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报告注意事项_第1页
传染病报告注意事项_第2页
传染病报告注意事项_第3页
传染病报告注意事项_第4页
传染病报告注意事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报告注意事项 n 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 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 及时、准确的信息,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医 务人员对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现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等 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学习有关内容: n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 n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n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 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 责任疫情报告人。 n 报告病种 n 1、法定传染病 n 甲类传染病:鼠疫 霍乱 n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病毒 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登戈热 炭疽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 伤寒和副伤 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 白喉 新生儿破伤 风 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 淋病 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 疟疾 n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麻风病 流行性和 地方性班疹伤寒 黑热病 包虫病 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 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n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 的其他传染病 n 2、其他传染病 n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 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 因不明的传染病 n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等重点监测疾病 n 填报要求 n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n 传染病报告卡 统一格式,使用钢笔或 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 填报人签名。 n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 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 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报告卡 n 2、病例分类与分型 n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 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 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 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 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 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n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 告 n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n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 型五类 n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n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n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n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n 3、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n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 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 关要求执行 n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的监测和报告按照 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 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的规定执行 n 报告程序与方式 n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 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 填写。 n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在规定 时间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 n 2、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社区卫生服务分 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 病信息 n 报告时限 n 责任报告单位或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 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 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时,应于 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 2小时内以最 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报告,并于 2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n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 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 网络直报的责任单位应于 24小时内进行网络 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 于 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疾病控制机 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 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 2小时内通过网络 直报。 n 其他符合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 传染病暴发疫情,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要求报告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 息报告管理 n 报告范围与标准 n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 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 国 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的判定标 准。 n 1、鼠疫:发现 1 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 1 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 1 例及以上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 1 例及 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 1 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 或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 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3 例及以上 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或 1 例及以上职业性 炭疽病例。 n 6、甲肝 /戊肝: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 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 及以上甲肝 /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 1 周内,同一学校、幼 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 生 5 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 2 例及 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3 天内,同一学 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 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 ,或出现 2 例及以上死亡。 n 9、麻疹: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 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麻 疹病例。 10、风疹: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 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 天内,同一学校、幼 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3 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 2 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 1 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 5 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n 13、流行性出血热: 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 、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高发地区 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 病例,或者死亡 1 例及以上。 n 14、钩端螺旋体病: 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 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 亡 1 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 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 生 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 1 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 1 个月内,发现 5 例( 高发地区 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 3 年内无 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 1 个月内发 现 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 (镇)为单位, 1 个月内发现 2 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 ;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 n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 , 2 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10 例及以上,或 在同一感染地点 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 例 5 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 位, 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5 例及以上,或在同 一感染地点 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3 例 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 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流感: 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 他集体单位发生 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 5 例及 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 1 例及以上 流感样病例死亡。 n 19、 流行性腮腺炎: 1 周内,同一学校、幼 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10 例及以上流行性 腮腺炎病例 。 20、 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 和副伤寒以外):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 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 位中发生 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 死亡 1 例及以上。 n 21、猩红热: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 体单位中,发生 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水痘: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 单位中,发生 10 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输血性乙肝、丙肝、 HIV:医疗机构、 采供血机构发生 3 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 例或疑似病例或 HIV 感染。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 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 5 年从未报告的 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 n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 30 人及以上或死 亡 1 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 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 5 人及以上 或死亡 1 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 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 5人及以上或死亡 1 人及以上。 n 附表 4 农药中毒事件相关信息表 填报单位(盖章): _ 填报日期: _ 年 _月 _日 事件名称: _ 中毒类型 : 1、生产型; 2、非生产型 引发事件农药 : 1、敌敌畏; 2、呋喃丹; 3、灭多威; 4、其他氨基 甲酸酯; 5、杀虫脒; 6、杀虫双; 7、有机氯类; 8、其他杀虫剂; 9 、杀菌剂; 10、毒鼠强; 11、氟乙酰胺等; 12、甲胺磷; 13、抗凝 血; 14、其他杀鼠剂; 15、百草枯; 16、其他除草剂; 17、混合制 剂; 18、 1605(含甲基 1605); 19、 .氧化乐果(含乐果); 20、敌 百虫; 21、水胺硫磷; 22、其他有机磷; 23、溴氰菊酯; 24、其他 菊酯类; 25、其他农药 致病因素 : 1、同引发事件农药; 2、其他 事件发生原因 : 1、生产性; 2、误服(用); 3、自杀; 4、投毒; 5、其它 病人处理过程 : 1、排毒治疗; 2、对症治疗; 3、特异性治疗; 4、 急症抢救; 5、明确诊断; 6、采样检验; 7、其他处理 事件控制措施 : 1、宣传教育; 2、加强管理; 3、限制生产销售; 4 、研究解药; 5、救援防护;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