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轴轴承可变预紧力的研究_第1页
主轴轴承可变预紧力的研究_第2页
主轴轴承可变预紧力的研究_第3页
主轴轴承可变预紧力的研究_第4页
主轴轴承可变预紧力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主轴轴承概念自动可变预紧系统开发的研究 Dong Hyeon Kim Olvera 等人11分析了车 铣加工中心刀具的径向刚度;Alberelli 等人12 进行了机床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切削过程的稳 定性影响的研究;Lee et al13进行的空气承载位 移传感器在机械、表面形态结构,测量的实验研究。 可变预紧的概念是需要根据主轴转速和加工条 件适当地改变预紧力。有较大的速度运行范围对于 主轴来说是最合适的方法14。目前,主轴轴承的 可变预紧系统通常使用液压,气动,压电致动器与 形状记忆合金结构。最近,作者提出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用电磁铁和第二种用离心力15-17。 图 2 偏心质量装置的详细结构图 图 3 预紧力的调整原理,初始预紧力 一般情况下,可变预紧装置使用液压系统会有 一个较大的运行范围和会产生较大的力。但是他们 的构造部件和维护费用的成本太大。此外,它难以 制定主轴转速和预紧力之间的准确关系。而可变预 紧装置如果采用气动系统,它与液压系统相比,有 操作力小、响应速度低和精度14更高的特点。 使用压电致动器的可变预紧系统工作范围小, 因为滞后作用可重复性下降并且老化现象严重。但 是他们在其响应速度条件优秀,小型化程度高,以 及能源效率18尤为突出。然而,如果要更精确的 控制,需要放置一个控制器来减轻压电元件的滞后 现象,滞后现象是压电的特性。减轻老化后产生的 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在某些情况下,应该放置一个 能增加或减少轴承预紧力的反馈系统,来解决实际 产生的问题。 图 4 有限元分析模型 表 1 材料性能 名称 密度 (kg/m 3) 弹力 (GPa) 伯松 (比例) 轴承 7817 209 0.28 隔离垫圈 7850 200 0.30 月 3 3 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的可变预紧装置具有操作简 单、安静、重复性好的优点,这些器件的滞后量小, 时效性小。当然他们也有缺点,比如响应速度低, 因为它们是利用热能原理20工作的。 使用离心力的自动可变预紧装置有复杂的机构 和有相当大的反应。此外,使用电磁铁的可变预紧 装置的磁铁及周边部件之间的间隔需要严格控制。 电磁体周边的部件也会受到电磁体的磁化作用15- 16。 每个可变预紧装置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此外, 现在已尽量减少他们缺点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 优势来改进。本文提出了一种自动可变预紧系统, 使用一个简单的机构和形状的偏心质量装置,能简 单地运用到需要可变预紧装置的系统中。 1 偏心质量装置下的自动可变预紧系 统 1.1 概念和操作原则 作为新引入的结构,即可以自动控制预紧力主 轴轴承的偏心质量预紧装置21,22,用有限元分 析进行计算仪器的形状和预紧力的变化。我们开发 了一个可以用径向力引起的离心力转换成轴向力的 偏心质量装置。制造一个模型来测试,验证其能否 进行准确地工作。用之前的研究来简化模型的内部 结构22。 表 2 弹簧设计 材料 直径 长度 次数 强度 D33556 10mm 15mm 6 19.6N/mm 图 5 计算位移结果的有限元法(6000 转) 图 1 说明了在本研究中提出的自动预紧装置的 整体概念。装置由锁紧螺母、偏心块体,轴承,垫 片,和外壳部分。如果主轴不转,定压预紧力就作 为初始预紧力的轴承,对齐的轴承由间隔件组合, 并且预紧力由轴承和壳体之间的弹簧施加。如果主 轴旋转,偏心质量装置在径向方向受到力,而这种 力由偏心质量转化为轴向力。此时,如果偏心质量 装置推动轴承内圈,并通过间隔件施加力到轴承的 相对侧上,则使轴承的初始预紧力减小。也就是说, 如果主轴转速增加,由于离心力增加径向力也会增 加,那么由偏心质量转换的轴向力也会增加。这就 意味着轴承预紧力随着高速主轴转速增加而增加。 图 2 显示了偏心质量装置的结构。装置组合的 部分是由板、螺栓、螺母组合成一个一体化的系统。 放置它可以减少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整个部分是 用来获取离心力的,螺栓和螺母被规律地安装到圆 板上,此时圆板接收的离心力会偏转到轴向方向上。 在这一点上,螺母的质量大于螺栓会使圆板将弯向 轴向偏心。 图 6 与转速有关的轴向位移 根据提出的方案,确定预紧量的原则如下:在 主轴不转的情况下,初始预紧力是根据弹簧力的大 小来确定的,而弹簧力是调整螺母紧固量来改变的。 图 3b 显示在主轴旋转时预紧力是通过质量偏心装 置的变化来改变的。转动时,离心力将偏心质量装 置的板向轴向弯曲。位移D 和轴向力传递依次为 前轴承内圈的前轴承,外圈的间隔,及后轴承外环。 最初的预紧力施加到轴承,然后由于轴向力下降。 通过偏心量的轴向位移是通过主轴转速来确定的。 根据主轴转速的增加,偏心质量装置向轴向提供的 轴向力也会增加。此外,施加到轴承的预紧力也会 降低。即使在高负载,由于主轴转速高,偏心质量 装置也可以成功运作,因为轴向力可以通过机械连 接的部分传递。 4 图 7 应力分布的有限元法(6000 转) 1.2 有限元分析 使用 ANSYS 软件来进行有限元分析,该软件验 证了所提出的偏心质量装置的工作原理,并且可以 得到制作一个模型所需要的基本数据23。操作原 理验证的分析模型如图 4 所示。这里的目的是预测 的偏心质量装置的变化,被装配到轴的偏心质量装 置的形状建模。分析模型的网格类型为六边形,分 析模型由 53682 个节点和 14781 个元素组成。表 1 给出了材料性能。偏心质量装置为蓝本,灵活的接 触边界条件。对于负载条件,在整个系统中轴的旋 转速度以及其自重是要考虑的。表 2 介绍了弹簧的 设计细节。 图 5 显示这设备在主轴转速为最大速度 6000 转的计算数据。据证实,如预测的一样轴向位移源 于偏心质量装置。图 6 显示了在轴向方向上计算的 位移在 1000 rpm 的增量在 1000 至 6000 rpm 的范 围内。从结果中,我们发现 12.9 jxm 最大位移是 在本研究中考虑的条件范围内,位移随主轴转速的 增加而产生的。 为了增加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移,产生的偏心应 该是最大化的,这意味着偏心块的重量应该增加。 本研究设计的偏心量估计为 20g 左右。 根据上述结果,最重要的是准确地预测轴向位 移。这是由偏心的大小和重量决定的质量装置和主 轴转速。一个准确的预测将正确控制轴承施加的预 紧力。偏心质量装置的位移必须在弹性区。 图 7 显示了由有限元法(FEM)(6000 rpm) 产生的应力分布。最大应力值为 44 MPa,及板材 的屈服强度为 250 MPa;因此,板块需要弹性的。 图 8 模型概念图 2 开发模型及实验 2.1 模型开发 设计和生产的自动可变预紧系统使用的估计偏 心质量的模型。图 8 显示了用于制造系统的概念图。 如图所示,加载单元被插入到外壳中,测量在偏心 质量装置中产生的轴向变化的负荷,这取决于主轴 转速。 螺栓和螺母的偏心质量装置被制作成连接到板, 与所有三个部分,包括一个单一的设置,在间隔为 120。图 9 显示了与轴相结合的偏心质量。 使用可变预紧系统的模型被设计为能够旋转到 最多 6000 rpm 的皮带驱动系统的显示装置目的是 监测的主轴转速和负载力在负载细胞中实时测量从 外部设备。图 10 显示了模型。 2.2 实验 为了评估在轴质量转速的偏心质量装置中产 生的轴向力,实验进行了在 1000 转增量从 1000 到 6000 rpm。图 11 显示了一系列的力 10-130 n 从 1000 到 6000 rpm。有人发现,力增加的形状的 二次曲线旋转数增加。这种趋势类似于图 6 中所示 的有限元分析的结果,这表明在偏心质量装置中发 生位移增加。当主轴转速为 6000 转时,力迅速增 加是由于离心力相对于转速的双重增加。负载单元 的分辨率极限为 10 N,这意味着测得的力是相同 的,在 1000 和 2000 转。此外,上述描述的可变预 压系统的性能应通过其他实验来应征。 月 5 5 图 9 质量偏心装置实物图 图 10 模型图 实施回归分析为了研究转速和轴向力之间的关 系。图 12 显示了回归分析结果。在(1)中所示的 公式是在自动可变预紧系统中主轴转速 R 和轴向力 之间的关系式。测定系数为 98.4%。 32105-67F (1) 图 11 测量轴向力对转速的影响 图 12 实验结果的回归分析结果 此外,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分析的旋转速 度和轴向力之间的线性关系。相同的相关系数为 0.903,P 值为 0.014,即转速与轴向力的线性关系, 转速的增加表示轴向力的增加。 由于有可能产生的噪声,由于该系统的结构, 一个精密集成声级计被用来测量噪声。图 13 显示 了在测量中使用的声级计。从 6000 rpm 的测量, 噪声被认为是 81 分贝,这是一个高层次。当模型 没有偏心质量装置,噪声保持在同一水平。 从评价系统的结构,发现噪声主要是由于由模 型的零件间隙引起的主轴振动。因此,对于本系统 中,偏心质量装置测量噪声产生的影响不大。 图 13 具有噪声测量的主轴 样机的振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该装置用于测 量振动的模型是一个测振仪制造的霍夫曼提供了一 个分辨率为 0.1mm/s 和 0.03mm/s 的测量不确定度, 带宽是 10-10HZ 和测量是以 m/s 的单位进行。评估 主轴宽带振动的最合理的方法是考虑其振动速度的 根均方值24,25。 图 14 显示了主轴与振动测量设备的照片。点 1 被确定在从主轴轴的水平位置,和点 2 被确定在 6 从主轴轴的垂直位置。主轴转速提高到 1000- 6000r 每分钟 1000r 的间隔。 图 14 具有振动测量的主轴 表 3 根据主轴振动测量 mm/s 无预紧装置 有预紧装置 rpm 点 1 点 2 点 1 点 2 1,0000 0.10 0.16 0.13 0.12 2,0000 0.35 0.22 0.35 0.32 3,0000 0.55 0.38 0.59 0.53 4,0000 0.86 0.68 0.90 0.87 5,0000 1.00 0.95 1.20 1.19 1.05 1.25 1.15 1.37 1.35 表 3 显示了根据主轴转速的振动。当自动变量 的预紧装置没有安装在最大转速 6000 rpm,测量 为 1.25 毫米和 1.15mm/s,在点 1 和点 2 的振动, 分别。与此相反,作为自动变量预加载装置被安装, 振动被测量为 1.37 和 1.35mm/s,在点 1 和点 2, 分别。根据结果,振动增加约 9.6 和 17.4%,分别 在点 1 和点 2,分别。偏心质量装置的制造由螺栓 和螺母的质量,包括一个单一的设置在 120区间。 转动时,偏心质量装置的质量在主轴圆周方向上不 均匀分布。它被认为是由于该设备的偏心质量的振 动而增加。然而,没有弧在这些振动增加的问题, 因为在工业领域提出的参考是约 1.3 毫米/秒的约 6000r。然而,应降低振动电平的超高速主轴系统。 模型只针对拟议的变量预加载机制的操作原理 的验证。通过开发的模型和实验变量的预紧系统使 用偏心质量,我们验证了所提出的机制运作令人满 意。根据主轴转速的实验测得的力显示的趋势类似 的计算结果的趋势。此外,模型的振动和噪声进行 测量和分析。 从结果来看,它是必要的,通过优化设计的心 质量装置的形状,精确的加工和装配,消除零件的 侧隙,和平衡的各个部分,以提高性能。此外,根 据主轴转速测量的力是非线性的,和相关的特性, 应考虑和施加到自动可变预紧系统的设计。 3 结论 这项研究描述了一个新的自动变量预加载系统 的发展,可以自动控制施加到主轴轴承的预紧力, 根据从主轴转速产生的偏心质量装置的形状的变化。 得到以下结果: 1、提出了一种通过偏心质量自动控制主轴轴 承预紧力的新结构。有了这种结构,制造和运行成 本预计将减少,因为复杂的液压和电力设备所需的 现有可变预紧装置可以被淘汰。 2 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所开发的模型可以 评估变量预紧系统使用偏心质量和计算的旋转过程 中的轴向位移的变化。 3、提出了一种采用偏心质量装置的自动变量 预紧系统。建议的结构的预加载系统进行了验证, 以令人满意的运作。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似。 4。对于性能评价,振动和噪声的模型进行测 量和分析。根据结果,振动增加约 9.6 和 17.4%, 分别在点 1 和点 2。此外,偏心质量装置不影响噪 声。 制造一个精确的装置的基础上优化的形状,可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偏心质量的效果,精确控制的预 紧力取决于主轴转速和严格控制的公差,这是必要 的。 月 7 7 参 考 文 献 1. March ER (2008) Precision spindle metrology. DEStech Publications Inc., Lancaster 2. Weck M, Koch A (1993) Spindle-bearing systems for highspeed applications in machine tools. Annals of the CIRP 42:445448 3. Lopez de Lacalle LN, Lamikiz A (2009) Machine tools for high performance machining. Springer, London, pp 145 4. Lamikiz A, Lopez de Lacalle LN, Celaya A (2009) Machine tools for high performance machining. Springer, London, pp 219260 5. Ciurana J, Quintana G, Campa FJ (2009) Machine tools for high performance machining. Springer, London, pp 75127 6. Harnoy A (2003) Bearing design in machinery. Marcel Dekker, New York, pp 418436 7. Harris TA, Kotzalas MN (2007) Advanced concepts of bearing technology. Taylor & Francis, London 8. Yoo SY, Kim WY, Kim SJ, Lee WR, Bae YC, Noh MG (2011) Optimal design of non contact thrust bearing using permanent magnet rings. Int J Precis Eng Man 12(6):10091014 9. Lopez de Lacalle LN, Bilbatua JP, Llorente JI, Gutierrez A, Alboniga J (2000) Using high pressure coolant in the drilling and turning of low machinability alloys. Int J Adv Manuf Technol 16:8591 10. Lopez de Lacalle LN, Lamikiz A, Sanchez JA, Salgado MA (2004) Effects of tool deflection in the high-speed milling of inclined surfaces. Int J Adv Manuf Technol 24:621663 11. Olvera D, Lopez de Lacalle LN, Compean FI, Fz- Valdivielso A, Lamikiz A, Campa FJ (2011) Analysis of the tool tip radial stiffness of turn-milling centers. Int J Adv Manuf Technol. doi:10.1007/ s00170-011-3645-3 12. Albertelli P, Cau N, Bianchi G, Monno M (2011) The effects of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machine tool subsystems on cutting process stability. Int J Adv Manuf Technol. doi:10.1007/s00170011-3465-5 13. Lee KW, Noh YJ, Gao W, Arai Y, Shimizu Y, Tanaka K, Fukuta M, Kai Y (2011)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n air- bearing displacement sensor for on-machine surface form measurement of micro-structures. Int J Precis Eng Manuf 12(4):671678 14. Research report of the Korea Institute of Machinery & Materials (2004) Study of the clearance control for high speed spindle bearing and optimization of spindle cooling system. M1-010500-0049: 1517 (in Korean) 15. Hwang YK, Lee CM (2009)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 variable preload device for spindle bearing by using centrifugal force. Int J Mach Tool Manuf 49:781787 16. Hwang YK, Lee CM (2010) Development of a newly structured variable preload control device for a spindle rolling bearing by using an electromagnet. Int J Mach Tool Manuf 50:253259 17. Hwang YK, Lee CM (2010) A Review on the preload technology of the rolling bearing for the spindle of machine tools. Int J Precis Eng Manuf 11(3):497504 18. Kim JH (2003) Development of piezoactuator using three dimensional bridge type hinge mechanism. Ph.D Thesis,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 Hagiu G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