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我的人孔子论现实的个人人生_第1页
作为自我的人孔子论现实的个人人生_第2页
作为自我的人孔子论现实的个人人生_第3页
作为自我的人孔子论现实的个人人生_第4页
作为自我的人孔子论现实的个人人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为自我的人:孔子论现实的个人人生 兼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1、上了大学,不知如何度日? 2、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3、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 4、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的信仰是什么呢?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只是“心理”问题吗?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这方面的例子,我就不详细列举。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我们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看倒 的,都让人触目惊心。 一些一贯表现很好的学生也出现了犯罪。而犯罪的起因往往只是因为受到了一些小小的挫折,因为失恋, 甚至只是因为一门功课没有及格或者当不成班干部、升不了本科,等等。 报载,某高校学生,中学时代一直是三好学生,大学三年级却因为偷窃成了罪犯。他说:“原本也很恨 小偷,可是到了大三,眼见别的同学手机、钱、女朋友啥都有,心里很不平衡” ,于是“不想当好孩子了” , 走上了偷窃的道路。 大学校园不断有学生轻生的事件发生,原因往往是受到某些微小的挫折。 还有震动全国的清华大学学生烧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 所有这些引起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与此同时,各方面的领导、专家、学者都纷纷发表许多意见,也采取了许多措施。诸如进行心理测试, 建立心理档案,加强心理咨询、教育等等。心理咨询一下子也成为以项热门职业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这些探讨和采取的措施,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仅仅是这样的话,又是远远不够 的。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绝对不只是个“心理”问题。它也是个文化问题、人格健康问题、道德修 养问题、社会影响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仅仅用“心理”不“健康”是解释不清楚很多现实中发生的事 件的,仅仅用“心理” “咨询” ,也是解决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 在相当程度上,大学生的所谓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价值观问题,使价值观的困惑!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困惑又是社会成员价值困惑的折射 大体上说,21 世纪的大学生有着以往大学生所不可企及的优势和特长,同时又有着以往大学生很不相 同的心理体验和价值困惑 1、上了大学,不知如何度日?上了大学不再承担“高考”的重负,天空似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有的 学生习惯了忙碌,而对这样的自由,不知如何度日,于是整天浑浑噩噩;有些学生父母远在他乡,觉得自己 一下子得到了“解放” ,一心找乐子,弥补“亏待”了自己的三年高中时光,但睡觉前总是感到阵阵空虚。 一些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不明白自己未来的目标。 2、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有的学生十分坦率地说, “大学生就业的困境、社会竞争的激烈迫使我想 到的都是不乐观的一面,所以我不愿想,越想就越会有压力,但不想就造成了茫然,造成了没有方向。随着 年级的升高,许多同学为了自我增值都捧起了考取各项证书的参考书,物流、口译但同时也感到迷惑, 考证是为了什么?考证真的就自我增值了吗?真的就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吗?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不知道自己为何而生存。 ”这些学生被世俗社会的价值要求和目标浸润着,既感到无奈又不去思考自己究竟 将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对社会尽什么责任。 3、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面对金钱与真理孰重孰轻的困惑,有的学生反思道:“只知道生存不知道生 活让我觉得可悲,但虽然认定一个人的价值观不能围绕着金钱和权力转,外界的那怎么也抹不去的金钱至上 的风气却影响着几乎每一个人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势下,我们不再热心对真理的探求,而更多地关心自 己的物质生活质量。诚如人们所认为的多挣一块钱 、 多买一栋房子要比知识真理是什么来得更重 要,更实惠。 ” 4、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大学生的信仰是什么呢?一些学生自诉找不到寄托。他们羡慕哥哥、姐姐们的 偶像曾经是雷锋,他们曾经像雷锋一样去福利院、敬老院,看着自己擦过的窗、扫过的地有一种说不出的喜 悦。然而, “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又是谁?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改变你、督促你、鞭策你。偶像是一 个参照物,没了它我们自然会茫然无助。 ” 一个从北大逸夫苑理科 2 号楼 9 层楼顶跳下自杀死亡的北大女生的遗书,在一定程度上很能说明这种价 值困惑。 我列出一张单子 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 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 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回想 20 多年的生活 真正快乐的时刻,屈指可数 记不清楚上一次发自心底的微笑是什么时候 记不清楚上一次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归宿感是什么时候 也许是我自己的错吧 不能够去怪别人 毕竟习惯决定了性格 性格决定了命运 我并不是不愿意珍惜生命 如果某一时刻你发现活下去 二十年,三十年 活着,然而却没有快乐,没有希望 不愿去想象 还要这样几十年下去 去接受命运既定的苦难 看着心爱的人注定的远去 越来越不堪忍受的环境 揪心的孤独感,年轻不再 一个孤苦伶仃的可怜老人形象 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苟延残喘活在过去回忆的灰烬里面 那又为什么不能够在此时便终结生命? 不用再说生命的价值了 是的 比起任何一个还要忍受饥饿、干渴、瘟疫的同龄人 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但这是相对的 二十年回忆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屈指可数 我不明白 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无比盼望中学,曾经以为中学会更快乐 中学的时候无比盼望大学,曾经以为大学会更快乐 盼望离开欺负与讥讽自己的人 盼望离开被彻底孤立的环境 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最后,充满了难以再继续下去的悲哀 不得不靠环境的彻底改变来终结 难道说到了现在 已经走到了终点 对于亲人,我只能够无奈 或许死后的寂静 就是为了屏蔽他们的哭声 就是能让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 是的,二十年, 但是却无法忍受这种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 觉得生活如同死水泥潭一般 而我自己其中 猥琐、渺小而悲哀 不可能再做出任何改变 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 我也许会许下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 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无法负担 以前或许不明白这种感觉 对自己的悲哀 痛到心尖在颤抖 或许死亡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的开始 用悔恨来洗刷灵魂然后新生 或者回到过去重新开始 不难看出,大学生的价值困惑着重表现为:在实现了高考这一所谓“人生理想”后所出现的目标迷失和 动力的丧失,在面对求职择业的压力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的茫然若失与对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定向的 疑虑,在面对五光十色、充斥功利主义、物质攀比的世界时对意义世界追寻的困顿,在面对追求金钱与追求 真理的天平时梳理不清它们内在的关联与矛盾,在对待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问题时容易将自我放 大而忽视了他人、集体与社会对自我的重要意义,在理想、信念的追求上,哀叹于崇高正在被世俗所淹 没 意义世界的失落集中体现在对物质、功利、享乐的崇拜,对精神哲思的漠视 大学生价值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于: 社会受到唯科技主义、唯物质主义、唯功利主义和唯享乐主义的冲击与影响。人们崇尚科技但在不自觉 中忽略或丢失了科学精神。在尽情享用科技的成果和它显示的神奇魅力下,一些人相当程度上忘记了、淡漠 了、丢失了、忽略了去学习、效法、崇尚、弘扬它背后的、内在的科学精神。在浮躁、功利和享乐的世俗社 会中,求真、勤奋刻苦、执着、锲而不舍的毅力、意志力、实事求是、为学术而学术、把学问当作一生的志 职、把精神的追求置于物质之上的情趣和境界被淡化了。唯科技主义表现在学校教育中只见分、不见人;重 技术,轻劳动;重智轻德;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 大学生价值困惑的实质是理想信念的疑惑、道德的迷失与存在的迷失。既表现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 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又表现为他们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正是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 “问题意识” 。它呼唤大学精神的提升,要求我们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了解传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大学教师不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大 的绊脚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教人堂堂正正做一个人。大学教师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 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懂得成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 应做出什么贡献。如果我们不知道中国文化是怎样来的,它有什么优长和缺失及发展趋势,不知道它在全球 文化中的地位,不把中国文化当作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中国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的活力与对话的权 利。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懂得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很多修身养性、为人待事的思想了,并努力在生活实践 中区践行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直面人生,其中包含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认识人生,立身处事, 调适心理都能有所帮助。 论语作为中华儒家第一典,就是可以给我们无量人生智慧和生活智慧的书! 二、我们怎样对待贫富贵贱?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贫穷走向富裕的转型期中。贫富差距扩大,是造成 一部分贫困地区大学生心理不平衡,以至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提醒我们,怎样对待贫富差距, 是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对于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来说,更可以说是十分尖锐的问题。 一方面,身处贫困农村,没见过火车,没见过电脑, “别人常光顾小吃店,我却时常一天只吃两顿, ” “同学们去旅游,我掏不起路费;同学们请客我回请不起;同学们踢球我买不起球鞋” ,连同学家的狗 吃的都比自己好,虽然也想融人同学之中,但贫穷把他们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人们以财论人,嫌贫爱富, 以富者为高贵,贫者为低贱,富者受尊敬,贫者遭鄙视。来自农村的同学这样说自己的体验:“班上有高干 子女、有大款子女、还有一些知名人士子女,他们压根就看不起乡巴佬, 农民是他们骂人的话(无知土 气的代称) ”, “所有的遭遇仿佛在时刻提醒我,我是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身上打着农村的烙印!这个烙印带 给我太多的不平、委屈,甚至是怨恨。 ”这给来自贫困地区大学生以极大的心理压力,是形成他们自卑心理 的社会根源。 面对这样的压力,他们也想努力改变这一切,他们努力学习,想用学习成绩帮助自己找回自信,也想通 过棋盘上的胜利来证明白己,有的也确实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一位女同学的一篇作文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 改变了她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使她“当时真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 然而,单靠自己努力去解决问题,实在是太艰难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需要 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种“富不骄,穷不馁”的社会氛围。 1、 论语关于富贵贫贱的一些论述。 (1)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君子忧道不忧贫” 。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4)、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 ,何用不臧?”子路 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2、孔子对富贵的基本态度 孔子并不主张个人贫穷为好。 孔子赞赏卫国的公子荆善于管理家业,说他当家业富有时,说“苟美矣“ (论语子路篇 ) 。这就是说, 富有是美的。这反映了孔子对富的看法。当学生冉有提出:“既庶矣,又何加焉?“ 人口多了,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说:“富之。 “(同上)使人民富起来。这是从孔子仁的思想中可以自然引申出来的。推己及人,爱别人, 爱人民,就要把美好的富也推给人民。这里当然包含后人所谓“富民“ 的思想。 (1)富是美好的,但富人未必都是高尚的。 什么样的富人不高尚呢?一是只富自己不富别人不富人民的统治者。例如齐景公自己很富,“有马千驷 “(四千匹马与一千辆马车) ,古代以一辆马车和四匹马作为一个财富的单位,称为“ 驷“。齐景公有马千驷, 说明他很富有。但他不给人民办事,没有做出什么好事。所以当他死时,“民无德而称焉“ (论语季氏篇 ) ,人民找不出歌颂他道德的词。二是不义而富的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通过不正当 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对于孔子来说,就象浮云那样,虚无飘渺,不增加什么乐趣。 (述而篇 )哪些手段是 不义的呢?孔子没有明说,但他提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篇 )又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问篇 )政治混乱,百姓穷困,自己却很富,那是可耻 的。政治清明,百姓安乐,自己有俸禄,政治变坏了,自己还是那样拿着俸禄,也是可耻的。透过这些说法, 我们体会孔子的意思,是要与人民同甘共苦。孔子说:“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颜渊篇 )就是说,统治者要与人民共同富裕,不要只顾自己发财,不顾百姓受穷。只有自己富,那就 是不义的。富人未必都是高尚的,因此嫌贫爱富,是一种盲目的追求。孔子用诗经上的“诚不以富“ 来说 明“ 惑 “。 (2)孔子认为“富贵在天“ ,是由天命决定的,人是无法强求的。 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述而篇 )如果能够求到富 贵,那么孔子愿意承担任何低贱的工作。但是,如果自己的努力求不到富贵,那么就可以按自己的愿望去做 自己喜欢的工作。当然,孔子的学生就有不听命运的安排,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致富。典型的有端木赐。 他不受命运的支配,从事商业活动,由于预测市场行情比较准确,赚了很多钱。而道德和学问都比端木赐强 的颜回,不肯出去做生意,只是守在家里受穷,在贫病交加中夭折。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认为从事农 业的活动,发不了财。要发财,首先要学好文化。因此他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 卫灵公 ) (3)富,需要有文化、道德相配合。有文化、道德的人称为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固穷 “,虽然穷困,却也不胡来,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情操。因此,“君子忧道不忧贫 “(同上) 君子富起来后,不能骄傲,更不能骄横。就是 “富而无骄“(宪问篇 ) 。普通百姓一旦富起来, 容易骄横,因此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使他们提高文化、道德水平,在富裕之后不至于骄横。这就是“富 而后教“ 。如果富裕了,不能及时给教育,新富起来而又缺乏教育的人容易骄横为暴,什么坏事都敢做,为 所欲为,严重危害社会。按孟子的说法,这种人就跟禽兽差不多。富裕以后,头等大事就是教育。考虑不到 这一层次,就是没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孔子希望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先富起来。如果“上大学赚小钱,上 小学赚大钱。“ 那么,这对教育界就会产生误导作用,使人民轻视教育。口头上讲教育的重要性,作用甚微, 无人相信,而实际上的导向,作用极大,不容忽视。 总之,从孔子的言论看,中国传统思想是不以财富地位论人,而是以德论人的。 孟子也说说:“仁者荣,不仁者辱。 ”(孟子公孙丑上 )人之荣辱,不看财富地位,而看道德人品。 王充也说:“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 白,虽尊犹辱。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论衡自纪 )只愁道德低下,不怕爵位不高; 只以名声不清自为耻,不以官位得不到升迁为辱。善行能为人知,虽地处低贱,也能显名于世;不能辨别善 恶,虽处高位,也不免受辱。处卑微地位而与尊者有同样的道德操守,位处低贱而与贵者有同样的品德,这 样也就可以了。 这样的思想,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在贫困境遇中保持心理的平衡。这样说,这样想,不是简单的精神安慰, 更不是阿 Q 精神,而是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3、我们何以建立自己人生的自信?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自尊自信?是在物质生活条件上,还是在自己的道德人 格上?面对贫富差距,更需要强调,不论贫富,人格平等。出身于贫穷地区,是自然、社会、历史等客观条 件所决定,个人无法选择,也无损于个人人格;农村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的 差别,是由于生活环境不同而带来的,不是农村学生的错。根本的是道德人格,这是完全取决于个人自己的。 “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 ,处贫困境地,完全可以与富贵者比德齐操。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尊、 自信,如传统民间所说:“人穷志不短” ,面对现实以自己的努力改变贫穷境遇。身居富贵,亦应戒骄,要 懂得,富贵并不等于高尚,不能使人自然成为有德君子;要学会不分贫富,平等待人,给贫穷者以同样的尊 重。孔子曾要求富人“不骄有礼” 。如果我们的富人,包括来自富裕地区的学生都能“不骄” “有礼” ,对 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平等相待,给以应有的尊重和爱,使他们处于友爱、和谐的氛围之中,就会大大减轻贫 困生的心理压力,避免由此而来的悲剧发生。 4、我们摆脱贫穷获得富贵的底线是什么? 不以贫富论人,不是要安于贫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要使所有人摆脱贫穷,富裕起来。但在这里 还有一个如何摆脱贫穷和获得富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传统思想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论语里仁 ) 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孟子 滕文公 下 ) 这两段话是说,要改变贫困境遇,追求富贵,是人情之常,是合理的;只是要遵守道义,以道义为取舍 的标准。如果不合道义,一碗饭都不能吃人家的;如果合乎道义,那舜从尧那里接受整个天下也不过分。 对于传统文化,有一种意见认为传统文化是只讲义,不讲利。这是一种误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不是不讲 利,而是反对“不以其道”去谋求富贵,摆脱贫困;要求人们遵循道义,以正当的手段谋求物质利益。 富贵的诱惑,贫贱的煎熬,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种考验。传统思想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应对诱惑、考验 的原则,就是坚守道义不动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孟子滕文公下 ) ,守住道德底线,不取不 义之财。这一点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人经历过战争的考验,为国为民作出过贡献,后来却腐败 堕落,成为贪官,就是经不住物质享受的诱惑;前面提到的那位大学生,曾经是三好学生,却走上了犯罪的 道路,就是经不住贫困的煎熬。如果真正懂得“不以其道不处”的道理,自觉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要求自己,他们就不会晚节不保,也不会不想当好孩子,不致在富贵贫贱面前走人歧途,一失足而遗恨终身。 三、我们怎样对待艰难困苦和挫折? 怎样对待困难、挫折,是青年们常常提到的问题。当前大学生中表现的心理问题,许多也与此有关。在 对大学生犯罪和自杀现象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犯罪和轻生的原因往往只是某些不大的挫折。 针对这种情况,我想我们需要很好地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我 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怨天不尤人,不灰心不丧气,激励自己奋发进取。 1、孔子关于危抗和困勇的一些论述。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8) (2)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19:1) (3)见义不为,无勇也。 (2:24) (4)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14:3) (5)君子谋道不谋食。 (15:31) (6)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9)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18) (8)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9)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10)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15) 2、后儒对危抗与困勇的论述和践行。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指出只有经过艰 难困苦的磨炼,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才能担当大任;在温室里成长,安逸享乐,会不求进取;遇困难挫折 会束手无策,处逆境就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贵福 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贫贱忧戚,虽是人们所不愿接受,却“庸玉汝于成也” , 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 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 是“玉汝于成” ,帮助你成功。二者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正 是这样的人生智慧,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 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 。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 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激励自己。如“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 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等等。司马迁说, 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之所为作” 。司马迁正是继承了这种精神。近代以来,也是在这种精 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忍辱负重,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终于战胜强敌,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 如果我们读一点历史,看一看历代先贤所遭遇的艰难挫折和所处的困境,看一看他们是如何把困境当作磨练 意志、增长才干的机会,发愤作为,创建了不朽业绩的,再看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挫折困难,那还算得了什么? 3、道家的“顺应自然”和儒家的“知命” 当然,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成功。改造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是 我们的追求;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是人们美好的愿望。然而实际生活中又总是有许多人力所不能及的领域, 人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许可追求自己的目的。在带着美好的期望,经过艰辛的努力而遭受挫折失败的 时候,人们往往会难以接受,怨天尤人,懊恼灰心,甚至陷于绝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顺应自然的 理性态度,是化解心理不平衡的良方。 顺应自然,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处的“自然” , 是“自然而然”之意,即顺应自然条件和客观规律,不做超越客观条件,违逆客观规律的事。这也就是庄子 所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庄子人间世 ) ,知道这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就顺其自然,安之若 命。一般都认为道家的人生态度偏于消极,可能会以为“法自然”也是消极的态度。其实道家的消极并不表 现于“法自然” ;“法自然”并非什么也不做,只是告诫人们不能违逆自然,不要做超越和违逆自然之事。 这是现实的理性的态度,是很高的人生智慧。 儒家刚健进取,自强不息,同时也有“知命”的一面。 论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毋必,就是不求必成。所以如此,是因为“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 )事之成败不全在人,而在命。孔子一方面“知其不可而为之” ,为救世席不暇暖,不遗 余力;一方面把事之成败委之于命,不求必成。这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个“命” 和“天” ,就是指的人力所无法支配的客观条件和规律,在它面前人们只能顺从,不能违逆。孔子说:“不 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日 )可见这一点在孔子思想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孟子进一步指出“求 在我者”和“求在外者”的区别。仁义礼智,道德修养,是“求在我者” ,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得失 全在自己的;声色犬马,物质享受之得失,则是“求在外者” ,有人力所不能及的因素,是“求之有道,得 之有命” (孟子尽心上 ),不可妄取强求的。 尽管道家和儒家处世态度不同,在顺应自然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可见顺应自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 种基本精神。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儒道二家可以相通;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可以在儒道之间选择转换。 得意则积极进取,失意则退居山林,曾是不少人的生活方式。儒道的这种互补,对于人们心态的平衡和社会 的安定,都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总之,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在逆境中奋起,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这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同时, 顺应自然,不求必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妄为,不强求,人事已尽而仍不得,则“安之若命” ,这是 现实的态度,也是我们民族的人生智慧。把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就可以积极而又冷静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不会因一时的挫折或失败而灰心丧气。 四、怎样面对人生? 1、孔子关于人生终极价值的一些基本论述。 (1)朝闻道,夕死可也。 (4:8)(16:11) 。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5:28) (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19:2)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人生之本在立志。 一些人常常问到一个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的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许多的迷惘、苦闷、心理失 衡以至走入歧途,往往就在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重视立志。 论语记曾子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 语泰伯 )因为士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要奋斗终生,死而后已。任重而道远, 没有坚毅弘大的品格是不行的。这里提出了人生的使命问题。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人生在世,并不只是 为了满足食色等自然本性的需求,吃好穿好,繁衍子孙。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群 体生活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每一个个人的努力;对于群体( 家庭、民族以至人类) 的发展,每个人都负有一 定的责任或使命。仁是孔子儒家提倡的最高的道德要求,也是他们最高的社会理想。 “仁以为己任” ,就是把 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这样的使命,这样的目标,无疑是任重而道远的。从这个意义 上讲,可以说,人生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旅程。肩负重大的使命,追求远大的目标,就要求有坚毅宏大的 品格,要能坚强地克服旅途上的种种艰难困苦,既不为一时的挫折、失败所动摇,也不为一时的小利而迷失 方向。反过来说,也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自觉的使命感,才能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 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孟子告子上 )确立远大理想, 是人生之大者;与人生理想、使命相比,物质生活要求的满足就是小者。确立了高远的人生理想,就不会为 物质生活方面种种影响所干扰,既不为富贵所诱惑,也不为贫贱所动摇,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腾文公下 )这一思想在大学中说得更清楚。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朱子注: “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 ”知止, 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有定,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知至善的目标,立坚定的志向,就可以心不妄动,所 处而安,不为外界影响所动了。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有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庄子也说到人生之大小问题。 庄子开篇就讲“小大之辩” ,说“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 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 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 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大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 云 ”,从北冥飞往南冥,高九万里,远数千里。小鸟讥笑说,我们奋力而飞,不过几丈之高就落下来了,只 在草丛间飞翔,也就算是顶点了,它是想要飞到哪里去呢?大鹏的“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是说其大; 从北冥飞往南冥,高九万里,远数千里,是说其志向之高远。庄子以其比喻“至人”及其志向。小鸟,是用 以比喻眼光短浅的俗人。庄子讥笑那些眼光短浅,只知孜孜于功名利禄的人,无法理解至人的远大志向和人 生的真正意义。正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朝生暮死之虫。不知道有月的圆缺;夏生秋死的蝉, 不知道有春秋的交替。这就是“小大之辩” 。而有了远大的志向,就不会斤斤计较于名利等小事,对于挫折 困难也能泰然处之,甚至“视丧其足,犹遗土也” ,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挫折和逆境。 这个人生的“小大之辩” ,是极其重要的。为什么有人经不起挫折,为一点小事而轻生?重要原因之一就 是缺乏人生的理想,只见其小而不见其大。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也就会把日常的小事看得很大很重,甚 至看做生活的全部,有一点挫折就经受不起。马加爵在逃亡期间给姐姐的录音中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 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早死迟死都是一样的,在这个 问题上我老是钻牛角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这个问题想不通。其实,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 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真的,我现在有些后悔了。以前是钻牛角尖”临刑前四 小时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 ”还说他觉得 “很多大学生想到的、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那点心事;甚至有些人考研,也不是为了什么学术上的贡献,只 是为了讨一份生活。”这些话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他在逃亡中,在面临通缉与死亡的时候,才领悟到生 命的意义与价值。但是,这一认识来得太晚了。他的这些话,也促使我们认真想一想,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为了自己能生存,能生活好,这是人生之小者;为了社会、为了人类能更好,要对亲人、对家庭、对朋 友,以至对民族、对国家,以至对世界、对人类,尽一份责任,完成一份使命,这是人生之大者。简单地说, 人到世上走一遭,要给这个世界,给历史留下些东西,这也就是古人说的要立德、立功、立言,要“留取丹 心照汗青”。古人所追求的具体目标,许多不再适合于今天了。处在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中国,我们怎样认 识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确立怎样的人生目标,这要靠我们根据对时代的认识和自身的具体条件,通过自 己思考来回答。古人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却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要怎样才能为世界留下点东西,无愧于到这 世界上走一遭,这是每一个人都要认真严肃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这个世界,人类的生活,是靠所有人的共同 努力来延续和发展的;每一个人负有自己的责任,也在人类的发展中做出自己的努力,为人类的发展所需要; 留下一点东西,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亲人、朋友,以至民族、国家和世界、人类对我们的期待。这样 想,我们就会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就会坚毅宏大,去面对一切困难挫折而不退缩,不动摇。就会珍惜宝贵 的生命,不会轻生。古人说“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无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轻弃之?” (刘 宗周:刘子全书年谱 )还有许多事等着我们去做,还有许多人期待着我们,奈何以有用之身轻弃之? 3、唐君毅先生对人生的体验。 唐君毅在致谢廷光的信(1940-5-5)中写到: (1)人有内外两个世界。 人究竟是什么东西?西方有一句谚语,是最使人发生兴趣的人。我们都是人,然而人是什么?实是一切谜 中之谜。这问题我想过十多年,但是我觉得如把许多玄妙的讨论撇开简单说,人可谓永远在两重世界之间。 人一方系于超越的精神界, 一方系于现实的物质界。从内部看每人都自知他是一精神的实体,从外部看则 我们只看人的身体的物质,连我自己用五官来看我自己也是物质。然而我们 试反省我们内部经验即都是一 精神的实体之表现。从外部看人实与一切动物以至 植物矿物都不过是一些原子与分子之组合,然而从内部 看则有各种情调志愿思想 与无穷无尽之精神意义与精神价值。从外部看只有已戍的过去与刚才的现在,从 内部看则有憧憬的无穷的未来。从外部看一切都是可以科学的定律来解释我们一 切行为的因果关系,从内 部看则我们明明自觉有自由。 从外部看人不过七尺之躯占极小之空间舆极短之时间,从内部看则每人心中 都可想像一无穷的空间与时间,每人都能认识一整个的宇宙,一人之心即启示一天地。从外部看人永远是有 限,从内部看则人要求无限。科学通常总是从外部看人,而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则要人从内部看人。从外部看 人到极点人不过十四种原质之化合,一分离便完,无所谓意义与价值,便亦无所谓道德修养之必要,也看不 见任何人之人格,然而从内部看则人要求真善美之价值,要求人生之意义,便要修养他的道德,完成他的人 格。从外部看人各种人同样的吃饭睡觉,从内部才看得出各种人有各种不同高下差别之人生理想,无尽悬殊 之各种人格。从外部看人只见人的本能欲望,从内部乃见人之性灵。所以从外部看人见人都不过如此,都很 平凡,而从内部看人则以其性灵之深度之不同,而觉特殊人物内心之深远不可测。从外部看人见人都只有本 能欲望,人与人间只有利害上互相关系,从内部看人,性灵与性灵相遇,精神与精神相感,而后有超利害的 敬意与同情。 然而人最初是不容易从内部看别人,也不容易从内部看他自己。人最初见人只见人的外部,那只是一 堆颜色几根线条。人因为有身体,在一方面是一物质的存在, 每一入之身体与他人之身体是两种物质之存 在, 物质不同所占之时空不同,于是人与我之间就有一原始的对峙关系。由这种原始的对峙关系,所以人 与人之间总有距离与隔阂之存在。每人最初只经验他自己个人内部的世界。他人的内部的世界最初总是为他 封闭的,所以只见他人之外部。然而人真正所求的是什么?人真正所求的都是他内部世界的扩大而通到他人 内部的世界。所以人所求的便是打破那原始的对峙关系的隔阂,而与他人之精神性灵相通。所以人愿了解人 愿被人了解。人与人间有同情有爱,有人格之佩服有人格之欣赏,有道义之相勉,这些都是人与人内部世界 相通的象征。人与人间内部之相通,使社会成为可能,使人感其生命意义之增加、生命内容之丰富、生命价 值之提高、生命理想之扩大,使各个别的精神实体联系起来戍一大精神实体。使各个别人格联系起来成大的 人格。于是各个别人格都自觉分享此大精神大人格之一部。同时觉此大精神大人格反映于其个人的精神人格 之中。于是人可以为此大精神大人格之完成而牺牲他自己、贡献他自己的一切能力。然而因此大精神大人格 即反映于他的个别人格精神之内,所以最高的牺牲者并不觉是牺牲。牺牲自己即是实现自己。人与人间有大 精神大人格之存在,宗教家对之取信仰的态度、哲学家对之取了解的态度、文学家对之取直觉之态度,但是 只有由信仰了解直觉他之存在而付之于道德行为的实践,逐渐扩大其自我的人,才能真接触他。至于日常的 人则只把他当作一名辞来应用。然而实际上则他之真实与我们自我之真实是一样的真实,而且是更大的真实。 (2)外在物质世界只是内在精神世界的象征。 假如一个人了解精神与人格之实在,而且真把他们视作如山河大地之实在,他将视一切物质都不过一精 神之象征符号,都是一精神与精神相通的媒介。我要表示我对人的爱用礼物,礼物是象征符号。我要作文使 人了解我之思想情感,文字写在纸上是象征的符号。这样我们的整个的身体不外用以表我的情表我的意念, 亦是一象征符号。整个的物质界都是精神用以表示他自己之工具。我们的身体内部所包裹的全是精神,他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