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HIVAIDS疫情特征分析.doc_第1页
学术论文:HIVAIDS疫情特征分析.doc_第2页
学术论文:HIVAIDS疫情特征分析.doc_第3页
学术论文:HIVAIDS疫情特征分析.doc_第4页
学术论文:HIVAIDS疫情特征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iv/aids疫情特征分析【摘要】 目的 了解宜昌市19952010年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52010年艾滋病疫情报告和流行病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宜昌市艾滋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2045岁人群占73.59%,男女之比为1.54:1,农民占46.13,初中文化以下文化程度占80.99%,外地病例比例逐渐增加。病例发现分布各个县市区,呈地区聚集性。2004年以前以采血(浆)传播为主,2004年以后以异性传播为主,同性传播近两年迅速上升。结论 应加大监测力度,尤其是加强重点人群的监测,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控制宜昌市艾滋病传播与流行。【关键词】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疫情报告analysis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aids from 1995 to 2010 in yichang city 【abstract】objective this investigation was intended to explore 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aids from 1995 to 2010 in yicha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measures. method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f aids epidemic reports and the data collected by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in yichang from 1995 to 2010. result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hivaids in yichang was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victims at the age of 20 to 45 years old has a proportion of 74.59. peasants accounted for 49.18 and those whose degree of education was below junior middle school for 82.79. the ratio of outlanders in the cases was gradually increasing during these years. the male to female is in the ratio of 1.52:1. before 2004, the main route of transmission was blood collecting, and after that year was the vaginal sex. in the recent two years, the gay spreading was rising rapidly. conclusion surveillance of hivaid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especially that of the target population. also,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order to curb spread of aids in yichang.【key words】hiv/aids;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pidemicological reports宜昌市自199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开始,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共累计报告hivaids 284例。为了解近年来hivaids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为有效的控制艾滋病在宜昌市的流行提供理论依据,现将19952010年宜昌市hivaids疫情相关资料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1)病例报告:各县、市、区疾控中心专病管理员。(2)常规监测和哨点监测:根据卫生部确定的重点人群及高危人群,进行hiv抗体常规监测。建立艾滋病监测哨点,承担省疾控中心下达的hiv监测任务,开始每年对重点人群(卖淫人员、吸毒人员、献血员、性病患者及涉外宾馆从业人员等)进行hiv抗体检测。(3)自愿咨询检测(vct):对自愿咨询者进行检测。(4)艾滋病专项流行病学调查:根据不同高危人群特点,开展了高危人群感染率等专题调查(包括既往有偿献血员、在押犯人、暗娼、同性恋等人群)。1.2 判断标准 血清学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初筛试验。2008年以前,经复检阳性的样本,送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确认,自2008年1月,由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确认。1.3 方法 用excel建立监测数据库。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2.1 感染概况 自1995年发现第一例hiv感染者,至2010年12月,宜昌市共计发现hiv抗体阳性者284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81例,死亡87例。各年病例发现情况见表1。2.2 时间分布 自2001年起,宜昌市hiv/aids病例发现数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至2010年间,分别报告了21例、27例、35例、45例、45例、40例,占总发病的75.00%。见表1。表1:宜昌市19952010年各地区hiv/aids病例发现情况地区年份合计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西陵区000000021431320302715115伍家岗区00000000021010004点军区00000000000000101崤亭区00000000000000000夷陵区00000000011131119远安县000000002111001713兴山县000000002521000111秭归县0000101255446654456长阳县00000001020010206五峰县00000000000001416宜都市011001012120231318当阳市140000013254153332枝江市000000000321101513合计151011121015252127354545402842.3 地区分布 宜昌市包括5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hiv/aids病例发现的前三位是西陵区(115例)、秭归县(56例)、当阳市(32例),分别占40.49%、19.72%、11.27%。其他地区分布情况见表1。2.4 人群分布2.3.1 年龄分布 284例hivaids病例中,年龄为2045岁的青壮年病例占73.59%。3035岁年龄段是病例数的高峰。见图1。图1:宜昌市19952010年hiv/aids各年龄段发现情况2.3.2 性别分布 284例中,男性172例,女性112例,男女之比为1.54:1,低于全国水平(3:1)。2.3.3 职业分布 报告的284例hivaids病例中,农民最多,131例,占总数的46.13;其次是家政、家务及待业者,49例,占17.25 ;不详者占第三位,有29例,占10.21;其余为工人、民工、公共场所服务员、离退人员等其他职业病例,总计75例,占26.41%。2.3.4 文化程度分布 284例hivaids病例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8例,占2.8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230例,占80.99%。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病例比重最大,有135例。2.3.5 婚姻状况284例hivaids病例中,已婚有配偶175例,未婚60例,离异或丧偶30例,分别占61.62%、21.13%、10.56%。2.3.6 流动人口感染状况 累计报告的284例hivaids病例中,宜昌本地患者225例,占总数的79.23;外地患者59例,占总数的20.77。2002年以前无外地病例,2002年及以后,外地病例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0年,外地病例占当年病例的42.50%。见图2。图2:宜昌市19952010年hiv/aids本地和外地病例比例情况2.4 感染途径 宜昌市19952010年hiv/aids感染途径居前三位的是异性传播(128例)、采血(浆)传播(61例)、同性传播(26例)。其中经异性接触感染的比例最高,占45.07%。从19952010年三大主要感染途径比例变化情况看,2004年以前,采血(浆)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2004年以后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至2010年占2.50%;2001年出现异性传播,2004年及以后成为主要感染途径;2007年出现同性传播,近两年有迅速增长趋势,2009年、2010年比例分别达22.22%、17.50%。见图3。图3:宜昌市19952010年hiv/aids病例三大感染途径比例变化情况3 讨论通过对宜昌市1995-2010年hiv/aids病例分析发现,宜昌市hiv/aids疫情流行特征及可能存在原因如下:一、从时间分布来看:2001年以前病例呈散发特征,自2001年起,我市hiv/aids病例发现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2005年以后病例呈快速增长期。分析可能有的原因:(一)随着宜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速了aids的传播速度,从而导致了外地病例发现的增加;(二)aids防治知识的普及促使部分感染者主动进行咨询检测;(三)监测力度不断完善,哨点监测扩大了监测范围;(四)医疗机构术前、产前检测hiv形成常规;(五)对具有高危行为的hiv感染者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致使感染hiv的吸毒者和性工作者继续在社会上传播aids;(六)社会对aids患者存在歧视心理,hiv感染者将面对经济上和社会关系上的双重打击,造成部分有高危行为的人群不愿意检测hiv,这部分人隐藏在社会之中,造成aids在普通人群中传播。二、从病例发现地区分布来看:hiv/aids疫情分布广,市辖13个县市区均有疫情报告,但地区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西陵区、秭归县、当阳市疫情居前三位。由于西陵区是宜昌市老城区,经济比较发达。同时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实施,引入了大批外来人员,造成葛洲坝片区人员混杂,感染因素持续存在,从而导致西陵区hiv/aids病例居高不下。秭归、当阳病例数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地方居民生活贫困,既往参加有偿献血而感染。三、从病例人群分布来看:病例以2045岁的青壮年发病为主,3035岁是病例发现高峰年龄段,与之前许多研究类似1 2;男女病例发现比例相差不大;农民是发病主体,其次是待业者;病例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已婚有配偶的病例居多,因此夫妻感染者可能大量存在;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2002年发现外地病例,之后外地病例逐年增加,至2010年已占42.50%。青壮年由于处于性活跃期,故感染可能性较大。异性感染是主要感染途径,故男女感染比例相差不大。农民感染者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生活贫困所迫进行非法有偿卖血而感染,二是大部分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文化程度,文化水平底,不懂得自我保护而感染。随着宜昌经济的飞速发展,流动人口迅速增加,大量农民流动到城市,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农民工感染的风险性。另外数据分析显示,外地感染病例的逐年增加,目前已占据了一定比例,进一步说明了流动人口感染病例将是未来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四、从感染途径分析来看:总体上,异性传播感染病例最多,是主要传播途径。对传播途径进行时间分布分析发现,2004年以前以采血(浆)途径传播为主,与之前研究吻合3 4,2004年以后以异性传播为主,2007年出现同性传播,比例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自1996年后整顿血站,加强血液管理,尤其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后,经过几年的整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采血(浆)途径感染hiv/aids自2001年后逐年下降,2004年后成为次要传播途径。另外,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性恋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性同居结婚的现象日渐增多,尤其是男男同性恋,大大增加了艾滋病感染的风险性,同性传播迅速增加,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以上讨论,针对目前艾滋病防治的严峻形势,笔者建议:一、继续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工作,在全区范围内继续开展艾滋病综合监测,准确掌握疫情变化和流行趋势,并针对性开展综合防治工作。二、广泛开展宣传。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农村,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重点宣传教育相结合。要以流动人口、农村人群、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等为重点宣传对象,开展以艾滋病防治、洁身自爱、无偿献血、安全套使用、毒品危害、清洁针具使用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目标人群有关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改变他们对于艾滋病和性病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三、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干预。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6。本次调查发现,流动人口是aids传播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流动人口感染在本区hivaids病例中以占有相当比例。因此,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参考文献】1吴润梅,李福令,邓万英合浦县19982010年艾滋病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3):183018322赵艳秋,曹小平,张福新苏州市1992-2004年艾滋病疫情流行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2005,20(3):1231253潘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