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第1页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第2页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第3页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摘要:通过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小说喜福会中母女关系主题的探讨,集中展现了华 裔第一代移民同其美籍子女之间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隔膜和情感冲突,以及最 终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的过程。衍生并讨论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兼容这一社会历史现实,揭示了 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和爱国情结。 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冲突;融合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 - 3944 (2007) 06 - 0055 03 谭恩美是当代华裔美国作家中声望颇高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处女作喜福会 (1989 年)一 经推出,就在美国主流文化内一炮打响,跃居美国畅销书的榜首长达 9 个月之久,被译成包括中 文在内的 25 种文字,后又被改编搬上荧幕。小说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作者极其细致地 探索了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关心的主题之一家庭(母女关系)主题。 喜福会这部小说讲述了 4 位中国移民母亲和从小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由于文化差 异和对民族身份的不同认识等原因由冲突到相互接受又到彼此融合的故事。谭恩美采用中国传统 的叙述手法,从个人的记忆出发,以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视角,将自我经历放大,将家庭矛盾、母 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的层面,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寓言化,使得小说更具 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树立了近年来美国华裔作家对中美文化关系探索的范本。作者形象地把全 书构筑在一张麻将桌上, “四户人家是四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的中心都是从一个家庭转向另一 个家庭” 。母亲和女儿们像打麻将一样轮流坐庄,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都经历过 1 日中国的贫穷战乱以及封建父权制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吴 精美的母亲吴素媛在战乱中不仅失去了丈夫,还不得不忍痛放弃了襁褓中的一对双胞胎女儿。许 安梅跟随被迫改嫁做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寄人篱下受尽羞辱,最后终以母亲的生命为代价 脱离了那个明争暗斗的大宅院。龚琳达家处中国的北方,连年灾害迫使她从小就嫁给了一个无用 的富家子弟,名为少奶奶,实则童养媳,受尽各种侮辱,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挣脱了那个“父母 之命,媒约之言”的不幸婚姻。顾映映这位富家千金由于丈夫寻花问柳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在 对丈夫的憎恶下亲手杀死了腹中胎儿,从此一直生活在绝望与郁愤中直到丈大死去她才走出绝境, 嫁给一位美国士兵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生活。这 4 位走出各自命运阴影的母亲们来到异域他乡之 后,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不得不隐藏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格,但她们骨子里仍渗透着 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和封建家长制思想:同样也是受害者的她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 管束自己的女儿们,使其能逃脱自己这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的幸福女人。然而,对于母 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抗着,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大熔炉里,两 代女性上演了一出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 喜福会中的女儿们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真如当初“逃离”旧中国,投奔“自由世界” 的母亲们所期望的那样, “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 , “勿需仰仗丈夫鼻息度日” 。但也如母亲 们说的“除了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她们的内部都是美国制造的” 。女儿们说美式英语,吃 美国食品,穿美国衣服,比起中国男孩,美国男孩更让她们倾心,她们已经全盘美化了。即使她 们“回到中国穿了中国人的服装,不化装,不戴首饰,仅从她走路的样子,就能看出她是外面来 的” 。在同一个屋檐下,不同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母女的矛盾冲突就充分 地暴露出来了。 在吴素媛和吴精美这对母女中,吴素媛认为美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可以使你成为你想要 成为的任何一类,能快速致富,快速成名” 。她对女儿寄于了厚望,坚信女儿吴精美是个天才。 起初想把精美塑造成秀兰邓波儿那样的童星,失败后又从杂志上剪下各种智力测试题,憧憬女儿 能成个神童,结果又以失败告终。但做母亲的仍不气馁,又开始哄着女儿跟人练琴,并靠帮别人 打扫卫生,换取女儿每周一次的钢琴课。女儿可一点也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她打定主意“我再也 不听母亲摆布了,我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 。为扑灭母亲“愚蠢的傲气” ,她故意在钢琴 演奏会上出丑,丢母亲的脸。女儿终于坚持了自己的自由,而母亲的希望也彻底落空了。在传统 的中国文化中,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儿女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自己的骄傲。父母 有权为儿女安排生活、婚姻以及未来,而儿女们必须以听从作为对父母孝敬的表现。吴素媛来到 美国,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女儿身上。恰恰相反,吴精美憧憬的却是西方自由的生活方式,传 统的思想“只有顺从的女儿才能生活在这屋子里”让女儿认为她不是母亲的孩子却是她的奴隶, 这儿不是在中国,她应该得到民主与平等,就像其他白人孩子一样。毫无疑问,母女间彼此都深 爱着对方,但她们各自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却使她们彼此之间无法真正的沟通与理解,也使彼此之 间的冲突与矛盾成为不可避免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美国的长辈们感觉到自己不过是美国的过客,担心美国文化会夺走自 己的孩子,也担心孩子会失去中国的文化遗产,于是她们竭力要求孩子接受家族传统,维持与过 去传统的联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家庭”既代表着家长对子女的权力,又意味着家长与子女 相互依赖的温情关系。中国人重视家族的力量:一家人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子女们有了成就 是光宗耀祖。但小说中的女儿们崇尚的是美国社会文化中的“个人奋斗” 。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 纯粹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这样中国文化的“相互依赖”与美国文化的“个人奋斗”就 发生了激烈冲突。龚琳达和薇弗莱这对母女,双方都曾强烈地意识到她们既互相依靠,又彼此折 磨。母亲带着 1 日中国的屈辱来到美国,为的是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也为了能给儿女们更多地 发展机会,期望通过女儿的成就来补偿自己人生的失意。而女儿偏偏深信“我就是我自己” ,拒 绝母亲的介入。在薇弗莱争夺小棋圣的成功道路上,母亲一直站在其身后“出谋划策” ,尽管她 对棋艺一窍不通。而薇弗莱却在母亲无数次拉她去唐人街炫耀之后,终于爆发出来:“为什么你 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自己为啥不学下棋呢!”母女间的这种矛盾不仅 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更是一种深深的文化上的差异。在美国,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对子 女没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文化 环境中长大的女儿们对母亲们中国式的严格管束自然是一味反抗。所以当母亲们以忠孝观念要求 女儿,把女儿看作她们生命的延续,希望女儿能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认为在各方面管教女儿是 对她们的疼爱关心时,女儿们自然觉得不可理解,她们只会觉得母亲的言行限制了她们的自由, 阻碍了她们个性的张扬。 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国民的影响深远而又根深蒂固,作为被灌输了传统观念的母亲,至亲的 女儿与她无法沟通,无法达到共识让母亲们强烈地不满乃至无法忍受。她们不知不觉中对女儿的 生活、婚姻强加干涉,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在她们身上,最终的结果常常是做女儿的不得不 放弃她们的选择,或者不愿与自己的母亲推心置腹地交流自己的感受,母女之 间有了一条无形的“河” 。正如龚琳达所言“我希望孩子们能将美国的环境,中国人的性格完美 地结合起来。可我万万没想到这两样是无法相融的” 。 喜福会中的 4 位母亲属于第一代华侨,是中西文化冲突最激烈的一代。她们有着根深蒂 固的儒家思想,虽然身在美国却仍怀念着传统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她们用中国语言、生活习俗、 思想方式固执地在美国生活,吃中国菜,一半操着弊脚的英语,一半操着各自的方言或普通话, 恪守中国的传统,期望用中国美德教育女儿:“怎样孝敬父母,听从母命,怎样才能不动声色, 把想法隐藏在深处,再暗中掌握优势。 ”而她们的女儿们却截然相反,浸润了美国文化的她们从 一开始就对母亲与祖国的认识产生了偏见:吴精美一直把母亲在桂林逃难的故事当作“中国的神 话故事” ;“喜福会”不过是“中国民间的陋习,如同三 K 党的秘密集会,或者是像电视里 印第安人在打仗前举行的手鼓舞会一类的宗教仪式” ;薇弗莱一直把母亲的出生地太原当作台湾。 在女儿们的眼里,中国人迷信、落后、爱炫耀、喜攀比等等,不一而足。女儿们生活的继续,是 与母女两代、过去与现在、东西方相连结、密不可分的。女儿们的身上寄托着母亲记忆的延伸、 梦想的继续,这不光是母爱所能涵盖的。女儿们对自己的母亲乃至本国的准则和企望一无所知, 而且漠不关心。母亲们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些女儿们长大成人,将来还会儿孙满堂,繁衍下去,却 看不到将母亲们的准则和期待代代相传的可能和希望。而当女儿们回忆起成长岁月中自己的母亲 时,也总是母女间的争吵,或者因为母亲而造成的一次又一次不快的情形,相比之下,母亲对自 己的关心和疼爱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小部分了。女儿们的不理解同时更代表了社会的不理解,中 国母亲在异域文化中处于失语者的地位,她们没有自己的身份,她们惟一依赖的便是那股不认输 的精神力量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她们以结结巴巴的英语,对女儿生活和成长进行干预和教育,表 现着她们无畏的抗争以及对西方霸权的挑战。和东方意识不谋而合的是,母亲在母女对抗关系中, 并不去据理力争,或和女儿争辩不休,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忍让,以退为进的办法,正如薇弗莱 所说:“她(母亲)一直隐藏在看不见的屏障后,以炒菜锅为盾牌,以织针为剑,耐心地等 待着女儿,请她进来。 ” 可以说 4 个家庭母女之间的紧张关系既互相依靠又彼此折磨,构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重 要因素。 尽管母女之间有着种种的隔膜和冲突,她们之间天然的情感纽带最终还是跨越了一切鸿沟和 障碍。女儿们在经历了中美文化夹缝中的种种尴尬之后,在经历了为人妻为人母的沧桑人生之后, 纷纷转头回望自己的母亲,从母亲的苦难故事中汲取了无限的力量。吴精美最终理解了“中国母 亲从来不在女儿面前夸奖女儿”的中国式的含蓄的爱,知道了母亲送她玉坠金项链这个“命根子” 的意义,最后决定回上海与失散多年的同母异父的姐姐们相认,以慰母亲在天之灵。许露丝,这 位缺乏主见的姑娘,尽管平时常把母亲的话当作耳边风,但在婚姻遭到失败之时,还是发现“美 国人的想法也有严重的缺陷,因为有多种选择,很容易弄糊涂,搞不好就选错” ,并悟出了“她 和泰德的处境便是这样” ,不再对自己的美国丈夫束手无策,在离婚纠纷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立自 强,维护了自己的自尊和权利。薇弗莱尽管认为母亲拿她“炫耀” ,爱“虚荣” ,但还是从母亲那 儿学到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一种“抑制力” ,即“说话占上风,得到别人尊重,最终又成了对 弈中克敌制胜的策略” ,看到了自己同母亲对峙的愚蠢。丽娜圣克莱尔在被母亲“痛苦的尖角” “戳痛”以后,终于恢复了老虎(她和母亲都属虎)的本性,敢于坚强面对一直俯视自己的白人 丈夫。 喜福会中的母女们,尽管不同,尽管冲突,彼此间的深爱却是不容质疑的。也正是这 种爱,使“美国”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式母亲的爱与关怀,从而在自身达 到了一种和谐,而这种和谐也正体现了中美两种文化在她们身上的兼容。 正如故事中的许安梅所言:“也许正是因为她是我生的,而且是个女儿身,我是我母亲生 的,也是个女儿身。我们就像台阶一样,一级一级的,不管是上还是下,都是一个方向。 ”1 小 说结尾,吴精美在从未见过面的姐姐那里,看到了母亲的影子,意识到自己与她们割不断的血缘 纽带。 “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文化传 统通过母亲得以延伸,历史和记忆通过母亲得以重建。 ”女儿们通过对母亲的继承与延续实现了 她们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也通过包容母亲那带有屈辱与苦难的过去更加理解和接受自己的 母亲。这也许就是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关系所表现的深邃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喜福会中母女之间矛盾的最终和解象征着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向。只要有爱,完 全不同的文化之间尽管有着不可避免的冲撞,也未尝不可以共存和兼容;只要有爱,人与人之间, 尽管有隔阂,误解和矛盾,也未尝不可以相互包容。谭恩美通过描绘人与人之间最平常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