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赏析法,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能 力、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后,让学生掌握文本思路,理解作者的思 想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时数:总 3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重点 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需从古典回到现代,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而鉴赏应该 注意:1、掌握文章的思路,以“我”为主;2、把握作者所赋予的情感,因“实”出“虚” ;3、深入品味语言,理解“情致”与“文”的联系。我们走近鲁迅,学习他的作品记 念刘和珍君 (板书课题) 然而,鲁迅这个“朋友”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他创造的文学是“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 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 ,并且有独特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 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鲁迅,他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以犀利的文笔深 刻的思想,赢得了人们的热爱与尊重。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永远都是一个“横眉冷对千 夫指”的钢铁战士。毛泽东评价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而要真正认识和理解鲁 迅,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鲁迅的作品,逐渐地认识鲁迅。 二、写作背景 (以上说了那么多,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 1926 年 3 月,奉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 本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航使入天津大沽口,制造了大沽口事件。之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国 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 ,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并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 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3 月 18 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声讨日英美等 国的罪行。 会后,到段政府前请愿。当游行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门前时,遭到军警的排枪射击和大 刀破杀,当场打死 47 人,伤 200 多人,这就是 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 青年学生即在遇害者之列。4 月 1 日,鲁迅写作了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并以此文来深 切哀掉刘和珍等遇难者,借此对“三一八”惨案进行评述。当然,还在空谈 、 可惨 与可笑 、 无花的蕃薇之二等文章中也有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 就在 3 月 18 日当天,鲁迅正在写作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 ,下午得知惨案发生后, 2 鲁迅愤慨地说: 如此残虐险恶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是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 古拉二世使哥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像。 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三一八”惨案不是一 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最后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而在当前,世 界局势不断地动荡,美日等发达国家借中国威胁论来遏制中国的发展。所以, 我们要时刻警醒、牢记历史。 三、分析文章 前面,我讲了那么多,现在我们来正式看课文的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全文的第一二小节, 请大家先看到第 1 小节的第 1 段。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文章开头就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是“中华 民国十五年” ,含有揭露的意味,这里强调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对人心起到一种提示和警 醒。而“二十五日”就是女师大为在段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一 天,鲁迅在这一天,却独自徘徊在礼堂外,表明了鲁迅无法承受烈士追悼会的悲痛,独自 在徘徊中沉思。遇到程君,问起为刘和珍写了点什么没有时,鲁迅还在沉思中,一 下子就 愣住了,只说“没有” ,程君就“正告”鲁迅要为刘和珍写点东西,因为她生前很爱看鲁 迅的文章。从整体来看,这一段总写在北京女子师大追悼会上“我”被“正告”有必要为 刘和珍写点东西的缘由。 (接下来,请大家看到第 2 段) “这是我所知道的毅然预订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生活艰难的同时,刘和珍毅然 预订莽原全年,指出刘和珍是一个敢于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青年。 “毅然”一词又 体现出她的勇气和果断。后面, “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 “大抵却只能如此而已” ,反复强 调 “却只能如此而已”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表达出鲁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来悼念 死者,深表歉意。 在这一段中,我们如 何来理解“安慰”一词的含义呢?请大家思考。 明确:如果存在“在天之灵” ,则对遇难者和作者自身都可以得到安慰。 (我们了解了前两段的内容之后,请大家继续看到下一段)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里,为什么无话可说呢?请思考。 明确:“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这“并非人间”说明黑暗的社会现实压得 人们喘不过气来。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连呼吸都有 困难,又怎能说出话?这里,暗含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愤怒与控诉,只能在“痛定之后” , 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 人间,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里,作者对“学者 文人的阴险论调” ,更加觉得悲哀并愤怒到了极点,他将“深味”悲凉,以“最大哀痛” 作为“祭品”奉献给逝者,让哀痛“快 意”于苦痛,说明作者对死者也哀痛到了极点。 这段中提到三个“非人间” ,反复的强调这“非人间” ,可以看出,鲁迅“已经出高愤怒” 了,并含有对段政府有严历的控诉之意。 (上面,我们对第一节作了详细的分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请大家齐读一遍 这节的内容)这里,我们采取整体感知的方式来解读。 “真的猛士,敢于敢于”指出猛士敢于直面和正视反对统治下悲惨凄凉的黑暗社 会现实, “猛士” 加上“真的”来修饰,起强调作用。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作为“真的 猛士”是不可以更不可能回避的,而这就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以“正视淋漓的鲜血” 3 而感到“哀痛和幸福的人” 。 接着指出, “庸人”随着时间的流驶,惨案仅使他们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 “庸人”却在“微漠的悲哀”中, “暂得偷生” ,并且“维持着似人非人的世界” ,说明 “庸人”太多。否则怎么能够“维持似人非人”的世界呢?但是“庸人”也曾被惨案影响 过,给他们留下的是“微漠的悲哀” ,对他们麻木的灵魂只存在轻微的触动。鲁迅正是看 到了“痛人”太多,提出了“ 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的疑问。 所以,鲁迅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 ,就必须写点东西,以提醒太多的“庸人” 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血债。因为鲁迅担心“庸人”麻木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流驶而忘却历史。 这就说明鲁迅正是看到多数“庸人”的愚弱之处,觉得“正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以此来 疗救“庸人”麻木的精神世界,他就是这样一个负责任的人。 学生活动:(通过对这两节内容的分析,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 鲁迅在这两部分的内容中,给我们明确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这两节结构严整,并构成一个整体,为我们交待的写作的意图是提醒“庸人”们牢 记历史,牢记血债。表达出作者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悼之情,对反动统治者的厌恶和控诉, 为全文奠定了深厚的抒情基础。 四、板书设计 正有为“遇难者”写点东西的必要 第 2 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主体,理解重点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前两节,接下来,这节课接着来学习后面几节,请同学们 看到第三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在学习这里的内容之前呢,请大家先朗读一遍第二节要求背 诵的内容。下面,请大家看到第三节第 1 段我们从总体上来分析)这段指出刘和珍是鲁迅 的学生,鲁迅回忆刘和珍的身前事迹。对自己的学生,鲁迅先生奉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 “悲哀与尊敬” ,并强调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鲁迅认为自己是“苟话” 的,这就表达了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良好品质,并 把这次遇难者的事迹上升到历史的高度来加以认识。 下面一段叙述了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和鲁迅认识刘和珍君的细节,特别提到像刘和珍这样追 “:时 间 :纪 念 地 点 程 君 活 动 :独 自 徘 徊活 动 现 场 人 物 :鲁 迅 遇 到 程 君正 告 “我 有 写 点 东 西 的 必 要 因 为第 一 .二 节 内 容 纪 念 的 人 物 :刘 和 珍 杨 德 群刘 和 珍 君 形 象 追 求 真 理 追 求 进 步 :性 格 毅 然 果 断 .对 遇 难 者 :深 切 哀 悼 ,充 满 同 情 和 怜 爱对 反 动 派 憎 恶 愤 怒 控 诉 横 眉 冷 对鲁 迅 的 情 感 对 学 者 文 人 “悲 哀 愤 怒 到 极 点对 庸 人 警 醒 疗 救目 的 (意 图 )疗 救 庸 人 麻 木 的 灵 魂,要 求 他 们 牢 记 血 债 ,牢 记 历 史 .控 诉 反 动 派 写作缘由: (纪念死难者, 提示大多的庸 人要牢记血债) 。 4 求进步的青年,在学校中,被杨荫榆、刘百昭等的残酷迫害。鲁迅在空谈一文中说: “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是万万预想不到的” 。说明反动派迫害学生,是鲁迅根 本预想不到的,在鲁迅看来,缘杨荫榆、刘百昭等人是不可能有“人气”的,所以,他对 待反动派,则是“横眉冷对” , “千夫所指” 。 “我平素想,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这三句话中,指出了刘和珍 “不为势利所屈” ,并猜想她“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 ,但是,鲁迅用“总该”一词,强 调出乎意料。 “她却常常微笑、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这里两次写到“微笑”与“态 度温和” ,这样,到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1、深入刻画刘和珍的性格和形象,与反动派的阴险毒辣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 突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再次指出刘和珍人物形象:她是一个不为势利所屈,勇于反抗和斗争。 “微笑”和“态 度温和”则透出了她的善良与纯真,她的“虑及”说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 里阐明出刘和珍的形象之后与反动派的险毒构成艺术上的反差,是对反动派的强烈批判。 总的来说,第三节叙述了刘和珍的生前事迹,并赞扬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强烈的反 抗精神,同时对爱国青年是“受人利用”的论调的反驳。 (下面我们来看第四节,请大家齐读一下这一节的内容) 这节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逐渐展开,可分为四个层次: 得到噩耗颇为怀疑以尸骸为证,同时听到诬蔑悲愤号召 以上明确了思路后, 我们来分析一下具体的内容。 “居然”一词说明:一是对卫队开枪出乎意料;一是突出敌人如是凶残。刘和珍即在遇害 者之列,鲁迅是“颇为怀疑”的,不敢相信,也无法相信,事实则是以刘和珍自己的尸骸 为证。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请诸位思考,我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鲁迅在空谈中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 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我只知道他们(指反动派)麻木, 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 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而“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是 把敌人想得太好。请愿不以为然,事实则出乎意料,总是“梦想不到” 。被骗去的四十七 个青年的生命却震撼了鲁迅,使他不得不相信反动派的行为“下劣凶残”确为事实。第二 段则直接点明反动派对爱国青年是纯粹的虐杀。 在第 3、4 段中, “政令”说她们是“暴徒” , “流言”又说她们“受人利用” 。这纯粹是对 刘和珍等青年的诬蔑,而刘和珍的“微笑”和“态度温和”则是对诬蔑的反驳。事实也说 明,他们是“徒手请愿” 。鲁迅说过“假如当局稍有良心,应如何反躬自责,激发一点天 良?然而,竟将他们虐杀了。 ”表明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虐杀、诬蔑等没有“天良”的行 径深表痛恨和谴责。 第五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 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其中, “无话可说”是因为什么呢?这里的“无话可说”和第一部 分中的“无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了什么关系?表达效果是否相同?“缘 由”一词又作何解?(请思考,然后作答) 。 明确:这里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对敌人的暴力和无耻谰言使人震惊,愤怒得说不出话。 这与前文中的“无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对应,递进的关系。前文中的“无 话可说是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和 所住的并非人间”使鲁迅“艰于呼吸视听” ,找不到更 5 锋利的言语来控诉段政府的罪行却只能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以此来哀悼死难者。所以, “无话可说” 。同样都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 “缘由”一词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反动派的残酷镇压。 、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这里暗含了既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 鼓动。最后,号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由此,鲁迅发出沉重的呐喊。 (讲究第四节,我们再看第五节) 。 开头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内心的愤怒不得不说,不说就阐述不清反动派屠杀青年学生的惨象,自己只能 把心中愤怒的话说出来,才能使内心的歉疚得以减轻。 接下来, “我没有亲见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请大家参看注释。其中, “欣然” 一词说明刘和珍是自愿前往请愿,并非“流言”所称的“受人利用” ,这里即是对流言家 强烈的驳斥与批判。鲁迅说:“这罗网之所以布成,其关键就全在于流言的奏了功效” 。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但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 污” ,这部分主要叙述了刘和珍等青年遇害时的细节。其中, “背部中弹”说明学生不 是在正面冲突中被杀害,而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其一是手枪”又说明了是有军官指 挥着进行杀害青年学生。 “攒射”是排枪射击的佐证,手枪是指挥官才配得有,一般士兵 扛的都是长枪。则更说明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备的。这就暗示“三一八”惨案是段 执政府设下的“罗网” ,这就深入揭露段政府的下劣与凶残,让事实真相更加地明晰。 然后,这部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 的一个精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 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句话中, “伟绩”和“武功”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总体上, 这句话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时的从容和伟大,深刻地讽刺了中 外杀人者的沾沾自喜与他们 的暴力和丑恶嘴险。而“中外的杀人者却居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说 明了鲁迅对“中外杀人者”充满了极度的痛恨。 总体来讲,这三个节叙述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前的事迹和遇害的详细经过,极度讽刺反动 派的残虐与揭露他们的罪恶行径,高度赞扬了三个女子从容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在遇 难过程中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板书设计: 纪 念 的 主 体 第三 节 (回 忆刘 生前 事迹, 刻画 刘的 形象) 1 段:刘是鲁迅的学生 肯定 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2 段:刘的生前事迹和鲁迅认识刘的细节。 生前 事迹 学生自治会职员 反抗校长 认识 细节 被强拖出校之后 诧异 能将姓 名和实体联合 赁屋授课之后 见刘 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 永别 见面回数多 性格与形象: 不为势利所 屈,勇子反 抗和斗争。 善良与纯真, 有责任感和 使命感。 第四 节 (揭 露罪 行, 号召 人们 战斗) 写作思路:得到噩耗颇为怀疑以尸骸为证,听到诬蔑悲 愤号召 1 段:叙述刘和珍被害的事实 强调 没有必要在府门前喋血。 2 段:反动派对爱国青年纯粹是虐杀。 3-4 段:刘受到诬蔑 5、悲愤号召 暴徒 受人利用 惨角 流言 6 第 3 课时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问题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检查复习 (上次课我们说完了 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三、四、五小节,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课文 的最后两个小节) 。 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回顾完上面的内容之后,我们来看第六节第 1 段)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布依旧太平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形象地 反映段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动摇,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作 用却很小。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煤”作比喻,说明徒手请愿不是一 种有效的斗争方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中说: “实弹打出来的却是青年的血。血不但未掩于墨写的谎语,不醉于墨写的挽歌,威力也压 它不住,因为已经骗不过,打不死了。 ”由此,在对血流过后的激励作用给予肯定,同时, 指出“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 牺牲者,非常觉的哀伤” ,而对于“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 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的别种方法的战斗。 ”鲁迅并不 赞成徒手的请愿,但他指出了死者流血的意义,想让人们在血的教训之下,改变战斗的方 法,即是先保全自己,保存实力,要有韧性的战斗精神。强调“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 然不觉要扩大” ,这就指出了“流血”之后的影响是会不断扩大的。 下面,引用陶潜的诗句表达的是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哀悼, “这也 就够了” 。徒手请愿是不值得提倡的,可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尽 管影响不是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了。鲁迅引用此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 者与青山同在、永垂不朽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纪念的最终目的所在。 (讲完了这个小节之后,我们来看文章的最后一节) “我已经说过:”这两段中,前一段“向来” , “不惮” , “最坏”等词再次出现,突出 三 回 忆 刘 和 珍 的 生 前 事 迹 ,再 次 塑 造 出 刘 和 珍 的 性 格 和 形 象第 三 四 五 小 节 (纪 念 的 主 体 )四 揭 露 敌 人 的 残 虐 和 罪 行 号 召 人 们 起 来 战 斗五 详 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直播平台运营合作合同
- 广告位出租与合作协议
- 2025四川绵阳盐亭县县城直属公办学校考调教师28人备考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辽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部分机构招用编外人员3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伊滨区)参加洛阳市第三批中小学联考招聘教师60名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江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招聘考核(第二批)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公益性岗位招聘3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内江市隆昌市就业服务中心见习岗位需求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三台县审计局招聘工程造价技术编外工作人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西安高新区第十二初级中学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撤资协议范本(2025版)
- 2025年浙江省中考社会试题卷(含答案)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答案(3套涵盖95-试题)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 2025年公需课考试题库(附答案)
- QC/T 1224-2025装备空气悬架的商用车减振效果判定方法
- 农资货运运输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过敏原提取物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物业基础培训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背诵提纲详细版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英语真题(原卷版)
- 捐资奖学金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