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孩喝中药_第1页
关于小孩喝中药_第2页
关于小孩喝中药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小孩喝中药 一、小宝宝喝中药,如何煎服? 水煎中药口服是传统的医病方法之一,又是最基本的给药途径。若不掌握煎服 中药的方法,不仅给服药治疗带来诸多不便,尤其会对小宝宝的机体产生不良 影响。现在,尽管医学发达,但是,有些情况下。仍不免要给小宝宝煎服中药, 以便治疗病症。因此,细心的妈妈在给小宝宝煎中药之前,先应该了解中药的 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 发散类药。如花、叶类煎药的时间要短,一般煎沸后,再继续煎 510 分 钟即可;补益类药及仁、壳类中药的煎煮时间宜长些,煮沸后宜再煎 20 分钟。 无论发散药,或是补益类药物,均应以文火(慢火)为度。煎煮宝宝中药汤剂, 按照要求,有诸如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方式,具体操作,应仔细按照医 生的详细说明来进行。 2、煎出药量: 由于宝宝胃容量小,呈水平位或半垂位,若药量掌握不准确,就容易造成 宝宝呕吐,甚至呛咳,影响宝宝的恢复与治疗。一般给婴幼儿煎出的药量为 60 至 80 毫升为好。 3、服药时间: 宝宝喂服中药应在两次喂奶之间进行,这样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和利用。 饭前眼药容易刺激胃肠黏膜,饭后服药容易造成呕吐等不良反应。原则上应在 饭后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喂服比较合适,但是具体情况具体掌握,根据宝宝的 耐受情况,少量多次喂服也可以。 4、服药方法: 煎好中药汤剂后,妈妈应先试一下温度,过热容易烫伤宝宝咽喉、食道、 胃黏膜等,过凉又会造成胃部不适。还会影响药效。服药后尽量让宝宝休息一 会儿,这有利于药物吸收,以免因活动量过大而引发呕吐。宝宝喂服汤药是儿 科的一大难题,对拒服中药汤剂的宝宝,可固定其头部,用小匙将药送至舌根 部或舌两侧,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提鼻或顺舌面喂药,以免呛入气管。 5、儿童药量: 宝宝应用中药剂量,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以及病情轻重缓急而不同。由 于小儿服药多有浪费,所以药用剂量相对大些,但辛、热、苦寒、攻伐之品用 量须谨慎。如麻黄、附子、细辛、大黄、巴豆、黄连等。为计算方便,基本掌 握在婴儿采用成人量的 1/4 即可。 二、小儿喝中药不能加糖 中药汤剂效果很好,但是比较苦,不用说孩子,就是大人喝着都困难。于是有 人想,为掩盖难以下咽的苦味,可不可以在汤药里加点糖呢?这种只顾爽口的 做法不宜提倡,否则可能降低疗效,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 在每个方剂中,组成的药物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药性也 有“寒、热、温、凉”的差异。而糖类也具有一定的药性及疗效,例如,糖具 有润肺和中、补脾缓肝的功效,可用来治疗肺燥咳嗽、口干舌燥、中焦虚、胃 痛的病证,因此中医也把糖类作为一味中药。不过,它在临床使用中也有所禁 忌。 首先,多食会助热,如果病人有腹胀中满、湿热停滞体内、痰积聚在体内、 舌苔厚腻等症状时,一般严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应。 有痰者也不宜服用。 其次,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把红糖加入 寒凉药剂中,都会减弱药性,阻碍药效的充分吸收,影响疗效。 再次,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糖类特别是红糖,含有较多的铁、钙等 元素,中药中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可与之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 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继而产生浑浊、沉淀,不仅影响药效,而且会危害健 康。 最后,有些药是通过苦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例如黄 连,就是通过味觉分析器的兴奋,进而提高食欲中枢的兴奋,反射性地引起胃 液分泌增加,从而发挥健胃的作用。如果加糖就会失去这种作用,达不到治疗 的效果。 三、4 大诀窍让宝宝乖乖喝中药 由于中药的作用明显,并且副作用较小,因而许多家长非常青睐中药。但是, 小宝宝们对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是并不领情,不是哇哇大哭就是把药吐了。不过 也难怪,有的中药太苦了,就是成年人喝着也难受。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闫永彬说,让宝宝乖乖喝中药要注意以下四点: “浓煎”很重要 儿童服中药要以 “浓煎”为主。注意, “浓煎”可不等于“ 久煎”, 因为久煎可能会造成部分中药失效或者增加副作用。例如,小儿感冒用的中药 多为解表类药,药味芳香易挥发,久煎易失去解表疗效。浓煎方法为:将中药 浸泡 30 分钟,然后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持续 15 分钟即可。然后将药汁倒 出并根据儿童的年龄另用文火煎至所需用量即可(如果有经验的家长能直接煎 出合适用量最好)。 注意煎药量 药只要喝够量就行了,多喝对病情也没多大帮助。一般来讲, 1 岁以下的宝宝,每天服用的中药最好不要超过 20 毫升,并且服用时不计次数, 以频服为主,一天只要大致均匀地把药喝完即可;13 岁的宝宝可煎至约 40 毫 升,分 3 次服用;36 岁的“ 小家伙儿”们相对就听话一点了,可将中药煎至 60 毫升分 3 次服用;到了 6 岁以后家长就省心多了, 分两次服用即可。 加糖分热证寒证 给宝宝喂药常常让许多年轻妈妈手忙脚乱,有位妈妈说 “每次给宝宝喂中药时都吐出来了,还哇哇哭半天,让我心疼得都跟着掉泪,如 果中药是甜的就好了” 。其实,中药加糖也是有窍门的,有小便黄、面赤、身热、 便秘等症状的患儿多为热证,药物中最好不加糖。由于红糖味甘易生湿,因此 尤其是舌苔厚腻的湿热患儿更不能加。患有寒证疾病的患儿药物中可加适量红 糖,但白糖性寒,服之易加重病情,也不要加。 生姜可止吐 如果剂量不大、加糖等方法还不能让宝宝喝下中药的话, 生姜可来帮忙。妈妈们可在宝宝喝药前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