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惠州一中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2011-11)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题,共 60 分) 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该诗句可以体现( ) 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具有继承性 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A. B C. D. 2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礼的肢体 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类 现象表明( ) A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 的文化背景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32011 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活动,主要围绕中国的传统文化 和多元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这一活动有利于( ) 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增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 A. B. C. D. 4. 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论语主要讲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 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这说明,中 华文化( ) A.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就是儒道文化 5.关于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B.汉语言文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C.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D.中华文化是惟一没有受到域外文化影响的国粹 6.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挂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 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 ) 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 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 7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30 多年来,注重 个人拼搏、竞争发展,成为以人为主体的广东文化内涵。而在新时期,注重人的和谐发展、 人与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广东探索粤文化和文化创新的要义。这说明了( ) A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D文化创新必须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8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 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石涛的这段话认为( )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决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9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这一说法表明( ) A.没有文化活动,就没有经济活动 B.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C.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D.经济决定文化 10 “第五媒体”是人们对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出现的,以手机为视听终端, 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 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第五媒体”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B、 “第五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C、它的出现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D、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1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 。他通过汉字“人”的体型,突出“以人为本” 的理念;通过“蓝色之水”的体色,表达“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有人说, “福娃”是京派文化的体现,而“海宝”则是海派文化的折射。对于“海宝”与“福娃” ,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二者都有着较大的社会价值 二者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者都蕴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者的差别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A、 B、 C、 D、 12.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 尔王传 、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 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B. C. D. . 13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销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南唐后主 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从诗经 , 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 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 辉煌悠久的历史 丰富绚丽的内涵 鲜明独特的风格 与时俱进的特点 A. B. C. D. 14、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 , “打包”等餐饮用语逐渐风行全国,且发 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 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 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 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 B. C. D. 15.“给力”的词义与潮汕方言的“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 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 “给 力”成了热语表明( )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3 C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16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漫长封建统治的主导思想,在今天仍有广泛的影响。儒家思 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是因为( ) 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的特定功能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儒家思想本身就是教育思想 A. B. C. D. 17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 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民族性 B独特性 C包容性 D地域性 从古至今,中秋节留下了很多美好的习俗,比如吃月饼、祭月赏月、猜月谜、燃灯、 舞火龙、玩兔儿爷、对对子、堆宝塔等。据此回答 1820 题。 18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 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 尽享天伦之乐。对传统习俗应这样理解 ( ) 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 传统习俗是应该抛弃的糟粕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A. B. C. D. 19 “清辉悄洒何悠悠,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国人对月亮的崇拜、敬爱之情在中秋节时表现 得尤为突出。 “明月千里寄相思”“花好月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等佳句妙词无不在 诉说着人们对团圆、美好的期盼。这说明 ( ) 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最重要标志 D.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中秋团圆,赏月及吃月饼之俗,由来已久,历代而后,不断加进新的内容,以丰富这 个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盛行不衰。这表明 ( )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渗透在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 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 A. B. C. D. 21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喝茶方式又有所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工夫茶,茶具是很小的 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大壶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中华文化具有共性 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A B C D 22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 有力的思 想武器。这表明( )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C不同民族文化的竞争、排斥 D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23“水性使人通 “、“山性使人塞“,从文化特点的角度看,这两句话反映了 A文化的源远流长 B文化的博大精深 C文化的区域特征 D文化的包容性 24. 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对其他文化全盘吸收 A. B. C. D. 4 25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由此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沪、扬、淮、越等剧种 以及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东北二人转以及南京白局、 南京评话等曲种。这主要说明( )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们的中华文化富有包容性 26. 徐悲鸿的八骏图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参用西方的透视方法,用笔刚健 有力;毕加索的斗牛似中国的写意画,用笔奔放洒脱。以下选项最符合题意的是( ) A两幅作品成功实现了中西文化和艺术的融合 B.两幅作品以不同风格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感受 C.艺术的创作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因而不可传承 D.艺术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而不可借鉴 27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 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8.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 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 ,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 该材料告诉我们( ) 文化与经济、政政是相互交融的 世界各国文化相交融 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 A. B. C. D. 29.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 30 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 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 ,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 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 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 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 事例体现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相互制约、相互决定,切合主题 A B C D 3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 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 B C D 5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 2500 年的历史了。每到清明,很多人再忙也会 不远千里回乡祭拜先人。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更多的形式。2002 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 民族魂”活动。 2011 年清明节参与人数达到 1000 万左右, 。将祭奠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告安装合同范文5篇
- 2025昆明市盘龙区双龙街道卫生院招聘编外人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盟文体局招募公共服务文化人才志愿者1名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DB15-T 2948-2023 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
- 小学防震减灾特色学校创建流程范本
- 青年职工职业素养培训方案
- 六年级作文训练题库与写作指导
- 2025贵州织金县八步街道卫生院招聘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衢州常山县卫健系统医疗卫生单位招聘高层次、紧缺医疗卫生人才1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程
- 509册泵类书籍大全-截止到20150531
- 新增临时排水管方案
- GB/T 5796.3-2022梯形螺纹第3部分:基本尺寸
- 第七章-辐射防护分析课件
- 研究生英语阅读综合教程reading more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课件
- DB37-T 3577-2019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 眼科学教学课件:眼睑病
- ZXONE8700技术规范书
- 微观经济学生产与成本理论
- 环境监测第2章(2)——水和废水监测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