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_第1页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_第2页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_第3页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_第4页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思“重点学校”教育政策的公平性 陈慧媚 (华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班) 【摘要】 重点学校的在适当的时机产生了,它 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功 劳。重点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出不少的人才,为国家输送有用的人才,在一 段时间内迅速的提高了教育效率。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民主和平等观念的不断加强, 这一“重点制”已经不再适用了,甚至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目前,社会上呼吁教育公平的声 音越来越大,我们如何审视“ 重点中”教育政策,它又与教育公平有哪些牵连呢?这需要深入 的反思。 【关键词】重点学校 差距 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 国基础教育正处于重要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多发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 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重点学校的建设及其该政策的公平性的批判也 越来越激烈。由此,一些人士主张取消“重点学校”。目前这些意见多种多样,不统一。 但是它们所反映的社会舆论却不能不引起政府和重点学校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重 点学校建设进入一个转型的时期,除了政府要做出适当的政策调整外,重点学校也应从自 己履行神会伦理责任层面重新审视自身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所涉及的 重点学校是指中小学阶段的,不涉及高等教育的重点学校。 一、重点学校的发展历程 重点学校的概念:在我国,重点学校的特定含义主要是指在国家“有重点地”发展基 础教育政策指引下,按照一定标准评估、确定的不同级别的重点学校。 发展重点学校的背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重点中小学校”的诞生就是历史条件的产 物。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扭转“文革”造成的专门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多出人才和 快出人才,在当时教育教育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形成了一批重点中小学校,充分利用有限 的教育资源培养少数杰出人才,已迅速提高教育效率。它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为发展基础 教育而进行政策设计的产物。 随着西方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影响,教育机会均等和人权的理念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成员普遍接受的原则,各国政府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报账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利,而且还不遗余力的推行缩小教育差距,均衡发展教育的策略,努力为受教育者提供同 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以实现教育公平。我国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22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 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 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教育公平成为教育现代化的 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尽管2006年国家法规已经明确规定了学校不能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分设 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由于这一政策施行的时间较长,不可能一下子就可以完全扭转之 前的局面。再加上,国家的制度没有完全废除“重点制”这一政策,之前的重点学校现在 改为了示范学校。其实,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只是换汤不换药,示范学校在深层次上就 是重点学校的化身。因此,目前中国还是有很多地区有重点学校的设立,在人们的观念中, 还是存在重点与重点学校的区别,这其中重点学校带来的品牌效应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 根据游河和晏兰萍 【1】 对“重点学校的教育公平问题”的调查数据可知: (一) 重点与非重点学校教学质量比较 表一 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教学质量的看法比较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比较差 很差 重点学校 (108) (195) (45) (10) (2) (360) 30% 54.2% 12.5% 2.8% 0.6% 非重点学校 (25) (188) (298) (41) (5) (557) 4.5% 33.8% 53.5% 7.4% 0.9% 从表上可以看出,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好或较好,而 非重点学校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教学质量一般或较差的占多数。由此知道,重点学校与非重 点学校学生多所在学校教学质量的看法有着其显著的差异,这也一方面体现出重点学校与 非重点学校之间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财政等方面的差异。 1 (二) 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基础设施的比较 1 、作者简介:游河,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 晏兰萍,井冈山大学人事处 表二 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基础设施的看法比较 完善 比较完善 一般 简陋 很糟 重点学校 (187) (105) (57) (8) (357) 52.4% 29.4% 16% 2.2% 非重点学校 (51) (222) (226) (47) (9) (555) 9.2% 40% 40.7% 8.5% 1.6%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所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完善或者较完善, 而非重点学校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基础设施完善或者较完善的相对较少。同时也证明,重 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对所在学校基础设施的看法有着极显著的差异。 (三) 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升学率的比较 表三 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升学率的看法比较 很高 比较高 一般 比较低 非常低 重点学校 (86) (183) (73) (15) (1) (358) 24% 51.1% 20.4% 4.2% 0.3% 非重点学校 (35) (161) (281) (68) (16) (561) 6.2% 28.7% 50.1% 12.1% 2.9%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自重点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认为所在学校的升学率很高或者较高,而 非重点学校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升学率一般或较低的占大多数。这也一方面体现出了表一 的调查结果,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教学质量之间的存在的差异。 从以上三个数据表显示可以得知,我国教育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其不公平集中 表现在对“重点学校”的重点投入和政策倾斜上,使这类学校在生源、资金和师资等方面 都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使得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多数的非 重点学校失去了发展的良好的条件和动力,使许多可塑性极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难以 获得平等、优质的教育。 另外,这一重点学校的设立,不仅仅是占用了大部分的教育资源,而且还是以牺牲大 部分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来培养少部分人,造成优质教育公共资源只为少数所谓优秀 学生服务,带来教育公共资源占有和使用的不平等。 三、重点学校的不公平主要体现: 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可区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这样三种不同类型的公 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各自表现为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者成就机会 的平等。(即“每个人都有事先为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力” 【1】 ) 重点学校主要是对实施教育过程公平中产生了阻碍作用。教育过程平等即让每一个人 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人必须要有相同的条件才谈得上平等。然而,重点学校的设立,它 不仅没有减少差距,然而扩大了差距。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之间失去公平。重点学校凭借着资源配置和师资力量分分配获得更多的物质条 件,这是学校失去公平的首要因素。因为物质是发展的基础,这事关学校“软件”的发展。 另外,重点学校凭借其优越的办学条件,垄断了有限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使得一般的学校 失去了竞争性,从而加剧了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差距。因为,从进入高等学校的生 源统计来看,重点学校的学生比一般学校的学生更加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二)教师间的失公平。重点学校的教师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要明显高于普通 学校,因为上面提及到重点学校所获得物质资源要比较多,所以有利于教师的培训,以及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技进行教学。这样就影响到了普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也导致优秀教师流向重点学校,又加剧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之间的落差。 (三)学生之间的失公平。重点学校的学生的教育条件明显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的教育条 件,人为拉大了学生之间受教育的质量差距。重点学校只是给少部分学生节后了合乎其发 展的教育,而大部分学生只能就收普及为主的教育,以大多数 人的牺牲换取少数人的发展,明显是不公平的。 (四)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失公平。由于重点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比较 高,教学条件也比较优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但 是优越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供不应求,这就导致了择校费的产生,有钱的家庭父母利用 金钱的收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重点学校就读。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被挤到普通学校,没 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以致使得有潜力的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 发展。 更多的家庭收入就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入更多的书籍,更好的玩具,更丰富的学前活动 及其音乐,美术活动等,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除了直接的学校环境之外的正规和非正规的 学习机会。更好的经济条件,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如可以选择更好的地区,更好额学校接 受教育,可以选择更好的教师进行各科文化课的补习。国家教育规划“十五”课组题的一 项调查 1 显示:在被调查对象的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交赞助费和择校费进入高中,在城市 重点学校中,择校生比例达到25.7%。有34.7%的私企业主,23.5%的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和 25.7%中层管理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通过交赞助费和择校费进入高中。教育机会分配转向更 有利于出身优势家庭背景的人,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国家政府有针对重点学校这一问题进行制定政策,出台了“就近就学”的 制度,但是这一制度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促进了择校费的金额。自古至今,父母都 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头之日。目前,就读高等学校是孩子未 来发展的一个最好的途径,但是由于重点学校的设立,使得很多父母的梦想破灭,这样使 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断地加大。 四、取消重点学校制度的难度 (一)品牌效应 【1】 。重点学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主要是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名度,即学校被公众认识和知晓的程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校 的名气。一般来说,学校的知名度是历史积淀形成的,但是也可以运用教育策划理论进行 市场运作使其在短信期内得以迅速提升。二是美誉度,即制学校获得公众赞许和支持的程 度。美誉度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但是学校的知名度的提高并不都是因为美誉度,也很 可能是学校的负面消息的暴露。美誉度反映了学校品牌对社会影响的好坏。重点学校一般 受社会、同行以及学生的赞扬和支持。三是忠诚度,即致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选择程度, 一般表现为信任和追随。他们信任学校,进了该学校心里就踏实。品牌的追随会导致马太 效应的产生,圣经的马太福音中这样解释马太效应:“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 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多过来。 【2】 ”这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上,由 于“马太效应”,重点学校更加容易集中优秀人才,更容易得到各种资源,形成薄弱学校 难以抗衡的巨大优势。 (二)应试教育下的需求。目前中国的高考形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十分的激烈。 但是,进入高等学校的评定标准是高考的分数,重点学校高的教育质量吸引了许多人的眼 球,以致很多人都希望能挤进去接受高等的教育教学,获取好的成绩,这样在高考中获得 高分,进入好的大学。 1 、陈桂生:教育实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05 页 2、高丽: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1、张芳 崔光慧的论文对重点学校品牌效应的思考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2、 新旧约全书 马太福音第十二章 (三)家长们的观点。家长们认为重点学校就是好的学校,教学质量就是高,升学率也很 高,所以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是最放心的,一定能够比一般的学校要有更大的机会获取进 入重点大学的机会。所以,很多家长宁愿花钱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重点学校。 (四)行政人员以及官员们的业绩体现。上面提及到的应试教育的需求,官员们为了能够 提高本地区,本学校的质量,提高升学率,不断地想尽办法,重点学校正是一个很好的途 径,因此,在政策上往往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五)国家的政策。尽管在2006年,法律明确规定废除“重点学校”制度,不得设立重点 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但是,我国却设立了“示范学校”和“211工程”学校,其实这是一种 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实质上说也就是“重点学校”。 五、针对重点学校应采取的措施: (一)废除重点学校制,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具有全民性、公益性、基础 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将公民分为三六九等,提供不同的教育。而是应该一视 同仁,“一个都不能少”,向每一个儿童提供必需的,基础的教育。首先,取消重点学校 保留的特权,实行重点学校高中与初中的彻底分离。其次,禁止实行对重点学校在财政拨 款、师资配备、招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国家应该澄清一些观念认识,改变人们对于重点学校的认识。目前认为重点学校制 度应该保留而普遍认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 第一,所谓的“教育差距客观存在”,任何国家都有优质教育。的确,这个观点是事实, 学校之间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做的是减少学校之间的差异,而不是 继续加大这一差异。重点学校的设立很明显在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 第二,所谓的“我们国家经济落后,发展教育只能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为国家更加快的 输送高等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 我们都知道,重点学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对于为国家输送人才,培养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应该同样看到,我国许多 地方的重点学校的豪华程度超过发达国家的事实,说明在教育现代化问题上与其他领域一 样,我们缺的最主要的不是钱,而是人们的正确的价值和观念。 第三,所谓的“差异教育,对于少数天才儿童的教育需要,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 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存在是事实,但是对于智力测试显示,有80%以上的人是属于智力中等 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是智力超常或者是智力底下的。另外,目前的重点学校的设立, 不仅仅没有很好的为少数禀赋优异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反而有一些优异的学生在普通学 校之中有吃不饱,被耽误之嫌。再加上,从目前的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遍性,公益性出 发,如果为了培养、选拔极少数优异儿童而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 合理的。毕竟,让大多数人得到必要的教育,比制造一小批“天才”要重要得多。 第四,所谓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观念思想,使得重点学校应运而生。”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认为在重点学校里,这些都能满足, 孩子就有机会成才。其实这种观念是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的。首先,我们不能否认重点学校 的教学质量,确实带了很大的升学率。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到,很多重点学校的教学方 法等不适合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了提高成绩,这些学校在作息时间、习题数量上采取超 常规的做法,就连教师们也深感负担沉重、苦不堪言,更何况使学生。这样是不利于学生 的身心发展。 (三)补偿差距。“差别补偿”是罗尔斯理论的重要内容。罗尔斯认为,由于“不同的社 会地位,生于不同地位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前景,而这些前景部分是由政治体制和经济、 社会条件决定的。这样。社会制度就使得人们的某些出发点比另一些出发点更为有利。这 类不平等是特别深刻的不平等。他们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影响到人们在生活中的最初机会, 然而这种不平等却是个人无法选自我选择的。” 补偿差距,主要是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应该向弱势地区,弱势学校和弱势群体 倾斜。对于弱势地区,政府应该对其加大教育投入,采取切实有效而措施逐步缩小地区之 间的教育差距;对于弱势学校,政府首先应该针对办学条件低于标准的薄弱学校之地限期 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积极帮助和支援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和师资 力量方面的达标。而不是对原来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继续“锦上添花”,过量的投入,遏 制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之间的互相攀比。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应采取扶住措施,帮助他们完 成义务教育,接受平等的教育。 (五)提高重点学校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动水平,通过群体自身制定社会责任自律意识, 评价和自我约束的行动。这一措施是专门针对取消重点学校制之后的残存的对于之前是重 点学校的品牌效应。学校自身是推进教育公平和落实社会责任的核心环节。重点学校坚持 高尚的教育理想和社会理想,坐坚定推进素质教育的示范者,自觉地把自己当做推进教育 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关注若是学校的利益,而不是出现权钱教育的现象。 重点学校制只是教育不公平的一方面的体现,教育的不公平还体现在很多方面,要实 现教育的公平化,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同时,我们应该了解,没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公 平理论,也没有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教育公平理论。因为教育公平需要受到社会上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世界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教育公平理论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 变化,这 样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