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_第1页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_第2页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_第3页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析苏轼旷达人生观 绪论 宋代文人有强烈的结盟思想,几乎每个时期都会出现领导风气 的文坛盟主。苏轼在诗词文赋、文学理论、琴棋书画均超越常人, 并都有极高深的造诣,有“宋代文学第一人”的头衔。故苏轼也就 成为了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引领宋代文学风骨,是宋代文学 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苏轼22岁中进士,以儒家经世济民为政治思 想,以儒学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他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入 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但由于苏轼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秉持“渐 变”的思想,他既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变革,但又表现出一定的保 守性,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但是从“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苏轼一 生旷达为怀的品性。宦海沉浮,苏轼虽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 是并未因此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 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是一个随缘自适、安和处世、放达 乐观的人,而且善戏谑,喜幽默,这就构成了他“坡仙”的形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每每读到他的这首悼 亡词江城子,我总会被感动,然后在心里想象苏轼写这首悼亡 词的悲痛。两人一生一死,时隔十年,无法相见,思念或许已经变 得茫然了吧。不让自己去想念,却发现早已难以忘怀。岁月的流逝 ,生活的变迁,非但没有冲淡他对妻子的深情一片,反而随着时间 的沉淀,他的思念之情愈深、愈浓。不愿去思量,也不敢去思量, 思念却一直盘旋的自己的心头,解不开,也拂不去。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分开的距离是看得见的,纵 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终会有再见面的一天;而现今,摆在面前 的是生死的距离,是看不见的,无法逾越的,也是没有办法期待的 距离。死者对世间的冷暖已经茫然无知了,但是活着的人呢,两鬓 霜白,只能孤独的守在坟前,诉说无人倾听的肠衷。那些缠绕在风 中的,是满满的没法解开的思念与深情。苏轼与亡妻不可逾跨的生 死距离,透着他与妻子再也不能相逢的浓浓的悲凉与遗憾。古代文 人,为妻子写悼亡词的人是极少的,这首悼亡词,写出了十年来苏 轼对亡妻的悲切思念,同时也吟唱了对亡妻至死不渝的深情。让我 们看到了苏轼这样一个至情至深的男子。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首悼亡词,主要抒发的是苏轼十年 来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掺杂了苏轼自己因仕途多艰带来的人 生忧伤。回首看,原来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日子历历在目,现今妻 子早已离去,留下自己无处诉肠衷。但即便如此,苏轼选择的不是 逃避,而是勇敢的去面对。借助诗、词、散文等方式来抒发自己的 纠结和苦闷,进行自我疏导,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旷达的心态呢。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 得水。正是因为这样,他富于创新,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 性。他的散文既有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也有庄子的丰富 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他秉性正直、为人坦率,对社会现实 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可以在他的诗中体现出来。特别是他的说 理诗,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而是通过生动、鲜明的 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例如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苏轼读书破万卷,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 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 。他在创作中注重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做到 刚柔相济,呈现出“清雄”之风。自然苏轼的词和他的诗一样,表 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他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他主张作词应抒发自我的真实 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他有时把自然山水的关照与对历史、人生 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 生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时又钟情于和谐宁静的自然 山水,借以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代表作是西江 月。眼光独到,关注以前的词人从未关注的领域 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乡村。苏轼的文学作品,虽气势雄放, 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样特立独行的文人,毕然会成为一个朝代的旗 帜。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创作的转 折点,苏轼以儒家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此时,已经渗 入大量的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 解脱,始终保持旷达、乐观、向上、任性逍遥和随缘自适。现存的 东坡词,约有四分之一写于贬黄州期间。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 ,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 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 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 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 的玉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苏轼22岁中进士,26岁又 中制科优入三等,想要在政途上大有一番作为,入仕后奋厉有用世 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并且勇于进言, 非常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 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元丰 三年,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 ,而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 被贬谪,安置黄州。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 州、惠州、直至儋州。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 堤,政绩卓越。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两座。晚年更被一贬再 贬,直到贬到离京城最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 艰苦的生活。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合时宜” 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在他任地方官的时 候,深入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写北方 遭受蝗旱之灾的农民,南方水灾侵袭下的百姓,还有在沉重的赋税 艰苦生活的农民。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 ,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批 判,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才干,然而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 为。江神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就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 许国的豪情壮志。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人生挫辱的他,虽然看 清了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和险恶,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 但是这并没有磨灭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赤诚。只要有机 会、有条件,苏轼总不会放弃为国效忠、为民效力的信念。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40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 起伏地度过。但是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于其身的迫害 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 ,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态 度,以及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结合起来,做到蔑视丑 恶,消解痛苦。苏轼始终保持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这使得他在逆境中依旧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经过人生的起起伏伏,苏轼深切地感受到人生如梦,但他并未因此 而否定人生,生活阅历极为丰富的他,对人生的思考也是深刻的, 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这就使苏轼对荣辱沉浮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进退自如、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