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肠癌保肛ppt课件_第1页
低位直肠癌保肛ppt课件_第2页
低位直肠癌保肛ppt课件_第3页
低位直肠癌保肛ppt课件_第4页
低位直肠癌保肛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王世君 低位直肠癌保肛 普外科 2 概述 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肿块位 于腹膜反折平面以下的下段直肠或距肛缘 5.0-7.5 cm以内均可称为低位直肠癌。与西 方相比,中国人的低位直肠癌比例较高。 如何保留肛门,一直是低位直肠癌治疗中 的难点和热点。 Dixon提出的直肠 3段淋巴 引流理论, Williams关于近端局部浸润范围 的论述以及 Heald的全直肠系膜切除 (TME) 手术规范,奠定了低位保肛的理论基础。 3 简介 低位直肠,应是指腹膜返折以下的直肠, 消化器官肿瘤学 对直肠 的划分是: (1)直肠乙状结肠段,因该段有乙状结肠延续下来的可视性系膜,生理 解剖学上应算作乙状结肠的范畴,而血供又属直肠上动脉的范围,且 具有与直肠相同的淋巴引流特点,故划归为直肠乙状结肠段 ; (2)直肠上段:是第二骶椎下缘到腹膜返折以上的一段直肠,长约 9 10厘米,此段以上的肿瘤,无论哪一期 ,只要能实施整块切除术,均 应做直肠前切除术; (3)直肠下段:是直肠腹膜返折到齿状线一段直肠,长约 5 6厘米,齿 状线上 1.5厘米左右的直肠因是埋在肛提肌之内,外科学上算是肛管 的范围 ,但低位直肠癌包括了腹膜返折和齿状线之间肠段的癌肿。也有 作者将低位直肠癌定义为肿瘤下缘距肛缘 7厘米以下或位于直肠下 1/3 段的直肠癌。 4 手术治疗 5 手术治疗 低位直肠癌时该首选何种术式,保肛手术在低位 直肠癌时是否适用,一直在我国学者中存在着疑 虑,并成为争论的焦点。主张继续首选腹会阴切 除术 (APR)的学者认为国外经验不适用我国。国 外低位肿瘤较少,而我国低位直肠癌不但占较高 比例,且以中晚期病变居多。鉴于当前尚无前瞻 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资料可有力证明保肛手术( sphinctersparing operation,SSO)优于 APR,更 适用于低位直肠癌。 6 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进展 一、下切缘长度的研究 二、新辅助治疗对低位保肛手术的影响 三、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手术方式 四、术后并发症 7 下切缘长度的研究 低位直肠癌治疗过程中,下切缘长度 (distal resectionmargin, DRM)直接关系到患者能 否进行保肛手术。因为直肠癌具有潜在的 近端局部浸润风险,残余肿瘤细胞将引起 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所以,低位直肠癌 保肛术必须遵循根治性切除的原则,留有 足够的 DRM,确保下切缘阴性。 8 下切缘长度的研究 1下切缘长度的取值: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 DRM取 值为 2 Cm。 2012版 NCCN指南推荐:部分直肠系膜切除 术要求 DRM为 4-5 cm;低位直肠癌行 TME要求 DRM为 1-2 cm;对于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切除肿块下缘 1 cm的正常 肠段已足够,但需要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确保切缘阴性。 日本结直肠癌协会关于腹膜反折下的低位直肠癌 DRM取 值设定为 2 cm。需要注意的是, DRM的准确长度应是术 中直肠彻底游离后无张力下测量的结果。固定位置的直肠 有 3个弯曲,直肠松解术后,弯曲对应的腔内 Houston瓣 膜消失,直肠延伸最长可达 5 cm;在利用手术切除样本进 行研究分析时,若标本经甲醛固定,该长度又将缩短 10% -30%,但在 DRM较短时,该误差可忽略不计。 9 下切缘长度的研究 2下切缘长度与近端局部浸润: DRM的取 值有赖于对肿瘤在近端局部浸润特点的研 究。近端局部浸润包括肉眼可见的浸润和 仅镜下可见的肿瘤细胞,累及范围包括淋 巴结、系膜内淋巴管和血管等。 10 下切缘长度的研究 3.下切缘长度与局部复发率: DRM与局部复发率之间的关系 一直是研究关注的热点。 Bernstein等将 1993年至 2004年 间按 TME原则行低位前切除术 (lower anteriorresection, LAR)的 3342例直肠癌患者按 DRM取值不同进行分组,比 较各组间的预后。 结果发现: 0-10 mm组、 11-20 mm组、 21-30 mm组、 31 -40 mm组、 41-50 mm组及大于 50 mm组的 5年局部复发 率分别为 14.5%、 9.6%、 8.9%、 7.0%、 7.7%及 8.7%: DRM小于等于 10 mm较大于 10 mm局部复发的风险比为 2.57,有增高趋势 (P=0.09);在校正已知的独立预后因素 后 DRM取值 0-10 mm是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近来有学者比较了 DRM不同取值 的预后,认为局部复发率在不同长度范围的 DRM组间无 显著性差异。还有研究甚至声称局部复发率与 DRM无显 著相关性。以上不同研究间的差异,原因可能在于部分样 本中包含未遵循或未严格遵循 TME原则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 11 新辅助治疗对低位保肛手术的影响 新辅助放疗有助于缩短近端局部浸润距离 ,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改善总体生存率 及生活质量。 2012版 NCCN指南推荐: T3NO、任意 T、 Nl-N2和局部不可切除的直 肠癌先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再行手术治 疗。研究认为,对于超低位保肛的直肠癌 ,也应行新辅助治疗。 12 新辅助治疗对低位保肛手术的影响 1新辅助治疗与保肛率:新辅助治疗对保肛率的 贡献存在争议。 Gerard等回顾研究了新辅助治疗 与保肛率相关性的随机试验,结果发现:尽管保 肛率从 20世纪 80年代的 30%已经提高到现在的 75%,但在近 30年的所有的大型试验中均得出了 相似结论,即新辅助治疗对于保肛率的提高并不 具显著作用:仅 2项样本总数少于 400例的研究观 点与之相左。 对 “新辅助治疗提高保肛率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认 为,目前手术多于新辅助疗程完成后立即进行, 由于手术与新辅助治疗的间隔时间很短,肿瘤降 期及体积缩小并不明显,保肛手术的难度没有降 低。 13 新辅助治疗对低位保肛手术的影响 2新辅助治疗对手术方式的影响: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 治疗的疗效因人而异,如何处理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患者 尚无定论。有 10%-30%的直肠肿瘤通过新辅助治疗能获 得完全病理缓解,但多数学者坚持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 必须根治性切除。 针对这一过度治疗的实际情况, Smith等通过研究新辅助 放化疗后残余的异常直肠黏膜发现: 220例中有 31例取得 完全缓解:残余异常黏膜直径大于 3 cm的病例多数对新辅 助治疗不敏感,仍需按原分期处理。 在综合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周围浸润范围 之间的关系后,他们提出,早期浸润性直肠癌接受新辅助 治疗的患者,可参照菊宽原则处理。针对新辅助治疗后取 得完全临床缓解的直肠癌 Habr-GJama等建议以 “观望 ” 为主,注意密切随访即可。 14 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手术方式 目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主要包含 4类:低 位前切除术 (LAR)、拖出式吻合术、局部切 除手术 (Local excision, LE)及经括约肌间 切除术 (intersphinceric resection, ISR)。 各类拖出式吻合术( Bacon和 Parks术式) 实为 LAR的改良术式,加之吻合器可以完成 直肠肛管任何位置的吻合,这里对拖出式 吻合不作介绍。 15 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手术方式 1低位前切除术 (LAR): LAR作为一种主要的保肛术式, 其选用主要考虑肿瘤下切缘长度以及吻合所需长度。目前 , LAR的适用人群仅限于距肛缘 4 cm或距齿状线 2 cm以 上的直肠癌。术中如遇下列情况,需及时变更术式:肿瘤 体积过大而盆腔空间过于狭小, LAR绝对禁忌证(肿瘤累 及肛提肌或肛管括约肌)。 MRI和超声诊断为 T3、 T4及 N+分期且位于腹膜反折以下 的低位直肠癌,还需联合术前放化疗:伴有穿孔、肿瘤分 化差及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浸润等预后不良因素的 期 的低位直肠癌需加做术后放化疗。 研究证实, LAR与 APR相比,术后局部复发率、 5年无病 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避免了永久 性造口,低位直肠癌患者多倾向于 LAR。双吻合技术及弧 形切割缝合器的发展降低了重建肠道连续性的操作难度, 对小骨盆或肥胖患者完成 LAR具有更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有助于保肛率的提高。 16 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手术方式 2局部切除术 (LE): LE在 T1期直肠癌中的运用已经受到普遍认可: 英国结直肠癌协会指南认为,无不良预后因素的 T1期直肠癌可以采用 LE。 2012版 NCCN指南修订后的局部切除标准为: T1期肿瘤;侵犯 肠周径小于 30%。 肿瘤直径小于 3 cm;切缘阴性(距离肿瘤大于 3 mm);活动或不固 定:距离肛缘 8 cm以内:无血管淋巴管浸润或神经浸润;高、中分化 ;治疗前无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证据。考虑到麻醉的风险及合并症较 多,不少外科医师对老年患者多采用 LE。 Saraste等针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表明,年龄较大的直肠癌患者并未因 采用 LE而改善术后生存,未遵循 LE的手术指征是其预后不良的根源 。 LE的手术方式分为经内镜手术、经肛手术、经括约肌手术和经尾骨 或骶骨手术。 LE具有手术创伤小和恢复快的特点,其术后短期死亡率 (00.5%)、并发症发生率 (5.8%)及控粪功能均有良好表现。 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加,但 LE手术范围小、仅切除肿 瘤和邻近有限的正常组织,未清扫相关引流区域的淋巴结,因而术后 的局部复发率较高 ( 12.5%-24.0%),限制了 LE的应用范围。 17 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手术方式 3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ISR): ISR作为一种极限保肛手术 ,目前主要的适用范围包括:肿块下缘距肛缘 3-5 cm以内 或距齿状线 1.5-3.0 cm,且未浸润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 肠肌以及肛提肌;括约肌功能良好; T1及 T2期的低位直 肠癌,或 T3期低位直肠癌联合新辅助疗法;盆腔狭窄致无 法经腹完成肠管吻合时。 对于浸润性及低分化腺癌,或者是有精神病史的患者不宜 行 ISR。该术式具有显著的特点,它不仅能保留肛门括约 肌,避免永久造口,还能获得足够的 DRM并保证肠道的 连续性。 ISR按照是否完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分为:部分 ISR、次 全 ISR、完全 ISR以及 ISR合并部分外括约肌切除 27。 You 等系统回顾结果表明, ISR术的预后较好: ISR手术死亡 率为 0.8%术后累计发病率为 25.8%,局部复发率均值为 6.7%(0-23%), 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的均值分别 为 86.3%和 78.6%。 ISR打破了肿瘤距肛缘长度在低位直 肠癌保肛术中的限制,令保肛率大为提高。 18 低位直肠癌保肛的手术方式 4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自腹腔镜及机器 人辅助直肠癌手术 (Robot-assisted rectal cancer surgery, RA)问世以来,手术入路 的传统概念被打破,术野的暴露与切口大 小再无直接关系,以往操作空间对手术的 限制亦不复存在。 19 术后并发症 1吻合口瘘:吻合口瘘是保肛手术的严重 并发症。一般认为,预防性造口有助于降 低瘘的发生率,但 Smith等回顾了 1127例低 位直肠癌保肛的患者数据后发现,吻合口 瘘发生率为 3.5%,预防性造口 (2.2%)较未 行预防性造口 (6.5%)的吻合口瘘发生率相对 较低,但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后局部复发 率、无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与吻合口瘘 不具显著相关性。 20 术后并发症 2排粪失禁和肠功能紊乱:近 80%保肛术后的患 者,受排粪失禁及肠道功能紊乱的困扰,原因是 多方面的:术中损伤肛管括约肌,肛门及直肠的 生理学改变,阴部及腰丛神经损伤以及辅助治疗 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此外,吻合口狭窄也是肛门 功能预后不良的因素。 部分患者的排粪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恢复,因 此,目前临床主要是采取经验性对症治疗,如洛 哌丁胺片、肛门塞和生物反馈疗法等。保留排粪 反射神经,控制盆腔照射剂量和时间以及机器人 辅助直肠癌手术( RA)的开展均有助于减少此类 并发症。 21 术后并发症 3泌尿生殖功能障碍:半数以上直肠癌患者术后有性功 能减退,包括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和阳痿,女性阴道干燥和 性交困难等:约 1/3术后出现排尿障碍。 研究证实,直肠癌术后性功能障碍较排尿障碍的发病率明 显较高,即手术对性功能的影响较排尿功能严重,原因在 于,性功能主要与盆腔自主神经有关,而排尿功能多受男 性前列腺大小和女性生育后盆底功能改变影响。 此外,心理因素亦是影响性功能的重要因素,腹腔镜之所 以较传统开腹术后性功能障碍发病率下降,可能与其切口 小和术后恢复快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相关。最新研究发 现,机器人辅助直肠癌手术( RA)术后患者泌尿生殖功 能障碍发病率降低,且性功能 1年后均恢复至术前水平, 排尿功能未见改善。 22 超低位直肠癌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