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与护理ppt课件_第1页
八纲辨证与护理ppt课件_第2页
八纲辨证与护理ppt课件_第3页
八纲辨证与护理ppt课件_第4页
八纲辨证与护理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辨证与护理 第一节 八纲辨证与护理 1 八纲 n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 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2 八纲辨证 n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所取得的资料, 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 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 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 3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 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 n 即任何一种疾病, n 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 阳证; n 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就在里 (或半表半里); n 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 热证; n 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 证,邪气盛的称为实证。 4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 n 在八纲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 、热、实证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 ,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5 n 八纲辨证不只是把各种证候简单、截然的 划分为八个区域。 n 而是相互间可又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 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 n 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 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 实证转虚、因需致实等。 6 八纲辨证是从八个方面对疾病本 质做出纲领性的辨别。 八纲辨证与护理 一、表里辨证与护理 二、 寒热辨证与护理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三、 虚实辨证及护理 7 一、表里辨证与护理 n n 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什么是 表里 8 n 表与里是相对概念,如: n 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n 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 n 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 n 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 n 因此,对于病位的内外浅深,不可作绝对地理解。 9 (一)表证 n 表证是六淫、疠气、虫毒等邪气经皮毛、 口鼻侵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 出轻浅证候的概括 n 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 ,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因素 等特点。 n 【 临床表现 】 n 【 护治原则 】 n 【 护理措施 】 10 表证的临床表现 n 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脉浮 ,苔薄白。常兼见鼻塞流涕、喷嚏,咽痛 ,咳嗽 等症状。 11 表证的护治原则 n辛散解表 12 表证护理措施 n 1、病情观察 n 注意观察寒热、汗、舌苔、脉象的变化, 以区别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表寒 证,无汗,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 浮紧;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或有汗 ,苔薄黄,脉浮数;表虚证,恶寒或恶风 ,有汗或微汗,苔薄白质淡,脉浮细无力 。 13 n 2、生活起居护理 n 保持环境安静,病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 适宜。忌寒凉闭汗或汗出当风,以免邪遏 于里不得外达。患者一般应注意休息,症 状较重者应卧床。愈后应注意经常锻炼身 体,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14 n 3、饮食护理 n 宜食清谈、细软、易消化食物,忌肥甘油 腻、生冷之品,以免恋邪伤正。表寒证, 可用姜、葱、蒜、胡椒等作为调味品,以 辅助药力散寒祛邪;表热证患者可适量饮 用清凉饮料或食用水果。要注意避免病人 吃得过饱。 15 n 4、用药护理 n 解表发汗药多属于辛散之品,不宜久煎,药宜加 水浸透后武火急煎,沸后 510分钟即可。 n 药宜温服,服药后应静卧覆被并饮适量热粥(汤 )以取汗。 n 服药后应观察汗出情况,以微汗为宜,不可过汗 以免伤及正气。如汗出热退,表解身凉,不必再 进解表药;汗出不彻,寒热不退,为表证未解, 应继服解表药;如汗出过多,应停服解表药。 n 年老体弱者发汗过多易出现虚脱。 “疮家 ”、 “淋家 ” 、 “衄家 ”、 “出血家 ”禁或慎发汗,阳虚或阴虚者禁 单纯发汗。 16 n5、对症处 理 17 (一)里证 n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 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18 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 n可以说凡不是表证(即半表半 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可 属于里证的范围,即所谓 “非表 即里 ”。 19 里证的成因 n 大致有三种情况: n 一是外邪袭表,表证不解,病邪传里,形 成里证; n 二是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部位,即 所谓 “直中 ”为病; n 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 伤脏腑,或脏腑气机失调,气血津液等受 病而出现的种种证候。 20 里证的临床表现 n 如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便秘或 呕吐,小便短赤,苔黄或白厚腻,脉沉等 。 n 里证基本特点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 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可急可缓, 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21 里证的护治原则 n以 “和里 ”概括。 n可根据寒、热、虚、实等具体病症 的不同,分别选方用药。 22 里证护理措施 n 1、病情观察 根据里证中的一些常见证候给予相应的观察 。 n 2、生活起居护理 病室应安静整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增减衣被。注意休息,注意皮肤及口腔的卫生。 n 3、情志护理 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有的放 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精神护理。 n 4、饮食调护 里寒者,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邪热内盛 者,应适量饮用绿茶、西瓜汁、绿豆汤等,以清热生津止 渴;阴液亏虚者,可多食滋阴养血等食品。 n 5、对症处理 23 二、寒热辨证与护理 n 寒热是辨别 疾病性质的 纲领。 24 n 病邪有阳邪和阴邪之分 n 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 25 n 阳邪致病导致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伤, 或是阴液亏损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 证; n 阴邪致病容易导致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 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 为寒证。 n 即所谓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阳虚则外 寒,阴虚则内热 ”。 26 (一)寒证 n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阴盛阳 虚所表现的证候。 27 寒证临床表现 n 恶寒、畏冷、肢 凉冷痛、喜暖, 口淡不渴,倦卧 ,痰、涎、涕清 稀,小便清长, 大便稀溏,面色 白,舌淡苔白而 润,脉迟或紧等 。 28 寒证护治原则 n温以祛寒 29 寒证护理措施 n 1病情观察 n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寒热喜恶,肢 体温凉,口渴与否等情况。 30 n 2生活起居护理 n 病人居处宜向阳、通风、洁净、室 温应适度偏高 。平时要注意防寒 保暖,忌冷,根据具体病情适当加 盖衣被。 n 31 n 3情志护理 n 对病程长,病情较重的患者,要 注意安定患者的情绪,使其保持良 好的精神状态,以保持气机调畅。 n 32 n 4饮食护理 n 寒证患者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卒 中寒邪所患的表寒证或里寒证,可用 姜糖水趁热服下,或在食用的蔬菜中 多加些姜、葱、胡椒粉等辛散之品, 以助驱邪外出;虚寒证患者,可食用 温补类药膳,以助阳散寒。 n 33 n 5用药护理 n 寒证多用辛温燥热药,应中病即止 ,以免辛热之品过用伤阴。药宜温 服。 n 34 n 6对症处理 n 可配合针灸、热敷、推拿等方法以 助驱除寒邪,如风寒痹证患者,除 应注意局部保暖外,还可以用针灸 、拔火罐等方法解除关节疼痛。 35 (二) 热证 n 热证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 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n 36 热证临床表现 n 发热,喜凉, 恶寒喜冷,口 渴欲饮,面红 目赤,烦躁不 宁,痰、涕黄 稠,小便短黄 ,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干燥 少津,脉数等 。 37 热证护治原则 n 清热泻火 38 热证护理措施 n 1病情观察 n 观察发热,汗出、神志、食欲、二 便、斑疹、出血、舌苔、脉象等。 39 n 2生活起居护理 n 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凉 爽通风,温度适宜,清洁卫生。患者 衣被应勤更换。里证热重者,可予冷 敷。对感受时邪疫疠的病人,要采取 隔离措施,防止相互染易。高热神志 不清者,要注意预防褥疮及意外事故 的发生。 40 n 3、情志护理 n 热证病人情绪易于激动,应注意安 定其情绪,以利康复。 41 n 4、饮食护理 n 饮食宜新鲜清凉,忌食辛辣、滋腻 动风之品。烦热口渴者,可多饮清 凉饮料,或多食西瓜、梨及蔬菜等 。应鼓励病人多饮水。 42 n 5、用药护理 n 清热解毒之剂宜凉服或微温服。如 辛凉之品煎煮时间要求稍短。 43 n 6、对症处理 n 高热患者,除用冷敷外,还可用冷盐水灌 肠或针刺大椎、合谷、曲池以清热;热扰 心神者,可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等以清 热开窍;热毒内盛,腑气不通者,可服用 生大黄浸液以通便泻火;咽喉肿痛、口舌 糜烂者可用锡类散、冰硼散等吹喉及口; 若温热之邪内迫营血,出现耗血动血之鼻 衄、齿衄、呕血、便血等,可用云南白药 、三七粉、白及粉等随症处理。 44 45 三、虚实辨证及护理 n 虚实是辨别邪 正盛衰的两个 纲领。 n 虚实主要反映 病变过程中人 体正气的强弱 和致病邪气的 盛衰。 46 (一)虚证 n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为主所产生的各种 虚弱证候的概括。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 、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的一类证候。 n 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 等,故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津液亏 虚、精髓亏虚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 47 虚证临床表现 n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 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 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或滑脱 ,小便频数或失禁,舌质淡嫩,少 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n 48 49 虚证护治原则 n 补虚扶正(温阳益气,养血滋阴) n 50 虚证护理措施 n 1、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 汗出、疼痛性质、二便、舌象及脉象的变 化,以区分表虚、里虚、虚寒、虚热等。 如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气乏力,畏寒 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为虚寒证;心 烦不眠,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大便干结 ,舌红,脉细数为虚热证。 51 n 2、生活起居护理 虚证患者居处宜安静, 空气新鲜,光照充足,温湿度适宜。防止 感冒;生活有规律,做到起居有常,注意 “ 春夏养阳 ”, “秋冬养阴 ”。 52 n 3、情志护理 虚证患者体弱,病程长,护 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工作应主动 热情,态度和蔼亲切。应鼓励他们乐观、 开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思 虑等精神刺激。 53 n 4、饮食调护 阳虚、气虚、血虚病人,宜 食温补之类的膳食,如肉、蛋等,忌寒性 食物及瓜果生冷;阴虚或血燥的病人,宜 用清补之类的饮食,如百合,银耳等,忌 辛辣、油炸、煎炒等温燥动火伤阴之品。 54 n 5、用药护理 虚证患者,服药时间长,有 厌药心理,故中药当浓煎,可少量多次服 。服药应在餐前或餐后 1 2小时温服,以 免影响食纳。 n 55 n 6、对症处理 56 (二)实证 n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病机以阳、热 、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 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邪气充 盛,但正气尚未虚衰,故邪正斗争一般较 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等特 点。 57 n 实证范畴非常广泛,寒邪、风邪、暑邪、 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饮、 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等病理改 变,一般都属于实证的范畴。临床上一般 是新病、暴病多实证,病情激烈者和体质 壮实者多实证。 n 58 n 【 临床表现 】 由于病因和病邪停积部位的 差异,实证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其 代表症状主要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 闷烦躁,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神昏谵语,脉实有力,舌苔 厚腻等。 n 59 n 【 护治原则 】 泻实祛邪 n 60 n 【 护理措施 】 n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神色、寒热、疼痛 的性质,二便、汗出、脉象等情况。 61 n 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 适宜,清洁安静。病人宜卧床休息,烦躁 者要慎防坠床。 62 n 情志护理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耐心 、细致的进行解释,解除思想顾虑,增强 信心,使其情绪安定,以配合治疗,促进 早日恢复健康。 n 63 n 4、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 刺激肥腻之品。腹痛患者,饮食宜有节制 。 64 n 5、用药护理 实证多采用泻实祛邪之法, 服药后应加强观察。攻下药沉降下行,宜 空腹服用,以利药达病所,但应中病即止 ,以免伤及正气。 65 n 6、对症处理 66 四、阴阳辨证与护理 n 阴阳是概括病症类 别的一对纲领,是 八纲的总领。 67 n 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为阳 证,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为阴证。由 于中医学中的阴阳不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 ,而且有具体的实际内容,所以阴阳辨证 除概括其他六纲外,又有阳虚证、阴虚证 、阴盛证、阳盛证,亡阳证、亡阴证等具 体的证型,但这些证型实际上仍可以六纲 加以概括。 68 阴虚证 n 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 以制阳,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 热证候,属虚证、热证的性质。 n 69 阴虚证临床表现 n 形体消瘦、口燥咽 干、潮热、颧红、 五心烦热、盗汗、 小便短黄、大便干 结、舌红少津少苔 、脉细数等,且具 有病程长,病势缓 等虚证的特点。 n 70 【 护治原则 】 n 养阴清热 71 阴虚证护理措施 n 1、病情观察 n 观察患者发热、汗出、饮食、口渴 、二便、舌苔和脉象的变化。 72 n 2、生活起居护理 n 病室内应光线充足 ,空气流通凉爽, 安静整洁。平时要 注意生活调摄,忌 劳累,息妄想,戒 房室。注意口腔清 洁,早晚用温盐水 或漱洗剂漱口。根 据病人的病情轻重 、体质强弱和个人 爱好,做适当的活 动。 73 n 3、情志护理 n 心烦焦躁者须耐心开导,让病人安定 情绪,消除其顾虑,教育病人树立乐 观情绪。 74 n 4、饮食调护 n 饮食宜富有营养,应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忌食辛辣、动火伤阴之品,禁烟酒。可 食用滋阴清热药膳,如银耳、冰糖煎汤服 食,海参、甲鱼适量清炖或配菜作佐餐食 用等。根据胃纳情况,可酌情食用梨、枇 杷、梅子等养阴生津的水果。 75 n 5、对症处理 76 (二)阳虚证 n 阳虚证是指体内阳气亏损,温煦、推动、 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属虚证、寒证的性质。 n 77 n 【 临床表现 】 畏寒,四肢不温,口淡不渴 或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 ,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 脉沉迟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 气虚的证候,多见于病久体弱者,病势一 般较缓。 n 78 n 【 护治原则 】 温补阳气 n 79 【 护理措施 】 n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寒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