千:“挂千者, 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 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其物民户多用 之,世家大族鲜用之者。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者, 曰小挂千,乃市肆所用也。 ” 闹嚷嚷: 明代元旦日,男女老幼所戴之饰物。以纸做成,缠于铜丝 之上。为古代“人胜” 、宋代“闹蛾”之遗。明沈榜宛署 杂记.民风一:“岁时元旦拜年戴闹嚷嚷。 ”原注: “以乌金纸为飞蛾、蝴蝶、螞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 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 ”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元日闹嚷嚷引北京岁华记: “元旦人家儿女剪乌金纸作蝴蝶戴之,名曰闹嚷嚷。 ” 年糕: 江南地区,用糯米或粘性较大的米,加水磨成粉,蒸制而 成的糕。因是过农历年的食品,故称。又称“水磨年糕” 。 各地式样不一,以江浙一带最为重视。冬腊水制成,可存 贮数月之久。清顾禄清嘉录.十二月.年糕:“黍粉和糖 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大径尺而形方,俗称方头 糕。为元宝式者,曰糕元宝。黄白磊砢,俱以备年夜祀神、 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其赏赍仆婢者,则形狭而长, 俗称条头糕。稍阔者,曰条半糕。富家或雇工至家磨粉自 蒸,若就简之家,皆买诸市。春前一二十日,糕肆门市如 云。 ”按:吴人所制“糕元宝” ,黄者代表黄金,白者代表 白银,清代诗人吴锡麒曾作诗嘲讽之。 五辛盘: 亦称“辛盘” 。即在盘中盛上五种带有辛辣味的蔬菜,作为 凉菜食用。魏晋以下,元旦日有食五辛盘的风俗。意在尝 新。源于汉代立春日食生菜。唐宋以下,演变为立春日之 “春盘”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进 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 ”原注引晋周处风士记: “元日制五辛盘。 ”原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 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 庄子所谓春正月饮 酒、茹葱,以通五藏也。 食医心镜曰:食五辛以辟厉气。 ”唐韩鄂岁华纪丽.元日:“肴列辛盘,觞称椒酒。 ” 糯花米: 用糯米淘净晒干,在锅中拌炒爆而成,南方作为新年食品, 并有用来占卜之俗。起于宋以前。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 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撚粉团栾意,熬稃膈膊声”注: “炒糯谷以卜,俗名孛娄。见吴郡、姑苏二志,张司直寅 太仓志因之。范志云:亦曰米花。李戒庵漫笔有 米花诗:春入吴城千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抛 下黄金栗,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 问天涯。晓来妆饰诸儿女,数片梅花插髡斜。 姑苏志云: 又曰卜流言,卜流年也。 ” 拜年: 正月初一起,由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 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 “拜年” 。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等热情款待之。亦有士大 夫之族,不亲自登门,仅遣子弟或仆役持帖代拜者,宋时 已成风气,相沿至近代,改用贺年片。南朝梁宗懔荆楚 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 以次拜贺。 ”宋嘉泰会稽志:“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 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 曰岁假,凡五日而毕。 ”宋周辉清波杂志:“至正交贺, 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人持名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 刺字(贺年帖)以表到吕荥阳公言:送门状习以成风, 既劳于作伪,且疏拙露见。 司马温公在台阁时,不送门状, 曰:不诚之事,不可为也! ”清顾禄清嘉录.正月.拜 年:“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门首设 簿,书姓氏,号为门簿。鲜衣炫服,飞轿生风,幽巷静坊, 动成哄市。薄暮至人家者,谓之拜夜节。初十日外,谓之 拜灯节。 ”江苏风物志.岁时风俗.新春贺年:“接待贺年 客人,除茶烟外,还有一茶生、瓜子、糖果、糕点等品。 扬州、仪征一带,有一种漆器桌盒 ,盒为圆形或方形, 有盖。盒内分九个格档,中间一格放一枚大福橘周围八格 分别装着各色糖饵。主人从桌盒内取出果饵奉客时,每样 都说点吉利的话,如花生谓长生不老 ,瓜子谓瓜瓞绵 绵 ,糖块谓甜甜密密 ,黑枣谓早早发财 (或早娶 新娘 、 早生贵子 )橘子谓走大局等等。客人们略为 尝食,但很少动那橘子。 ”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 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 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夏代为 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 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 ,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 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国历史最 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 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 56 个民族中的 53 个(除去 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 “元日大庆宴” 。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 夏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